學術版 - 推薦文章 每天下午六點更新
[經濟視點] “市場的邏輯”的邏輯——與張維迎教授商榷
自由市場主義囿限于固有的價值定位,以直線式邏輯演繹唱衰中國社會現實蘊涵,遮蔽市場經濟的深刻社會內含和復雜內在結構,超邏輯建構市場的邏輯,非理性迷信市場的理性,不是制作一個更適合現實世界的模式,而是讓現實世界更適合它的模式,為此不惜借助于形而上的工具邏輯偽證自由市場萬能以證偽公有制市場經濟命題。超越其狹隘視閾、價值偏見和思維定式,將其置于社會發展一般趨勢坐標辯證地思考,中國市場經濟典型化運行背后透射出非典型性的鮮明制度特質,30年改革實踐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命題的證實而非證偽。
[思潮碰撞] 王紹光:平等問題研究框架(2005年舊文)
回顧戰后六十年的歷史,不免使人產生滄海桑田的感嘆。后三十年,原社會主義國家紛紛移幟,大量獨立后的新興國家陷入困境。無論是在西方、東方,還是南方、北方,大行其道的新自由主義。三十年過后,當人們環顧周遭時,他們發現自己居住的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十分不平等了。平等是個復雜的多面體,如果只從一個角度去觀察它,失真在所難免。要在總體上把握它,要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平等”這個概念,我們必須對它進行主體、客體、準則三個向度的考察。以下分別討論這三個向度,并討論這樣的框架如何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和分析中國目前的不平等狀況。
[歷史視野] 春秋時期中國政治力量的分布態勢和列強興起的地理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春秋時期的強國為什么都興起于弧形中間地帶?平王東遷之初,齊、晉、秦、楚與中原地帶的魯、衛、鄭、宋、陳、蔡及周王室的領土規模大致相當,人口、財力亦差別無幾,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春秋初年,鄭國一度勢力最強,鄭莊公曾敗王師,侵四鄰,史稱“小霸”,但僅僅是曇花一現。魯國當時與齊相侔,童書業先生曾言魯國“祗一敗于齊,而四敗宋,兩敗齊,一敗衛、燕,直至桓公稱霸前夕,魯之國勢尚強,不亞于齊”。而魯后來每下愈況。中原地帶的諸邦為什么沒能走上強盛稱霸的發展道路呢?筆者試從地理角度談幾點認識,就正于方家。
[思潮碰撞] 汪暉:關于西藏問題的一點思考(舊文)
我在這里強調的只是:尊嚴政治和平等政治的邏輯應該被貫徹到中國社會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民族關系之中,而不應僅僅限于針對西方媒體不公正言論的抗議。西藏危機不是偶然的,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社會轉變之中。如果抗議運動不能將尊嚴政治的原則擴展至捍衛包括藏族、維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在內的人的尊嚴,就會失去尊嚴政治的平等內含;如果抗議運動被族群仇恨和敵視的情緒所裹脅,也就背離了各民族平等、合作、互助、融合以形成一個公民的政治共同體的政治原則。我期待著:在這個危機時刻換發出的公共意識不但能夠轉化為持久的、重新塑造中國的動力,而且也能夠轉化為一種重新理解和認識中國社會及其不同區域和文化的契機-我們正在面臨一個危機接踵而至的時代,如果不能通過具體的社會力量改變發展主義的邏輯,在二十世紀的地基之上重新形成以人民主體為基礎的公民政治,這個危機就不可能真正化解。
[思潮碰撞] 大眾民主與參與式民主理論的現狀
隨著今天參與式民主得到實踐,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也許有助于政治學家看到這種理論的優勢和弱點。鑒于近來參與式民主在巴西復興,而且與這一主題相關的文獻也越來越多,作為一種獨特的民主理論,參與式民主理論的復興或許會推動政治學家關注當代其他民主理論所低估的民主參與。應該強調的是,本文并不是在論證:參與式民主必然比其他形式的民主理論更為進步,或本身更有價值,或總體而言更為優越。這已經超出了本文的目標。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參與式民主的實踐將會激起對參與式民主理論的新一輪興趣。本文正是以此為目標的。
[思潮碰撞] 鄭彪:創建中國地緣政治學
實踐證明,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方法,又沒有地緣政治學工具,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國際問題和國際關系研究愈來愈脫離實際和遭到海內外輿論詬病的一個理論根源。近三十年來,中國學界引進了西方幾乎所有學科,更對自由主義思潮趨之若鶩,惟獨地緣政治學門庭冷落,乏人問津。究其原因,與擁抱全球化條件下涌起的“去政治化”思潮有關,一些人由厭倦“階級斗爭為綱”走向反面,似乎患了“政治恐懼癥”,表面上是要遠離政治,實際上往往陷入另一種政治,即對西方有利而對中國有害的政治。
[思潮碰撞] 代表性的斷裂:反思未來民主的進程(舊文)
就民主實踐本身的危機而言,我認為“代表性的斷裂”可能是最合適的概括。政治精英、經濟精英、文化精英及其利益與社會大眾之間的斷裂是這一代表性斷裂的社會基礎,而政黨、媒體和法律體系——無論其使用多么普遍的宣稱——無法代表相應的社會利益和公共意見則是這一代表性斷裂的直接表現。代表性斷裂直接體現為民主政治的三重危機,即政黨政治的危機,公共領域(媒體)的危機,以及法律體制的危機。
[經濟視點] 自主創新與國家體系:對拉美教訓的理論分析
如果把“華盛頓共識”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拉美國家缺乏自由市場所需要的制度,這就從根本上錯誤地理解了問題;如果企圖在拉美國家建立更多的全球標準的制度來保障這種自由,則只會使這些國家在“自由”所造成的貧困陷阱中越陷越深。按照熊彼特的欠發達經濟理論,由于不完全競爭的技術前沿推進在世界范圍內是極端不平衡的,自由貿易根本就不可能使發展中國家擺脫“熊彼特式欠發達”的貧困狀況。因此,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并不是“普遍適用的”制度,他們必須采取反對靜態、比較優勢的行動,通過國家干預,以創新機會窗口大的生產活動為核心進行制度建設,這是目前的發達國家為了達到“全球標準的自由市場經濟”在歷史上曾經所普遍采取過的行動。
[思潮碰撞] 汪暉:革命、妥協與連續性的創制
"主權在民"標志著政治合法性的重大轉變。這也是現代平等政治的地基。關于這一命題產生了無數的爭議和辯論,但自從它登上歷史舞臺,政治合法性的原則再也無法逆轉。統治關系持續地發生著變化,但任何統治都必須在這一原則之下建立自己的合法性,任何抵抗的運動也都必須在這一原則之上確認自己的政治目標的正當性。這是一切關于中國革命的歷史敘述無法繞過的命題,也是我們仍然將一場失敗的革命作為"短二十世紀"的偉大開端的原因。但我們同樣無法繞過的是:這是一個創造了連續性的革命,對于現代中國而言,如何在平等政治與歷史多樣性之間形成創造性的關系或政治整合,始終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思潮碰撞] 汪暉:代表性的斷裂--再問“什么的平等”?(全文)
冷戰結束以后,民主的政治體制并沒有發生形式上的重要變化,但社會民主卻出現了普遍危機;在仍然保持著社會主義體制的中國,國家政體及其形式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其社會內涵卻發生了深刻的變異,以致有關中國到底是怎樣一個社會的討論不絕于耳。因此,與大多數論者(他們之間常常尖銳對立)將兩種政治體制的差異設定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我認為當代政治危機的核心是與政治體制相應的社會形式發生了解體。政治合法性的危機主要來源于政治體制的代表性斷裂,即政治形式與社會形式的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