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物理學里的“永動機”。簡單地說,物理學中的“第一類永動機”就是能夠“無中生有”地創造能量,“第二類永動機”則能夠百分之百地把“低檔次”的能量(就是熱能)轉化為“高檔次”的能量。人們經過長久的努力,最后發現這兩類永動機都是不可能制造出來的,于是歸納出了物理學的兩個基本原理。
那么,別的學科里,有沒有認為存在著此類“永動機”的研究者,或者堅持鼓吹存在此類“永動機”的人呢?西方經濟學就有。
西方經濟學里,也有兩類永動機。
西方經濟學里的“第一類永動機”,就是各類資本家,包括農業資本家、工業資本家、金融資本家等等。
例如,一個工業資本家,從已經擁有的資本出發,用這些資本購買各種“生產要素”。
這些“生產要素”包括:土地使用權,廠房,原料,機器,工人、技術人員、決策人員、各類管理人員。。。
有人可能會奇怪:工人、技術人員、決策人員、各類管理人員怎么也成了“生產要素”?
不要奇怪,在資本家的眼里,這些東西與原料和機器沒啥區別,都是生產過程中必須的東西,其工資相當于“生產成本”,所以都算“生產要素”。
然后,資本家就指揮這些“生產要素”們進行生產,得到的產品出售之后,付清包括工資在內的“生產成本”,再計入“折舊”。
這樣算下來,得到的總價值居然超過了原先的已有資本!二者之差,就叫做“利潤”。
這“利潤”是哪里來的呢?工業資本家認為,這是他指揮他的資本“無中生有”地產生的。
西方經濟學也這么認為,要不然為啥要把“利潤/投入資本”稱為“利潤率”呢?
上述“第一類永動機”已經很難忽悠下去了。
它太違背常識了,早就被馬克思用“剩余價值理論”剝得干干凈凈了。
為此,西方經濟學專家們又發明了“第二類永動機”:用機器、機器人和電腦徹底代替工人、技術人員、決策人員、各類管理人員這類“生產要素”。這樣,從理論上講,這類“生產要素”就完全不需要了,可以正大光明地宣稱“資本家養活工人”了。
當然,機器、機器人和電腦仍然需要相關的“高科技工程師”們來定期維護,所以“高科技工程師”這些“生產要素”仍然是必要的。
不過,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將來可能連這些“生產要素”都不需要了。
那樣一來,如果把生產過程視為將“低素質”的原料轉化為“高素質”的產品,那么,這樣的生產機器確實差不多就是“第二類永動機”了。
本網友不敢斷定這樣的“經濟學第二類永動機”究竟能不能造出來。
畢竟,物理學中的“第二類永動機”,首先是遇到了“造不出來”,然后其存在性才被否定的。
不過,本網友認為,其實“經濟學第二類永動機”造出來了更好,它將給資本家們帶來更大的麻煩。
到了那時候,人們就有理由問這樣一個問題:這些資本家們除了擁有這些機器的所有權之外,究竟還有何用處?是不是這些資本家們根本就毫無用處,除非他同時是“高科技工程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