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續6)

劉金華 · 2011-05-06 · 來源:烏有之鄉

“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續6)  

   

2-3-4-7  “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  

   

提出“新型的按勞分配”的兩位理論家說:“個人的勞動力必須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我們當前實行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在現實生活中已脫下它的外衣,還以按勞動力價值付酬的真面目。”他們說,馬克思講“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實質上是承認勞動是交換品,只是不再稱為‘商品’罷了。”他們說:“在我國現實的商品、市場經濟條件下,敢于承認勞動力是商品,并非離經叛道。”他們認為“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的制度,并不會導致否定我們分配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  

承認現在社會的勞動力的商品性,是如實地反映了實際,不僅今天市場經濟性的勞動力是商品,就是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勞動力也沒有完全從商品地位中解放出來。那時社會主義國家仍舊實行工資制,工人拿工資,工資包含在生產成本里,企業拿利潤,利潤上交給國家,這種分配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分配方式沒有多大的區別。這種分配方式表現為國家雇傭工人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盡管是工人自己的國家,但終究還未消滅雇傭勞動形式,勞動仍然表現為商品,生產資料仍然表現為資本,只是工人不是把勞動力賣給私人資本家而是賣給國家,不是由私人資本家而是由國家執行資本職能。  

已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力存在商品性,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問題是怎樣認識、對待這個事實。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會認識到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并沒有完全建成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過渡的初級階段,即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實際上只有一只腳跨進社會主義的門檻,還有一只腳踏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臺階上。生產資料公有了,但并未直接為勞動者共同支配;“不勞動不得食”實行了,但還不是按勞分配,——不是在勞動者之間按他們各自提供的勞動份額的比例分配相應份額的消費品。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的不滿,管理者和生產工人的矛盾,就是難以避免的,由此可以明白,為什么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越來越喪失情趣;也就會懂得毛澤東為什么說“林彪一類如上臺,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會明白為什么社會主義社會須要繼續革命。也會明白社會主義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和怎樣革命。  

   

說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力還表現為商品,是講了實事,但是,說馬克思提出“按勞分配”,實質上也承認勞動力是商品,這就不實事求是,不僅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實際,而且根本就不符合客觀實際。  

馬克思確是指出社會主義社會還要通行商品交換中通行的原則,“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也是按勞分配所通行的原則,但是,這里講的是勞動,沒有說是勞動力。有些理論家的頭腦里,常常把勞動和勞動力混淆了,能夠作為商品的是勞動力,因為勞動力才有價值,而勞動不能有價值。馬克思對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指出勞動本身不能有價值。理論界應當知道,正是在勞動和勞動力的科學區分上,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的秘密,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  

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它是處在生產領域中,實現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表現為使用勞動力進行生產活動。是正在生產但又還未生產出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是正在形成但又尚未形成價值的勞動過程中的流動狀態的勞動。流動狀態的勞動還沒有凝固,但已不是處在流通領域中的勞動力;而一旦作為凝固狀態的勞動,已經物化在產品中的勞動,它現在已經是化為幽靈,在商品交換表現為價值——凝固在產品中的抽象的人類一般勞動的量。作為勞動,它已經結束了,不可能再作為生產活動相交換,作為價值,它是一個自然原子都沒有,只是作為無內容、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本身不是交換的對象,而是不同商品可能交換的“公約數”、媒介、決定商品交換的量比的尺度。總之,它不能再作為使用價值的勞動力存在了,  

按勞分配“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法權的一種平等的權利,但是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按勞分配實行等價原則,是勞動者對消費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中分配與消費的媒介,商品交換的等價原則是物與物交換的媒介。在按勞分配中,共同勞動者直接用他們提供的勞動來購買共同產品中一定份額的消費品,絕不是是勞動者的勞動力是商品,也不是是勞動者之間的商品關系,后面將要闡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關系,但是這種商品關系決不是存在于不能生產產品的局部勞動成員的勞動者個人之間。  

   

有理論家說:“只要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存在,只要社會主義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作為勞動過程主觀要素的個人的勞動力就必須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不承認勞動力是商品,不對勞動力價值(機價格)進行計算,就不能較為準確的確定商品價格,正常的商品交換便無法進行。承認勞動力是商品,企業按勞動力價值及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動情況確定工資標準,是社會主義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  

如果說,“我國當前實行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在現實生活中已脫下它的外衣,還以按勞動力價值付酬的真面目”,是講了事實,不是離經叛道,如毛澤東就認為“八級工資制……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但是,要把勞動力商品納入社會主義社會的規定性,作為某種社會主義的東西,則肯定是離馬克思主義之“經”,叛社會主義之道。商品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東西,但資本主義的前提、基礎、特征,正是“勞動力是商品”。社會主義社會也有商品存在,但是,對于社會主義來說,極其重要的是,“要把人的勞動力從商品的地位中解放出來”。(恩格斯:《反杜林論》,《馬、恩選集》第三卷第240頁)  

把按勞動力付酬說成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先決條件, “工資決定商品價值”這類理論,流行于庸俗經濟學中,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過了。馬克思批判說:有“這樣一個教條:‘商品的價格是由工資來決定或調節的’。我可以舉出實際的經驗來駁斥這種已被駁倒的陳腐謬論。我可以告訴你們,英國工廠工人、礦工、造船工人等等的勞動的價格雖然比較高,但他們的產品卻比其他所有國家的同類產品賣得便利;同時,英國農業工人的勞動的價格雖然比較低,但他們的產品幾乎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同類產品貴。我可以用比較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產品或不同國家的各種商品的辦法來證明,除掉一些與其說是本質上的不如說是表面上的例外情形,平均說來,價格高的勞動生產價格低的商品,而價格低的勞動生產價格高的商品。這當然絕對不是證明,一種場合下的勞動價格高和另一種場合下的勞動價格低,每次都是造成這絕對相反結果的原因,但這無論如何證明,商品的價格不是由勞動的價格來決定。”(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馬、恩選集》第二卷第167-168頁)(這里請注意,我們知道馬克思已經說明:“如果我將使用‘勞動價值’這一用語,那不過是把它作為表示‘勞動力價值’的通常流行的名詞罷了。” )恩格斯說:“在亞當·斯密那里,工資決定商品價值的意見還常常和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的意見混在一起,自李嘉圖以來,前一種意見就彼逐出科學的經濟學之外了,今天,它僅僅還流行于庸俗經濟學中。正是現存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最平庸的頌揚者宣揚工資決定價值的意見,并且還把資本家的利潤說成一種比較高的工資、禁欲的報酬(因為資本家沒有蕩盡他的資本)、冒險的獎賞、經營管理的工資等等。”(恩格斯:《反杜林論》,《馬、恩選集》第三卷第232頁)  

凡是有點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價值決定于產品生產所必要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商品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無論商品價值還是它的貨幣表現形式,都與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無關。如果商品價值不是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來決定,而是理論家所說的商品價值由勞動力價值來確定,那末,剩余價值是怎樣確定的?而且,勞動力本身已經被認為是商品,那末,勞動力的價值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這種“商品價值由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來確定”的“理論”,豈不是就象狗咬尾巴一樣,只能原地打轉。  

馬克思在考察商品、價值、貨幣、資本的歷史演化過程時指出:“產品要表現為商品,需要社會內部的分工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在直接的物物交換中開始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分離已經完成。但是,這樣的發展階段是歷史上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192-193頁)即使沒有讀過馬克思的書,只要對歷史有點了解的人也會知道,在封建社會、奴隸社會乃至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時期,商品交換就有了,但是,在商品交換存在了幾千年的時期里,勞動力并沒有象理論家所說的那樣“必須作為商品”;就算歷史知識也缺乏、但是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稍微注意的人,都會看得到,現在農村生產的許多產品都商品化了,而農民的勞動力并沒有成為商品,既沒有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賣給自己,也沒有把他的產品按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來定價出售。  

馬克思闡明了,歷史也表明了在勞動力不是商品的時代,商品交換繼而商品生產不僅在進行,而且在發展擴大,是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擴大,導致商品生產發展。只有在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廣大勞動者又不占有生產資料的時候,雇傭勞動才出現,勞動力才成為商品。由于勞動力的商品化,使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商品生產發展到普遍的最高形式即資本主義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的“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當作資本的產品來交換。”(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第1014頁)可是,一個研究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并寫下洋洋70余萬言巨著的理論家,對這個歷史卻毫無了解,竟提出“不承認勞動力是商品,……正常的商品交換便無法進行”,“承認勞動力是商品,……是社會主義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 !  

商品價格不是由勞動力價值或價格來確定,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并不以勞動力商品存在為前提條件,這些都與勞動力是否作為商品根本無關。以勞動力商品存在為前提的商品生產,只有資本主義生產。勞動力不成為商品,不能在隨時可以市場上購買,資本家就不可能有需要的勞動力來進行正常的大規模生產。資本家生產商品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勞動力必須成為商品,以賺取勞動力的價格與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價值的差,是資本主義生產剩余價值的秘密。  

事情決不是某些理論家所說的那樣——“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依然存在的條件下,馬克思提出的那種‘按勞分配’是根本無法實行的。……承認勞動力是商品,承認社會主義企業的分配制度并不是馬克思提出的‘按勞分配’,而是一種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的制度,并不會導致否定我國分配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我已經指出了,存在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分配制度是工資制,勞動力實際上還是商品,這個事實不能說明馬克思論證的按勞分配根本無法實行,而只能說明社會主義國家還不完全是社會主義,還需要繼續革命。我也闡明了,按勞分配不以商品交換的存在與否為前提。理論家沒有把事情搞清楚:勞動力不成為商品,并不影響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正常進行,更絕不是社會主義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但是,勞動力不成為商品,卻使資本主義生產和經濟運行失去了前提條件和基礎,沒有勞動力商品,雇傭勞動就消滅了,資本增殖就沒有源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不可能存在。  

理論家說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是“一種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的制度”,是非常荒謬的。勞動者已經把勞動力作為商品賣了,已經成為購買者的使用價值,他還能用什么來占有生產資料,憑什么來分配使用這些生產資料生產的成果?“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的制度”,古往沒有過,今來也不會有,這完全是資產階級理論家頭腦里異對資本主義分配現象的稀奇解釋。  

這些理論家還說:“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勞動者是社會主義企業的主人,作為主人,是不能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自己的。長期統治我國經濟學界的這種理論觀點,貌似有理,其實完全是由于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待社會主義社會,看待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所造成的一種偏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作為勞動者總代表社會主義國家或集體所有,勞動者個人是無權直接支配這些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他們既無權隨意支配這些生產資料,也無權僅僅根據自身的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隨意從社會總產品中獲取生活資料。勞動者能從歸社會公有的生活資料中獲得多少生活資料,取決于他們為社會提供了多少勞動,耗費了多少腦力和體力,這里就必然要存在矛盾和差異。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只能是在確定勞動報酬時,在計量每個勞動者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時,不僅要計量他們的體力和腦力耗費時間的長短和勞動強度,還必須計量他們耗費的腦力和體力的質,考慮培養具有這種腦力和體力的勞動力所需的各種費用。總之,要將勞動力當做商品來對待,衡量它的價值。特別是在今天信息時代,在度量勞動力的質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它的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這一點比計量勞動力的成本更為重要。這就使得勞動力的價值只有通過市場,通過競爭才能形成、確定。”理論家反映了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觀點不對,因而結論也就錯了。  

關于“作為主人,是不能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自己的”的觀點,我在“社會主義制度還未建成”那一章已經評述了。看來有些理論家不知道,“自己把勞動力賣給自己”這種現象,馬克思早已作了客觀的考察研究,對資本家的管理勞動的分析是其一例,揭示了資本家管理勞動的二重性;對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的分析又是一例,指出了合作工廠的工人“雇傭他自己”,指出“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因而具有既是資本家又是工人的兩重身分。馬克思說: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這種生產組織,既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了一個缺口,又必然要再產生出資本主義舊制度。列寧提出“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毛澤東講中國現在實行的商品交換、工資制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說明列寧和毛澤東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社會主義革命導師們沒有理論家所說的“形而上學”,社會主義消滅雇傭勞動制,這決不是什么偏見,而是必須,否則就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資本主義。這是原則問題。馬克思主義者不僅是堅持了這個原則,而且要實際出發,實是求是認識現實存在。  

關于現實的公有制中勞動者個人無權支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問題,我在1990年7月27日給江澤民的信中,已經提出來了,我信中寫道:“我有勞動力,也愿意勞動,既然生產資料公有,那末,我有權使用公有的生產資料來為社會生產產品,并按勞分配到我應得的消費品;但我卻沒有工作,無權使用公有的生產資料。在這里,原則和實踐有了矛盾:生產資料屬全民所有,而全民中的很大一部分,卻無權使用也屬于他們的生產資料。現在大家都默默地接受了這一事實,所以,有朝一日,這個全民所有制實際上變成了社會某個階層的‘公有制’時,社會各階層都不會感到它發生了變化,照舊默默地接受已經改變了的事實。”  

許多經濟學家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前面提到過的“公有制的要害就在于取消‘個人的權利’本身”,以及“所有者缺位”、“所有權虛置”、“產權不明晰”等等批評,都是講的這個問題。應當說,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實事”,不同的是立場觀點不同,因而“求”出了不同的“是”。我從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的觀點看,指出事實說明我們還沒有建成社會主義,提出社會主義公有制不能停留在法權觀念上,而應當繼續革命,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以共同勞動為基礎,實際地占有社會生產資料,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生活資料個人所有制。而一些理論家卻是對馬克思闡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置疑和否定,提出了他們的股份制、“承認勞動力是商品”的“特色社會主義”。  

如果說,在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里,個人還具有兩重身分,既是工人又是資本家,“個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也就是說,他們利用生產資料使他們自己的勞動增殖”(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第498頁),那末,在某些理論家的觀念里,事情就完全改變了。現在,工人無權支配生產資料和產品,他們勞動的報酬,只是他們的勞動力的價值,也就是說,個人并沒有作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不能使用利用社會生產資料來使他們自己的勞動增殖,這也就是說,“國家或集體”是單純地作為資本家執行資本職能,工人則是在勞動力市場上競賣自己的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如果說,斯大林的錯誤,在于沒有看到現實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矛盾,看不到現實的公有制還存在著“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的弊病,那末,現在的一些理論家則是認為這就是“社會主義”,工人就是應當出賣他們的勞動力,只能獲得他們的勞動力的價值,這樣,早先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這種生產組織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第一個缺口,就被彌合上了,完整的資本主義制度重新恢復了。  

科學理論的任務,當然要反映事實,,但也不是簡單地和單純地反映事實,也不是僅僅承認、說明事實存在,而是要實事求是,揭示事實的實質,它的內在發展規律,能動地改變現實世界。  

人們原來以為,沒有了資本家,工人便是主人,沒有了剝削,大家就按勞分配了。這確實是形而上學,沒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初期,在沒有了資本家以后,工人的收入、地位和生活都實際提高了,由于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國家的生產力落后,迫切地需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因而初期對于把剩余勞動都集中在國家和集體手里,以高積累促高發展,群眾是接受的,勞動熱情非常的高。于是產生了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成,現在是先進生產關系和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工資制不能表現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者的主人地位,人民群眾與作為資本所有者的國家的領導者之間爆發了沖突。毛澤東最先認識到生產關系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好,已經認識到生產關系不只是所有制,還包括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這個理論是斯大林提出的,但是他很長時間里否認社會主義存在矛盾。而毛澤東指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現實存在的內部矛盾;指出兩種公有制的存在矛盾,以及國家所有制如何下放體制、分級管理、企業自治等問題。他提出了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和論“十大關系” ,發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指出“資產階級就在共產黨內”,提出“自己解放自己”、“工人階級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是文化大革命畢竟是第一次,實踐中長期停留在“斗”上,演變為派性斗爭,干擾了“批”和“改”,沒有實際解決問題。文化大革命后,鄧小平搞改革,重新提出中國共產黨“八大”觀點——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提出中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地提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隨著改革的深入,體制改革演變為所有制改革,“姓社姓資”的問題出來了。鄧小平提出“不搞爭論”,阻止了他本人提出的“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一味地主張“試”和“闖”。  

在“不問姓社姓資”下,讓理論界一些人放手宣揚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提出生產資料私有化和勞動力商品化的社會經濟制度改革道路。但無論如何中國聲稱要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他們弄得不公不私,不社不資,不倫不類,非常混亂。  

   

“勞動者能從社會公有的生活資料中獲得多少生活資料,取決于他們為社會提供了多少勞動,耗費了多少腦力和體力,這里就必然要存在矛盾和差異。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只能是在確定勞動報酬時,在計量每個勞動者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時,不僅要計量他們的體力和腦力耗費時間的長短和勞動強度,還必須計量他們耗費的腦力和體力的質,考慮培養具有這種腦力和體力的勞動力所需的各種費用。”這位理論家的這段表述,就充滿了混亂。“提供了多少勞動,耗費了多少腦力和體力”講的是兩回事。耗費了的不等于提供了的,勞動是勞動力即腦力和體力的耗費,但勞動不同于腦力和體力。這個已經由馬克思闡明了澄清了的概念,又被現在一些理論家攪亂了。他提出要“計量……腦力和體力的質”,腦和體就是勞動力的不同的質,作為質又怎么計量呢?他想說的是“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只是為了“創新”馬克思主義而創造新概念,結果就把馬克思科學的概念弄得很荒謬了。“提供了多少勞動”和“勞動力所需的各種費用”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個區別正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根據,是社會主義發展為科學的理論基礎。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中,已經探討過了。  

理論家說得對,“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就是“承認勞動力是商品”。但是“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說法,引自“三位一體的公式”。就是勞動力買賣,不是什么分配。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工資,再用工資去換生活資料;資本家付出工資買來了勞動力,用勞動力來生產剩余價值。從買方資本家來說,全過程表現為公式G-W(A+Pm)…P…W’—G’(G+g);從賣方工人來說,表現為公式A-G-W…A。公式里的A表示工人的勞動力,G對于資本家來說是資本,對于工人來說是工資,W對于資本家來說是生產資料,對于工人來說是生活資料,W’是生產勞動的產品。  

公式A-G-W…A表現的是勞動力生產過程,是一種特殊商品的生產循環公式。這個過程分兩個階段:A-G-W和W…A。A-G-W是一個商品交換過程。A作為勞動力原屬勞動者所有。勞動力之所以可以成為商品,首先是它有使用價值,能夠生產物質產品或提供服務;同時勞動力具有和其他商品交換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產生于勞動力的生產W…A中,公式表現了勞動力A的價值來自生產它所耗費的生活資料W的價值。  

公式A-G-W…A表明,從生產勞動來說,勞動者本身是一個動力工廠,——勞動力的生產者。勞動者出賣他的勞動力A,換來了生活資料W,W是投入這個動力工廠的燃料,在勞動者機體內燃燒,再生產出勞動力A。對勞動力說來,這是一個簡單的再生產過程。如果勞動者在生產自己的勞動力中,不再投入新的勞動,而僅僅靠W再生產A,那A是不可能增值的。從價值方面看,整個A-G-W…A只是價值形態的變換,沒有價值量的變化。所以,對價值說來,這個過程表明,勞動者用生活資料生產的,是他自己的勞動力的再生產,投入和產出相等,勞動者沒有增加收入,沒有收入。由此可見,“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或者說,除了維持自己的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之外,就一無所有。  

也許會有人說:不對,工資除了補償勞動者的勞動力價值,再生產出他的勞動力外,還用于他學習新的技能,使他的勞動力增值,同時還用于供家養口。生產出新一代勞動力。所以工資不只是使勞動力簡單再生產,而是使勞動力增殖了,這個增殖的勞動力的價值,就是勞動者的純收入。如果這樣說,只能說明論者思想混亂,如果工資里有勞動者的純收入,那就是給勞動者的工資高于勞動力的價值,這是自己對自己的“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的否定,是理論家本身的自相矛盾;同時表明他不知道勞動力的價值是怎樣構成的。“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要包括個人的補充者即個人子女的生活資料,只有這樣,這種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種族才能在商品市場上永遠延續下去。” “和其他商品不同,勞動力的價值規定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194-195頁)  

如果對于勞動力的再生產作分析,就可以看到,工資中用于購買勞動者維持本人的勞動力所需的生活資料部分,類似于使蒸氣機產生蒸氣需要加的煤炭,并沒有補償始蒸氣機本身的磨損,工資中用于供家養口生產新一代勞動者的生活資料這一部分,是對勞動力再生產成本的補償,相當于工廠為了更新設備而提取的折舊。一個完整的勞動力,不能只是體力,而沒有智力,它只是在許多現在的理論家的勞動概念里被分離了,他們還不承認勞動者為提高智力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  

W…A是單個人的簡單勞動力的生產,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的生產,它的社會性只能表現在生產的前提A-G-W中。在A-G-W這個階段上,涉及到勞動力所有者、貨幣持有者和生活資料所有者三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公式表明,這三者只存在商品交換的關系,沒有對產品進行分配的關系。“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實質是勞動力買賣,就是實行雇傭勞動制。對于這一點,理論家堅持“勞動力是商品”,實際上已經悄悄地承認了,但是卻又要把它混淆為分配。  

勞動者為什么要出賣勞動力,是因為勞動者自己沒有生產資料可以使用其勞動力,同時又沒有生活資料可以再生產自己的勞動力。  

勞動者的勞動力能否賣得出去,要看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要看勞動者的勞動力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優勢,有較大的使用價值和較低的價格。所以,勞動者的勞動力的價值能否實現,不僅決定于自身的實際價值,還要決定于市場的競爭。這一點在理論家那里已經講了:“勞動力的價值只有通過市場,通過競爭才能形成、確定”,不過這是把價值混同于交換價值的不科學的說法。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它形成、確定于生產中,而不是在市場的競爭中,市場競爭只能影響商品價值的實現;工資是勞動力的市場價值或市場價格。如果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如果勞動者的勞動力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A-G便順利,A可能賣個好價錢;如果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或者勞動者的勞動力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勞動者的勞動力就可能賣不出去,勞動力的價值就不能完全實現或根本實現不了。通常的情況是A供大于求,所以,不是所有的勞動力都能賣出去,社會勞動力的價值總是不能完全實現。因此,勞動者在市場中競賣勞動力中,使他們處于相互對立的不利地位,處于日益相對的貧困之中。  

資本主義生產兩個公式:G-W(A+Pm)…P…W’—G’(G+g)與A-G-W…A,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無論說什么“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 還是“新型的按資分配”,生產的全部成果實際上都被資本所有者占有了,勞動者什么也分配不到。公式G-W(A+Pm)…P…W’—G’(G+g)表明,資本家投入的資本G,得到了G’(G+g),除了收回他投入的全部資本G外,還增加了或賺取到一個g即生產的剩余價值;而公式A-G-W…A表明,工人投入了勞動力A,所得的工資G購買的生活資料W,僅僅能再生產他付出的勞動力A,此外就什么也的不到。由此可見,這種“分配”是什么。  

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即使資本從資本家手中轉到勞動者集體之后,如果還是用工資制來調節生活資料的分配,資本與勞動的對立,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矛盾,是不可能消除的。事實正如恩格斯說的那樣:“生產力的國家所有不是沖突的解決”,“那種直截了當地把任何一種國有化……都說是社會主義的……是一種十足的奴才氣息”(恩格斯:《反杜林論》,《馬、恩選集》第三卷第317-318頁)。  

理論界的批評是對的,過去的分配制度并不是馬克思所說的按勞分配,仍然是工資制,勞動力還沒有消除商品性,這種制度束縛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問題是,提出“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或者“按生產要素分配”和什么“新型的按資分配”,等等,把工作終身制、退休制度、義務教育、公費醫療、公房制度、等等體現工人是生產主人的社會主義制度統統取消,這種制度能夠激勵什么積極性?無論理論和實踐都清楚證明,“按勞動力價值進行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新型的按資分配”,都是使生產資料與勞動者分離,把生產資料執行資本的職能與勞動者執行雇傭勞動的職能重新固定為制度,要做了主人的勞動者必須放棄他們共同占有的生產資料和共同分配他們自己的產品的權利,只能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占有者,這的確是十足的奴才氣息,做不來主人。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這是一股妖風
  3.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4.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5.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6.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極左”,就必須得弄清楚這幾個基本問題
  9. 熬鷹
  10. 經濟工作會議全解讀(一)當前的困難有哪些?國家的判斷釋放了什么信號?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7.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8. 朝鮮領導落淚
  9.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9.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