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思:應站在國際分工的高度來應對經濟危機
引發金融危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是世界經濟迫于一個復雜而又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美國為維持既定的國際貿易與分工格局,通過“創造”幷輸出大量的“廣義金融產品”來平衡國際收支,換取全球新興經濟體提供的工業制成品和資源。而所謂“次貸”等金融衍生產品,在金融世界進行投資或投機,只不過是一種國際金融市場短暫繁榮的表象。
這種分工或運行趨勢不是一下能扭轉過來的,是世界金融危機形成的根本原因,只是這次非常徹底,以至于普通救市難于挽轉,臺灣的電子元老張忠謀人看到了這一點,美國總統奧巴馬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這次危機是多年的積累的爆發,任何拯救方法都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奧巴馬對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頻道This Week with George Stephanopoulos節目表示,無論是在零售銷售還是在制造業,所有指標都顯示我們正處在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經濟問題需要一定時日才能化解。
用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可以十分形象地說明了國際分工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一、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生產過剩?
目前的經濟危機中的所謂生產過剩其實是一種表面現象,從世界總體來看并不存在生產過?,F象,從局部來看有生產過剩現象。由于這一種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或說是一種所謂國際分工由于某種原因的運行不適應不合理的結果,導致這個世界經濟發展的極不平衡。要不然非洲就不會存在有人挨餓的問題,在奧運會節目里面也不會出現很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奧運會參賽者連一個數碼相機都不具備,有的甚至是穿著舊服裝來參加奧運會的,這難道能說明生產是過剩的嘛?所以,從世界總體上來看并不是生產過剩,而是由于子系統中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國際分工不合理造成的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的同時存在的現象,不然擴大內需的說法就難于成立?! ?/p>
(一)、從宏觀大勢來看:
原本的世界經濟發展就是畸形的,宏觀體現在自然或人為形成的復雜國際分工方面;微觀表現在社會成果的具體分配方面?! ?/p>
一些發達國家正如我在《資源意識與格局利益》一文中提到的一樣?!啊矃⑴c國際分工,但主要立足于科學技術發展、金融市場操作、流通網絡鏈接和循環資源利用這四個方面。前三項可以說統歸于人力資源,是不需要或需要非常少的自然資源加以配合……可見美國對資源保護的布局是國際分工中是最優的,而且帶有壟斷性?!保霸诿绹膹姍嘭泿挪倏v下,其實對其他國家是極不公平的。美國帶領他的一幫小兄弟,利用強權貨幣、金融控制,通過30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國際分工布局。能源方面,石油以中東為主(因為現在俄羅斯不聽他的了);稀缺資源和一般消費品方面,以中國為主;科學技術方面(消費領域的),由其小兄弟掌握為主;流通方面,以他自己的巨頭跨國公司為主”;“這種資源構思的格局利益在于:1、通過強權貨幣、金融操控,占據了實際的財富分配權力;2、通過收入差別、吸引高智商人才;3、通過流通網絡布控,掌控了利潤分布經濟通道;4、通過產品的末端交換,瓜分了他國的不可再生資源;5、以離岸加工生產形式,轉移了環境污染的空間;6、通過廉價勞動力的使用,壓低了生產成本;7、通過所謂國際分工,廉價獲取不參與或少參與國際分工領域的稀缺資源。要做到這些是需要強大的政治威力和軍事力量作后盾的”?! ?/p>
(二)、從中觀角度來看:
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嚴重,大量的貧困人口還沒有達到一般的生活消費水平,甚至在最低生活線上掙扎。不是整個世界生產過剩,而是生產還遠遠不能滿足整個人類生活水平的需要。關鍵是經濟結構失衡,窮人有需求的無法無能力滿足,富人有能力的早就需求飽和了,且所占人口比例很小。這種嚴重結構失衡首先源于自然或人為形成的國際分工不合理,其次源于整個世界的分配制度不公。是一種典型的生產分配結構上的不對應,這種結構矛盾在當今世界短期內是無法調和解決的,因為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社會制度、生活價值觀念不同,經濟發展速度不一等等因素所造成?! ?/p>
(三)、從微觀細節來看:
周期現象在此過程中有一定的表現,但并不起絕對的作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整個世界的剝奪導致世界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世界各地內部存在的分配問題才是經濟危機發生的真正根源。顯然從國際間來看:如中國以及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在這次經濟危機中表現為大量血汗工廠制造的產品過剩,即所謂的產品賣不出去。從子系統來看:一些國家和地區內部大多低層數消費者也只是沒有能力消費而已;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則表現為負債消費不能維持下去,沒人愿意再為他們提供消費的資金而已,不是他們不想消費?! ?/p>
二、紙幣和黃金掛鉤就一定能避免金融危機嗎?
在紙幣與黃金掛鉤的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到1971年的27年間,全球沒有出現過什么金融危機,只有幾次小規模的匯率危機。說明那時流通全球的紙幣必需要有一個較穩定的價值物來進行制約。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全球范圍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平均每三年就要爆發一次。
這種由正負循環組成的金融運動,從泡沫瘋狂膨脹到泡沫急速破滅的過程,究其原因都有一個信用寬松或貨幣供應量過度擴張的做法。目前的國際金融風暴,各發達國家都大量的注資,是挽救經濟還是就能馬上形成正循環后市形成新的一輪泡沫?值得考慮!這次的金融危機注資能起到多大作用,能否止住金融危機,能維持多長時間還是個未知數?
經濟體系一旦進入正循環和負循環過程,即使政府采取各種政策行動來試圖阻止資產價格泡沫的惡化和泡沫的破滅,多數沒有或不會落到實際點上。這種正循環和負循環現象在經濟運行中永遠都是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一些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究竟是怎樣對待這種現象很值得思考。通常由于種種原因所致發達國家充分利用了這種現象,而發展中國家疲于應對這個過程。最后的結果是富國越來越富了,窮國越來越窮了?! ?/p>
如美國政府尤其是美聯儲在2005年開始發現資產出現泡沫之后,連續17次加息,從1%一路加到5.25%;中國同樣如此,2005年下半年尤其是2006年開始,中國股市房市開始瘋狂上漲,政府也采取了許多措施試圖降溫。這種以泡沫來治理泡沫的思路只能延緩泡沫的破滅,從而帶來更大的泡沫破裂的危機。
孤立的從貨幣角度來解釋經濟危機的形成,顯然是不夠深刻的。只有從整個國際分工形成角度,以及不合理的經濟強行運行狀態形成過程來探討,或許才能找到經濟危機形成的真正原因和規律?! ?/p>
經典的1929年華爾街的股市瘋狂和最后的崩盤。根本原因是當時的美聯儲刻意降低和維持低利率,尤其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紐約聯儲刻意長期維持較低利率。這點同于2002-2003年格林斯潘的美聯儲長期維持低利率(維持1%長達14個月)。但1929年華爾街的危機有如下特征:1、系統外的經濟運行沒有受到影響(如蘇聯),原因是沒介入這個系統的經濟運行;2、而當時的國幣體系是與黃金掛鉤的,只是事件發生后的應對策略犯了極大的錯誤,最后由虛擬經濟泛濫導致了實體經濟的崩潰。這一點絕不同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現象,那時是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沖擊,而且沖擊對于危機爆發中心的力度最大?! ?/p>
從貨幣發展近代的歷史來看。當年作為國際貨幣的英鎊流通與黃金掛鉤,英鎊退出后,作為新興貨幣的美元借助與黃金掛鉤走上了國際舞臺。后來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遭到美國總統尼克松顛覆。原因是:“到1968年,美國官方的黃金儲備已經大幅減少,由1945年的7億盎司(21770噸)下降到2.96億盎司(約合9200噸)。到197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僅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15.5%.當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減少,發行的美元大量增多,市場上就出現美元大幅貶值、金價上升的預期”。而美國又不愿意以平價黃金兌付美元,于是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一直維持到現在?! ?/p>
由此可看出:1、黃金與某種國際貨幣掛鉤并不一定能保持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就一定會穩定,不然的話取代英鎊的美元到后來就不會與黃金脫鉤了;2、英鎊不僅僅是由于與黃金脫鉤的原因而導致國際貨幣的地位被美元取代了,目前不與黃金掛鉤的美元是否因金融危機的原因被其他的貨幣取代呢?還有待觀察。3、為什么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全球范圍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平均每三年就要爆發一次。就沒有發生美元貨幣被其他的貨幣(比如1999年形成的歐元)取代的現象。顯然,要么就是黃金并不是唯一的國際貨幣支撐物,要么就是危機是能人為制造的,而且只要沒有脫離霸權貨幣可控范圍,霸主的國際貨幣地位不會改變。只是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倒流露些無法控制的跡象,原因是美國及其追隨者負債太多了。當然也可通過戰爭作為轉移金融危機--經濟嚴重危機的最后一招,不過不是那么好玩的。在核武器、網絡和太空時代,大國之間發生大規模軍事對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就是偶爾發生的常規局部戰爭也不足以動搖國本;倒是經濟領域的無聲拼殺是經常的、大量的和致命的。
三、本次經濟危機是否會導致美元體系的崩潰?
既然1971年后黃金已不能作為貨幣體系的參照點了,于是霸權貨幣體系就從經濟上盯上了能源和食品。
雖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后形成了美元貨(紙)幣霸權體系,且美國依靠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實力,來作為美元在全球“價值”保障。 但這種強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運行依然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形成的基礎上?! ?/p>
1972年中東戰爭,導致石油價格猛漲,美國的石油公司賺去了豐厚的商業利潤。石油美元經過美國、英國、日本和歐洲銀行(主要是美國銀行)金融手法,借給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一方面能從這些國家中獲得了豐厚的金融利潤,另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和能源產業,真是一舉兩得?! ?/p>
當外來資金進入一國的關鍵行業,就將決定和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這類國家就必然會喪權辱國墮落為殖民經濟?! ?/p>
1971年全球只有381億美元基礎貨幣,而今天已經超過了6.2萬億美元。而金融衍生品的總值已經超過了600萬億美元,最高達到680億美元,遠遠超出全球的GDP 58萬億美元。為什么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到現在美元還能堅挺呢?一是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相互滲透對于延緩美元崩潰起了很大作用;二是世界各國的貨幣結算、儲備習慣也會對美元崩潰起到緩和作用,有關資料表明:目前美元占全球貿易結算大約67%,金融結算大約75%,外匯市場干預貨幣則主要是美元;三是由經濟危機導致的世界局勢的不穩定性會對美元的崩潰起到減緩作用,仍然是一個目前國際經濟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參照系。因為全球沒有哪一個中央銀行和政府能夠允許本國的匯率完全不受控制,個人和企業的投資者也不能無視匯率的波動?! ?/p>
雖然這有些捆綁的味道,但至少能圓說目前美元還能堅挺的原因,不過其本質始終是一個泡沫掩蓋另一個泡沫的翻版,延緩了美元的徹底崩潰?! ?/p>
剩下的問題是:我們還能回歸到以黃金為本位制的貨幣體系嗎?如不能回歸該怎么辦?固定匯率可行嗎?
中國首先表態已經做好準備參與救市,后來發現此黑洞深不見底;而日本雖沒有如此高調,卻悄悄地進行了大規?!俺住?。中國和日本是美國兩個最大的債權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面臨的危險也最大:如果不救美國的金融市場,可能導致已有的債券變成爛賬;如果去救,則新的資金可能又被死死套住,未來也許損失更多?! ?/p>
而中東產油國和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這些國家或是美國的宿敵,或是美國的新仇。當年中東產油國曾經對美國石油禁運,導致美國經濟危機;美元掉進深坑,歐元也被拉進來墊背。迫使全球央行全部緊急降息,以放大金融恐慌。這個舉動看似合理正當,但卻引發全球商業票據市場崩潰,而歐洲商業銀行融資的大部分正是來自商業票據市場!法國財長憤怒地說“讓雷曼倒閉是有預謀的”。由于被“裸泳者”死死地拉住,雖然德國財長說“美國將會失去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歐元并沒有得到取代美元的天賜良機?! ?/p>
美元一直在貶值,為了誘使別人抄底,現在暫時穩定并升值,但接著會不會再來一次更大規模的貶值?美國在世界上的潛在對手有許多,但在經濟領域最關照的卻是中國。
自二戰以后原子彈問世,大國爭衡的主要舞臺就不再是血腥硝煙的戰場,而轉向以經濟領域為主的戰略制高點,而這個制高點是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在核武器、網絡和太空時代,大國之間發生大規模軍事對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就是偶爾發生的常規局部戰爭也不足以動搖國本;倒是經濟海域的無聲拼殺是經常的、大量的和致命的?! ?/p>
因此中國政府投入4萬億(有可能帶動18萬億投入)刺激經濟復蘇,不應該只著眼于簡單的產業升級和擴大內需,而應該從整個國際分工的角度出發,自己未來應有的位置進行新的經濟布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