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還會上當嗎?
——兼談價格與價值運行
1、“價格圍繞著價值波動”與“西方的蛛網理論”比較。
“價格圍繞著價值波動”最后趨于一致,是一個是描述價格與價值長期運行結果的,這個規律從理論上是成立的,由于所謂價值標準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衡量標準,在實踐中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價格與價值暫時相背離的現象;而“西方的蛛網理論”說是會從供需兩個方面最后形成一個價格均衡點,用以說明具體價格形成的暫時均衡狀態,且這個狀態是完全可以調劑的。用現今流行的說法:掌握了某種話語權(定價權)。于是價格便成了一個在有效時空范圍可以被人為左右的迷人的灰箱事件。
把本來為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描述,硬生生的扯裂成兩個不同的事物。也許是認知問題,也許是有意制造誤區。如果用一條軸向線來表示理論上的價值標準,且在立體圖形中心部位,那么它可以由不同的面投影為表現為直線或點兩種圖形。“價格圍繞著價值波動”是理論價值投影為直線的平面圖形,主要反映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幅度以及時空運行的趨勢,圖上不能直觀地看到供需雙方的曲線;而“西方的蛛網理論”可以看作是理論價值為點(價格均衡點)所表示的平面圖形,主要反映供需雙方量價比的關系以及怎樣向價格均衡點無限逼近,不能直觀地看到運行中的實際價格與均衡價格隨著時間上推移的合理趨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正是利用了這種人們認識的誤區,對供需加以強制利用。
具體表現在對國際市場行情的操作過程,有意隱去“價格圍繞著價值波動”畫面而利用“西方的蛛網理論”畫面進行逆向操作。利用人們對經濟現象認知反應程度快慢不一,時不時打一個時間差制造出遠低于均衡點的和遠遠高于均衡點的兩種同時存在的價格,人為制造可控的虛擬暴利空間。美國幾十年來的所謂幾次經濟危機不正是這樣操作的!只是每次的控制能力不一而已。這種危險游戲的玩法,或許會給美國經濟來一個大的紓困,或許會導致美國經濟從此一振不蹶。
2、理論規律的自然運行和人為可操作性
人類征服自然的斗爭那是一種相對靜態的較量,人類社會的相互競爭是一種動態的博弈。
自然現象中,比如物理學中的落體運動是一個自然規律,但是人類可以通過某種手段克服重力規律而去探索太空,這種靜態斗爭是相對容易些,也是有益于人類社會的。
但在經濟往來現象中有很多離不開人類社會動態博弈,比如美國近一時期搞的生物燃料加工問題,只要石油價格被爆炒到一定程度,生物能源的生產就有了利潤和市場;又如通過美元的貶值和升值可以給本國帶來很多利益。等等現象表明人類操縱經濟規律的現象等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典型的如國際石油期貨價格從每桶147美元降到目前的每桶50美元左右,利用時間變化尋求利潤空間,確是要通過人類相互博弈的。有文章指出:國際石油期貨價格“是一個需求、供給、生產者、市場中介共同推出的“合理”聯盟價格,因為其中多方都不希望價格跌落。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市場”是一團迷霧,石油的真實價格被其淹沒、并褫奪了太多的利潤。由以上這些主體制造出來的“市場”,顯然違背了市場經濟物美價廉的競爭目標。”其實對于價格的跌落對于某個具體的國度從時間來說還是有不同希望的。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認為: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美國的生物燃料加工問題是否就此結束?這得看未來的石油價格變化趨勢。作為美國至少目前在經濟方面暫時還可以扭曲規律、誤導規律,而西式教育、輿論就成了它一個有效的通道。中國古代的哲人們通常喜歡說:“無為而為”“任其自然、水到渠成”,而西方的思維:“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自然是你想到的你或許會得益,那些沒想到的或暫時沒想到的承擔風險和代價了。這次世界金融風暴不排除美國刻意而為,其本身經濟或許沒有因此遭受重創,僅僅是一種就勢調整。而當全世界傾力于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迷茫中,美國或許悄悄的在做下一手準備。
3、同樣都是背離價值,只是方向、后果不同
通過人為操作讓規律作逆向運動或加大波動使對弈雙方較大的背離價值,使得一個遠高于價值,一個遠低于價值運動;一個有意主動背離價值,一個被迫無奈背離價值。如現在的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國際貿易,發展中國家成了發達國家的“血汗加工廠或車間”,出口價格遠遠低于所應該得到的價值報酬,這是一種被迫無奈的現象;而發達國家成了商品的分配和消費場所付出的是白條(某種貨幣),他銷售的價格遠遠的大于實際商品的使用的價值,這是一種有意主動的現象。這是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和策略,由于現代經濟的發展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共生關系,不要小看了虛擬經濟左右經濟運行的力度。“實體經濟虛擬化有兩種形態:一是貨幣符號及資本市場交易符號、資產價格符號;一種是技術創新符號及技術創新能力、技術應用等。除了資本市場之外,實體經濟走向的另一種虛擬:技術、技術增長無極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后一種虛擬也許更有市場。
美國底特律的實體經濟(汽車生產)也逐漸虛擬化,一是基本趨勢上屬于虛擬經濟范疇(50%是用于汽車信貸),二是另一種虛擬:技術、技術增長無極限還沒有完全形成,拖了新能源技術的后腿。所以在美國就有了救于不救的爭辯。同樣都是背離價值只是方向不同、后果不一。
每一次金融和經濟震蕩都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虛擬空間的人為操作導致發展中的國家損失翻番,這是不利于國際社會和諧發展的。
4、價值規律終歸發揮作用,人為扭曲畢竟掩不住。
輿論可以哄騙人一時,但不能永遠發揮作用,違反規律的操縱終究會付出代價的。剩下的關鍵就是誰來承擔付出的問題,通常是弱勢一方。在歷史的長河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弱者漸漸的清醒明白過來了,石油一旦再次拓變成金融產品,就會再次出現巨大的虛擬空間,脫離了實體經濟運行的基本面。“美國金融震蕩讓全世界蒙受虛擬恐慌驚嚇的同時,也教育了人類審視置身其間的制度環境。一旦發現了被淹沒的真相,人們會比看到金融震蕩更目瞪口呆:我們承受的價格游戲,其實大部分的空間是被眼花繚亂的虛擬充斥著,本來不需要這么高昂的代價,就可以享受比現實更優質低廉的商品和服務。我們有必要對類似高盛這樣的“權威”機構本身的公正質疑,一切市場上的權威都應該請下神壇。因為市場經濟的真諦是信用廣泛至每一個個體,而不是信用集中于某個組織或機構。美國通過華爾街向全世界轉嫁自身行(這里引用改了個字,因為金融稱為產業是不嚴肅的,它只能作為一種行業,同樣金融品和金融衍生品不能叫做金融產品,這會混擾人們的視線。)業創新的上游風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從英國人手中奪得了石油資源控制權之后,40余年進行的不斷創新所形成的風險都基本由華爾街對全球釋放。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的第一個年代,連鎖經營、互聯網、次貸……每一年代依次都有獨特的虛擬主題。結果是,每一次將美國具有創新風險的“主題”推向華爾街,制造暴利機會,讓全世界爭搶華爾街冒險的機會利潤,為創新風險創業時期進行輸血,當創新形態步入行業成長期時,這些天價股票瞬間漏氣,甚至破裂,這就是美國制造金融震蕩的所謂“行業周期””
熟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人們還會上當嗎?美國在這一輪經濟危機中是難以逃過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懲罰,是任何國家都救不了他的。
本文引用了網友的一些話,個別地方略有改動,見諒!
另我從不認為金融業是一種產業,也從不認為金融品及金融衍生品是一種產品,因為它僅僅是一種信用交易。
泛思于長沙
2008112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