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嚴重忽悠人的幾個經濟理論(2)
具有郎監管之稱的郎咸平可謂是當下最走紅的經濟學者。他的大江南北的演講、《郎咸平說...》書的風靡,大有中國經濟只有此評說之勢!應該說,多數人是沖著郎咸平的公司治理與財務專家名聲而來的,當年“郎顧之爭”中的郎咸平也確是在內地贏得了不少的欽偑。但近年來,為迎合聽眾,常常以聳人聽聞的詞語,語不驚人誓不休之氣勢,也開始了大量的忽悠。客觀地說,郎的專業長處在微觀經濟學方面,在宏觀經濟學方面并不在行。但一般人們的思維慣性是,當你在財務專家方面體現真理時,往往也將你所有的忽悠也信以為真。我們可以從郎大量的演講和書中,隨便拮幾個論點來分析一下,就可看到其忽悠的厲害。如:“印錢”通脹論、股市泡沫論、“6+1”理論,等等。
“印錢”通脹論
“印錢”是否引起通脹?這個問題其實是個不那么簡單的問題。在我的《貨幣迷局》一書中,“印錢”是需要加以區分的。如:是“印”投資貨幣,還是“印”消費貨幣。央行的貨幣發行窗口也是有講究的,是從貨幣調節窗口發行出來,還是從財政(債券、赤字)窗口發行出來?商業銀行信貸的增加,是進入實體經濟中運行,還是在虛擬經濟體中運行?社會總的供需平衡狀況,是供大于需,還是需大于供?不同的情況,增量貨幣運行會產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結果。例如,如果貨幣投資過多,加大了產能過剩,物價就不是上漲而是下跌。因此,“印錢”與通脹的關系并不是象郎咸平所說的那種1+1=2的簡單關系,具體情況需要將其放到經濟運行過程中進行具體的分析才能能得出結論。西方貨幣主義理論就是貨幣投放多了就必須通脹,因此郎咸平也就跟著用西方的貨幣主義的這些忽悠作這樣簡單的斷言。當然,2009年實際已證明郎及一伙與他相同觀念的人理論的失敗,郎本人現在也已將“通脹”改為“滯脹”,但基本觀念并沒有變,郎仍然在繼續忽悠。
當然以前由于理論上的殘缺,人們習慣了西方貨幣主義的思想方法這也難怪。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有關貨幣理論還只有我的《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一書,才提供了現實貨幣的真正運行原理,從而為將貨幣放到實體經濟中進行這種詳細分析提供了理論框架。西方貨幣主義觀念在有些西方留學背景的人那里,往往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通過各種忽悠來愚弄大眾。這不,即使2009年實際上并沒有發生通脹,被忽悠多了,就連國家的貨幣政策竟然也被忽悠出一個“管理通脹預期”來。
股市泡沫論
郎咸平有“四大泡沫”理論,“股市泡沫論”與其他人是有些不同的。例如,他的“股市泡沫論”既包含有“信貸增加就必然會引起股市泡沫”,也包含有“股市漲就是泡沫”的說法;當然,最著名的還是他的“營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論。
市場經濟本質就是以資本為紐帶,以利潤為原則的經濟。資本是進入股市還是進入實體經濟,他的唯一選擇的原則是利潤。當股市風險投資利潤率大于實體經濟投資利潤率時,資本自然會選擇進入股市,反之則進入實業投資。當實體經濟因過多投資過少消費產生產能過剩時,資本利潤率降低,這時,如果股市投資能有比實業投資更高利潤率時,投資資金在利潤原則支配下才會進入股市;當股市投資也同樣難于獲利時,投資資金就會成為過剩的資金停留在銀行,并不一定會進入股市。因此,“營商環境惡化”在這里就不一定會“致使股市泡沫”。郎在這里將“營商環境惡化”與“股市泡沫”聯系在一起,首先就犯了絕對化的錯誤。
既使投資資金進入了股市,就沒有好處只有壞處,一定是泡沫了?也是不一定。有二點郎繼續在犯錯誤:
①當2008年股市跌到1664點時,如果繼續下跌,就有可能引發經濟發生更大的災難,如果這時資金進入股市,就是挽救經濟(此經濟學原理在《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第六章第二節有論述),怎么能說投資資金進了股市就是泡沫了?即使是現在的股指3000點,投資資金進來也決不能說成就是泡沫。不會時間地點,不作具體分析,通通概稱為泡沫,不能說郎對股市沒有仇。
②股市上漲了,即使漲得高些,也不能概之于泡沫的。這里也會分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比較理想的情況是:股市上漲,由此產生財富效應。由于股市的財富效應,會使社會消費需求增加,引起實體經濟的投資利潤增加,“營商環境”變好,而此時的股市,則因投資貨幣進入過多,股市上漲過多從而引起投機收益下降;這一增一減又會引起投資資金從股市退出轉而投資實體經濟。在一個良好的股市條件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有自激平衡與相互促進的作用的(引自《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第九章第四節)。當然,這里還涉及到貨幣運行機制、“貨幣放大”規律方面的問題,需要《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第四章、第九章理論作支持。但不管怎么說,也決不象郎咸平所說的那樣,股市上漲了就不好,就斥之于泡沫那樣簡單的。
“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不僅是從理論上說不通,也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例如,如果我們說2007年是因為營商環境惡化了,才致使的股市的大漲至6200點,那么2008年的“營商環境惡化”比之2007年應該是有過而不及,全國中小企業在上半年內就倒閉了600多萬家。按照“營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理論,為何股市在2008年不僅不漲,反而下跌至1664點呢?可見,“營商環境惡化”與“股市泡沫”或許是有些聯系,但并不存在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當然,忽悠人的理論之忽悠所在,就是善于玩弄似是而非,將相對說成絕對,將偶然說成必然。
投資過剩,消費不足,此乃資本主義的惡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乃是一個經常發生的過程,是個常態。在當代經濟過程中,這一經濟社會的基本矛盾的些許緩和,正是依靠股市與實體經濟存在這種自激平衡作用,并不存在一個特別的“營商環境惡化”才會“致使的股市泡沫”這樣的問題,更不能說只要股市漲了就是泡沫這樣違反常識的命題。郎咸平先生將“營商環境惡化致使股市泡沫” 這樣違反常識的命題當作“天才”的發現到處忽悠,實在是一件很丟面子的事情。
“6+1”理論
“6+1”理論應該是郎咸平最得意的理論,也是曾經受到一些人贊賞、受到一些人歡迎的理論,但同樣也是最為忽悠、似是而非的理論。
我國之所以處于制造業這種產業鏈的低端,這是由于我國本來就是從代工做起,在開始的階段除了低價勞動力外什么也沒有,而低價勞動力不僅國內過剩,全世界也是處于過剩狀態。過剩就會不值錢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而西方國家的資本之所以能做6+1中的6,是由于西方國家早已走過了資本自由競爭階段而進入到了資本集中、行業相對壟斷的階段,金融資本壟斷的階段。在發達國家,那怕這種壟斷僅僅是相對的、區域性的,但相對國內企業來說,至今也還帶有絕對壟斷的性質。當國內企業通過資本積累發展壯大到一定階段后,固然應該完成產業鏈的整合,以做大做強,但產業鏈的整合必然是一個打破原有壟斷的過程,如果不打破發達國家原有的、形形色色的各種壟斷,即使在國內做6+1又能怎么樣?沒有產業的,或行業的、區域性的、或專利技術性的壟斷,6+1的全鏈條企業同樣由于激烈的競爭而難于賺錢。因為,市場經濟在競爭中的資本只能獲得平均利潤,這是由經濟規律所決定的。如果連平均利潤還得不到,那是因為中國的企業在國內還存在競次的環境。任何企業要想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決定的因素并不取決于這個企業是做6還是做1。如果中國的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內是處于壟斷地位,或者某單個企業獲得壟斷優勢,即使這家企業不做6而單做這個1,同樣也可獲得超額利潤。以今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為例:兩拓、淡水河谷已提出漲價100%,想漲就漲啊!他們不就是僅做鐵礦石生產這個1嗎?相對于寶鋼的全鏈條產業性的企業,鐵礦石生產商就是個1,寶鋼做6又怎么樣?
因此,一般地說,產業鏈整合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一條路子,或者也可能是獲得壟斷優勢的一條路子,但并不一定就能獲得超額利潤,或者說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本質并不在于是否6+1。獲得超額利潤的本質在于壟斷。
對中國來說,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要做到6+1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多數企業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為什么?因為中國企業以輕工日用產品為主,需要有零售網,而國外的批發零售企業在發達國家集中度已經較高。國內的生產企業對銷售渠道就無法完成整合。如果拿一個根本做不到的東西到處鼓吹,除了忽悠還是忽悠。但是,如果我們認識了事物的本質,既使是做制造業這個1,在壟斷方面下功夫,卻會是另一番天地。例如,我國稀土產業,過去全國大大小小企業幾千家競次出口,因此才有黃金賣到黃土價。近二年來國家決心整頓市場,行業集中、保護性開采資源,稀土的出口價才獲得些許提高。這就是壟斷在產品出口方面的運用。
出口產品要想獲得超額利潤,只有在集中與壟斷的行業才有可能。我國出口企業今后也必將會發生一個行業集中與整合的過程。也就是大魚吃小魚的過程,也正是郎咸平先生所說的“企業營商環境惡化”的過程。看來郎先生的理論不光是沒有一點用處,而且還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不僅是6+1的理論一點用都沒有,而且,必然發生的行業集中與整合,就會造成被整合的企業“營商環境惡化”,或者說,郎咸平先生所追求的6+1整合目標本身,就是造成企業“企業營商環境惡化”的原因。郎咸平先生的6+1理論與“企業營商環境惡化”理論不僅是毫無用處,更是自相矛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