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邋遢道人:從“民工荒”談起——三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發展方式轉變 收藏(0 評論() 字體: / /

從“民工荒”談起——三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今年年初,又一次民工荒出現了。但這次似乎比前幾次嚴重些,很多企業叫苦連天,媒體上也開始出現專家的分析文章。  

   

民工荒最早出現在2004年。2004年第三季度,浙江號稱用工缺口80萬,廣東報告說缺工100萬。此后在2006年和2007年又一次出現民工荒。這次缺口已經顯示出“結構性”缺工,即主要是青工。  

   

為什么出現民工荒?民工荒背后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專家們用“劉易斯拐點”來說明問題。經濟學家劉易斯曾經這樣描述發展中國家的一種現象:在農村勞動力處于無限供給情況,非農產業就業工資會偏低。隨著非農產業發展,農村富余勞力基本用完時就會出現一個拐點,勞動力價格將上升。中國學者們就套用劉易斯拐點來說明目前的現象?! ?/p>

   

不能說劉易斯對發展中國家這一現象的描述沒道理。因為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決定價格。但是,分析問題只用供求和價格有些簡單化了,社會系統是個很復雜的系統。  

   

中國自八十年代末大批農民到沿海打工,到現在二十多年了。這期間中國非農產業經濟規模擴大了30倍,比重從75%擴大到近90%。工業化和城市化速度很快了,不比當年四小龍四小虎差。韓國經濟起飛是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第一產業就業占全部就業到1972年就下降到45%,與中國2005年的44%很接近。但是,韓國的劉易斯拐點早在60年代末就出現了,整個80年代非農產業工資增長了10倍。中國臺灣地區也是如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在出現拐點前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已經基本接近。但中國深圳(關內)和東莞的最低工資分別為574元和450元,與10年前基本沒差別。直到今天,沿海農民工最低工資也在一千元上下。與韓國和臺灣地區漲10倍的速度相比,基本屬于正常增長?! ?/p>

   

從市場經濟角度說,農民工工資水平是農民對家庭經營收入與外出打工的比較收益所決定的。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是個基本標準,如果外出打工收益低于家庭經營收入,不會有人出去打工。而外出打工收益并不簡單就是工資性收入,而是工資性收入扣除打工消費,扣除往來路費最后寄回家的錢。除此之外,外出打工的辛苦程度、居住條件的惡劣、不能孝敬父母和夫妻兩地分居等心理因素也對這種選擇有關。甚至包括把孩子帶出來的子女教育問題。如果不是這樣,2004年雖然最低工資500元左右,年收入6000元,比當年的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936元高出一倍,怎么會出現民工荒呢?去年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還只有5132元,打工工資不會低于1萬元,還是兩倍左右,有什么不滿意呢?因此,只一個價格來說明供求過于簡單了?! ?/p>

   

但是,由于化肥和兩種的使用,由于機耕和機收的專業化出現,大批農民實際處于待業狀態,農業勞動生產率已經大幅提高。他們參加不參加家庭農業經營,對家庭經營產出多少作用不大。因此,實際上即使拿回家的工資即使低于家庭人均收入,也能忍受。所以中國農民工工資始終是城鎮職工工資的一半左右?! ?/p>

   

韓國、臺灣等進入新興市場國家后十年左右時間就出現劉易斯拐點,也就是一代人的經歷。中國從八十年代后期到現在是二十多年才出現劉易斯拐點,等于兩代人的經歷。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出現的民工荒是“青工荒”。如果參考貧道前面說的關聯因素。青工生活花費大,對艱苦勞動忍受能力低,增加了對工資性收入高的要求。同時,由于2009年國家對農產品收購價格大幅提高,使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增長幅度大于往年,也是因素之一?! ?/p>

   

但這會成為拐點嗎?會象很多人歡呼的那樣,中國勞動者報酬也會每年25%的速度漲了嗎?貧道看不出來?! ?/p>

   

實際上,農民工工資問題看起來離我們城里人很遠,其實非常近。甚至可以說農民工工資長期過低,是造成城鎮職工工資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國民收入中勞動者報酬比重長期低迷的直接因素。通鋼工人對此就有體會。陳志軍威脅通鋼工人的辦法是什么?就是你們不聽話,嫌工資低?好,我招幾千農民工!怕不怕?通鋼工人知道這招管用,終于害怕了,不得不把陳志軍給消滅了。但是,消滅了陳志軍還會有劉志軍,只要農民工還在那里。每個城鎮普通勞動崗位的就業者,背后都有幾雙農民工的眼睛在盯著。不怕的是白領,但藍領是怕的?! ?/p>

   

邏輯過程是:農民忍受打工工資的低點很低,而且處于無限供給狀態,加上90年代末期數千萬國企和城鎮集體企業下崗,使非農產業勞動者工資心理底線很低,最終使城鎮居民普通勞動崗位的工資上不去。如果不是國有企業在撐著,中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會比2007年的39.7%還低(2008年年鑒數字,是各省數字累加算出來的)。今年估計只有37%(全國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在昨天政協會上回答記者說,2009年這個數降至歷史最低。雖然她最后的數字是瞎算的)  

   

中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現在應該在37%左右,而整個歐元區是48%,日本51%,美國加拿大都是50%以上。韓國46%。也就是說,中國在國民收入分配上出現嚴重偏差。而這個偏差,主要是農民工工資始終過低帶來的?! ?/p>

   

中國勞動者報酬在2007年不足40%,扣除儲蓄,加上公共轉移支付只有1%的影響力,所以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只有35.4%。西方國家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在50%左右,儲蓄率又低,加上政府轉移支付影響力高達12-13%,說以他們的居民消費占GDP比重達到60%左右。于是形成中國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嚴重不足的局面。  

   

第一個帖子說,中國經濟出現不可持續的主要因素是依賴高速增長的出口的路子走到頭了,中國不可能繼續擴大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即使還有余地,但也存在帶動經濟每年8%增長的能力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中國走到這么極端化的出口依存度呢?  

   

嚴格來講,就是農民工工資持續低迷給出的。按理說,勞動報酬與勞動者創造價值是高度相關的。勞動者創造價值越多,工資應該越高。農民工從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比從事農業不知高出多少倍,但工資只高出一倍。但是在主流們高呼犧牲3千萬國企職工,犧牲8億農民的口號下,在GDP掛帥,上項目是政績的引導下,所有地方官員都大膽開展了一次“犧牲運動”。犧牲2億多農民工利益,犧牲土地,犧牲稅收(優惠稅率),犧牲支出(退稅補貼),犧牲環境,,為低價出口創造了條件。其中最關鍵的,是犧牲了2億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p>

   

嚴格來講,農民工工資性收入提不高,整個非農產業勞動報酬就提不高。勞動報酬提不高,居民消費就提不高,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空間就不足。農民工工資水平幾乎是問題的關鍵?! ?/p>

   

胡錦濤總書記在這次政協會上再次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就是要提高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占經濟的比重。居民消費占國民收入比重提高,才能大幅提高真實的內需,才可能有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已經是很明白的道理,簡直是苦口婆心給大家說透了。但是,我們看到的是這群“代表”們沒有一個領悟這個精神。沒有人關心農民工工資水平問題,提的建議要么是解決農民工孩子就業,要么是給農民工市民待遇。甚至很多代表把矛頭指向國企發工資過高。看來在宣傳胡錦濤總書記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精神方面,宣傳部門的任務還任重道遠。  

   

實際上,農民工工資長期低迷有制度上原因,比如各地政府對欠薪、對血汗工廠不在意,對提高最低工資不敢興趣有關,但根本原因是農民工忍受的工資底線確實很低。前面已經分析了這方面的邏輯關系。那么,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給農民工市民待遇對擴大內需有作用嗎?嚴格來講,一點沒有。  

   

前面講到,農民工忍受的工資底線受幾個因素印象。寄回家錢數是關鍵指標。我們可以假定一個情況:一對農民夫婦都出去打工,年工資20000元。自己生活消費12000元,因帶出的子女只能上高價學?;ㄙM5000元,給在家的父母寄回3000元。你讓農民工子女上普通學校少花了這5000元,他就可能寄回家8000元。注意,這也提供了這樣的空間:假如這個工作沒有了,有個崗位工資低2000元,他會做什么選擇呢?他會選擇干,因為即使這樣向家里寄錢還是比以前多3000元。因此,雖然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是件大好事,但不僅不會促進勞動者報酬提高,反而會有壓低趨勢。給進城農民工城市居民待遇也是一樣。財政上多給農民工一些,他們對老板的要求就低一些。因此,這些措施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沒什么正面作用,但對改善農民工生活有作用?! ?/p>

   

至于一個個像烏眼雞一樣盯著國企職工工資,那簡直是個笑話。前面提到的那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先是說居民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達到了最低點,最后總結為“一些壟斷性企業分配體制上不是很透明,人家不是很清楚到底是怎么樣分配,所以有人就批評一些國有壟斷性企業工資很高”?! ?/p>

   

主流們批評改革前常用的一句話是“共同貧窮”?,F在勞動者報酬低了,也就是有點“貧窮”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主流們說,主要是國企職工工資太高了(國企職工平均工資加福利大約是非國企的兩倍),而國企之所以工資高,一是不透明,最主要的是他們壟斷行業,因此有壟斷利潤。應該降低國企職工工資,讓國企退出壟斷行業?! ?/p>

   

你見過這樣講理的嗎?總量偏低了,原因是總量中某部分偏高了,解決方法是降低偏高部分。現在的人也真是敢說,關鍵還真是有人信。記得兩會開始前一個調查說,大家關心第一位的不是別的,就是國企工資問題??磥硎乾F在的人看趙本山和范偉的賣拐次數多了,少數人越來越趙本山,多數人越來越范偉。就這種蠻不講理漏洞百出胡攪蠻纏指鹿為馬的信口胡說還真有市場,還真有人信??磥碇袊说闹橇λ匠鰡栴}了。  

   

國企退出壟斷行業讓私企進,那么鐵路、石化、電力、通訊從此就不具備規模特征了嗎?全國就可以有180個私人老板辦的鐵路公司,360個老板辦石化、720個老板發電供電、1440個老板開郵電局電信局?國企退出這幾個行業,無非是讓少數幾個資本家壟斷這些行業。可他們這些道理媒體上是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竟然國資委不出來質疑一下。況且別的不說,現在對中國老板們說國家要從鐵路退出了,鐵路整個賣了,1萬億,拿錢吧。看看一個個傻臉不!贏利良好的中石化出價1萬億也不多呀?! ?/p>

   

明擺著的出路:大幅提高私企、外企勞動者報酬和福利,使之趕上國企水平?,F在城鎮中國家和集體單位就業總計7000萬,占全部城鎮就業28500萬的比重為25%。如果非公有制性質單位勞動報酬達到公有單位水平,整個勞動報酬水平將提高75%。也就是達到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的47%左右,基本達到世界正常水平。怎么沒見一個代表提這個議案呢?怎么媒體上沒見過這樣的議論呢?把公有性質單位工資降低到私企外企水平,中國勞動者報酬會降到占GDP的33%,真正實現“共同貧窮”?,F在真要這么做嗎?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告訴人的秘密?  

   

扯遠了,接著說農民工工資。  

   

那么,農民工工資這么低,是不是以前政府關注不夠,以后提高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就解決了呢?會好點,但不起決定作用?! ?/p>

   

我們已經入市場經濟,包括勞動力在內的所有資源都受供求關系支配。除了黑煤窯黑磚窯,沒人強迫農民工就業。是“農民工可忍受工資底線”決定了他們工資的水平。這些道理前面講了。硬性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會有改善,但有兩點無法解決:一,任務量太大,提高一點不起作用,提高太多企業受不了。二,難執行。當官的朋友是老板,做一次可以,年年做做不下去。  

   

貧道看,單純從就業和分配角度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能擴大思路,解決農民在農村的收入問題?! ?/p>

   

簡單邏輯是:只要農民在農村經營的收入不斷地,大幅度地提高,農民對打工工資可忍受底線就會不斷地,大幅度地抬高,從而迫使城鎮非農產業的整體工資水平不斷地,大幅度的提高,最終形成勞動者報酬不,斷地、大幅度地提高,促使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地、大幅度地提高,最終使經濟發展方式從兩頭在外為主,轉變成兩頭在內為主。而只要剩余在農村的農民收入不能有這樣的表現,無論農民工還是進城農民都會以在農村經營收入標準來確定工資可忍受標準,即使城鎮化了,也解決不了轉變發展方式問題?! ?/p>

   

說到這里,似乎提出了個難題。因為最難的問題,就是三農問題?!叭r無解”,幾乎已經在很多領導和學者已經默認這個看法。這樣看,貧道不是在說胡話嗎?  

   

三農無解,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說法。至今為止,三農問題是因為任何工業化國家都沒有用市場經濟手段解決。所謂市場經濟手段,就是根據市場信號調節資源配置使經濟發展走向均衡,比如說,達到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接近。如果靠政府轉移支付,也就是靠政府財政補貼來解決的問題,就不能說是市場規則解決了問題?! ?/p>

   

從道理講,當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于制造業時,大量資源會向制造業配置,包括資金、勞動力。隨著資金和農民向非農產業流動,留在農村了農民人均資源增加而走向集約化,適用機械和其他技術裝備的條件改善,因此勞動生產率也會提升。制造業和服務業越來越發達,農業就業比重越來越低,這就是一種看不見的手在自我調整。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恩格爾系數降低,食品支出越生存影響越來越小,食品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農民收入始終有靠經城鎮居民收入的動力。這是經濟學用市場經濟規則說明的農業發展前景。沒有什么漏洞?! ?/p>

   

但是我們看到實踐情況并非如此。所有把機械、化學、生物、計算機、等高技術和管理、組織模式充分運用到農業經濟的發達國家,包括人均耕地面積10-25畝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包括人均耕地面積6畝多的歐洲也包括人均耕地面積0.5畝左右的日韓,沒有一個國家不是靠“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而不是看不見的手在配置資源。歐洲農民收入中,來自政府補貼部分高達三分之二。老牌發達國家更多,德國達到60%,法國達到65%,日本也達到60%。60%的收入來自補貼,這比他媽的小崗村還不要臉嘛!等于國家養活了農民他們嘛。數學要是知道了這些數字,一定對資本主義國家不以為然。人均耕地資源非常豐富的美國,按照市場規律利用先進技術把把這條路走到極致,勞均技術裝備達到25萬美元(比其他行業平均高5倍)[1],財政補貼戶均1.4億美元,也占農民收入的20%以上?! ?/p>

   

那么,為什么工業化后農村經濟無法完全在市場化體系中搞好呢?  

   

這是因為農業經濟自身的問題。貧道還回到信息論和控制論角度來說這個問題?! ?/p>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可能性空間”的制約。雞蛋能變成雞子,石頭不能變成雞子,就是這個道理?! ?/p>

   

農業經濟問題,核心是勞動生產率問題。因為勞動生產率是最終決定勞動者報酬增長空間的條件。技術進步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但是有一點是現實的,起碼目前看不到農業技術進步率高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事例。技術進步經常使工業產品產量翻幾番,但很難使農業產量哪怕增長20%。2000年國家科委公布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年技術進步率為8.6%,其中電子達到十幾,但農業只有1.7%?! ?/p>

   

制造業新產品市場拓展空間要遠比農業大,速度也比農業快。農業搞出個具備市場價值的新產品沒十幾年不行,可汽車換成電動機就叫“新能源汽車”。農業往產業鏈前面一走叫農用生產資料批發零售業;糧食稍微一發酵要么是醋廠,要么是酒場,都屬于工業;各種農產品放到鍋里一擺弄那叫飲食業??芍圃鞓I發展到哪里都是制造業。洗滌劑勾兌點這叫洗發水,勾兌點那叫潔廁劑。  

   

有人會說,反正人均農業資源越多利用技術能力越強。只要繼續減少農業人口,總會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接近非農產業。但是,人均資源越多,技術裝備越先進,價值就越大。美國現在勞均農業裝備25萬美元,10年折舊,每年就2.5萬美元進成本。耕地面積是算數增長,技術裝備價值是幾何增長,美國基本將這條路到了頂點。況且人不是數字,有些人就喜歡當農民,因此轉移成本會很高。  

   

農業自制造業出現后勞動生產率提升空間和市場拓展空間劣勢十分突出,這是產業本身客觀條件決定的,就像石頭邊不成雞子。別說美國人,中國人也沒辦法(本來順口顛倒著說的)。因此,城市化、集約化、農業技術投入等雖然是降低城鄉收入差別的有效手段,但最終會走到“不可持續”終點?! ?/p>

   

那么,中國用什么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呢?這還是只能從“可能性空間”角度考慮?! ?/p>

   

目前城鄉收入差別解決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是主要選擇了三種發展方式。一類是人均耕地面積達到1-2公頃的澳、加、美、新西蘭。這些國家的基本發展方式是莊園經濟、集約經營、公司加農戶。第二類是人均耕地0.2-0.4公頃歐洲國家,發展方式是莊園經濟、行業合作。第三類是日、以、韓、中國臺灣,發展方式為土地私有基礎上的高度組織化的集體經濟。歐洲和日韓方式有些接近。三類方式的共同特點是城市化發展已經很充分,農林牧漁就業比重非常低,都進行了巨額財政補貼?! ?/p>

   

中國能夠大致參照那個發展方式呢?  

   

首先,中國不可能走美加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三個原因?! ?/p>

   

首先,美國農業是“效益農業”,以賺錢為最高目標,單產高低不是核心指標。這是建立在美國人均耕地面積多的基礎上的。中國農業是“安全農業”,保證糧食總產5億噸是硬指標。集約化農業雖然效益好,但比精耕細作單產低。2007年中國主糧小麥單產320公斤,美國小麥單產173公斤,相當于中國的54%。中國要按美國方式種糧食不夠吃?! ?/p>

   

其次,2002年(年鑒沒有2007數據)中國農林牧漁就業32487萬,如果按耕地18.25億畝,勞均0.37公頃。中國要達到美國農業集約化水平,就只用225萬勞動力,轉移99.3%的農村勞動力。兩億多農民工出來打工全世界都受不了,再出來3個多億,全球藍領都失業才能做到。因此中國無法達到美國集約化程度。別說中國,除了美洲和澳洲人均耕地很多的國家,沒有別的國家用美國模式。至今歐洲戶均經營耕地都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而日韓不到美國的二十分之一。  

   

貧道這種看法在以前帖子中受到質疑:達不到美國勞均耕地水平,那么達到其10%,甚至1%,按美國發展方式行不行?! ?/p>

   

不行。美國是公司加農戶發展方式,供應商、農民、加工銷售商三個環節各吃各的利潤。兩家農場,一個1000畝,一個100畝。種同樣的東西,可利用的技術裝備就差很遠,效益就差很多。最主要的是,一個1000畝的農場,只管種地,比如毛利達到10萬元,人均3萬多元。那么只種地就能過。而一個100畝的農場種同樣的東西,毛利就算有1萬元,人均只有3000元。必須在其他環節,甚至兼營其他行業才能達到人均3萬元。因此就不能用公司加農戶方式。所以,歐洲和日韓都不是公司加農戶方式。歐洲和日韓包括臺灣地區農戶收入的80%就來自其他產業?! ?/p>

   

那么,中國能不能學歐洲和日韓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呢?只能說可以參考,但全部照搬有困難。最主要的困難是中國不可能支付那么高的財政補貼。要讓城鄉居民收入接近,那么按2009年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5153元,城鎮17173元計算。如果農民剩下10%,13300萬。農民達到城鎮收入水平,財政補貼總計就要1.6萬億,占財政收入的24%。這顯然是不可能。關鍵在于這是個“過程”?,F在就必須給農民補貼。那么開始的第一年即使按達到城鎮居民收入三分之二水平來考慮,要4.34億,占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強。這想都不要想。  

   

美國及其盟國之所以能夠給出那么高的財政補貼,是因為他們在全球建立的金融、貿易、產業、社會、文化秩序使他們能占有最多的財富。美國一國的農業補貼,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全部農業產值加起來還高。這在現在也是“硬道理”,一時改變不了的。   

   

現在,主流學者都說土地私有化能解決三農問題。貧道不清楚的是,土地私有化能解決農業經濟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空間小于非農產業,能解決農業經濟市場拓展空間小于非農產業的問題嗎?西方國家土地都是私有的,但沒有高達20-60%的收入來自財政補貼,一樣解決不了農村經濟問題。而土地私有化,中國財政就能拿出幾萬億補貼農民了嗎?驢唇不對馬嘴嘛!  

   

那么有人會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說中國農業經濟按什么發展方式才行!  

   

那貧道就放在四侃上再說,要不就太長了。  



[1]史伯鴻《轉變觀念,善待農民》http://stcity.dragon.net.cn/ztlb/znzt/kxfzgyth/200803/t20080315_30207.htm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3
  • 长篇小说《黑与白》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3.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再說掩耳盜鈴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红色旅游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