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的GDP數據,如何成了巨額財政赤字的依據?
——為2010年中國“兩會”而寫
曹建海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說,2010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0500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財政赤字首度破萬億元。
2009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規模猛增至9500億元,是過去最高赤字的近三倍。今年赤字再增1000億元,是否意味著政府過度舉債呢?新華社的分析認為,對于衡量赤字風險的指標,國際上通常用赤字率——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參考。按照國際上通行的馬約標準,赤字率3%一般設為國際安全線。據測算,2010年全國財政赤字預計占GDP的2.8%,與上年基本持平。
現在的問題是,備受公眾抨擊的國家統計局統計出來的GDP,可能是一個完全注水的數據,又如何能成為中央政府大規模對內舉債的依據呢?!
中國經濟是否在全球率先實現了金融危機之后的迅速回暖,從統計數據上看起來很像。根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2009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8.7%,超額完成了年初訂下的保八任務。然而,如果考慮到2009年廣義貨幣供給M2同比增長27.7%,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24.2%,那么中國的GDP增長,很難剔除由于貨幣的過度注入而引起的房價、地價升值帶來的僅僅表現為統計上的經濟增長。
僅舉一個房地產業的例子。2009年全行業實現商品房銷售額實現4.4萬億元,當年房價簡單算術升值超過24%,估計商品房銷售利潤率至少可以達到40%,房地產開發商由于房價上漲實現利潤1.76萬億;同期作為倒賣土地源頭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達到1.6萬億,按至少60%的凈利潤率計算,可以實現利潤0.96萬億元。兩項合計,房地產業在2009年創造的利潤達到了創紀錄的2.72萬億元,占到了當年全國33.5萬億元GDP的8.12%。
可以肯定,如果沒有2008年11月國務院對房地產的一攬子救市政策和天量信貸資金投放的催動下,上述由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土地儲備中心“創造”的高達GDP8%的、作為其行業增加值一部分的房地產超額利潤,很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沒有中央政府政策的強力刺激,中國房地產市場很難一改2008年初房價持續回落的頹勢,絕大多數房地產商將陷入虧損甚至破產的境地,全行業絕然不可能實現盈利;地方政府的土地拍賣,也絕對不可能出現超過2007年的“地王”頻現的瘋狂場面,地方政府維持土地交易的保本,或許是最大可能的情況;在二手房市場,由于價格和成交量暴漲,主要城市2009年二手房交易量超過了2006年到2008年三年的總和,價格也出現了平均超過30%以上的漲幅。
種種因素表明,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甚至過熱,是本次中國經濟從全球經濟衰退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關鍵因素。從投資者和房地產從業者的分析來看,城市化和經濟增長會支撐房價的上漲,他們熱衷于房價上漲帶來的投資利益;從政府層面來看,房價的繼續上漲刺激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的GDP拉動效應,都令政府不肯打壓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所以,站在決策者的立場,只要在社會承受的范圍內,他們能夠且愿意接受房價上漲的各種社會損益及其現實。
問題的關鍵在于,房屋和土地升值,根本不可能為社會帶來一絲一毫的社會財富。這種天量貨幣“注水肉”式的GDP增長,只能為政府征稅、大規模舉債的依據。由此,唯一可能的結果,是社會財富在政府的揮霍中越來越小,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團在這場巧取豪奪的財富游戲中收入份額越來越高,而絕大多數老百姓所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少,淪問馬克思《資本論》中所描述的“絕對貧困化”的無產階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