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師友參加“當代文藝批評中心”的第一期青年文藝論壇,我們成立這個“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關注當前最新的文藝作品、文藝現象與文藝思潮,團結與培養一批青年評論家,站在文藝界的前沿,發出青年人的聲音。
之所以確定這樣的目標,既有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與馬文所的基礎,也出于我們對當前文藝界格局與形勢的判斷。就中國藝術研究院與馬文所來說,我們的傳統優勢在于史、論研究,這為我們觀察當前的文藝現象,提供了理論高度與開闊的歷史視野,讓我們可以把握文藝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文藝的內在規律,可以將當前具體問題的分析與宏觀問題的思考結合起來,探索其中帶有規律性與癥候性的內容。
就當前中國的文藝界而言,我認為我們已經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近代以來,中國文藝總的主題是啟蒙與救亡,伴隨著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救亡”的壓力得到緩解,在這樣的情勢下,我們的文藝發展的方向在哪里?(2)五四以來,我們所確立的“新文化”及其體制,在今天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市場化、商業化與娛樂化的浪潮面前,將文藝當作一種精神或藝術上的事業,是否可能,如何可能?(3)1980年代以來,我們所確立的“新的美學原則”,即精英化的、西方化的、現代主義的美學標準,已無法把握和解釋當前的文藝作品與文藝現象,我們應該如何重新認識文藝上精英與大眾的關系、西方與中國的關系,如何重建新的美學標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會使我們置身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文藝批評對文藝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可以引導文藝發展的總體方向,小可以對具體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創造一個優勝劣汰的良好環境。但是當前的文藝批評是并不能令人滿意的。這主要表現在:(1)、對文藝作品不能做出適當的評價,或者拔高,或者“酷評”,不能給以客觀的評論,這樣文藝界便無法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態,讓優秀的作品脫穎而出,讓不好的作品相形見絀;(2)無法應對新的文藝變局,無法對新出現的文藝現象做出分析與判斷。當前文藝界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如“天價藝術品”的出現,如電影中“大片”的橫行,如文學創作格局的分化與文學媒介的電子化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從新的視野中去觀察、思考、判斷,需要我們具備新的知識與新的視野;(3)青年評論家的“斷代”現象,青年評論家很難成長起來。這與學院的知識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在學院的評價體系中,評論很難受到重視;另一方面,當前的學術風氣也注重“文化研究”與文藝史研究,注重分析而很少下判斷,這使得很多青年研究者回避現實與文藝界的現實,無法參與到當代文藝的現場之中。
一個青年評論家需要多方面的修養,他不僅應該具備理論與專業知識,也應該具備藝術上的敏感與判斷力,以及參與當代文藝現場的熱忱、責任感與公平心。這樣才能對文藝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也才能對新出現的文藝現象與文藝思潮做出自己的分析與判斷。我們希望能團結一批有志于文藝批評的青年,通過我們的努力與奮斗,能夠站在當代文藝的前沿,開創出文藝的新局面。
為此,我希望“當代文藝批評中心”的工作,能遵循以下的方向發展:
(1)實事求是的原則。也即魯迅先生所說的“好處說好,壞處說壞”,我們要肯定優秀的作品,批評不好的作品;對一部具體的作品,我們也肯定其好處,批評其不好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文藝生態。
(2)尊重、分析與開放的態度。我們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既不凌駕其上指手畫腳,也不俯首帖耳甘為附庸,而是以平等的姿態與其對話;我們對作品的判斷應該建立在具體分析的基礎上,而不是相反,在分析之前預作判斷;開放是指我們對自己借以評價作品的標準保持一種反思的態度,努力去發現新的美學元素與美學萌芽,并不斷調整自己評判的標準與尺度。
(3)理論、實踐與個人體驗相結合的方法。我們注重理論知識,但并不將之作為固定的框架生搬硬套、解釋一切,而是將之與實踐、個人體驗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探索新的理論與新的世界圖景。
(4)建立現代中國美學體系的目標。我們所從事的是具體的批評工作,但我們也希望能在對具體文藝作品、文藝現象的批評中,能夠切入中國經驗與中國人的心靈世界,能夠發展出一種新的美學,逐漸建立起現代中國的美學體系,當然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從具體的批評工作開始,一步一步地去做。
以上是我對“中心”工作的初步設想,請各位師長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