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送一萬億
昨天的文章,提到臺灣人均GDP反超日本韓國,許多讀者后臺問,灣灣如此“縣城”,怎么人均GDP這么猛。
原因很簡單,被人硬送一萬億。
臺灣是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GDP總額大約7600億刀,在全國排第九位,比福建略低一點。但其出口總額達到了4795億美元。
根據臺灣自己的計算,中國臺灣出口依存度達到了51.6%。
可以說,如果沒有出口,那么臺灣GDP肯定要腰斬,人均GDP也就從3.3萬美元跌倒1.6萬美元,僅比中國大陸平均GDP 1.3萬美元高20%左右,在全國排名低于天津高于廣東,排到第七而已。
那臺灣如此巨額的出口是怎么來的呢?臺灣4800億的出口,2400億來自于大陸,正正好好占到一半。
大陸不但給臺灣提供了巨額出口,還提供了巨額順差。2022年全年臺灣從大陸獲得的順差高達1565億美元,正正好好一萬億人民幣。不光2022年,21年寶島對大陸的順差1.1萬億人民幣,20年0.97萬億,19年0.82萬億,基本上每年都是一萬億的紅包。
這個順差是臺灣的命脈。因為臺灣2022年整體外貿順差不過500億美元,而從大陸這邊賺得順差1565億美元,也就是說,一旦沒有大陸的輸血,臺灣逆差將達到1000億美元的水平,逆差能達到GDP的七分之一。就算經濟不立地崩潰,這發達經濟體的生活水平肯定是維持不了的。
說白了,東部任何一個省,每年硬塞一萬億,都能干到寶島這水平。
ECFA,堅決不領情
更讓人不爽的是,硬塞這一萬億,人家還不領情。
灣灣之所以能出口這么多,半導體只不過是一部分原因。根據島內自己的統計,出口到大陸港澳的半導體,占出口額的57%。其他一千億美元的出口產品,主要是賤金屬、石化塑料產品、農產品等,臺灣并無什么明顯的競爭力。
真正讓灣灣享有如此巨大的順差的原因,在于灣灣單方面的禁止了許多產品對臺灣的出口。包括農產品、電器與紡織品等,總計2509項商品禁止大陸對臺出口。臺灣只準賣不準買,當然大順差了
而大陸這邊則通過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通過免稅等各種優惠,大幅增加臺灣對大陸的出口。通過大陸主導的REC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大幅增加對東南亞和日韓的出口。沒有大陸給的這兩個貿易協定,灣灣的GDP要縮水三分之一以上。
沒有ECFA,臺灣出口八年增長不過9%,有了ECFA之后,八年出口暴增71%,幾乎翻倍。可以說,沒有ECFA,就沒有今日的臺灣經濟。
然而,這個ECFA對臺灣經濟和就業如此居功至偉,島內卻有不少人以反ECFA為業,在綠黨的洗腦之下,許多島內人士認為給臺灣送錢的ECFA反倒是“鴨霸”協議,而當年綠營也是靠著反ECFA騙了不少票數。
年輕人巨嬰,綠營的老油條們也是巨嬰。年輕人是巨嬰是因為腦子不太好用,綠營的老油條是巨嬰,是瞅準了當巨嬰占便宜的機會。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可以說,ECFA對兩岸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好處并不均衡。
在美國的芯片包圍網之下,ECFA并沒有讓大陸半導體供應有任何的幫助。也沒有對島內民意有什么提升。甚至連經貿壓艙石的角色也麻麻地……
24年1月,島內又要偽選舉,馬英九原本促成的藍白聯合(國民黨侯友宜和柯文哲聯合競選,勸退分票的富士康郭臺銘。當然勸退郭臺銘,咱們也出了一點點力 參見:被調查的富士康),對綠營掌握絕對優勢。
結果沒想到功虧一簣,最后一天柯文哲反悔,導致功敗垂成。綠營眼看又要白撿一次勝利,繼續連莊。
眼看白撿勝利,島內綠營更加反動,甚至開始叫囂:“近年臺灣農產品對美、日、韓、加拿大等國家加強外銷,成績持續增加,如今臺灣農產品出口占比最高的國家已經不是大陸,是美國。”,叫囂與大陸“脫鉤”是上策,甚至聯合報調查,有60%的島內民眾認為ECFA是不平等協議,臺灣吃虧了。51%的人認為ECFA并沒有什么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2023年前10個月,大陸還是從臺灣進口了1636億美元,出口563億美元,給毫無感恩之心的某島送去了高達7700億人民幣的順差大禮。
按照這個速度下去,去年送完一萬億,今年還得再送一萬億。紅包這么大,人家還不領情,甚至覺得吃了虧。而且這一萬億一年年的送下去,島內越來越富裕,看鄰居越來越像窮親戚,逆子嫌家貧,這感情是更親近還是更疏遠?
升米恩斗米仇。這一萬億還要繼續送下去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