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剝削”--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個新特點
暫時無派
一般地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通過生產資料的占有權來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因此,生產資料的擁有者即資本家是剝削者,而勞動者即工人是被剝削者。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這個特征至今仍然未變。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一個新的特點,那就是“反向剝削”。所謂的“反向剝削”,是指生產資料的擁有者被勞動者剝削。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匪夷所思,但如果我們用“經典”的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觀察今天的社會,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甚至在中國(需要說明的是,我不認為今天的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超大型的公司:它們的擁有者不是某一個人(傳統的私人公司)或某幾個人(股份有限公司),而是無數的、連名字都搞不清楚的股票持有人。這些股票持有人不僅可以是本國的公民,也可以是它國的公民;不僅可以是單個的人,也可以是其它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屬于什么性質?在美國,因為它們不是政府創辦的,因此被歸為私有企業(Private Company),但它們又不同于經典的私人公司,因此又有人將它們稱為“公共公司(Public Company)”。那么,它們到底是私有制企業還是公有制企業?國內的某些“主流”經濟學家將它們稱為“新公有制”企業。有意思的是,某些在網絡上頗有名氣的左派經濟學研究者也將這種股票支持的公司稱為未來社會主義的方向。還有一位左派理論家在一次講座中說,全世界只有中國在搞資本主義,其它國家都是帶有社會主義成分的“混合經濟”。我是怎么看的呢?在《一個經過歷史檢驗的真正理論創新》中,我將所謂“新公有制”的說法稱為“一派胡言”。我知道,這是很得罪人的,但我堅持認為:它們不是什么“新公有制”,更和社會主義(我這里指的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風馬牛不相及,它們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經營方式)的一個新變種,絲毫也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指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使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也只不過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幻想。
在這個新變種中,主宰公司經營和決定利益分配的,不是股票持有者,而是公司的CEO和其他位居高層的所謂“職業經理人”。換句話說,這樣的公司是“打工仔”說了算,“老板”靠邊站。但是,這種表面的老板和打工仔的角色互換,掩蓋的是更深層次的、更大規模的榨取剩余價值的資本主義本質。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大概都有一個“理財”的概念,意思是怎樣管理生活中節余的錢和用于退休和人身保險的錢。許多人都采用一種稱為“三三制”的分配方法,即將錢分為高收入高風險、中收入中風險和低收入低風險三部分。一般地認為,銀行存款和政府債卷屬于低風險,基金為中風險,而股票為高風險。當然在基金中也可以分配為同樣的三個檔次,不贅述。那么,在做這樣的分配時,有沒有人將自己是否能夠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或老板)”考慮進去呢?我相信很少。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廣義儲蓄的平衡考慮。這就是為什么我在《一個經過歷史檢驗的真正理論創新》中說,“普通股民的錢是交給少數人來作資本的,他們對這些潛在的資本沒有什么控制力量,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剩余價值。炒股的收入和長期投資的‘紅利’與儲蓄利息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它的相對較高的‘回報’,不過是對其風險的補償。我相信任何一個將錢存在銀行人都不會認為,銀行家用他的錢投資賺了錢,他自己也因此就是金融資本家了。”不久前,國內某文件上出了一個新名詞:“財產性收入”。什么是“財產性收入”?炒股炒房的“紅利”而已,去掉投機的成分,不過是存錢生利息的另一種形式。這種頗具誘惑性的名詞,不過是“忽悠”老百姓的“真實的謊言”。
也許有人對此不同意,他們可能爭辯,公共公司的經營是“透明”的,“投資人(股票持有人)”可以監督他們經營。如果有人堅持這樣說,我不想反駁,表面上看的確如此。但只要我們看一下最近華爾街相繼垮掉的那些大的投資公司,就知道“透明”是怎么回事了。因此,股份制(我這里不是指幾個人合伙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沒人懷疑它們是私有制)不是什么“公有制”,而是將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混合,將過去由銀行承擔的融資功能部分轉移給企業的一種特殊的經營方式。如果這個公共公司本身就是金融機構,它也不過是將融資手段加以擴展而已。因此,這個我放上引號的“反向剝削”只是一種表象,剝削其實仍然是正向的:擁有經濟支配權的少數人剝削多數人。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我們只看到股民(其中包括中國政府這個大“股民”)們虧得遍體鱗傷,而“打工”的破產企業CEO們呢,依舊是賺得滿載而歸。在這里,我愿意第三次“兜售”我有關階級的新定義:“階級就是大的社會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結構中所掌握的經濟和政治權力的不同,其中一些集團能夠占有其它集團的勞動。”按照這個定義,我們不難理解,表面上的“公有制”與否,并不是某種經濟形式屬性的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在一定社會結構中人們所掌握的經濟和政治權力。階級的核心,就是是否占有他人的勞動(是否剝削),這是列寧有關階級定義的基本點,是絕不能“修正”的。
說到這里,我想將話題轉一下,談點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因為這也涉及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問題,在上一篇文章《土地使用權“流轉”是不是土地私有化?》中,我似乎沒有將這一點講清楚。我長期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它的充分條件。為此,我以“我一時還沒決定是什么派”的網名,在強國論壇上發了一個包括三篇文章的談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系列,并針對“馬門列夫”的問題,又單獨發了第四篇。簡單地說,要實現按勞分配,必須要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生產關系,但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并不能保證按勞分配。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應該是一個公有制社會,但逆定理是不成立的,也就是,一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不一定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打斷了將生產資料作為資本來剝削剩余價值的途徑,因此,我始終不渝地在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吶喊呼號,這可以從我所有的文章中看到。但是,它保證不了不被人利用,將社會扭轉成官僚資本主義。
烏有之鄉有一位叫“沖鋒陷陣”的網友在我的一個跟帖中說:“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充分條件”,而其它都是“皮毛”,并說如果不是考慮“統一戰線”的原因,他就要批我“根本是個右傾妥協思想,在生命或事業的最關鍵時刻是會妥協的”。我很感謝他將我列入統一戰線的對象,并手下留情沒有將我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我的問題是,僅僅有生產資料公有制就夠了嗎?如果是這樣,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還有什么意義?革誰的命?前蘇聯、東歐各國和中國不都曾經是公有制社會嗎?既然公有制是“充分條件”,他們的社會主義今天都到哪里去了呢?
人類為什么生產?為了消費。為了誰的消費?少數人還是多數人?對這兩個問題的所有回答都體現在分配形式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目的是什么?是公有制嗎?不是,是公平分配。在社會產品沒有達到極大豐富之前,按勞分配是最合理的分配形式。馬克思在按勞分配的前面,加了一個各盡所能。對于這個分配原則,我在從前的文章中是這樣說的:“它以勞動熱情為尺子,衡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又以勞動成果為標準,決定個人的消費所得。如果說,‘各盡所能’是對人類公心的熱情呼喚的話,那么,‘按勞分配’則是對人類私心的理性尊重”。我至今仍然堅持這個觀點。
正如私有制不能將封建社會同資本主義社會區別開來一樣,公有制也不能將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區別開來。在生產、分配和消費這三個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環節中,唯有分配形式能將一社會與它社會區別開來,因此,分配形式就是一個社會的最本質的社會屬性。同樣道理,按勞分配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
公有制本身不僅不能區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且也不能區分假社會主義和真社會主義。除了我前面說的“公共公司”,我們也見過其它形形色色的公有制。二戰前的德國就基本上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墨索里尼還公開宣稱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呢”。他們的“社會主義”是什么呢?原來是法西斯主義。今天的中國有沒有公有制經濟呢?有的,“國有企業”嗎。可是,我們這些公有制的“主人”們對這些“國企”的經營和分配有什么發言權?因此,不牢牢地掌握“一定社會結構中的經濟和政治”的支配權,無產階級即使有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也會很容易丟掉。怎么掌握?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堅持對走資派“造反有理”!
我什么要寫《土地使用權“流轉”是不是土地私有化?》,就是因為有人企圖用表面的、法理上的土地“集體所有”掩蓋實質的、有支配性質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失去了對土地的處分權,所謂集體所有就是一句空話。你不是要“公有制”嗎?好啊,我們的“主流”就給你這樣的“公有制”,但與公有制相應的權力呢?喪失怡盡!這樣的教訓,三十年來還少嗎?
這似乎是一個文不對題的文章,題目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新特征,內容卻包括了許多有關社會主義的討論,但是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有人會這么容易地用官僚資本主義冒充社會主義?我們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