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儲瓜分說”正反方看中國官僚學術之弊
熊德銀
“網易財經”2009年2月9日消息:
2009年2月8日 晚,在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九屆亞布力年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建議,應將國有企業股票和一半的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中投集團總經理高西慶當場表示強烈反對。
一、正方觀點:藏富于民,刺激消費,而且可以縮小收入差距。
張維迎表示,將近2萬億的國家外匯儲備,拿出一半來分給居民。不僅短期可以引起財富效應,長期也可以減低國家的運行機制,讓收入分配的差距大大縮小。
張維迎認為,如果政府持有的美國債券分給老百姓,讓中國人都變成美國債券的持有者,這是一件好事。“一萬億拿出來就是七萬億,6+7就是13萬億,這就相當于每人一萬塊,這是一個很大的財富效應。”
初看,甚喜。為資本家說話的經濟學家終于為老百姓說話了。
再看,總覺得怪怪的,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
正方觀點錯誤性:沒有搞清外匯儲備的來源和本質屬性,純屬無稽之談。
輸入關鍵詞到百度搜索,得到下述信息。
(一)什么是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于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二)外匯儲備的來源和經濟屬性
外匯儲備有兩個來源。
第一是經常項目順差。企業通過出口獲得外匯,在結售匯制度下,將外匯賣給指定銀行,再通過銀行間市場由中央銀行買回,企業則得到人民幣,作為用商品出口換回的對國內商品的支付能力。從企業角度看,形成商品出口——外國貨幣——人民幣——國內商品購買的交易鏈條。從最簡單的意義上,中央銀行在此交易鏈條中起到的只是置換貨幣幣種的作用,并沒有獲得額外的支付能力,支付能力留在企業手中。但如果央行再用外匯來購買商品去消費,就相當于一筆錢使用了兩次。其危害性表現在:用于國內商品購買,必然需要二次結匯,導致通貨膨脹;用于國際商品購買,當企業需要外匯來自己購買國外商品時,可能會出現央行沒有相應外匯準備來滿足需要的情況。
第二是資本項目順差。將資本流入按照對外匯儲備規模有無影響,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資本流入同時對應著商品進口,對外匯儲備增減沒有影響;另一部分資本流入會最終通過中央銀行換取人民幣,并形成外匯儲備。在后者的情形中,支付能力仍然留在最初持有外匯的外資流入者手中,中央銀行同樣只是起到置換貨幣的作用,并沒有獲得額外的支付能力。
再從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角度分析,無論是何種來源的外匯儲備,中央銀行外匯資產增加都同時對應著負債的等量增加——為購買外匯,央行必須多發行基礎貨幣或央行票據(用以對沖部分基礎貨幣發行),這些都是央行的負債。所以,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對外是資產,但同時對內是負債。
(三)外匯儲備可瓜分嗎?
通過外匯儲備的來源過程和經濟屬性的分析說明,外匯儲備并不是央行的一筆收入,或者說在央行和財政部合并形成的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儲備并不是政府的財政性資金,不能把外匯儲備隨便花費掉,或者無償劃撥,但可以作為資產來運用。
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2006年10月16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以外匯儲備充實社保基金賬戶,相當于無償劃撥的財政透支行為,是不可行的。對其他機構來說,要用外匯儲備,就需要拿人民幣購買外匯儲備,絕不能無償劃撥,否則就等于央行直接印鈔票去消費,這相當于直接制造國內通貨膨脹。
再簡單地說:外匯儲備就是儲戶將外匯存在央行,央行付給人民幣(類似存單),因人民幣流通,儲戶不確定,但儲戶今后可能會拿人民幣(存單)兌換外匯(存款),在儲戶未兌換之前,央行對外匯可以像普通銀行對存入的人民幣一樣拿去借貸或存行生息,但這筆錢始終是儲戶的。
二、反方觀點:外儲分散不利政府集中管控,會削弱對外談判能力
張維迎上述兩個觀點受到中投公司總經理高西慶的反對。
高西慶認為,中國政府一旦把儲備分給老百姓,那么就不好集中控制管理。
此外,他認為第一反對的可能就是美國人,感到最緊張的就是美國人。“去年9月15號到20號發生了很多事情,如果現在我們動了幾十億美元,美國財政部聯儲都會緊張。”
他稱中國現在擁有的巨額美國債券,就像一顆原子彈。“如果政府把債券往市場上一拋售,美國的美元收益掉到零,什么都沒有了,中國和美國都什么也沒有了。”
另一個理由是,他認為如果一定要推行這個東西,工人和農民工一定會把錢存起來,而不會去消費,更談不上刺激經濟。
反方觀點錯誤性:反方雖然反對瓜分外匯儲備,但他沒有抓住外匯儲備的來源和本質屬性進行反對,客觀上承認外匯儲備是可以分的,只不過分了不利政府集中管控,美國人會反對,美國人會緊張,老百姓會把錢存起來。
三、正、反方何許人也?
百度搜索到如下資料:
張維迎:1959年出生于陜西省吳堡縣,1982年西北大學經濟學本科畢業,1984年,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從事改革理論和政策研究。1987年10月至1988年12月,在牛津大學進修;1990年9月—1992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在北大工作,現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長。
張維迎是國內最早提出并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主張國家退出經濟領域,讓萬能的自由市場主導經濟,國企改制。這樣的改革思路在1980年代到90年代大行其道,他的企業理論及有關產業改革的理論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界有廣泛影響。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引文索引》統計,他的論文被引用率連續幾年名列第一。
2000年,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他關于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會信任和企業信譽的闡述,引起人們對這三大問題的空前關注和討論,當選為“CCTV2002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主要著作有:《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1995),《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1996),《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1999),《產權、政府與信譽》(2001),《信息、信任與法律》(2003)。另有數十篇中英文學術論文發表。
但到了21世紀,人們開始反思張維迎改革思路帶來的代價、社會不公平、不合法改制、工資欠付等等問題,對張維迎提出了很多批評。
高西慶:男,1953年出生,陜西人。1978年,畢業于北京外貿學院一系。1981年,畢業于北京外貿學院國際貿易系國際經濟法專業,獲經濟學/法學碩士學位。1986年,獲美國杜克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70年至1973年,參加襄渝鐵路建設。1973年至1974年,西安昆侖機械廠工人。1981年至1999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其間,1982年,在美國加州律師事務所工作;1986年至1988年,美國華爾街律師事務所工作;1992年至1995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發行部主任;1997年至1999年,任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副主任、中銀國際副董事長兼執行總裁。1999年至2003年,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2003年至2007年9月,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成員、副理事長。2007年9月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成員、副理事長,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2007年10月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四、結論
從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頭銜來看,讓人很難與“外儲瓜分說”聯系起來。
聯系“郎顧之爭”中“挺顧”的“主流經濟學家”,就不奇怪了。
當前,真有這么一批“主流經濟學家”,要么是食洋不化,要么是故意指鹿為馬,常作妄語,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態。
有如此的學者導航改革開放,企業改革工人凈身出門就不奇怪了,“房改積蓄掏空”、“教改二老逼瘋”、“醫改提前送終”也不奇怪了,同一企業股票國內高于國外價格、銀行股改引進戰略投資者就見怪不怪了……
身為中投公司總經理,外匯儲備是一筆什么錢也不清楚。
有如此的官員,中投公司海外投資損失、鋼企高價礦石、2萬億外匯儲備天天縮水就不奇怪了,“大頭嬰兒奶粉”、“黑磚窯”、“三鹿奶粉”也不奇怪了,上海楊佳襲警事件、甕安“6·28”事件、云南孟連“7•19”事件也就必然要發生了……
二○○九窗體頂端年二月十日 五彩繽紛
不懂行的經濟學家何其多!
余斌
剛剛在網易上注意到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文章:http://money.163.com/09/0209/00/51LVV1DM00252G50.html
“2009年2月8日晚,在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九屆亞布力年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博客)建議,應將國有企業股票和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
而在網易財經《百名經濟學家會診中國》的欄目中,著名的經濟學家謝國忠(博客 謝國忠吧)和陳志武(博客)也曾提出類似的建議,謝國忠的建議是:中國應該給老百姓發股票,而陳志武則表示可以通過國民權益基金把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平均分配給13億國民,這些建議都受到多數網友支持,但同時遭到多位經濟學家反對,認為此舉并不可行。
昨日,經濟學家張維迎重提這一建議,‘應將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給老百姓,給老百姓一只下蛋的母雞。’
張維迎同時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建議:將近2萬億的國家外匯儲備,拿出一半來分給居民。他認為,如果政府持有的美國債券分給老百姓,讓中國人都變成美國債券的持有者,這是一件好事。‘一萬億拿出來就是七萬億,6+7就是13萬億,這就相當于每人一萬塊,這是一個很大的財富效應。’”
沒想到張維迎既健忘,又不懂行。把國有企業分給所謂的國民,俄羅斯早有前車之鑒,對于張維迎的健忘,我們不提也罷。
問題在于,張維迎根本不懂國家外匯儲備從何而來?當中國的企業向外出口獲得美元后,將這些美元以結匯的方式賣給中國銀行,中國銀行付出相應的人民幣,這些美元才成為我們的外匯儲備,進而用于購買美國的債券。實際上,這些外匯儲備作為財富早就在出口結匯的企業手中,因此,要將這些外匯儲備作為財富分給居民,就必須沒收那些出口結匯企業手中的人民幣,對他們進行打家劫舍。打個比方,張維迎把自己的牛仔褲賣給美國人謝國忠,謝國忠給張維迎打了一個欠條(美元),張維迎把欠條(美元)給銀行(陳志武)拿走一筆相當的錢(人民幣)。現在張維迎認為銀行(陳志武)手中的借條(美元)代表天外飛財,要把這張借條平均分配給他一份,并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財富效應。問題是,他本人愿意跟陳志武交換角色嗎?
看來張維迎有必要把鄒恒甫重新請回光華教教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