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就業難”是房地產業非正常發展的必然結局

王煉利 · 2008-06-29 · 來源:烏有之鄉
房地產綁架了中國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就業難”是房地產業非正常發展的必然結局

王煉利

從固定資產投資格局看危機顯現

為了把中國的城市建設成櫥窗,全國的城市掀起了大拆遷大建設的高潮。高潮時間長達十多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是要錢的。城市建設的錢哪里來?擠占其他行業的投資份額。

據《中國統計年鑒》公布數據:1998年到2006年,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包括了31個行業大類的制造業的投資額是9.15萬億,房地產一個行業的投資額是9.16萬億,房地產投資超出制造業投資0.1%;而在宏觀調控前的1998年到2003年,制造業的投資額是3.01萬億,房地產業的投資額是3.94萬億,房地產業投資超出制造業投資近一萬億,超出幅度達31%(其中1998年到2002年的超出幅度達41%)。

而1998年到2006年城鎮固定資產對農林牧漁業的投資一共是5168億,是同期房地產投資的5.6%;1998年到2002年城鎮固定資產對科學研究、綜合技術服務業的投資一共是2136億,僅是同期房地產投資的2.3%。

1998年到2006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共41.12萬億,其中房地產業占22.3%,制造業占22.2%,電力熱力供應業占9.5%,公共設施管理業占6.5%,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占3.5%,教育業占2.7%,這五個行業都是這九年投資額達萬億以上的行業,足足占去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二。

公共設施管理業指的是市政公共設施管理(包括城市污水排放、雨水排放、路燈、道路、橋梁、隧道、廣場、涵洞、防空等市政設施的維護、搶險、緊急處理、管理等活動,但不包括這些項目的建造)、城市綠化管理、風景游覽區管理,其中市政公共設施管理的投資要占85%左右。1998年到2006年,公共設施管理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高達2.66萬億,投資平均年增長幅度是24%,超過1998年以來城鎮全部固定資產年均增長幅度19.8%。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猛增原因是由于城市都在大規模興建“面子工程”——景觀工程、亮化工程、走若干米路見綠地的工程……。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指的是黨政機關、工青婦和民主黨派機構。在世界各國中,毫無疑問,中國各地黨政機關擁有最為豪華氣派的辦公場所,這取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在這些部門上的巨額固定資產投資,1998年到2006年,用于國家權力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一共是1.45萬億,2003年到 2006年,投資額依次為1840.5億、3165.6億、2438.1億、2655.8億。在第三產業行業門類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據第三位(第一位是房地產業,第二位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第四位是教育業)。與此形成鮮明對照,在2003年和2004年兩年中,全國教育經費用于39.4萬所小學的基建投資(基建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的組成部分)一共是109億(其中49%是自籌經費),平均每年投54.5億;用于9.7萬所中學的基建投資一共是310.7億(其中65%是自籌經費),平均每年投155億(見2004年、2005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所以,最牛校長葉志強要靠牛勁來“化緣”才能加固教學樓;所以,汶川大地震倒的最慘的是那么多的中學校舍小學校舍。這也反襯出中國權力機構的建筑既漂亮又最安全。

教育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1998年以來也已經達1.1萬億,教育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猛增其實從1996年就開始了,自從1995年提出重點建設100座高校(現有高校1700多所)、1998年提出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從1999年到2003年,教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每年都要超出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出幅度為6.1~15.8個百分點。

中國教育部門對教育投資的理念是要建造空中樓閣,小學、中學無所謂的,直奔“大學城”而去,直奔“世界一流大學”而去。不過我認為象如今這樣的奔法,建設 “世界一流大學”鐵定是個夢囈。提倡要建造“世界一流大學”的是本身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為了什么他們自己清楚得很,在這里多說就跑題了。

現在我們看到了,中國城鎮對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的投資只是房地產投資的5.6%,對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的投資更只有房地產投資2.3%,對制造業的投資跟不上對房地產的投資。農業和制造業是面對現實的,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是立足長遠的,這些都不重要,唯房地產重要,那就業必然成為大問題。

當然,既然有“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必然有“中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中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分集體投資和個人投資(包括農民自己投資)兩部分,其中投到農業上的,不到全部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的15%(見2002年以來的《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

中國曾經是農業大國,如今是工地大國。中國這樣的國家成了“工地大國”,“飯碗”就難端上了。

投資能帶動就業,投資行為才屬正常

大都市的特點是人口眾多,能成為大都市,標志著城市具備了吸收從業人口的能力,并且,這種吸收還必須是積極的吸收,即無論是“資本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最能為全社會提供造血機能的行業部門對從業人口的吸收,應該超過低層次服務業對從業人口的吸收,這樣的大都市才能有發展的潛力。即使是國際金融中心,從事金融業的也總是就業人員中的極少數(香港占5%)。大量適齡從業人口需要其他行業來消化。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此同時,香港的制造業也在70年代進入巔峰,替代轉口貿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曾經是亞洲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工業中心,那時的上海吸收了國內30%的產業工人;說其是全國紡織工業中心,單棉紡廠有65家,紗錠數占全國的47%,織布機占全國的58%(1936年);說其是全國航運業中心,全國32家船廠,28家在上海(1934年);擁有5000噸以上船舶的20家華商輪船公司,14家在上海(1934年);說其是全國出版業中心,1927年到1936年,全國出版新書4.27萬種,其中商務印書館一家占48%,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占了17.2%(上海30年代工業數據見徐新吾黃漢民主編:《上海近代工業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說其是新興民族工業的搖籃,有華生電扇、亞字燈泡、固本肥皂、雙錢套鞋、佛手味精、民生墨水、鵝牌汗衫、新亞十滴水、飛人牌木紗團、如意牌搪瓷器皿等真正的名牌產品為華人爭光半個多世紀。當時上海就有著發達的商業服務業,剛從農村出來沒有文化的農民也能在上海以拉黃包車為生而站住腳,那是因為上海已經形成了需要他們提供服務的“市民階層”—— 工人、職員和工商業者和他們的家屬都是市民。如果沒有數量可觀的擁有較穩定職業和固定收入的工人、職員和工商業者群體,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如今上海市民人數都往2000萬奔了,就業成了大問題。為什么成了大問題?政府只想著造他們的房子,而忘了老百姓的肚子。上海不再是工業城市了, 那算什么城市?算“打造”城市——不是嗎? “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打造”國際航運中心、 “打造” 國際購物中心、“打造” 國際商務中心等等。然而“打造”的都是“中心”,“中心”那是一打造就能成的?就不能“打造”些實在的供老百姓就業嗎?

三十年代初是美國經濟蕭條期,羅斯福認識到新政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提高社會購買力,提高購買力就要讓盡量多的人有活干,于是政府出錢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投資公共事業,投資農業保護,投資普通人馬上能住的房屋,投資私營企業不肯投的項目。但是政府出錢創造就業機會,所用的錢來自納稅人,納稅人是要監督政府怎樣用錢的,于是,《公共事業振興署法》就增加了一條:“如果工程進展到不能繼續保障就業時,則向總統提出終止工作的建議”。( J·艾捷爾主編:《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趙一凡主譯,海南出版社)這明白地告訴我們,美國30年代上基建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

按常識思考,國家始終應該要把解決就業放在首位,但是,我國是把造房子放在首位,在規劃造房區域時,又從未去想過需要住房的人們何以為生。還是以上海為例,30年代時,上海城區不過100平方公里左右,居住區就是工作區,現在上海“城區面積”有5000多平方公里,城區邊緣倒是規劃了“工業園區”,但那不是為城市居民考慮的——工業園區絕大 多就業者是住在單位宿舍里的外來人員。想一想吧,5000平方公里的只規劃“生活小區”卻沒有規劃“工作區”的城市,能算人性化城市嗎?總不至于新增從業人員、外來從業人員、再就業從業人員都蜂擁到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服務業和居民服務業去吧!

我總奇怪,住房商品化的推出時間竟然會選擇在在職工空前大下崗、職工靠什么生活已經成了問題的1998年!也不管居民買房的錢從何而來! 記憶猶新的是建設部某司長在1998年說過:“買不買得起房,不是看你有多少存款,而是看你能不能通過借錢去買。”建設部某副司長說:“居民一旦從等、靠、要住房福利分配觀念下解放出來,住房消費的活力將呈幾何級數激發出來。因此推行住房貨幣分配已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已沒有問題”,1998年到現在整十年,十年中居民的確是通過借錢去買房了,結果是國家面臨不可避免的房貸危機,老百姓面臨著一世辛苦的買來的房將不可避免地貶值(可以是絕對貶值,也可以是相對貶值)。

房貸危機要來臨了!

根據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00年到2004年“部分城市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債務負擔率情況”(債務負擔率指負債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0年時,上海居民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債務負擔率還只有29.8%, 2001年是49.6%,2002年是80.8%,到2003年達114%,2004年躍到141.6%(《中國金融年鑒(2005)》P605)。這樣高的債務負擔率,人民已經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了——2000年以來,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最高值不過是12.2%!居民“入不敷出”已是嚴峻的事實。

坦率說,要說世界上不愿多考慮老百姓謀生問題的政府是有,但是,不愿多考慮老百姓謀生問題的同時卻竭力提倡居民買房、還身體力行去為房地產商作推銷的政府絕無僅有。

解決就業,

需走出“第三產業發展要超過第二產業”的誤區

早有學者提出:要學美國,使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超出第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想法并非沒有根據——美國在1980年時以從事高科技為主的白領職工要占到職工總數51%,農業人口只占全部勞動力2.7%(何順果:《美國簡史通論》,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到1997年,僅占1.8%。但是,美國這樣的就業人口格局并非是第三產業在擠占第二產業,而是美國將制造業外包了!全世界在為美國提供制造業工人和能源原材料,美國的第二產業從業人口當然少了!我們邯鄲學步學著削減第二產業,但能學著把制造業外包到世界各地嗎?而美國今天的發達就是制造業打下的堅實基礎。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制造業借制造戰爭物資而得到空前大發展,1942年生產的戰爭物資產值是三個軸心國的總和,1944年戰爭物資產值是三個軸心國的兩倍;1939年是4.6萬人生產5865架飛機,1944年是210萬人生產9.63萬架飛機,從珍珠港事件到二戰結束,美國共生產了21.5萬架軍用飛機;1941年,美國建造商船才100萬噸,1943年就超過1900萬噸,從1940年7月 到1945年8月,美國制造商船總噸位是整個同盟國商船總噸位的2/3。 二戰剛結束,美國已經占有發達國家工業生產量的53.4%((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頓著,劉緒貽等譯:《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美國的制造業在戰爭中發展壯大,美國的高科技迅速發展就是建立在戰爭中發展壯大的制造業基礎上,高科技本身則直接是“二戰進行中”的產物。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成功實現人工裂變是發生在1942年12月的芝加哥大學,這個“曼哈頓工程”1940年才開始實施,兩年功夫就碩果輝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1945年12月投入使用,這是為了解決彈道計算問題直接由軍方在1943年投資研制的。原子能和電子計算機問世引領了美國的高科技,戰后的化學工業、電子工業、航空宇航業則提升了整個制造業的高科技含量,這高科技不是空中樓閣,是以成熟先進的制造業為牢固依托,并互相依存的。現今美國將制造業外包到世界各地,這不是美國不要制造業,相反,這是美國將高科技與制造業互為依存的總格局調整得更加有利于美國!

在美國的國民總收入中,制造業貢獻的國民收入占比在60年代和70年代都接近30%,80年代90年代初在20%左右,2002年和2003年都占14%,(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June 2004)。表面上看,美國的制造業占比在下降;而根據我國貿促會駐美國代表處提供數據,2004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對制造業的直接投資比重是24.1%,2006年是24.8%。都不到直接投資的四分之一(數據來源:見中國貿促會駐美國代表處網站);但是,如果我們將美國對外投資中對“控股投資公司(非銀行)”的那部分投資去掉,光對其“實物和服務類”投資進行分析,那么,這比重在2004年是44%,2005年37%,2006年35%。這個比重就不算低了。從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制造業的絕對值來看,1945年私人對外直接投資中,制造業是26.7億美元,1960年是110億美元,1970年是322億美元; 2004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制造業投資是536.8億美元,2006年是561.6億美元(數據來源:見中國貿促會駐美國代表處網站)。這些數據都說明美國在成功轉移制造業,而美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在2003年已經達到1.4萬億美元(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June 2004)。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07年9月3日發表文章,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在1977年至2005年期間,美國制造業產值從1.3萬億美元增長到歷史最高的4.5萬億美元。文章分析:美國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制造業卻占全球產值的近1/4。數十年來,該比例幾乎沒有什么變化。而中國雖然一直在增長,仍只占世界制造業產值的約1/10。

2003年,美國工業產值占全球的20%,中國工業產值僅占全球的7%(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馬建堂、商務部政策研究室楊正位著網文)。軍事工業是美國工業的重中之重,國防科工委網站2008年1月轉載《國防科技工業》中的文章稱,目前世界100強軍工企業中有38家為美國企業,所占比例超過三分之一;世界軍工市場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銷售份額被美國軍工企業占據。

今天我們誤以為美國是在放棄制造業,也就把放棄制造業當成“先進行為”在趕超,這是大錯特錯了。美國哪是在放棄制造業?人家是把制造業發展得更有利于美國!日本也完全是靠制造業興國的。日本是世界船舶制造王國、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國、世界第二鋼鐵制造國、并且是用國策來推行重化學制造工業、使之“重化學工業化”的國家。

今天我們想學美國放棄制造業直奔高科技,那也先得把制造業成功轉移呀,美國把制造業轉移到世界各國,我們行嗎?我們不行,又自廢武功,全體國民節衣縮食創造的工業體系都不要了!

不要忘記: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國家利益。美國也好,日本也好,從上到下都有著強烈而實在的國家利益意識!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只對面子上的、嘴上的“國家利益”更看重!

要解決就業,必須重視農業

就業問題不是孤立的,這是一個經濟鏈上的一個環節,就業問題今天如此嚴峻,就是其他環節都出了問題。

近十年來,國家對農業幾乎是放棄了,一心想著讓農村“城鎮化”。城鎮化似乎是農民的天堂。如果說城鎮化能使農民廣泛就業,那固然好。但事實上城鎮化并沒有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農民到城市只能從事最苦最累的職業,而目前城市中最苦最累的職業也已經飽和了,中國的城市普遍不象30年代的上海那樣充滿了造血機能,能容納不斷擴張的人口,中國城市連本城市的人口都容納不了——容納人口意味著有普遍的就業機會。

2006年,中國有8.9億農業人口,鄉村就業人員4.8億;全部城鎮從業人員(包括農民工在內)是2.83億,即使其中有1億是農民工,事實上還存在7.9億農業人口、4.8億鄉村就業人員!面對龐大的農業人口基數——比生活在237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全歐洲人口還要多出1.6億人的農業人口,讓農民都成為市民或者盡快成為市民的想法很不現實,面對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口糧全球化”決不應該是中國的理智選擇。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比我們清醒多了!雖然美國的GDP中農業貢獻只占1%,雖然美國是“全球化”的領軍者和最大得益者,美國卻不放心將自家的口糧去“全球化解決”。美國農業部長認為“數字(GDP)并不重要”,而“如果你今天要吃飯,那農業就非常重要” (見2007年1月23日《環球時報》:獨家專訪美國農業部長)!美國農業部長說得真實在,但僅僅是“實在”嗎?

美國有著全世界最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26.4億畝耕地(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數據數據,比我國2006年的耕地面積還多6.9億畝),2002年有348萬第一產業勞動者(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見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年鑒(200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48萬第一產業勞動者將3億美國人養活得夠滋潤,那是他們達到了高度的農業現代化。一個半世紀前即1860年的美國,有著3144萬人口(1860年美國人口調查數據),耕地面積9.9億畝,農業勞動者1100萬左右,每個農業勞動者平均耕種90畝地,當時1000畝土地以上的大農場超過500個,已經實現了農業半機械化,30匹馬拉的收割機已被投入使用,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是348萬第一產業勞動者耕種26.4億畝耕地,每個第一產業勞動者平均耕地758畝!而我國2006年每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平均耕地才6畝——32561萬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耕種19.5億畝耕地!如果我國要生搬硬套學美國的農業人口比重,我國的19.5億畝土地任憑它去拋荒?中國的人均農業勞動生產率僅僅只是美國的1%,無論從國情還是國家利益著想,中國都不能放棄農業,必須保住自己的口糧基地和經濟作物基地。必須正視中國有8.9億農業人口(2006年)這個事實!

要正視這個事實,袁隆平的提議是應該重視的,就是必須讓務農的收入超過農民工的打工收入。要讓中國8.9億農民活得有尊嚴,必須在經濟上提高他們的地位。中國的農民收入和城市工人收入其實都被人為壓低的,這不是什么“經濟規律”導致的。農民能在城市承受最苦最累的職業甚至忍受屈辱,只因為中國的農村實在太貧困,而不是城市對他們有多么好。但缺乏造血機能的城市本身空間也有限,農民想被“剝削”都難。這就非常需要國家保護農業,比起一錘子買賣的房地產——保護農業是值得的,比保護房地產值得得多。美國總統在2002年正式簽署了農產品補貼法案,決定在十年內對農業的補貼要比2002年時提高70%,土地保護費用要增加80%,對農業的撥款費用要增加到1815億美元。這是為什么?這就是美國農業部長說的:“如果你今天要吃飯,那農業就非常重要!”

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需等房地產業發展回歸常態

其實,制造業被放棄也好,農業被荒廢也好。這里是有經濟規律在起作用的。

如果我國不是畸形發展房地產業,如果政府官員不是因為利益關系在房地產業中極力摻和,那么,房地產業是不可能堆積起那么多資金的,房地產業堆積不起那么多資金,社會平均利潤率就會保持在一個恰當水平——沒有了無本萬利的誘惑,資金是會隨著“看不見的手”投資到其他利于國計民生的部門的——之所以當前資本到處找“投資渠道”而不得,并非是真正沒有投資渠道,而是有了房地產這樣的無本萬利的“投資渠道”,其他渠道都算不得渠道了、人們都不甘心以獲得正常利潤為滿足了。既然什么樣的投資回報都比不上房地產業,既然房地產業的輝煌與“政府掌握土地”最為相關,那么在未發現其他“好行業”前,要想發橫財就只能全力以赴打通政府關節,只能去“投資”房地產!

將這樣的投資進行到底,中國的就業就成了大問題。要解決城市就業問題,有待房地產業回復常態,只有房地產業回復常態,資金才會為解決就業而投放——無論是主動投放還是被動投放。

本文凡有關中國的統計數據,如無特殊說明,均引自《中國統計年鑒》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2. 再說掩耳盜鈴
  3.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4.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7.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8.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9.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10.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7.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