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俄羅斯私有化的教訓
張樹華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國家解體、政權更迭和制度更替的背景下,在西方世界的推動下,一場以“私有化、自由化、西方化”為標志的激進變革迅速席卷俄羅斯大地。它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所有制革命。幾年間,私有化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俄羅斯社會面貌,瓦解了原制度的經濟基礎,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催生了私人資本特別是大資本的形成,導致“財團、寡頭”參政局面出現。
俄羅斯私有化有以下幾個特點:私有化更多出自政治動因,而非經濟上的考慮;私有化法律準備嚴重不足;追求速度和規模,大規模、突擊式、閃電式地推進私有化;與其他國家不同,俄羅斯被私有化的是國有資產中的較好甚至是最好的部分;權錢交易嚴重,私有化的社會后果十分嚴重,等等。
按照《俄羅斯私有化綱要》的規定,官方宣稱的私有化要實現以下七個重要目標:形成一個私有者階層;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會保障資金體系;促進國家財政狀況的好轉;提高競爭力、經濟非壟斷化;吸引國外投資;為私有化創造條件、建立良好的組織體系。
然而私有化幾年后,俄羅斯社會普遍認為私有化的實際結果與最初目標相差甚遠。首先,私有化未能改善財政狀況,相反卻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大量材料顯示,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私有化為少數人提供了絕好的斂財機會。俄羅斯約有500家大型企業被以72億美元的低價出售,而這些企業實際資產達2000多億美元。除有形資產外,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流失更難以統計。
其次,私有化未能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幾年來的調查結果表明,俄羅斯私有化后的企業與原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相差不大,經濟效益差別不甚明顯。有俄羅斯學者認為,僅僅改變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保證經濟效益的提高。
第三,私有化損害了俄羅斯產業部門的競爭力。私有化過程中,由于國外產品的沖擊,俄羅斯企業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場。機械產品生產連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達45%,日用消費品生產下降一半以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80%的食品依靠進口。
第四,私有化吸引外資效果微乎其微。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不同,在吸引外資方面,俄羅斯私有化的作用亦不甚明顯。一些俄羅斯問題專家認為,外資不十分“青睞”俄羅斯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俄羅斯國內政局不穩;二是外國投資者權益的法律保障問題。截至1995年以前,根據俄羅斯國家財產管理委員會資料,在私有化過程中,外國投資者購買股票只占總額的10%。
第五,私有化惡化社會局勢,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處的只有70萬—90萬人,分搶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極少數,即金字塔頂尖上那不足2000人。大多數人不認為分得的是國有財產,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補助”,或一張“彩票”。
第六,私有化嚴重損害包括經濟、國防在內的國家安全,并危害社會穩定,引發嚴重的社會犯罪。俄羅斯有關部門認為,私有化綱領中沒有顧及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過急的實施辦法激化了社會矛盾,造成社會局勢緊張,嚴重影響國家和社會安全。
觀察俄羅斯私有化進程,可以得出結論,私有化沒有帶來經濟發展和企業效益迅速提高,相反卻引發財產爭奪戰,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一些工業部門衰落、經濟衰退。私有化后,俄羅斯航空制造業生產能力只有原來的12%-15%。俄羅斯有色金屬業基本被外國籍的俄羅斯私人控制。1996年俄羅斯經濟損失相當于蘇聯在二戰中的損失的2.5倍。
“公平分配社會財產”迷霧漸漸散去,俄羅斯老百姓發現,身邊少數人一夜暴富。俄羅斯2/3居民對私有化結果持否定態度。一些資深社會學家認為,在這場以“私有化券”為賭注的賭局中,大多數百姓是輸家,普通人“當家作主”情況更少,真正的贏家是原廠長經理階層,還有一些暴發的地下經濟勢力。在許多俄羅斯居民看來,私有化又是“一場改革鬧劇”。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58期,摘自2012年4月6日《環球時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