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蘇聯解體20周年。對于20周年這一重要的紀念性周期,俄羅斯社會總體上表現得沉默而低調。加上12月正值杜馬選舉,俄羅斯官方和新聞媒體很少提及20年前國家分崩離析、社會改弦易轍的那些事件。除俄羅斯共產黨召開了一次紀念性反思會議之外,俄羅斯官方沒有任何舉動和儀式。原蘇聯地區國家的學術界也不見推出重大、有思想高度和理論深度的研究成果。20年前西方主流社會曾因蘇聯解體而彈冠相慶,而如今,在金融危機和經濟低迷氣氛籠罩下的西方國家自顧不暇。20年過去了,沒有了蘇聯,沒有了蘇聯社會主義,俄羅斯自由派曾經許諾的西方式富裕而民主的幸福生活在俄羅斯并沒有出現。
一、社會領域
蘇聯解體后的20年來,俄羅斯人口減少,醫療衛生保障水平降低,人均壽命縮短,財富兩極分化,社會生活衰退。2011年12月15日,剛剛出爐的俄羅斯全國人口普查最新結果顯示,僅2002年到2010年底的8年間,俄羅斯人口減少了2300萬人,為1.42857億人,縮減1.6%。近20年,俄羅斯人的平均壽命大大低于歐洲國家平均水平,居世界100位之后。近兩年俄羅斯人均預期壽命勉強達到70歲,男性平均壽命為60歲左右,而2005年僅為58.6歲,為歐洲國家最低。
蘇聯解體之時,有2400多萬的講俄語的居民被迫留在了俄羅斯邊界之外,成為被遺忘的“外國人”。蘇聯作為統一的國家瓦解后,留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境內的俄語居民狀況惡化。隨著新獨立國家本族領導人陸續上臺,俄羅斯族人的處境艱難,有的被迫流離失所,四處遷移。截至2010年,獨聯體和波羅的海國家中還有大約1000萬的俄語居民散居在各地。
2011年12月14日,俄羅斯國家統計局局長亞·蘇里諾夫在一份名為《俄羅斯與歐盟國家比較》的報告中稱,當今的俄羅斯是歐洲國家中最貧窮和最不公的國家。這份由俄羅斯統計局發布的官方報告稱:與歐洲27個國家相比,俄羅斯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原東歐國家人均消費和人均生產總值均居末位。雖然俄羅斯地大物博且經濟總量不低,但多數社會發展指標方面均較為落后。比如,國際金融危機前的2008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5900歐元;在社會發展方面,俄羅斯均落后于其他歐洲國家。2010年,俄羅斯人類發展指數為0.72,歐洲最靠后的兩個國家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為0.74和0.76。俄羅斯衛生醫療投入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而歐洲國家為6%—8%。由于醫療衛生投入不足等原因,俄羅斯心血管病和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為歐洲最高。俄羅斯因血液病和傳染病致死率居高不下,此項指標在歐洲國家中也是名列前茅。俄羅斯每10萬人道路交通死亡率為20人,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為13和12人,而歐盟國家平均為10人。報告指出,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俄羅斯社會的收入分配差距最大。俄羅斯基尼系數0.42,而德國、奧地利和西班牙不超過0.35。蘇聯以消滅階級差別為口號,曾經建立了引以為豪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分配住房等?,F如今,俄羅斯民眾由于生活條件艱難和住房貴等原因,不敢生孩子,這也是俄羅斯人口出生率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政治領域
2011年12月27日,日本《朝日新聞》發表一篇社論寫道,20年前,蘇聯最后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辭職時說,他希望解體后各民族將繁榮昌盛,生活在一個民主社會。然而20年后的今天,獨立出來的諸國中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實現這個預言。
在政治領域,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一度模仿或照搬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但20年間始終未能邁入西方國家設置的自由民主門檻。時至今日,俄羅斯仍是西方媒體批判的對象,俄羅斯與其他多數獨聯體國家一樣,被西方世界列入“獨裁和專制國家”之列。在西方媒體眼里,葉利欽統治下的俄羅斯是“寡頭當政和貪腐盛行”的國度,而普京掌權下的俄羅斯幾乎回到了“獨裁和專制”的舊蘇聯。
2011年12月2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發表美國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阿里爾·科恩一篇題為《走過20年的俄羅斯》的文章中說,在蘇聯解體20周年之際,如果對俄羅斯改革成敗做一下盤點,會讓西方許多人感到失望。讓人沮喪的是,蘇聯解體并未像東西方許多人預料的那樣,給民眾帶來“光明前景”。
三、經濟領域
20年前,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放棄了原蘇聯國家調控為主的計劃經濟模式,紛紛期望通過“休克療法”,進入西方式的自由市場經濟。但俄羅斯等多數國家市場轉型過程不僅沒能帶來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反而導致了經濟直線下降,還在1998年和2008年兩次跌入經濟危機的深淵。2011年11月26日,俄新社播發的經濟評論員文章《俄羅斯經濟改革:20年在原地轉圈》中寫道,俄羅斯的經濟改革已經實行20年,足以對之進行總結。遺憾的是,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俄羅斯盡管擺脫了計劃經濟,但代價沉重:工業化程度下滑,跌出發達國家行列,淪為世界經濟原材料供應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1年,當時的蘇聯經濟學院士曾提出一些激進經濟改革計劃,但蘇聯領導人的猶豫不定和連番爭吵使這些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蘇聯解體后,自由派掌權。他們在俄羅斯和一些原蘇聯國家紛紛推出了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政策。然而,經濟自由化的消極后果影響巨大:1992年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500%。而經濟私有化改革的后果更為嚴重,甚至連自由派有時也將俄羅斯國家財產私有化稱為“骯臟和不公”?,F在俄羅斯經濟學家反思說,將國有資產實行證券私有化的決定是大錯特錯,在惡性通脹的條件下落實這個決定更是錯上加錯。私有化證券逐漸變為可以買賣的有價證券。這種私有化注定會導致有失公允和骯臟污濁。第二階段的私有化引起的問題更為嚴重,將大型國有資產抵押拍賣式的私有化更是荒唐至極。這種私有化的后遺癥還將長期困擾俄羅斯。
如今,蘇聯這一曾經挑戰美國的超級大國已不復存在。20年后,俄羅斯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僅與上世紀80年代末持平。20年來,俄羅斯工業實力大幅下降,平均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美國的6%—10%,14%的適齡勞動力在軍事以及強力部門就業,他們并不能創造附加值。盡管近年來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持續增長,俄羅斯財政預算仍在赤字邊緣徘徊。社會保障支出捉襟見肘。政府多年來對教育、醫療和公共服務的支出連年下降。
四、原蘇聯地區國家的經濟狀況
20年前烏克蘭領導人宣稱,獨立后烏克蘭很快會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然而20年的時光像一場噩夢,生活又仿佛重新回到了原點。2011年11月11日,俄羅斯《獨立報》刊發文章稱:20年來,多數國家的經濟還沒有達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的水平。20年過去了,截至2010年,不算波羅的海三國,從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上看,只有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勉強超過了1991年的水平,其余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均在苦苦掙扎。而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又如雪上加霜,拖慢了經濟步伐,使上述國家經濟重新陷入困境。
20年間,除了白俄羅斯,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貿易普遍縮減,降幅達到1/3。1991—1995年,原蘇聯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大幅降低。蘇聯解體10年后,各國中只有愛沙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1991年。20年間,原蘇聯分離出的許多國家的經濟主要依賴于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燃料行業,但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氣的外匯收入并沒能用于從根本上改善民眾社會生活。烏茲別克斯坦的人均名義月薪低于200美元,隱形失業率居高不下。
國際金融危機對白俄羅斯的打擊尤其大。到2011年中期,白俄羅斯貨幣嚴重貶值,居民平均收入下降了25%—30%,外債卻在不斷增加。
烏克蘭是原蘇聯繼俄羅斯之后的第二大國,制造業在原蘇聯領先。烏克蘭礦藏種類繁多而豐富,歷史上的煤炭、鐵礦石和錳礦的開采都居歐亞大陸領先地位。蘇聯解體后的20年間,經濟狀況每況愈下。最近10年間,烏克蘭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日漸減少,現階段烏克蘭只能滿足自身10%—12%的石油需求和22%的天然氣需求。能源嚴重依賴于俄羅斯。20年來,烏克蘭的情況與俄羅斯驚人地相似,雖然烏人口在20年里減少了12%,但各項經濟指標下降嚴重。
亞美尼亞曾是一個具有很強科技潛力的工業國家,由于1988年的大地震、再加上與阿塞拜疆的武裝沖突等,經濟一蹶不振。從1990年開始,亞美尼亞經濟發展困難重重。20年間,亞美尼亞人均發電量減少了53%,產量減少了70%。2010年人均月收入低于280美元。
格魯吉亞的情況也很糟糕,人均主要工業品的產量全面下滑:發電量下降了42%,煤炭31%,水泥3%,糧食14%,肉食產品93%。2010年人均月收入約為250美元。
摩爾多瓦獨立2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成績只能用不及格來形容。1992年第聶伯河沿岸地區發生武裝沖突,結果造成德涅斯特地區事實上的分離,而這是原摩爾多瓦加盟共和國工業實力最雄厚地區。在摩爾多瓦其他地區,20年間發電量、水泥、糧食和肉食產品分別減少了90%、45%、20%和93%。2010年人均月收入約240美元。作為國家主導的農業,因為技術設備嚴重老化、投資匱乏和燃料化肥上漲,也只能在窘境中勉強維持。
截至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居民生活水平遠不及蘇聯時期。吉爾吉斯斯坦先后爆發革命,政治動蕩不安,政權更迭和民族沖突不斷,國家經濟因此陷入危機。吉爾吉斯斯坦人均發電量下降了42%,采礦業、機器制造業和肉食產品的產量出現縮水。外債方面,盡管巴黎俱樂部免除其大部分債務,剩余外債余額仍高達27億美元(約占吉國內生產總值的60%)。吉爾吉斯斯坦人均月收入可謂獨聯體國家中的最低水平,2010年僅為151美元。年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840美元。
塔吉克斯坦的社會經濟狀況更為糟糕。1992—1994年的內戰使國家經濟全面崩潰,并奪去10萬人的生命(遠高于塔在衛國戰爭時期的傷亡人數)。大量勞動人口成為殘疾人。戰爭重創了這個國家,需要花費超過70億美元才能使經濟恢復重建。加上原有經濟聯系遭到破壞、市場經濟改革失敗等原因,2010年,塔吉克斯坦的人均月收入在原蘇聯各國中列末席,僅70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屬最低,僅745美元。
總體來說,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烏克蘭的經濟狀況比蘇聯時期糟糕。這些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很低,從880美元到2500美元不等,2010年人均月收入勉強達到300美元。瓦尚諾夫在《20年間原蘇聯地區國家的經濟狀況》中寫道,僅有阿塞拜疆、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和波羅的海國家的經濟發展超過了1990和1991年。這些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6000—9000美元之間,波羅的海國家達到了10000美元。上述獨聯體國家人均月收入約400—600美元,波羅的海國家為800—1100美元。這些數據有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居民收入的巨大差異和分化情況。如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社會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10%的最富有人群掌握著80%的收入。國內絕大部分地區的居民社會生活繼續惡化,自然資源和社會資產分配持續不公,加上缺乏深思熟慮的民族政策,俄羅斯也可能爆發嚴重社會沖突。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