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暫時好過,積累惡果,然后都“留給后人解決”。目前情況險惡,不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怎么解決現實問題?
1、經濟上:假業績當時未能得到中國農民普遍信服。
農業集體合作能產生規模效應,中國農民普遍得到了農業集體合作帶來的物質利益。1976年到1980年,所謂“包產到戶”的宏觀績效,是當時集體舞弊做出來的假業績:
1999年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國統計資料匯編》上最原始的統計數據顯示,在1977-1980年,也就是萬里同志任安徽省書記、帶頭推行聯產承包的4年里,在全國糧食增產12%的背景下,安徽省糧食產量下降13.7%,人均糧食產量1976年全國是305公斤,安徽是370公斤;到1980年全國320公斤,安徽297公斤。歷史真實是1980年安徽省農業比1976年下降7.7%。
再看下述兩組數據:
1979年,“大包干”第一年,小崗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全隊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于1955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總和;油料總產3.5萬斤,相當于過去20年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沖垮100條大石壩,顆粒無收的耕地180畝,沖塌了113孔窯洞,倒塌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但,大寨人沒有氣餒,他們不要國家救濟款、救濟糧、救濟物質,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一年時間,就醫治了這場毀滅性的災害。大寨大隊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在逐漸改善社員生活的同時,向國家交售糧食175萬斤,每戶平均2000斤,這在當時困難重重、糧食產量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他們的奉獻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大寨向國家“交售”糧食175萬斤,小崗總產13.3萬斤,還有臉拿來吹。假業績當時未能得到中國農民普遍信服,故需要強力廢除。
然而,廢除“人民公社”,在經濟上最大的惡果,不是少產了農作物,而是保墑作業荒廢,導致干旱化、荒漠化、沙化。按目前情況發展下去,到2015年,華北淺層地下水將全部疏干,八十年代在華北地區按當時生態選擇物種種植的防護林,已全面枯死,北京北線沙丘距市區僅200公里,西線沙丘達永定河一線,三年之內,就會集結完畢,在某次沙塵暴中沖入宛平城。國軍、日軍、美軍、解放軍,對此都無可奈何。華北產生百萬平方公里巨型地下水漏斗,巨型漏斗造成西北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中沒水,種植的樹木長不活,不被刮成了荒山禿嶺那才怪呢。
2、政治上:打擊集體互助,培養小農意識,分化農民。
經過毛時代,許多中國農民已經意識到“團結起來力量大”,團結起來才能爭取權利,保障權利。
按共和國國家與集體法定關系,集體內部經營方式,國家機關只能舉事實,講道理,讓集體成員自由選擇,而且集體成員有權變更內部經營方式。“包產到戶”的理論依據,是毛主席在1959年4月29日《 黨 內 通 信 》講的“包產問題”原文如下:“第一個問題:包產問題。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產一定要落實。根本不要管上級規定的那一套指示,不管這些,只管現實可能性”。當時官權過大,“包產”是維護民權的可行性辦法。從原文看,毛主席沒有用命令的方式,沒有任何明示暗示需要解散“人民公社”,相反,主張“不要管上級規定的那一套指示”,“只管現實可能性”。“毛主席主張取消人民公社,聯產承包。”純屬假傳圣旨,以訛傳訛。
為什么假傳圣旨,冒險違憲,廢除“人民公社”?不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嘛。要權力干什么?《亮劍》中趙剛對李云龍說:“我最近常常在想,難道早期的國民黨人,在投身革命的時候,就是為了將來的做官發財嗎?恐怕不是,他們也同樣是一群,滿懷救國救民之志的,有抱負的熱血青年。但是在取得政權之后,卻走向了反面。當年的理想,當年的正義感和良知,全都踩在了自己的腳下,心安理得的享受權力帶來的好處。難道不值得我們警醒嗎?” 當時,李云龍對趙剛說:“老趙啊,情況沒那么嚴重,你多慮了。”
毛主席教導我們:“萬里長征,只走完了第一步。”
毛主席教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