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分配模式的探索
漫天海 2010-4-18
看了鳥影度寒塘網友《“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是一個陰謀和騙局》的文章,講的很有道理對我很有啟發,收入分配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從收入分配的模式就可以看出社會的公平性如何。在此我想聯系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分配模式的特點做一些簡單的分析,以探索一種既公平合理又切實可行的理想分配模式。
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極不發達,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上是按照需要平均分配,因為沒有剩余產品被少數人占有,就沒有階級沒有剝削,雖然生活水平低下,但是社會是公平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了剩余產品,剩余產品被少數人占有,從而產生了私有制,社會分化為階級,隨之也就有了剝削。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是私有制社會,在私有制社會的基礎上,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這三種私有制社會雖然生產力水平差別很大各不相同,但是收入分配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多數窮人養活少數富人,收入分配模式是共同的,我們可以把這種共同的分配模式表示為三角形(圖1)。
我們來看看這種三角形的分配模式有什么特點,它有一個較寬的底部,兩個邊成直線上升交會到頂尖位置,它中央的垂直線和底部的水平線沒有一個固定的比例,三角形的高度可以任意拉升。由于階級社會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產品的分配權都是由權貴和資本所掌握的,他們就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利益,任意拉升三角形的高度擴大產品分配的差距。特別是封建社會更能夠體現這種三角形的分配模式,皇帝號稱為天子獨霸天下,居于三角形的頂點,臣民們依照繁多的等級往下擴展,廣大的農奴處于三角形的最底層。
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即帝國主義階段,特別是像美國等這樣一些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全世界處于主導地位,他可以把政治經濟當著一種游戲,按照他的愿意制定出世界通用的游戲規則,讓全球為他提供財富,當他獲得了巨額財富后,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地位保持社會相對的穩定,他可以從巨額的財富中拿出一點來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這是其它的資本主義國家做不到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只有美國等這樣的國家,才會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圖2)收入分配模式,這種分配模式也只是暫時的,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就是從美國發生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中產階級受到的沖擊最大,罷工、上街游行示威的人主要的就是中產階級,美國的一個中產階級駕著飛機撞大樓,就是一個典型事例,全球的經濟危機徹底暴露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從形式上看紡錘形的模式也是最不穩定的,一個垂直的紡錘放在平地上肯定是立不住的。不管是三角形的模式還是紡錘形的模式,都體現了社會的不公平,分配的不公平是社會動亂的總根源。
三角形(圖1)
紡錘形(圖2)
說來說去是不是就沒有一種公平可行的分配模式了呢?當然不是,經過我的思考分析,有一種分配模式是比較理想的,那就是半圓形(圖3)的分配模式,我認為它既公平合理又切實可行。
半 圓 形(圖3)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半圓形的分配模式有些什么特點,首先我們看到的它的底部是一個圓的直徑,中央的垂直線是一個圓的半徑,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這個比例關系是固定的,如果改變了這個比例關系就不是半圓形了(半橢圓),這樣一來半圓形就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高與寬的比例不能任意改變,不像三角形和紡錘形可以任意拉升它的高度,擴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再從周邊來看它的兩邊是成弧線而圓緩上升,上面只是一個平而圓的頂部,從形式上看也是十分圓滿的。不像三角形的兩邊是直線上升,最后交會成一個讓人望而生畏尖頂,也不像紡錘形的中間大兩頭小,一看就是不穩定的。這只是從形式上的分析,要說明它的既公平合理又切實可行的實質內容,我們可以把它進行均等的劃分,為了簡單便于分析,暫且就將水平部分劃為十個等分,將垂直部分劃為五個等分,這樣就形成了若干個正方形的基本單元(周邊的單元不完整),這些單元是我們進行分析計算的基礎。這些單元可以用來作為各類不同收入群體人數的單位,也可以用來作為各種不同檔次財富數額的單位,概括的說最底層是十個單元,從低到高是五個檔次,最低檔次的單元數目最多,檔次上升單元數目隨之減少,這種模式可以把它當著一個原則和標準。具體怎么樣計算和分配那是政府有關部門和專家的事情,在此就不做更具體的闡述了,我只是設想提供一種模式,如果哪一位網友有興趣,也可以按照這種模式提出一個周密而具體的方案。
實現半圓形的分配模式是有前提的,不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就可以實現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核心是消滅私有制,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列寧主義指出的按勞分配是資產階級的法權,既要利用又要限制;毛澤東思想提示的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都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就是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由于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不是特別發達,產品也不是非常豐富,不可能實現按需分配,只能是按勞分配,在社會主義時期實行按勞分配是公平合理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真正的社會主義就要按照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辦事,半圓形的分配模式就符合上述原則,它那固定的高與寬的比例,在客觀上就形成了一個十分恰當的布局與制約,既體現了按勞分配又有一定的限制,如果硬要拉升垂直線,就必然是擴大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兩極分化,如果單憑主觀意志壓低垂直線,就會形成平均主義,這兩種破壞半圓形特點的傾向,都是不公平的,必然會將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引向混亂。社會主義產品的分配權,是由代表最廣大人民(主要是工農大眾)利益的政府所掌握的,他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來進行產品分配,如果他脫離社會主義的原則,任意擴大差距那就是背叛人民大眾而為少數富人服務,這樣他也就不是社會主義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承認收入分配的差別,但是兩者在本質上是根本不同的。資本主義的差別是建立在私有制和剝削基礎上的,它的差別是富有和貧困;社會主義的差別是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基礎上的,它的差別是勞動貢獻的大小。資本主義有富人和窮人,社會主義都是勞動者沒有有富人和窮人。社會主義的公平性不但體現在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上,而且還體現在優越的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成分上,要保障真正的弱勢群體老弱病殘等的基本生活,還要隨著生產的發展不斷的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這就有力的限制了資產階級的法權,這一點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是資本主義的慈善事業不可比擬的。半圓形的分配模式既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又可以防止差距過大,所以它是一種既公平合理又切實可行的理想分配模式。其實在改革前毛澤東時代的分配模式,基本上就符合半圓形,有差別但是沒有一個突出的尖頂,毛澤東的工資本來是一級,可是他不愿意冒這個尖,主動地把自己的工資往下降一級,向半圓形的平圓頂部靠近,有意思的縮小差別,為高收入者作出表率。
特色社會主義的資改派開始是學習資本主義,大力推進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實行三角形的分配模式,本來是已經消滅了自然形成的剝削階級,卻又人為地制造出一個新型的資產階級來,并且經常搞一些什么財富排行榜,結果排出的中國男首富黃光裕是個違法犯罪份子,中國女首富張茵是個血汗工廠老板。主流媒體大肆鼓吹富豪、明星如何富有,卻不管他(她)的財富是怎么來的,不是大力宣傳勞動者的創造成果和奉獻創造精神,而是引導人們一切向錢看。折騰了三十多年,老百姓不但沒有富起來,而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年看來有些說不過去了,所以就想實行紡錘形的分配模式,以緩解人們的怨氣,用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辦法來籠絡人心,同時還要保留一部分窮人繼續為富人服務,這只不過是一種妄想和欺騙,又是在“賣拐”(趙本山小品)忽悠老百姓。資改派們就不要玩什么花招了,如果是真正的想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就應當回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確立的的社會主義原則上來,趕快實現半圓形的分配模式吧。
相關文章如下:
作者:鳥影度寒塘 【“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是一個陰謀和騙局】
網址: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4/141649.html
“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是一個陰謀和騙局
經過30年的持續改革,在收入分配領域改變了過去的所謂“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分配不公”,卻形成了兩極分化、貧富懸殊,按權按資分配主導分配領域,按勞分配成了空洞的口號,整個分配領域秩序極度混亂、完全喪失公平和正義的嚴重局面。執政的黨和政府對此似乎見怪不怪,長期任其存在、任其發展。對于這種極其不合理、極其混亂的局面,廣大群眾和基層干部、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都十分的不滿,因之嚴重地影響和威脅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有鑒如此,確立了“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的基本原則,提出了“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根本差距擴大的問題”的任務目標(新華社 2006年5月26日 電訊)。應該說,中央已經注意到并開始著手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然而,細讀有關文件、文章,人們就會發現,所要建立的是一種所謂“紡錘狀”的收入分配格局。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格局呢?就是要形成一種中間大、兩頭小,即富豪人數較少、中等收入(又被某些“改革精英”稱為“中產階級”,下同)人口較多、貧困人口也相對較少的利益分配格局。這就是所謂的“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的含義。當然,所謂“紡錘狀”的收入分配格局并非是現在才提出來的,早在幾年前就有“改革精英”開始為建立這樣的收入分配格局制造輿論了;近期決策,不過是將它公開化、正式化罷了。
任何理論,任何政策,都是一定的社會現實的反映,都代表了一定的社會階級(現在,“改革精英”們都極力回避提“階級”這個詞,特別是害怕提“新生的資產階級”,而用“新的社會階層”的提法來代替)的利益。那么“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的理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呢?它反映的是由于長期推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現在已經很清楚,這個政策的真正含義是“讓一小部分人富裕起來”)的所謂“大政策”和其他與之相配套的政策,社會中確有“一小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了”。應該說,這種“小部分人富裕”的局面的出現,不僅是改革理論和政策的必然,也是完全合乎改革的初衷的,因為改革的重要理論之一就是“普遍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就是說只有極少數人富裕、大多數人仍然處于貧困狀態才是社會主義。既然這種“小部分人富裕”的狀況是合乎改革的初衷的,那當然就是不能改變的了。
然而,在“一小部分人富裕”的目標實現的同時,原來曾經斷定絕對不會出現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局面卻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地出現了,現在,中國的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已經處理世界的最前列,就連執政“改革精英”也不能不承認。這可不是一種好現象。它的出現和繼續強化,嚴重地威脅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時刻醞釀著社會的危機。事實上,近年來,社會群眾事件不斷爆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分配嚴重不公,從而造成社會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不滿。
然而,在今日的中國,最害怕危機爆發成沖突的是些什么人呢?當然不會是那些窮人們了,而只能是那些新生富豪即新生的資產階級們。因為當危機一旦爆發時,利益受到威脅的不會是廣大的窮人,而只可能是那些新生的富豪們。這種現實狀況越來越令某些富豪們心中感到不安,也使那些一心為富人們的利益而奮斗的“改革精英”們感到了惶惑。當然,這也使名為“代表廣大群眾利益”,實際上卻只代表極少數新生資產階級利益的資改派感到了極大的不安。為了維護新生資產階級既得利益,確保他們的財富和人身安全不受到任何威脅,確保他們進一步的發展和驕奢淫逸的生活不受到干擾,同時也是為了鞏固改革開放重新扶植起了一個資產階級的“偉大成果”,就必須要尋找對策。
大家都知道,30的資改有一個也只有一個參照物,那就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自打改革開始的那一天起,“改革精英”們就欺騙輿論說,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列寧和斯大林也進行了長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他們卻都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樣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因而他們的理論和實踐當然不能作為改革的依據了;而從前的蘇聯“老大哥”呢?現在,連它自己都已經解體了,資本主義也已經全面而徹底地復辟了,因而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那些經驗是絕對不能作參照物的;至于中國自己,即毛澤東時代呢?“改革精英”們歇斯底里又不遺余力地散布說,雖然搞了近3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卻把國民經濟搞到了“崩潰的邊緣”,改革正是要拿它開刀呢,怎么會用它作借鑒?于是乎,諾大一個地球,就只剩下一個地方可供效仿、可供參照了,那就是西方(即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和作法。而且,據“改革精英”們說,歐美資本主義那是十全十美的,那里的月亮也比其他地方,特別是比中國圓。因而,30年來,那些控制了社會話語權的“改革精英”們,一遇到中國社會中出現某個問題時,條件反射地就想到了歐美的作法;一談到某個社會問題的處理辦法或者出路時,總是不假思索地就拿西歐和北美來作榜樣,開口閉口都是“西歐國家如何如何”,“北美國家如何如何”。關于中國應該建立何等樣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問題,他們當然也不能例外了。
這些唯歐美是崇的“改革精英”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雖然早就存在且一直存在著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局面(不然怎么叫做資本主義呢?),可是多年來他們的社會卻常常比較穩定(由于唯歐美是崇的緣故,不穩定的事例“改革精英”們總是視而不見的),并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動蕩和危機,人民革命的事多年來更沒有發生。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那里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紡錘狀”的。在“紡錘狀”狀態下,中等收入的人口占多數,他們因為經濟和政治地位以及思想觀念都與富豪比較接近,又有窮人在旁邊作比較、作反襯,因而不會產生對富人階級過于激烈的不滿情緒,不會構成對富豪階級的威脅;那里的窮人們雖然對富豪懷有強烈的不滿情緒,無奈處于少數,因而翻不起向富豪們造反的大浪來。這樣一來,富豪們就安全了。這的確是一個好經驗、好榜樣。這樣的好經驗、好榜樣,唯歐美是崇的“改革精英”們當然要照抄照搬過來了。這就是他們提出在中國形成“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的依據,也是他們提出建立此種收入分配格局的目的和動機之所在。明乎此,人們就不難明白,建立“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的理論和政策究竟是為誰著想的,是在維護哪些人群眾的根本利益的。
根據“改革精英”們所“發現”和“發明”的這個理論和政策,中國在收入分配領域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在確保富人的既得利益不受窮人們可能的損害的前提下,對收入分配政策作適當地調整:一是繼續保持富豪即新生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如前所述,這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必須鞏固;二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某些公有制企業和壟斷行業管理者的收入作適當限制,以掩百姓的耳目,這就是所謂“抑制過高收入”;三是通過政府劃定范圍,并出臺相應的政策的辦法,來大幅度地增加中等收入的人口,增殖他們的財富以形成“紡錘”的中間部分(即所謂“擴中”);四是繼續保留一部分窮人,以滿足新生富豪即新生資產階級的各種(如剝削、傭人、保鏢、妓女等等)的需要。當然,為了欺騙和安撫這在社會中處于少數地位的窮人,在確保他們不會“脫貧致富”的前提下,也定期地稍稍地提高他們一些收入,就像多年來每年或者每兩年宣布一次提高城市最低工資標準那樣。
建立“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或者說關鍵的一環,是增大中等收入人口。因為這個“紡錘”的中間部分最為重要,如前所述,它起著雙向的作用:對于富豪們,他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消耗、消磨、阻滯窮人們任何指向富豪即尊重資產階級的反抗,確保富豪階級的安全;對于窮人,它可以取壓制、阻礙、弱化、軟化他們對富豪的反抗,充當富豪不花錢的看門狗的作用。有了這個“紡錘狀”的中間部分“作梗”,即使窮人們即再窮,日子再難過,也因勢單力薄而無力興風作浪。這樣一來,倚靠改革開放的“大政策“、“好政策”而重新扶植起來的新興資產階級不就可以睡安穩覺了么?社會的長治久安不就實現了么?中國貧富懸殊的社會“新秩序”、“新格局”不就建立起來了么?資改的“偉大目標”不就最終地實現了么?“一個字也不要改動”的教條不就可以永久地遵循了么?資改派的那些貪官污吏們不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濫用權力,在欺壓百姓之余,去尋歡作樂么?總之,這的確是一個很理想的局面。
人們不難看出,這個“紡錘狀”的收入分配理論,有兩個基本點,一是確保在改革中暴富起來的富豪們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二是確保有一個貧困群體的永久性存在;而后一個人群的永久性存在,正是前一個人群的利益和需求得到確保的條件。因為無論是從幾千年階級社會的歷史看,還是從現今資本主義社會看,以及從改革開放“深化”到今天的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富豪們的驕奢淫逸從來都是以窮人的走途無路為條件的:沒有窮人的走途無路,就沒有富人的驕奢淫逸,反之,富人的花天酒地,從來都是以窮人的奉獻和痛苦作為條件的。比如說,“富貴生淫欲”,這是古往今來的普遍現象。而如果沒有窮人群體的存在,那些富者、貴者、富而且貴者們到哪里去尋找廉價勞動力?哪里尋找滿足其淫欲的工具即年輕貌美的異性呢?可見,所謂建立“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的理論和政策,完全是為富豪們的利益而設計的,因而它是徹頭徹尾的“富人經濟學”,或者叫做“道德淪喪學”。
【西方國家出現一個中產階級,那是西方大資產階級剝削侵略全世界,吸取了大量亞非拉資源與勞動者血汗。蘇聯中國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后,為了防止工人革命出現,西方大資產階級由于積累了大量財富,因此有足夠實力可以將本國的一部分勞動者待遇提高。美國工人比中國工人幸福,正如地主的仆人家奴比佃戶田奴生活水平高一樣。蘇聯中國資本主義復辟后,西方國家的中產階級就迅速消失。中國的資產階級無法侵略其他國家,因此想在中國培育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那就必須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及第三世界保持有龐大的窮人階級,那么西方及中國的資本家才有豐厚的利潤,這是資本主義鐵的規律。靠私有制靠資本主義實現共同富裕,不過是癡人說夢。所謂“紡錘狀”收入分配格局,不過是在給勞動者畫餅充饑,純粹的欺騙而已。】
世界上的事物常常都不是那樣地十全十美,那樣地以某些“改革精英”們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這一點也從30年的改革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雖然從理論方面來說,“紡錘狀”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再好也不過的分配格局了。但是,它在實際上是否行得通也還是一個問題,因為它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退一步說,即使是這個分配格局真的建立起來了,估計也還是會有“美中不足”的。比如,像這樣為了極少數富人們的利益而硬性地要讓一部分人“享受”貧窮的理論和政策是否會得到窮人們的理解和接受?他們是不是就真的能安心受窮、安分守己?中產階級能不能全體一致地忠實地當新生資產階級的保鏢?中國社會就能夠因此而實現永久的太平嗎?以及如果這樣的格局真的建立起來了,那么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嗎?真的不會有人對此產生懷疑并進行頑強的斗爭么?等等,這些也都是值得打上問號的。因為改革的實踐已經告訴人們,“改革精英”們雖然處處都以其洋主子的理論和作法為榜樣,總是亦步亦趨地進行效仿和照搬,必欲將中國的一切觀念、制度和生活方式“改革”得與其洋主子們完全“接軌”才感到心里舒坦,卻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中國的國情【中國處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底端,處于被西方洋主人剝削、壓迫的第三世界】。須知,任何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東西,都將注定是要破產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