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磯網友昨天在“豈有此理:網友們是那么好忽悠的?”(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91543633)一帖中對云淡水暖網友的“豈有此理:香港的公立醫院這么多為什么不賣?”(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id=91532980&boardId=2)貼文進行抨擊。
他說:“[云淡水暖]發了一個帖子,大體上是說香港有公立醫院42家,而私立醫院只有13家,兩者比例大約3:1,由此質疑國家的新醫改方案中要將部分公立醫院“民營化”。”
然后指出:“根據《山東僑報》的一篇文章--委員熱議香港診所制度,可以看出,香港市民的基本醫療服務的大部分都是由私人診所提供的。”
如果沒看云淡水暖網友的原帖,那么確實會覺得很奇怪:怎么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不過,若是把原帖仔細看一遍,就會發現:原帖并非簡單地談論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的比例,而是針對新醫改打算實行的“把二甲、三甲的優質大醫院、中心醫院全部“民營”,公立的只是社區醫院、衛生所之類”這樣的做法而發。
不過,云淡水暖網友雖然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仔細分析公立醫療機構和私營醫療機構在香港醫療體制中起的不同作用。
下面本人就結合搜索到的三份相關資料進行一些分析。
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網”對香港醫療保障制度的介紹(http://www.cnlsslaw.com/list.asp?Unid=5223):
“20世紀中以來,政府一直是公立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香港政府的基本醫護政策是,不容有市民因缺乏金錢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香港醫療服務體制是雙重體制,即公營、私立機構并存。主要的服務提供者有醫院管理局(管理所有公立醫院)、私家醫院和??漆t生、私家醫生以及中醫師等。大部分的基層醫療護理服務由私家醫生提供。第三層醫護服務,即最復雜的醫院服務和長期護理,全部由醫院管理局提供。傳統中醫藥是大部分市民,特別是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另一個選擇。
香港的醫療衛生資源主要由公立和私立醫療衛生機構構成。就公立醫療機構而言,目前醫院管理局轄下有41間公立醫院/醫療機構、47間??崎T診診療所及74間普通科門診診療所(包括于2003年接管衛生署59間普通門診診所)。在2005年3月31日,醫管局轄下的病床有2萬7千多張,即每千人約有3.8張公立醫院病床,并聘用了5萬多名員工。醫院管理局負責透過其醫護設施網絡,提供綜合性的中層及第三層??漆t護服務,以及醫療康復服務,并在其轄下的基層醫療診所提供部分基層醫療服務。醫院管理局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近乎免費的公立醫院服務。
除公立醫院外,香港也有私人診所和醫院,這些私人診所和醫院采取市場化運作,依據醫療服務成本自主確定價格。普通科門診則主要由私營的普遍科醫生提供,主要原因有:一是病人向私營的診所看病,可以自主選擇醫生,診療時間也更有彈性(公立診所等待期長);二是私營的普通科醫生每次診癥收費約150元,大部分市民都能負擔得起。
由于香港公立醫院提供的住院和??崎T診服務質量高、收費低,目前,全港94%的醫院服務是由公立醫院提供的,另外6%由私人醫院提供?!?BR>
另一份資料是香港衛生局局長周一岳在立法會會議上對李國麟議員的提問的口頭答覆(http://sc.info.gov.hk/gb/www.fhb.gov.hk/cn/legco/replies/2008/lq080709_q02.htm):
“按2004-2005年香港醫療衛生開支總帳目,公共醫療開支每年約380億,占香港總醫療開支約55%,而余下的45%,即大約300億元,屬于私人醫療開支。在公共醫療開支當中,大約12%是用于基層醫療,主要提供預防性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疾病預防及健康教育,以及普通科門診服務。與此同時,私營醫療界提供大約70%的非住院護理服務,而當中有不少是屬于基層醫療服務。由于基層醫療服務的費用相對廉宜,大部分市民均有能力支付私營醫療界別提供的服務?!?BR>
本人認為,從上述兩份資料中可以看出以下五點:
1)公立醫院的收入來源全部由醫院管理局提供,沒有任何盈利動機。
2)醫療服務在香港是劃分為三個層次的:第一層是基層醫療護理服務,第二層是綜合性的中層醫療服務,第三層是??漆t護服務。
3)基層醫療大部分由私營醫療提供,其內容主要提供預防性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疾病預防、健康教育和普通科門診服務。
4)普通科門診(負責對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主要由私營醫生提供的原因是:普通科私營收費150元/次是大部分市民能夠負擔的(本人注:香港工薪階層人均月工資大約八千港幣,大學畢業生人均月工資大約一萬港幣左右)。
5)大部分中層醫療服務由公立醫院提供,第三層醫院服務94%由公立醫院提供,其中最復雜的醫院服務和長期護理則全部由醫院管理局提供。
上面已經看到,香港的公立醫院是完全不盈利的。那么,香港的私立醫院是不是都是以盈利為目的呢?
“香港的私立醫院有12間,包括由私人機構開設的港安醫院、港中醫院、養和醫院、明德醫院及仁安醫院,以及由教會主辦的嘉諾撒醫院、圣保祿醫院、浸信會醫院、寶血醫院、圣德肋撒醫院、播道醫院及兩間港安醫院。”(http://yp.cctv.com/20080608/103937.shtml)
在香港,教會主辦的機構,其收入來源主要是教會和贊助者,主要目的是彰顯基督教的宗旨,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
因此,在香港,真正市場經濟意義上的私人醫院,其實只有港安醫院、港中醫院、養和醫院、明德醫院及仁安醫院這五家。
根據上述分析,本人認為,大家可以看出:
在香港醫療體制中優質大醫院和中心醫院基本上都是公營,主要提供復雜而成本高昂的中層和第三層醫療服務;
社區醫院和衛生所主要是民營的,主要提供相對簡單而收費較低的基層醫療服務和一部分中層醫療服務。
很顯然,這與新醫改“把二甲、三甲的優質大醫院、中心醫院全部“民營”,公立的只是社區醫院、衛生所之類”的思路正好相反
本人還很遺憾地看到:政協港澳委員、香港私人醫務所主任麥海雄在向內地同行們介紹香港私人診所制度時,沒有事實求是。
他大談“香港有1.2萬名醫生,其中半數是私人醫生,每年香港有2700萬人次看病,其中私人診所分流了1600萬人次?!?,卻沒談到私人醫生和私人診所提供的主要是那一類型的醫療服務。
考慮到麥先生是“香港私人醫務所主任”,本人可以理解,他為了突出私人醫生所作的貢獻,必須這么說。
麥先生為他所代表的團體利益而忽略重要的事實,這是他的權利。
但是,政府考慮問題的時候卻不能忽略這些重要的事實,尤其是中央政府。
豈有此理:香港的公立醫院這么多為什么不賣?
云淡水暖
“新醫改方案”一經公布,歡呼聲頗為響亮,歡呼的由頭是“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而議論聲也頗為響亮,眾媒體在普通人不大“看得懂”的方案中尋覓出了好多由頭,但是,聽來聽去,主流媒體上的一些專家、學者、評論家的思維取向還是“市場化”最為受用。而且,“新醫改方案”確實也為“市場化”迷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比如,在“新醫改方案”公布的前一天,媒體上就大炒“新醫改方案近日公布 部分公立醫院將轉民營”,專門盯住了“將轉民營”幾個字兒。
方案公布后,對于方案中語焉不詳的“將轉民營”,有人感到不很解渴。比如,廣州《信息時報》刊登的文章“朱達志:公立醫院產權改革不能抱甩包袱思維”認為“公立醫院轉民營,我認為是理順醫療服務亂象的一條必由之路,因為在確保那些承擔國民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的社區醫院和其他基層衛生機構公立的前提下,將現有的其他公立醫院逐步市場化以后,醫療服務市場的供需矛盾才可能得到真實反映,與醫療服務相關的各環節交易成本才可能降到最低程度,患者貨比三家自由選擇醫療服務的權利才可能實現?!?。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二甲、三甲的優質大醫院、中心醫院全部“民營”,公立的只是社區醫院、衛生所之類。草民的理解,二甲、三甲的大中型醫院品牌軟價值極高,高新技術設備齊備,高年資醫生眾多,所在地段含金量高,所以能夠賣得起好價錢。而且,越是價值高的公立醫院,與已經進行過的國有企業的賣相類似,買家與管理方的尋租空間就極大,比如,先七算八算,把這些大中型醫院算為“瀕臨破產的邊緣”、“資不抵債”,然后原醫院高管層或者關聯方以“救世主”面貌出現,以極低的“價格”、甚至零代價把醫院弄到手,一小批人又要發大財了。
至于社區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市場迷”們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可附加的利益太微小了,不如甩給政府,甩給社會。
朱先生的所謂“醫療服務市場的供需矛盾才可能得到真實反映,與醫療服務相關的各環節交易成本才可能降到最低程度,患者貨比三家自由選擇醫療服務的權利才可能實現?!睂嵲谑且粋€不堪一擊的美麗的童話,因為,就在經濟高度市場化的香港,偏偏沒有出現這樣的童話。
草民想,如果這位朱先生到香港去呼吁把政府的數十家大型公立醫院賣掉,會被香港市民啐一臉吐沫,因為從此香港的絕大多數人就與優質醫療資源絕緣了。
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香港,有大中型公立醫院42家,最著名的如:瑪麗醫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學醫院) 、韋爾斯親王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 等等,還有政府公立的21個在節假日、夜間提供服務的診所,而香港的私立醫院僅有12家。
可以說,香港絕大多數人的醫療服務,是公立醫院提供的。如果“貨比三家”,公立醫院看病便宜,私立醫院看病貴。所以,連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香港都不走“市場化”的醫療服務之路,中國大陸的一些人,比如上述那位自稱“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醫改問題的新聞工作者” 朱達志先生,怎么比香港人還癡迷醫療衛生服務的“市場化”改革?
香港其實也存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保證“不差錢”上面,人口日益老齡化,政府開支日益龐大,有收不抵資,入不敷出的遠慮。但看香港的新聞,香港政府從來就沒有把思路的重點放在賣掉公立醫院上面,反而是著急眼于改善立醫院的人手不足,改善資源利用缺陷等等方面。
草民想,有的人自以為在“市場化”中得到了好處,或者得到的好處比別人多,就癡迷在買賣思維里不能自拔,此次醫改的目標已經被定義為“回歸公益”,什么叫做“回歸”,就是已經走偏了的又走回來,怎么還是死抱住賣公立醫院的迷思不放呢?
香港的最有名氣的醫院是公立的,公立醫院的數目是私立醫院的差不多三倍,還有公立的診所系統輔助支持,公立醫療系統在意料資源中占絕對優勢是香港的特色。大陸還在鼓吹醫院私有化的這些人倒是應該對香港的醫療衛生體系大喝一聲:豈有此理,香港又不是社會主義,搞這么多公立醫院怎么還不賣?難道不知道“市場化”的好處?簡直是僵化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