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強:《振興公有制經濟之路》——(連載二十六)
(續:第九章 大力發展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
【作者導讀:在階級社會,政府職能是階級職能與社會職能(公共職能)的統一,公共職能從屬于階級職能。我國憲法總綱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鮮明地規定了我國國家的階級性質。維護和發展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這是我國政府階級職能的集中表現;只有在鞏固和完善這種階級職能的前提下,才能不斷完善為人民服務的公共職能。因此,談政府及其管理職能,不能只講公共政府、公共職能,淡化或不講人民政府、階級職能。當前推進政府轉變職能,應當高度重視人民政府的階級職能。本次連載,闡述如何完善政府管理職能,促進農村集體工商業發展。】
三、完善政府管理職能,促進農村集體工商業發展
(一)促進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是各級政府的職責
新中國的農村集體經濟是在黨和政府組織領導下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雖然農村集體工商企業(早期稱之為鄉鎮集體企業)異軍突起,首先是農民的創造,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能迅速擴大,也是黨和政府總結廣大農民的實踐經驗,積極推進的結果。前進的道路往往有曲折。90年代后期,許多地方的政府管理部門在推動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管理體制適應市場經濟的改革中,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出現了一種傾向,主要是認為,只有對農村集體工商企業實行私有化“改制”,才能徹底隔斷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與此相應,還有一種主張,就是政府不必管理集體工商業經濟,在實踐中表現為把集體工商企業同私營企業一樣,交給中介組織管理。許多黨政干部用這種認識指導改革,這導致了大量農村鄉鎮集體企業私有化,并導致了農村集體工商企業的急劇萎縮。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這種認識及其做法是明顯錯誤的。
農村工商業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理應代表人民的利益,積極支持支持、領導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建立健全對集體工商業經濟的領導,這是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的職責。應當通過思想教育,使我們黨政干部深刻認識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危害性。充分認識,人民政府的職能與西方資產階級政府有重大的、根本的區別,人民政府以公有制經濟為執政基礎,具有組織、領導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職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在傳統計劃產品經濟條件下相比,要轉變和完善的是黨和政府對集體經濟的管理職能和領導方法,而絕不是削弱和取消對集體經濟的領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發展”[1]。因此,糾正過去對農村集體工商企業“政企不分”的弊病和政府對集體工商經濟的領導絕不是對立的。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新的政企分開的集體工商業經濟管理體制過程中,堅決糾正放棄集體工商業經濟和放棄對其領導的這種錯誤傾向。要充分認識,城鄉收入差距難以縮小、農村收入差距拉大,黨中央制定的“以工促農”政策難以落實、一些地方政府對解決“三農”問題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等現象的產生,都與農村的集體工商業經濟趨于萎縮而私營工商企業占據了主要地位聯系在一起的。
用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在農村工商領域出現大量私營企業的態勢下,農村的階級關系產生了新的變化。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要堅持代表工人階級起領導作用,就要分清下述兩大聯盟的性質,并正確處理兩者關系。一是工農聯盟(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聯盟),這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立國的基礎;一是“工資聯盟”(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這是發展民族經濟必須建立的統一戰線。只有把工農聯盟放在首位,加以鞏固,后者才能真正建立在振興民族經濟的基礎上。而在農村要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就要培育和依靠農村處于集體工商企業中的、自主聯合的新興工人階級。農村地區工農聯盟鞏固了,就能使集體農業經濟得到集體工商業經濟的有力支持,使農村公有制的工商業控制私有制的工商業,使工人階級在整個農村工作中真正居于領導地位。由此可見,各級政府積極促進農村集體工商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責任。
(二)健全領導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的政府職能機構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既要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發展”的職能作用,又要防止在計劃產品經濟體制下存在過的那種政府管理與集體工商業經濟組織“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弊病,這是一個嶄新而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解決這個課題,要從政府自身做起。地方政府必須建立健全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導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鞏固和發展的得力管理機構。
我們在農村的調研中了解到,目前一些農村基層干部對私有化“改制”后,政府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削弱,表示出困惑的心態。他們說,“改來改去,集體企業該掉了,過去的農技站、科技站、農機站都改得沒有了!”據反映,地方上推行私有化“改制”之所以暢通無阻,“改制”后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之所以削弱,這與地方黨和政府對集體經濟的管理機構的削弱,有直接的關系。過去省市黨委有農工部管理和維護工農業經濟領域的公有制生產關系,但是,后來這些職能部門卻被取消了,取消后并沒有新的職能機構來取代這項管理工作。這反映出,黨政領導機構的建設出現了一種注重抓生產力,輕視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傾向。
根據唯物史觀的科學原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生產力總是屬于一定所有制關系下的生產力,沒有脫離生產關系孤立存在的生產力;雖然在理論分析時,我們可以暫時撇開生產關系單獨分析生產力,但是,實際的生產力總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的。要發展屬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的生產力,就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鞏固、維護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像農工部這樣的主管維護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職能部門,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管理機構中,是極其重要的部門,應當盡快恢復(是否改變名稱并不重要),在現有公有制主體地位受到嚴重削弱的態勢下,更應得到充實和加強。
(三)完善領導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的政府工作機制
政府如何適應市場經濟,搞好機構改革,轉變經濟職能,這是一個大課題。這里主要從有利于促進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的角度,對政府有關工作機制做一些探討。
一是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變只是由職能部門即政府中的農業管理部門或綜合管理部門抓農村集體經濟的領導體制。鑒于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的重要性,應建立政府第一負責人定期召開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研究統籌城鄉建設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會辦制度(如建立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下設精干工作班子),統籌解決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政府的各個部門,都應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有關本部門管理的工作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并優化管理職能和創新工作方式。農村工作管理部門尤其應當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工作的調查研究。現有政府政策研究機構,有必要把如何發展本地區集體工商業經濟作為研究內容。政府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堅持黨的優良作風,建立聯系群眾的制度,經常聽取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代表的意見。在推進集體經濟形成有效實現形式過程中,不但集體經濟內部要求對集體資本的所有權、經營權、處分權等一系列權責關系實現人格化,其中有一系列經濟關系需要規范,而且還必然涉及到集體經濟主體與其他市場主體之間、不同所有制經濟之間、政府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等需要規范,各級地方政府有必要在這方面深入調查研究,為國家制定有關法律制度提供真實的資料。有必要盡快建立國家、省、市、縣和鄉鎮五級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狀況的縱橫信息網絡,以便上級領導機關和主要負責人可以及時掌握實際情況,同級之間加強信息和工作經驗交流,制定正確的政策措施。
三是改進鄉鎮一級政府機構及其工作機制。把改革鄉鎮政府機構,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與農村財政體制改革結合起來。鄉鎮政府作為農村基層的政府機構,財政開支應當納入上下統一的政府財政制度系統。其工作人員的素質應達到公務員要求,并享受公務員待遇。如前所述,應當做出規定,由農民自然人集體推選集體工商業資本所有權主體機構,把鄉鎮原先設立的行使集體工商業資本所有權代表的政府機構,轉換給新的集體工商業資本所有權主體機構,實行鄉鎮政府公務員與集體資本所有權代表(專職負責人)的分離。
四是完善對各級黨政干部政績的考核指標。要糾正完全用中性(不姓“社”也不姓“資”)的經濟指標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傾向。一段時間以來,僅僅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財政收入和利用外資增長幅度這三項指標作為主要指標考核地方政府及其干部的政績,實踐證明,這不利于促進各級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必要設立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幅度、公有資本(國有和集體)絕對和相對增值程度(即在社會總資本中的比重)、共同富裕增進程度(人均收入增長幅度、最高收入階層與最低收入階層收入差距縮小程度、基尼系數下降程度、貧困人口減少程度等)和地區生態環境和國有土地維護程度等指標,考核地方政府的綜合政績。
(四)采取切實措施支持發展農村集體工商企業
根據一定歷史時期的生產方式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馬克思經濟學基本原理[2],各級政府有必要從人和生產資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首先采取貨幣資本形態,可以通俗地稱之為啟動資金)這兩方面入手,促進農村集體工商企業的發展:一是積極培育為集體經濟服務的企業家或共同致富的帶頭人。實現集體工商業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需要大批具有社會主義信念的、有管理能力和懂得某種專門業務的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這可以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利用大專院校來組織專門培訓;二是從全局出發運用和籌集振興集體工商企業的啟動資金。如,銀行可以對新辦集體企業采取政策性的金融信貸支持;財政可以設立支持振興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基金。
(五)把統籌城鄉發展與促進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新世紀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進入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這是逐漸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客觀要求。黨中央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了“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等指導方針。各級政府理應貫徹落實好這些指導方針,把統籌城鄉發展與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優先為鞏固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服務,大力支持發展農村集體工商企業。應當把擴大農村集體工商業經濟的比重,納入統籌城鄉的發展規劃,主動地領導城市工業部門在各種農用生產資料的生產、農產品的開發與加工等方面,予以支持。
農村集體經濟代表農村最大多數農民的經濟利益。在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指導方針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基本的反哺對象和支持對象。雖然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條件下,有些惠農政策如取消農業稅、某些補貼等,直接實施到農戶,有見效快的優點;但是,鑒于目前農村在農業領域已經出現雇傭農民的種田專業大戶和雇傭多名農工的家庭小農場,在工商業經濟領域,私營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勢頭事實上已經超過集體工商業經濟。在這種態勢下,如果只是從農戶考慮實施直接到戶的惠農政策,很可能造成主要有利于具有資本主義經濟性質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私營企業,從而導致農村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進一步拓展,這將擴大農村的階級、階層差別,不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所以,各級政府應當在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方面,在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等方面,優先為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服務,支持和幫助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工商企業。
只有把惠農、支農的重點放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上,廣大農民群眾才能通過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分享到長期的經濟實惠,才能感受到集體經濟存在的重要性,感受到工農聯盟的溫暖和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明確在統籌城鄉發展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形成有效實現形式,這對于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六)把促進集體經濟發展與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起來
鞏固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核心、堡壘作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組織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在經濟領域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依靠勞動群眾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在農村就是要促進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能否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形成有效實現形式,這是衡量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否有戰斗力的重要標志。因此,農村各級黨組織應當把促進集體經濟形成有效實現形式與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起來。上級黨組織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應當在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的明確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應當主動對上級黨組織反映集體經濟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提出積極的建議。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目前,一些地方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需要對農村行政區域進行撤鄉并鎮的必要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統籌考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布局,在空間范圍上,必須保證不出現基層政權和黨組織的“真空”。有基層干部反映,現在有的地方,撤鄉并鎮之后,新的農村區域空間太大,導致上級黨和政府的組織管理“縱向到不了底,橫向到不了頭,使領導失去第一道(基層)管理防線”,這是高度值得注意的。如果導致黨的基層組織削弱,進而導致黨對集體經濟的領導削弱,行政區域的調整就失去應有的價值目標,因此,在農村行政區域的調整中,一定要統籌考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七)把增強農民集體經濟意識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必然遇到來自國內外的傳統私有觀念的挑戰。各級黨和政府在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有必要把增強廣大農民的集體經濟意識作為重要內容。既要善于從正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農村干部和群眾,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祖國好,集體經濟好;又要敢于揭露國內外敵對勢力鼓吹私有化的陰謀和堅決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引導農村干部和群眾分清是非,堅定地走集體化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加強,必將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而集體經濟的鞏固和壯大,也必將為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建立在集體經濟穩健發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將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軌道!
(待續:第十章:本書總結)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O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htm ).
[2] 資本論( 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4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