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經濟殖民主義的重重包圍——同時反對出口退稅!
當代中國,受到經濟殖民主義的重重包圍。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后,外資收購已經取代投資建廠成為全面進入中國市場最重要的方式。2005年的國內并購案創下1251宗的新紀錄,外資收購標的額平均高出內資收購的50%。外資按照“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龍頭企業”、“必須預期收益率超過15%”的“三必須”原則,在從2001到2006的五年之內,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幾乎控制了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擁有 21個產業的多數資產控制權;國際資本已經全面滲入了銀行、保險、電信、汽車、物流、零售、機械制造、能源、鋼鐵、IT、網絡、房地等產業,產業資產的整體控制率達到75%。我國實體經濟從“與狼共舞”向“群魔亂舞”全面轉化,形成了“外資圍困萬千重”的奇異景觀?! ?/p>
經濟殖民主義的重重包圍,使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受制于國際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困境之中。在受控日益加深的各大產業,企業內部的產品定價權、勞動用工權、工資分配權、資本運作權、經營管理權等,一概成為外資企業的自主權利,產業發展不斷陷于外資大股東的全面掌控之中。國家政策層面一般形式的間接干預,在外資控制的各個領域,已經很難獲得預期效果。涉及企業職工切身利益的內部經營管理問題,可以輕而易舉地轉化為相當突出的社會矛盾。想在這一經濟背景下,按照政策預期,以外部力量大大改善產業工人的民生狀況,已經基本喪失可行性,所有政策優惠必將通過企業自身的日常經營、經濟往來和利潤分配等形式,于無形之中轉化為國際資本囊中的“天上掉下的大餡餅”。甚至能用看不見的“四兩撥千斤”的太極之手,把企業自身制造的民生問題,化作要挾社會索取政策的特殊手段,這就是經濟基礎所擁有的強大力量。
在經濟殖民主義操控的外向經濟產業中,即使外貿障礙再多、內部問題再大、產品定價再低、職工收入再差,也會經常提出并不斷加碼產品出口過程中的稅收、補貼等方面的各種政策訴求,也會挖空心思地從子虛烏有或者任意編排的一般貿易項目中獲取政策賦予的種種利益。有些外向型的合作項目,甚至達到了難以想象的奇妙程度,存在著匪夷所思的合謀行為。當“兩頭在外”的企業經貿活動、已經明顯受到全球市場萎縮的嚴重影響、甚至很難繼續生存下去時,之所以有人仍然熱衷于擴大出口退稅等方面的行業訴求,實際正是所謂外向企業茍延殘喘中的一種特別期望,或者僅僅想在臨終之際再撈一把,卻根本改變不了它們的最終命運,無助于解決就業與民生問題。而從這類產業的受控程度看,國家財政收入上的利益讓渡,如果不能實行極為嚴格的條件限制和過程監管,無非是給控制國內產業的國際資本集團,彌補一塊重要的海外收入。
對于當前外資控制的重點產業或主要企業,所提供的重大政策扶持,至少需要具備三方面前提條件。一是對于國有經濟整體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連帶作用,在一定的發展時期必須給予實際支持。二是比較密集的就業群體能夠首先成為主要受益對象,民生問題確實能夠大大改善。三是屬于新型產業的國有資產依然占有較大權重,在調整轉型過程中根本不能放任不管。除此以外,沒有其它足夠理由,向外資控股股東或者少數私營業主,出讓屬于全體民眾的國家財政利益。與其這樣,不如把財力用于進一步投資興辦或深度整合國有控股的經濟實體,致力于自主性的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即使改變國有控股企業的經營決策機制,比如把部分特殊企業的國有股份、以及對于困難企業的國家注資等,作為無票決權的固定紅利的優先股,或者把中小國有企業的經營收益更大比例地讓予經營者和內部職工,輔以其它制度性的用工分配等方面的約束機制,促進企業自主發展,也會大大優于把公共利益讓予難以承擔社會責任的外資或民營企業。
經濟發展必須服從安全、技術、質量、民生等方面的約束,必須從實際控制能力和控制主體等方面衡量企業的壟斷特征(全民控制談不上壟斷性)。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如何進一步地鞏固、擴大與發展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如何進一步地增強政策調控的宏觀效能與市場調節的微觀活力,走出社會主義經濟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產業之間以及調控與搞活之間協調發展的創新之路,并從根本上徹底打破經濟殖民主義對于自主經濟的重重圍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