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的要害在于:
它進一步座實了工人的低工資、低養老金制度
高山美
30年,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中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提高了我們的階級覺悟,生活教育了我們,讓我們看到了“私”字對我們勞動者的坑害。回憶改革之初,工人得到了獎金,還可以業余擺攤做小買賣,賺一些外快;農民由于提高了農產品價格而增加了收入,都興高采烈;在腦體倒掛的時代,即使是“手術刀不如剃頭刀”,知識分子雖然 “光著屁股坐花轎” 也因為有了寫“傷痕文學”的自由而高興,他們的贊歌淹沒了少數堅持社會主義理論,反對“打破三鐵”的微弱呼聲。起初的改革不是得到了廣大的工農和大多數知識分子的擁護,是搞不起來的,在“讓一部人先富起來”口號的號召下,誰不認為自己就是那“先富”的幸運兒呢!
正是改革改到了三千萬工人下崗,才使它在全國大多數勞動者面前失去了光輝,正義的對這樣的改革批判的聲音才開始變得強大,為什么有些人對此感受不深,我認為他們還是太注重了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長遠的無產階級的戰略眼光所致。在我看來,主導改革的人,在讓那一部分群體在什么階段得到什么好處和在什么時候向你開刀,完全是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的。當他們需要工農支持的時候,他們可以繼續搞極左的“腦體倒掛”政策,讓“手術刀不如剃頭刀”、“教授以賣燒餅為榮”;當他們需要把國有企業侵吞,而需要犧牲工人利益,把工人踩到腳下,而需要封住一些人的口,更需要有人繼續為他們唱贊歌時,就開始給知識分子提工資了,這當然也希望會收到雙倍的效果:一方面封了為工人吶喊的口;同時又挑撥了知識分子和工人的關系,把工人的怨氣轉移到同樣為他們所左右的知識分子身上——轉移了工人“斗爭”的大方向,但是我相信,真正的工人不會上他們的當,所以他們今天還在做這樣徒勞的努力。工人和知識分子的團結是有著光榮的傳統的,在毛澤東時代,除了老的知識分子、專家工資會高一些之外,一般知識分子待遇和同年齡的工人是相當的,在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條件下,工人和知識分子關系是融洽的,就像電影《快樂的單身漢》中所描繪的那樣,他們可以取長補短,愉快的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勞動中團結起來。而改革以來的一系列政策,卻往往起著相反的作用,這難道不是反映了一些人的需要嗎!它的效果直到今天還在被一些人企圖利用,還不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嗎?
由于在改革時代長期不提階級和階級斗爭,普遍存在的階級觀念的模糊,也是不利于工人階級的團結和斗爭的。本來知識分子并不是一個階級,它是分屬于不同階級的。我們只要以階級分析的眼光來看一下,事實上對于知識分子的上層,如吳敬璉、厲以寧、張維迎這樣的人,他們早已積累了可以養活自己足以活幾百年的資金,養老金的改革或不改革對他們來說,根本是無所謂的。只有知識分子中的低收入群體,譬如貸了30年房貸,緊緊巴巴才能勉強還清的白領,平時已經沒有多少余錢可以為自己將來養老,對于這樣的人,養老金的改革才與他們有切身的關系,而這樣的人也應該是我們團結的對象。而且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入發展,這些人的隊伍還會不斷擴大,因此我們要警惕一些人故意把知識分子不分階級的看成鐵板一塊,不分青紅皂白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要允許一些人對改革在切身體會中,有一個認識的轉變過程。
事實上,自從工人下崗之后,改革的刀子,就指向了本來在各國都是吃皇糧的為公眾服務的公益性質的醫療、教育、科研單位。國家財政給他們的撥款越來越少,逼良為娼地讓他們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崗位上,賺錢養活自己。迫使教育、醫療、科研事業走向腐敗,在他們內部不可避免的產生兩極分化;在外部產生了勞動者的子弟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科研出不來真正成果的與社會主義體制格格不入的局面,他們中的多數人,在職的工作就是在這樣的苦苦掙扎之中,退休埃刀本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在總結三十年的改革中,沒有人敢說對醫療、教育、科研產業化改革的方向是對的,還要這樣繼續下去。因此人們對關系中國人民切身利益的這些單位公益性質的理順,還是抱著一線希望的。而這個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就意味著,把醫療、教育、科研單位的市場化改革是要進一步改下去的!這就意味著,國家財政不愿向這些為全民服務的單位全額撥款,那么義務教育,教師、醫生的養老還是會出在學生身上,病人身上。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國家公益事業的市場化改革是在繼續進行下去,因此勞動者的三座大山,在今后不可能被真正搬掉。同時也是斬釘截鐵的回答了多年來企業工人要求提高養老金的呼吁:“沒有指望。”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事業單位養老金制度改革的要害在于:它進一步座實了工人的低工資、低養老金制度的不可動搖,這難道值得我們的工人同志慶幸嗎?
現在網上一些跟貼的言論倒使我有些奇怪。這些人在目中居然可以無視中國改革中暴富的一極,卻把眼睛緊緊盯著與自己同樣受著剝削的同胞,與之斤兩必較,譬如對壟斷企業的工人的工資,又譬如對腦力勞動者的退休金。如果這些人的身份真的是退休工人?(我對此表示懷疑)那么我要問他:工廠企業的退休工資偏低,究竟是使你在實際生活上有困難呢?還是僅僅看著同樣的勞動者,退休后工資比自己高而不舒服?只要把人家的也降低下來,即使自己拿了再低的工資或養老金,眼看著馬明哲拿著6500萬的薪金,也就心安理得了!如果是這種心態,我認為過去對他的同情也就都是多余的浪費。因為他實質上不過就是魯迅在《聰明人、傻子和奴才》里所描寫的訴苦的奴才,他們雖然到處訴著苦,但是對于自己的奴隸地位其實是認同而滿意的,他所不平的僅僅是別的奴隸地位還不夠到位,一看到別人的境況和自己一樣淪落下去,就歡呼起來,他的立場其實是主子的立場,因此他們不是奴隸,而只是冒充奴隸的奴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