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制度框架下,進城務工農民返回農村的道路是暢通的,但同時又是曲折的。這種曲折,主要是由農民的個體愿望、農民個人的微觀努力與宏觀結構之間的碰撞造成的。
進城務工的年輕人都充滿憧憬,希望經過若干年的工作,可以融入城市,做一個體面的城市人。但他們之中只有少數很努力、運氣又好的人可以獲得在城市體面安家的機會。大多數進城農民工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開始下降,只能返回家鄉。
消費性投資存在浪費現象
務工多年,農民工有了幾萬甚至十幾萬元的積蓄。如何用好這筆積蓄,使自己返鄉后能夠有所作為,成為即將返鄉農民工日思夜想的問題。目前,返鄉農民工一般會將進城務工的積蓄用作兩方面的投資,一是生產性的,一是消費性的。
最常見的消費性投資是建房,尤其是在北方農村,農民外出務工的首要目標就是建一棟像樣的房子。這是因為房子聳立于村莊,別人都是樓房,你一家是平房,面子上難看還是其次,兒子到了說媳婦的年齡沒人上門提親才是關鍵。在北方農村,結婚娶媳婦的前提是建一棟像樣樓房。而且住房是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了一棟像樣的房子,就有了安居的地方,有了穩固的家,有了心理后方,也有了活動場所和避風港。但在建房問題上,目前農民的投資存在很多不理性的地方。由于住房攀比,很多農民房屋換代過快,將辛勤勞動獲得的收入用在不必要的房屋更新換代上了。這種現象在華北農村尤為嚴重。
另外一種消費性的投資是購買家電產品。近年來,國家為拉動內需,推動家電下鄉、摩托下鄉、手機下鄉、汽車下鄉。這些下鄉,一方面使農民擁有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在調查中常常發現,農民購買了各種電器,卻從來不使用,因為用不著;年輕人結婚,花5萬元購買全套家電,然后夫妻雙方外出打工,10年后夫妻回村生活,而當年購買的家電早已過時。而這10年,夫妻外出務工的凈收入可能也就只有5萬元。此外,外出務工賺錢所導致農村高消費,還表現在請客送禮、酒席奢華、結婚鋪張等各個方面。
農民工返鄉創業風險大
農民多年務工所積蓄下來的收入鋪張浪費,實在可惜。若將之用于生產性投資,可能會較好地發揮作用,但這也同樣存在很多問題。因為返鄉農民工的積蓄太少,而投入生產的風險卻很高,稍有不慎,所有投入就都打了水漂。
多年在農村調研,筆者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即縣城和一些中心鎮的臨街店面幾乎年年都會換主裝修開業。一個店面要營業,可能要3萬元裝修,3萬元辦營業執照和各種證照,10萬元作為流動資金進些存貨銷售。這樣,投入接近20萬元,一家精品店可以開張營業。但在縣城,想開店的人很多,購買力卻很少,一年下來,店面開不下去了,所以將店面轉讓出去。新接手的開店人再花3萬元裝修,3萬元辦證照,一些錢作流動資金,到一年后又虧本開不下去,再轉讓、裝修。結果,僅僅是裝修和辦證費用,就使一個外出務工幾十年的農民工,在一兩年內即將所有積蓄虧得精光。
農民工返鄉,往往不愿意一下子回到村莊,而是首先到縣城和鎮上,等到在縣城將所有積蓄虧掉了,再回村莊。回到村里的農民,若有積蓄,也會選擇投資。他們辦小型加工廠,辦養豬場,種經濟作物,搞運銷,開店辦廠等等,都可以稱之為農民工返鄉創業。他們的產品大都只是針對當地市場。當農民工返鄉比較早,創業機會好時,他們就有較高的創業成功率。而隨著越來越多農民工的返鄉,市場很快飽和,創業越來越難,失敗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而一旦失敗,農民進城務工幾十年的積蓄就沒有了,接下來的日子會更加艱難,因為他們的年齡已經很大,基本上沒有再外出務工的機會。地方政府和媒體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只會加劇回鄉創業農民工在有限市場內的競爭和增加他們創業失敗的比例。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一個比較保守、穩妥的辦法,是將自己的住房建在公路邊上,并在自己住房內開個店面,這樣,即使開店不成功,房子仍然可以住,投資的損失也就不大。但這種無風險的創業,是幾乎所有農民的首選。一個幾百人的小村,已經開了二三十家小店,每個小店每天的營業額甚至只有二三十元,這也是筆者這幾年在農村調研所經常見到的現實。
從以上返鄉農民工的投資情況來看,可以總結出農民工返鄉的路徑。
第一,返鄉農民工在縣城或鎮上投資辦廠,或開設店面,其中少數人會成功,多數人會失敗。少數成功者成功地融入到縣城或鎮上生活,余下的人中,部分人并不甘心失敗,繼而再創業,再失敗,直到最后不得不回到村莊。還有部分人直接回到村莊。
第二,返鄉農民工回到村莊創業,如運銷、辦小型加工廠、建養豬場。同樣只有部分人會成功。
第三,返鄉農民工回村建房開小店。因為小店開得太多,利潤很少,因此無所謂成功;同時,因為開小店并不需要大投入,也就無所謂失敗。
第四,返鄉農民工將積蓄用于建房,娶媳婦,維持村莊生活和交往。因為有務工的積蓄,所以可以在村莊生活得較為體面、安逸。
第五,返鄉農民工購買奢侈品,可以顯示出在村莊中較好的社會位置,從而獲得好的心理感受與自我評價。
第六,超過自己經濟實力的盲目攀比。有時政策和媒體(尤其是電視)在鼓動這種盲目的對農民殊無好處的攀比。
農村是生活而非創業場所
在整個中國已成為買方市場,小規模的產業創業幾乎無發展空間的情況下,指望農民工用自己外出打工積攢的積蓄回鄉創業,實在是風險很高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國農村,創業所要求的條件越來越高,創業空間越來越小,而返鄉回來的農民工卻越來越多,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風險極高,但其承擔風險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返鄉農民工創業問題上,一定要慎之又慎。讓農民工安全使用手中的這筆積蓄,十分重要。
對此,有學者提出,如果農民都不創業,農村還有什么活力,經濟如何可以發展?筆者并不反對農民創業,實際上,農民中總有冒險意識比較高,對風險承受力比較強,頭腦靈活,有關系且自信可以找到好的投資渠道者,會投資創業。但問題是,社會不應大肆鼓吹農民創業,且一旦有太多農民創業,則相對有限的農村市場空間就會更加局促,農民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他們所面對的失敗可能性就更大。
更重要的是,農村也許并非創業的地方,而是生活、休養的場所。在這方面可以用筆者所提出的“低消費、高福利”生活模式進一步闡釋。
返鄉農民工用自己在城市務工所創造的收入來過好他們返鄉后的生活。他們在農村的生活,遠較在城市貧民窟生活的質量要高。這樣一來,返鄉農民工就構成了中國社會中最為穩定的力量之一,這也就是筆者所說,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穩定的農村而不是創業的農村,構成了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基本前提。在中國未來30年,城市若可以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可以使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工獲得穩定的就業和收入,可以在城市體面地生活下來,則農民工返鄉的越來越少,農村人口越來越少,中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現代化。則那時,可能既無農民工返鄉的問題,也再無農民工創業的問題。
而目前的這二三十年,農民工返鄉是一定的,返鄉農民工能在農村安居下來,能安安穩穩過日子,而不是冒著極大風險去創業,不僅對返鄉的農民,而且對中國的現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