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喬晉湘:對山西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考察和思考

喬晉湘 · 2014-11-29 · 來源:烏有之鄉
弘揚知青精神 收藏( 評論() 字體: / /

6597846021865675620.jpg

  對山西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考察

  喬晉湘

  一、山西知青史梗概

  山西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同全國一樣,始于五十年代農業合作化高潮時期,結束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歷了初始、發展、高潮、收縮四個階段。截至1979年底,全省先后安排接納城鎮上山下鄉知青314195人。其中,接納安置北京、天津等外省市城鎮知青51133人,動員本省城鎮知青下鄉263062人。

  山西的知青上山下鄉,1955年至1961年為第一階段。我國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后,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小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城鎮就業開始出現困難。加之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到來,農村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廣闊的邊疆地區也需要建設。毛澤東同志1955年9月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的按語中指出:“全國合作化,需要幾百萬人當會計,到哪里去找呢?其實人是有的,可以動員大批的高小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去做這個工作。”他號召:“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的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山西省從1955年開始,就動員一部分未能繼續升學的中學、高小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生產。1956年,共青團山西省委響應團中央的倡導,從我省人口較多的5市51個縣的八萬多報名青年中,挑選了1038名優秀青年組成志愿墾荒隊,由各地的團干部帶隊,支援邊疆到內蒙古的河套地區。這批支邊青年中,農村知青是主力軍,其中有幾十名青年農業勞動模范和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以及一大批鄉級干部、農業社主任、生產隊長。墾荒隊員中,還有部分城鎮知青,所占比例約17%。1957年后半年,全國進行精減機構,大批機關干部和知識分子踴躍上山下鄉,我省一些城市應屆高、初中畢業生也自愿報名到農村參加農業生產。五十年代,我省動員下鄉、支邊的對象有少部分城鎮知青,更主要的是農村知青。他們走這一道路,完全出于自愿,在農村基本是安心的。六十年代初,我省動員上山下鄉的對象逐步轉向城鎮精簡職工及其家屬和社會閑散勞動力。一批在校學生,隨著部分學校的停辦,被集體安排到國營農、林、牧、漁場勞動,一部分城鎮青年也隨父母回鄉參加農業生產。

  1962年到1972年為第二階段,特點是:

  第一,動員下鄉的重點明確轉向城鎮知青,并接納安排了大批京、津知青。這個階段,我省共安排知青上山下鄉95414人,其中京津知青48780人,占到51%。

  這一階段我省知青上山下鄉出現兩個高潮:一是1962年至1966年。由于調整國民經濟的需要,黨中央決定大量精減職工,減少城市人口,知青上山下鄉隨之成為城鎮就業的一條出路,國家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動員城鎮知青上山下鄉。建立了知青管理的專門機構。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1962年,省委決定由當時的王大任書記、劉開基副省長負責此項工作,并從有關廳局抽調五名同志組成臨時辦公室(設在省農墾局)處理日常工作;1964年3月9日,山西省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組成立,隨后制定了較為詳盡的本省《安置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十五年規劃》。到1966年“文革”前,山西省安排和接納了20332名知青上山下鄉,其中接受京、津知青2058人。其中56%安置在國營農、林、牧、漁場,34%到農村生產隊插隊落戶,還有近10%的應屆畢業生支邊到建設兵團。這個時期知青安置工作由中央的直接部署,山西妥善安置京、津知青的經驗為以后大批接納安排外地知青打下了基礎。

  第二個高潮出現在以接收北京、天津知青為主體的1968年至1970年。1967年1月,北京知青蔡立堅(女)主動到只有幾戶人家16口人的我省榆次縣杜家山落戶,1968年3月正式插隊。1968年6月,山西省革命委員會發出通知,號召全省知識青年向蔡立堅學習,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7月,《人民日報》發表《杜家山上的新社員——記北京知識青年蔡立堅到農村落戶》的通訊,12月,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京、津知青來山西上山下鄉形成高潮。從1968年起,山西省先后接受了北京近百所中學初、高中畢業生4萬余名和天津十幾所中學的畢業生6000余名以及少量外省知青,安置在全省91個縣。從1968年至1972年,全省共接納安排上山下鄉知青75082名,京、津等外地知青占62%。這批知青除了少數安排到國營農、林、牧、漁場外,多數安置到“三集中一分散” (即:在農村生產大隊青年點集中住宿、集中就餐、集中學習,分散到生產隊勞動)知青集體插隊點。

  這一階段,由于山西就業壓力不大,其產業結構,勞動力的分布等都不足以造成城鎮知青非到農村去不可。本省下鄉知青的人數僅占同期下鄉知青總數的38%。在大批接收京、津等地知青的同時,本省城鎮(尤其是太原市)老三屆畢業生大部分在城市安排了工作。

  同時,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山西省從1970年起,開始有計劃地選調插隊知青回城安排工作。到1972年底,共選調43576人回城,約占同期下鄉知青人數的58%。

  第二,1966年“文革”開始后,知青上山下鄉安置工作中止。1969年,轉歸原省革委政工組管理,日常工作由組織辦公室群團組承辦。

  第三,當時大多數知青把上山下鄉當做執行光榮的政治任務,當然也有的知青是在社會和家庭的壓力下,迫不得已而為之。盡管這樣,這個階段的知青懷著對理想的追求,對黨和領袖的崇高信仰,不畏艱難困苦,立志在廣闊天地中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榜樣人物和集體。

  1973年到1978年底為第三個階段,即山西省知青上山下鄉的高潮階段。其特點是:知青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政策趨于完善。客觀上改變了我省以往因就業問題不突出,城鎮知青可下可不下的局面。

  1973年,為貫徹毛主席對福建李慶霖反應知青問題的批示和全國知青工作會議精神,山西省委對全省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機構、動員政策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和安排部署,下發了《山西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初步規劃和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草案)》的通知。1973年8月起,在全省所有城鎮全面展開動員知青上山下鄉。至1978年底,本省上山下鄉城鎮知青達21萬余人,占到歷年本省下鄉總數80%。安置形式,以集中插隊為主,也允許分散插隊、回鄉安置和到國營農、林、牧、漁場,有些地、市還試辦了獨立核算的集體所有制知青場(隊)。1975年后,全國學習推廣湖南株洲市廠社掛鉤、集體安置知青的經驗,獨立核算的集體所有制知青場、隊發展很快,成為安置知青的較好形式。到1978年底,知青場隊在山西已有207個。

  在動員大批知青下鄉的同時,通過招工、招生、征兵等途徑選調回城的知青也逐漸增多。1973年至1978年,先后選調回城的知青達181450人。

  這個時期的知青工作機構已經完善健全。1973年6月,省委決定成立“中共山西省委知青領導組”和“省革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明確領導組由省計委、省教育廳、省農委、省公安廳、省糧食廳、省財政廳和團省委、省婦聯的負責同志組成。李榮槐同志任辦公室主任。1978年增加省勞動局、省出版社、省報社、省廣播電視廳、省軍區等單位負責人參加領導組。副省長劉開基、王庭棟、省委書記韓英、趙雨亭等領導先后擔任領導組組長。

  1976年,中共山西省委、省革委召開了“山西省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農業學大寨積極分子代表會議”,對成績顯著的知青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熱情支持知青上山下鄉的先進單位、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參加會議的人數有1200人之多,其中知青代表700余人。會議從昔陽開到太原,聲勢浩大,受到省城10萬軍民的夾道歡迎。會議造成了空前的“上山下鄉光榮”的輿論氣氛。當年就有55000多名應屆和往屆初高中畢業生奔赴農村,是我省知青上山下鄉人數最多的一年。

  1979年到1983年為第四階段。即山西省知青上山下鄉的收縮階段。1978年12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在總結上山下鄉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調整上山下鄉政策。主要精神是“(1)逐步縮小上山下鄉的范圍;(2)城市積極開辟新的就業、升學領域,為更多的城鎮中學生創造就業和升學條件;(3)今后上山下鄉不再搞分散插隊。”

  1979年至1985年,山西省仍有6000余名知青下鄉,主要到城鎮郊區和知青農、林、牧場以及農副業基地、農工商聯合企業。僅1979年,安置回城工作的知青就有6萬余人,超過以往任何一年。1980年山西省動員下鄉工作基本結束,直到1984年,歷年下鄉的知青基本安排完畢。

  1980年9月,省知青辦和省勞動局合并,對外仍保留知青辦名稱,到1983年5月全省機構改革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機構合并到勞動部門。

  二、山西知青的奮斗成長和社會影響

  在知青上山下鄉過程中,廣大知青在各級黨組織和當地農民群眾的關懷幫助下,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了鍛煉,增長了才干,為山西的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可貴的貢獻。他們中的許多人幾年、十幾年如一日地艱苦創業,把自己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農村,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們在“三晉大地”上留下的奮斗事跡,受到了黨和人民的尊敬和贊揚。據不完全統計,在上山下鄉期間,全省共有3700余名知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7萬余人加入了共青團,有16000余人被選進各級領導班子,有11人出席了全國的各級代表會,有4人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代表,有17人當選省黨代會、省人大、省政協代表或委員。他們之中,有六十年代前期帶頭走上山下鄉道路,在農村做出突出成績的王月書、田時維、謝菊紅、張隆梅等;有為農村建設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趙風琴、董海濤、鄭秀珍等;有身殘志不殘,為農村貢獻寶貴青春的李志農、王乃如、徐小寧等。有堅持在農村十幾二十年,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做出積極貢獻的蔡立堅、渠向東、洪毓安、喬晉湘、黃衛偉、銀宏、范強、劉晉英等等。還有一批知青集體為建設現代化農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是:平陸縣毛家山天津知青點、蒲縣寨子腰北京知青點、榆次市青年農場和大同市云崗知青創業隊等。還有運用科學文化知識改堿治灘見成效的原平縣平地泉村的北京知青點,有同當地農民共同辦小水電站,使當地大獲其益的芮城縣水峪村北京知青點,有研究科學種甜菜、有效地促進甜菜穩產高產的大同縣蘿卜莊知青點,還有試制土化肥、土農藥,行銷數省的陽高縣謝家屯、山陰縣西雙山知青點,還有為探索安置城鎮知青、發展農副業基地,一直干到八十年代末的山西省知青農工商綜合場,更有返回城市后仍為原下鄉地人民群眾的疾苦牽腸掛肚而再度返回農村扶貧創業的程煒、郝廣杰、周山湖等等。他們在廣闊天地中,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了主觀世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得到當地人民的認可,受到了國家、省、地、縣的表彰。

  這當中,有一批忠誠于黨的事業的老干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深明大義,把自己的兒女一個個送往農村,為國分憂。劉開基副省長六十年代初將自己的兒子(腿有殘疾)送到農場,這一舉動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及中央安置辦領導的表揚,以后又陸續將五個孩子送到農村和邊疆。原華北局書記李雪峰在六十年代初就動員自己女兒放棄升學機會,插隊勞動到山西。著名作家趙樹理,在五十年代就教育高中畢業的女兒到農村當農民。還有原省農委副主任范履端、原省政協副主席張雋軒、原省委書記韓英等同志都主動將自己的子女送到農村插隊、插場;還有一批知青帶隊干部,如平陸縣毛家山天津知青帶隊教師郝廣杰、榆次縣杜家山帶隊干部馮勇和陵川縣西坡大隊帶隊干部王玉珍等同志離開家庭和舒適的工作環境,硬是一頭扎到艱苦的農村,與知青、農民長期生活,甘作上山下鄉的鋪路石。

  最典型的集體代表有:

  平陸縣毛家山知青點,是由天津南開中學教師郝廣杰帶領30名學生,于1969年2月從天津徒步到山西平陸縣毛家山建立的,以后又陸續來了幾批天津知青,共106人。1979年絕大多數安排回津。十年時間,他們同當地農民一起,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修建農田300畝、小水庫一個,鑿通360米長的石洞,還修通了2400多米長的盤山渠道,使昔日的老旱地變成水澆地,糧食總產三年翻了一番多。還修了25華里長的盤山公路,架起了15華里長的高壓輸電線路,發展了山區農業機械化,綠化了百畝荒山。他們的事跡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他們的代表多次出席省、地、縣各級代表會議和積極分子會議,郝廣杰同志是全國四屆人大代表,曾擔任毛家山大隊黨支書記、兼平陸縣委副書記。

  蒲縣寨子腰知青點,由21名北京插隊知青和村里的七戶農民于1968年12月建立的。他們親手蓋起了新瓦房,擴建了50多畝耕地,鋪設了地下管道,把清水引進了千古旱垣,造林1000畝,育苗85畝,種植用材樹1萬多株、蘋果樹850株,僅1975年收獲蘋果12萬斤,糧食產量也成倍增長,成為全省聞名的先進集體。他們的代表胡玲芳同志出席了黨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榆次市青年農場,是榆次國營經緯紡織機械廠為安置本廠子女創辦的獨立核算的農場。從1973年建場后,先后安置知青1200多人。他們堅持一業為主,農工并舉,多種經營,長短集合的方針。農業上,開渠2200米,修建小水庫,開鑿涵洞、渡槽,把710畝鹽堿地建成穩產高產田,年產糧食230萬斤以上;工副業上,他們辦起了有68臺機械的小工廠,承擔經緯紡織機械廠主機配套的18種零配件生產任務,受到紡織工業部的表揚。此外,還辦起了粉坊、豆腐坊、糧食加工廠、磚廠以及飼養豬、羊、牛、魚、雞等副業基地。1979年農工副業總產值達170萬元,上交稅收17萬元,農場有固定資產110萬元,知青個人平均年收入390元,相當于當時工廠二級工的工資收入。知青醫療、洗澡、看電影、冬季取暖全部免費,還有較完備的文化生活設施。1979年5月,共青團山西省委授予這個農場“新長征突擊隊”光榮稱號。同年9月,在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召開的安置上山下鄉經驗交流會上,作為特邀代表,他們作了經驗介紹。同年,在全國農業、財貿、教育、衛生、科研戰線先進單位和全國勞動模范授獎儀式上,受到了國務院嘉獎令嘉獎。1980年2月,出席山西省農業先進單位和勞動模范代表大會。

  大同市云崗公社知青創業隊,是1973年底由大同市46名女知青和1名男知青組建的獨立核算的知青創業隊,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武周山上開荒造田,打壩修渠,引水上山,使500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做到建隊兩年,糧食自給有余,勞動日分紅達2元。他們的事跡多次受到省、市、區表彰,趙樸初同志譽之為“武周山上的娃娃隊”。他們的黨支部書記、下鄉女知青李世杰同志當選為山西省五屆人大代表,現任大同市常務副市長。

  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當中,當時還出現了不少先進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有;

  王月書,男,北京知青,1962年高中畢業后,響應黨的號召,抱著改變家鄉落后面貌、建設新農村的決心,毅然離開北京回到祖籍山西省武鄉縣大有公社峪口村下鄉務農,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后擔任大隊黨支書和革委主任。他帶領全村社員為改變峪口村的落后面貌艱苦奮斗,攔河筑壩,上山鍛石,引水上山,挖蓄水池,修高灌站,使峪口村增加了300多畝水澆地。1967年糧食平均畝產達“綱要”,1970年過“黃河”,1971年雖遭雹災,糧食畝產仍上升到620斤。峪口村在王月書的帶領下五年大變樣:由每個勞動日值六分錢上升到一元,原人均口糧200多斤上升到600斤;由每年吃國家返銷糧近萬斤到一年交給國家糧食11萬斤,集體儲備糧食8萬斤;集體經濟也由銀行貸款戶變成儲蓄資金8萬元。峪口村社員開始過上有糧吃有錢花的好日子,他們由衷地唱到:“峪口變了樣,山河換新裝。排房新嶄嶄,電燈亮堂堂,機器隆隆響。感謝毛主席,歌唱共產黨!”1971年,王月書擔任大有公社黨委書記,1974年調到省里工作。曾任興縣縣委副書記、忻定農牧場副廠長、省農墾局局長、副局長,省農牧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省農牧廳援外外事辦公室主任,現已退休。

  蔡立堅,女,1968年3月,從北京到榆次杜家山插隊落戶,是大批北京知青到山西插隊的帶頭人。十多年中,她同全村五戶社員和陸續上山插隊的百余名知青,開山治坡,打壩造田,把原來的百十畝耕地擴展到400余畝,由年產糧食1萬斤增加到11萬斤。種植蘋果樹500余株,核桃樹2000余株,還有梨樹和各種用材樹。她和知青們用國家發給的安家費為村里買的三十多只羊,后來也發展成百余只的羊群。蔡立堅曾多次謝絕招工、升學、提干,1971年入黨,曾任杜家山大隊黨支書、黃彩公社副主任、榆次縣委常委、共青團晉中地委副書記、團省委常委、省革委委員等職,是全國第四屆人大代表。1969年應邀到首都參加國慶觀禮,受到周總理接見。1975年經周總理點名她參加中巴婦女友好代表團出訪巴基斯坦。上山下鄉結束后在山西省委黨校搞教學管理工作,1997年5月因公殉職。

  趙風琴,女,1968年12月,身帶重病自愿從北京來到吉縣中垛村插隊。她謝絕隊里的照顧,搶重活、臟活、苦活干。她看到村里缺醫少藥,又擠出時間暗暗學醫,先后在自己身上試扎過上千個針眼,摸準了100多個穴位,掌握了一般常見病的快速療法,她為群眾義務治病,不辭勞苦,曾口含橡皮管,為老大爺吸痰,為老大娘導尿。1971年擔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并先后擔任過公社副主任、縣婦聯副主任、縣委委員、縣革委常委、團省委委員、省革委委員等職。1969年國慶節,趙風琴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由于長期勞累過度,她的病情惡化,雙目失明,多日處于昏迷狀態。1974年4月23日,年僅28歲的趙風琴在北京去世。遵照她的遺囑,骨灰被送回吉縣,安放在中垛村的水庫旁。山西省委送了花圈,中共吉縣縣委授與她“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中共臨汾地委和共青團山西省委分別作出決定和通知,號召全區和全省的共青團員和青年,向趙風琴同志學習,至今每年清明節都有許多不知名的吉縣人民為她上墳、擺供品、送花圈,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紀念她。

  渠向東,男,一位地委副書記的兒子。1970年從忻縣回到原籍臨縣渠家坡插隊。1977年,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社員狠抓糧食生產,使糧食產量翻了兩番多,種植了120畝核桃樹,20畝木材林,數百株果樹,20架葡萄,4畝多苗圃,修了一條盤山路,擴大了小煤窯,增加了經濟收入。1979年5月,被共青團山西省委授予“新長征突擊手”光榮稱號,1980年被評為省勞動模范。后任臨縣招賢鎮黨委書記,帶領鄉親們改變貧困面貌而奮斗,他的事跡入選國務院知青辦《真實的故事》一書。

  從大多數插過隊的知青反應來看,大都認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上山下鄉,給了他們有益的鍛煉,在農村艱苦的環境中,向農民學到了勞動技能、生活常識和錘煉了堅韌的性格,與農民建立了血肉聯系。同時,農村貧困落后的現實,又激發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愿意獻身改變農村貧窮面貌的事業,并奮力去實現知識與社會現實的結合,進而增長了才干。我省文學事業的“晉軍崛起”隊伍中,有不少作家都曾是下鄉知青,如柯云路、李銳、周山湖、趙二虎等,他們在文學領域為農民的命運、農村的前途而疾呼,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作品。他們承認,插隊下鄉的體驗為自己的成長和創作奠定了豐厚的生活基礎、感情基礎和思想基礎。一些干部子女、高級知識分子子女以及老工人的子女都認為,插隊使自己接觸了農村實際,了解了國情,了解了農民,經受了難得的磨練,喚起了自己的民族憂患意識,也鍛煉了克服各種困難,適應各種環境、奮發向上的堅強意志;從社會反映來看,許多安置過知青的農村生產隊,至今對知青與他們共同搞的水利、林業建設及農業機械等都記憶猶新。尤其是那些解決了長期交通不便,飲水困難問題,通上了電的偏僻農村的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與知青結下了深厚情誼。在山西,絕大多數曾經接納過知青的農村,至今以“我們村有過知青”為榮,對知青給農村帶來的經濟、基本生產條件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贊不絕口,對知青在本村的奮斗、影響,存有更多的久久回味和眷戀,得到山西社會的普遍認可。這對于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鞏固執政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歷史條件。很多知青回城走上工作崗位后,都成為了各條戰線的骨干,受到好評。當年,太原鋼鐵公司原總經理李成同志也談過:“在我們太鋼的幾百名知青都是好樣的,現在大多是生產骨干,還有不少人擔任了企業的領導職務”。北京某單位一位領導在接納知青回京時說:“我們就愿意要下過鄉的知青,這些人吃過苦,成熟,工作起來用得上,靠得住”。如今,山西的知青走出農村后,進入了工農商學兵各個行業,大批知青走上了教師、醫學、科學技術等各條戰線,更有一大批知青走上了領導崗位。他們無論結局怎么樣,大多能以平常心對待榮辱得失,顧全大局,勇于擔當,在任何情況下,堅持釋放正能量,大多數還一直保持著對農村農業農民的關注和聯系,甚至終身選擇了此類職業。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山西這近32萬知青對山西農村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長久的,有可能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文化人對農村的影響。

  三、我的思考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個曾經牽涉到千家萬戶,對新中國青年的成長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歷史現象,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抹不掉的一頁,也給山西的農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何看待這段重要的歷史,我贊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兩個三十年不能分割”的論點,不同意用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史觀評價知青歷史。

  首先,知青上山下鄉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前所述,從我省的實際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始出既不是在“文革”當中,也不是在六十年代克服困難時期,而是在以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興起時。是在農村需要知識人才,祖國廣袤的邊疆需要屯墾、建設,城市需要解決就業問題為社會背景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現的大規模動員和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仍然是與中國城鎮需要解決就業問題、農村建設發展需要知識需要有文化的青年的歷史條件聯系在一起的。上山下鄉主要是出于調整國民經濟和培養大量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需要。所以,知青上山下鄉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對于支援邊疆、建設農村、擴大就業有著積極作用的。可以說,即使不出現“文革”,城市知青上山下鄉仍然會繼續下去,而且走得更平穩。當時的知青上山下鄉政策比較穩妥。從1962年起,黨中央、國務院就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部署城鎮知青上山下鄉,以后陸續從組織、經費、下鄉形式、宣傳等方面都有系統的安排;196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與之配套的糧油供應、高寒地區冬裝補助、安置經費、下鄉人員專用建房木材、安置機構的編制和經費、供給知青精神食糧、保護下鄉知青等相關政策予以支持。大多數知青下去后在鍛煉中成長,在成長中付出并為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增磚加瓦、錦上添花,引導農民用科學知識和自己的辛勤勞動得到幸福生活,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可。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傳播者和先進文化的推動者。因此,知青下鄉是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因素,不是負擔。把知青上山下鄉說成是“文革”的產物,更是片面的不妥當的。

  其次,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知青上山下鄉對于青年的健康成長是有益的。歷史唯物主義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個人的發展和歷史作用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實現。馬克思恩格斯從青年時代起,就把實現人類解放作為自己的最終追求。毛主席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指出“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毛主席的著名論斷,不僅深刻揭示了知識青年與廣大工農結合的必要性,而且闡明了與工農相結合才是青年成長的唯一道路,知識青年只有深入到工農中去,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真切感受他們的疾苦,從人民中吸取營養和智慧,才能真正理解共產黨人的宗旨,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對人民,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這是人的發展的高尚目標。我們黨和國家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所以在新中國建立僅六、七年,就提出知青到廣闊天地去大有作為,不僅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也考慮到了黨的事業接班人的大問題。我省在1973年知青下鄉掀起高潮后,在1974年就開始大量選拔優秀知青參加農村工作隊和充實各級領導班子,由此才有了16000多名知青進入各級領導班子的數字,占到我省31萬多知青的5 %還強。我黨我國以及我省本屆領導人很多有過知青經歷,他們對百姓和底層的高度關注就來自于難能可貴的“接過地氣”。古人孟子說: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這批腳踩過泥土的知青,今天真正成為國家的棟梁。國家有這么多接過地氣,通曉民情體恤民心的領導當權,那是國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今天我們的后代,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下,對于工農大眾的生活、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很了解,許多人受西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對于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越來越陌生。研究知青歷史和文化,就是要向我們的后人傳承知青主流精神,向他們傳遞正能量,幫助他們增加對西方價值觀的免疫力,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使我們黨的事業能夠后繼有人。

  第三,本人不贊成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來評價知青上山下鄉。歷史虛無主義否認歷史的規律性,抓住支流而否定主流,通過透視個別現象來否認事物的本質,孤立的分析歷史中的階段錯誤而否定整體過程,其中明顯的代表就是中國全盤西化的造勢者,通過對我國一些階段性錯誤的發展分析,而想全面抹殺我們先輩的革命,抹殺我們民族獨立斗爭的歷史,抹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并藉此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專家學者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定義是:其根本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反映在目前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文化研究中,就是無視這一歷史現象在社會主義建設、青年的培養及健康成長、城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交融等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否定我們黨的正確的,充滿遠見卓識的決策和逐步調整逐漸完善的相關政策,否定廣大黨的干部和知青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和犧牲,表現在一些所謂知青史研究“磚”家中,他們片面夸大“苦難”,夸大上山下鄉的副作用,歪曲事實真相,肆無忌憚地把磚頭砸向那些曾經為上山下鄉帶過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奉獻了青春熱血以致生命的主流知青,甚至處處尋找機會挑起一些知青與黨和政府的抵觸情緒。

  那么,我們在知青歷史文化的研究過程中,如何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干擾呢?我想:

  1、在認識上,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知青歷史文化的研究傾向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兩個三十年不能分割”上來,拋棄個人恩怨,克服浮躁心理,廓清理論是非,明晰知青史實的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構建一個知青歷史文化研究的有框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健康氛圍。

  2、在內容上,研究知青歷史文化不能僅僅注重地域性、個體生命方面的“碎片式”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記載,更要注重知青史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近現代史的宏觀鏈接,以及地區局部史和全國史的有機鏈接。并且形式多樣化:既有史實依據,又有扎實的理論支撐,還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形象展現。

  3、在形式上,要跳出知青視角,廣納社會賢才,匯聚知青歷史文化研究的正能量,把迄今為止大家總結概括出來的知青主流精神,用簡練的語言和多種文化形式向學術界文化屆滲透,并用多種形式充分展示,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注:本文史料選、引自《山西通志》第三十一卷經濟管理志.勞動篇,《山西黨史通訊》一九九二年第一期,《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始末》、《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大事記》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