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董良翮是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代主席、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的兒子,董良翮的母親是老紅軍何連芝。】
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圖)
人民日報:革命的好后代——記北京下鄉知識青年董良翮
我們懷著十分高興的心情,向大家推薦這篇通訊,希望認真一讀。
董良翮是革命干部的后代。下鄉插隊前夕,父母親勉勵他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虛心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四年多來,董良翮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扎根農村,努力奮斗,逐漸成長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新農民。廣大下鄉知識青年,特別是革命干部的子女,應當從董良翮進步的事跡中受到啟示,鞭策自己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廣大革命干部同樣應當從中受到啟發,教育已經下鄉的子女向董良翮這樣的同志學習,教育還沒有下鄉的子女熱烈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安家落戶。
——編者
北京下鄉知識青年董良翮,到河北省晉縣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插隊落戶,已經四年多了。董良翮是革命的好后代。他在高中畢業以后,得到父母的支持,堅決上山下鄉,走毛主席指引的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如今,他在貧下中農的培養下,正在迅速成長。
一九六九年五月,董良翮在離開北京的前夕,父母給他上了一堂生動的階級教育課。父親送他一套《毛澤東選集》、一個筆記本和一支紅藍鉛筆,勉勵他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虛心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父親還特別送給他一塊自己在革命戰爭年代使用多年、已經破了又縫補起來的舊毛巾,叮囑他說:“革命的后代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決不能高人一等。”母親對他進行了憶苦教育:在舊社會,外祖父給地主扛活,家里窮得沒有一個完整的碗,有五年沒有吃過鹽。有一次,外祖父給地主蓋房摔傷了腿,沒錢醫治。為了一家人糊口,還得帶著傷,忍著痛,掙扎著繼續給地主做活。后來,勞累過度,昏倒在地上。一家人把他抬回來,腿上的傷口已生了蛆了。母親含著眼淚,用樹枝把蛆一個個挑出來。買不起藥,就到山上找些中草藥,慢慢治好了,外祖父還得去討飯養活一家人。有一年中秋節,孩子們圍著外祖父要月餅。糊口的飯都沒有,那兒有錢買月餅啊!一家人哭成了一團。外祖父實在養不活全家人,后來被迫把良翮的二舅賣給了人家。外祖父討飯時活活餓死在深山里。……
母親的憶苦,給董良翮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他懷著激動的心情離開了北京。行前他表示,一定要牢記階級苦,永遠不忘本,到農村去就是回到了“娘家”,要在那里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做一個毛主席的好農民。
賀家寨當時是晉縣的一個后進隊,地方比較偏僻。董良翮和同學們來到這里,在社員臨時騰出的一間小土屋里安了家。他們把行李卷往土炕上一放,就忙著給房東大娘挑水掃院子,第二天一早就找隊干部要求下地干活。
董良翮被分配到第三生產隊。他熱情很高,什么活都搶著干,可是,由于不熟悉農村,不會勞動,也出了不少笑話。人們見他握著鋤頭,東耪一鋤,西耪一鋤,忽遠忽近,有時鋤掉壯苗,留下了弱苗。貧下中農耐心地手把手教他,并鼓勵說:“良翮!莊稼活并不難,只要舍得吃苦,肯學習就行。”聽了貧下中農鼓勵的話,董良翮心里很熱乎,更加刻苦地學習。經過幾年的磨練,他泥里來水里去,同大家滾在一起,現在已經學會了耕、鋤、耪、耙等多種農活。有一次在三夏大忙季節,他腿上生了癤子,大腿紅腫起來,還是堅持勞動,直到由于推車使勁過猛,癤子破了,鮮血直流,他仍舊不肯休息。這一切,對一個從小生長在城市的青年來說,的確是一種考驗。但是,每當他想起母親苦難的家史,想起父母跟隨毛主席長征時所經受的艱苦生活,他就渾身增添了力量,堅定了扎根農村的決心。
前進的道路上充滿了斗爭。董良翮和他的同學到賀家寨后不久,有的人就吹出一股風,說什么“村子小,放不下大材料”、“住不了幾天,充充樣子就走了”。董良翮和知識青年們駁斥了這種言論。為了表示決心,他們自己砌起了豬圈,養了豬和雞,又在屋前栽上了“扎根樹”。有的同學來信,勸董良翮去參軍或上大學。董良翮回信說:“農村生活是艱苦些,但是,廣大貧下中農都這樣生活,我不經過這樣的鍛煉,就不會理解他們,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忘本,就不能當好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扎根農村干革命的決心我是下定了。”
四年的斗爭生活,使董良翮愛上了賀家寨,愛上了這里的貧下中農,思想感情發生了變化。他常說,“干著當前,要想著長遠”。他同干部和貧下中農經常議論改造賀家寨的遠景規劃。他看到農村缺醫少藥,群眾治病不方便,便抽空學會了針灸,隨時給貧下中農治病。一次,村里韓大嬸牙痛得睡不好覺,董良翮就去給她扎針。韓大嬸聽說要扎腳,難為情地說:“我的腳怪臟的,別扎了!”董良翮細心地給大嬸做思想工作,打消她的顧慮,經過針灸把她的牙痛治好了。貧農社員賀大叔在勞動中把腳砍破,鮮血直流,董良翮立即背到衛生所去急救。賀大叔養傷期間,他多次去看望照顧。大叔感動地逢人就說:“良翮這孩子真是毛主席教育出來的好后代,和咱貧下中農是一個心眼。”
一九七一年麥收后,董良翮年邁的母親、一位參加過長征的革命老干部,來到賀家寨看望兒子。母親到達那天,董良翮本想找個大車去接她,又怕影響生產。正巧,隊里要到車站拉化肥,董良翮就把這個任務接過來,一事兩就。他拉著車走了三十多里路,在車站上接到了母親。母子倆見面格外高興。董良翮讓母親坐上裝化肥的小車,自己拉著回賀家寨。不湊巧,走到半路車胎突然壓崩了,這時天已黑下來,老母親下車徒步趕路,董良翮為了不使車胎被軋壞,用手抬著壞了的車腳,一個輪子著地,走了八里路回到了賀家寨。
董良翮的母親從這些細小的地方,看到兒子思想感情的變化,她感謝貧下中農對孩子的培養。白天,這位革命老人和社員一起下地勞動,拿著筐打豬草;晚上,走東家,串西家,和貧下中農促膝談心。母親保持著老紅軍的這種優良傳統,也深深地教育和影響了董良翮。
在毛澤東思想的哺育下,在貧下中農的關懷教育下,董良翮于一九七○年十二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九七一年被選為大隊黨支部副書記,一九七二年又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個時候,六十多歲的原黨支部書記找他談心,向他贈送了這樣幾句話:“要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這樣才不會脫離群眾,才能永遠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辦事!”父親也在百忙中寫來一封信,告誡良翮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淺嘗輒止”。這些話,都使董良翮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董良翮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以后,貧下中農對他滿懷著希望,鼓勵他說:“良翮啊!咱們不能光靠吃國家的統銷糧過日子,可得變變樣啊!”貧下中農的期望,對他是一個很大的鞭策。擔子這么重,自己又缺少工作經驗,怎么辦?他一遍又一遍地學習毛主席的教導,學習黨的基本路線,并且虛心地向貧下中農和老干部請教。
為改變落后面貌,董良翮到后進的第一生產隊去蹲點。經過調查研究,他首先抓了生產隊領導班子的建設,幫助干部增強信心,克服撂挑子的思想;同時,對社員進行路線教育,發動大家開展“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還是依靠外援,向國家伸手”的大討論,克服資本主義傾向,打擊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對于生活上確實有困難的社員,切實幫助解決。經過這一系列的工作,干部和社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他們齊心協力,團結戰斗,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使這個生產隊的生產面貌很快改變。去年畝產量由原來的五百二十斤猛增到八百二十斤,摘掉了落后帽子。
董良翮擔任干部以后,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在緊張的勞動中,有時負了傷,他堅持不下火線。隊里缺肥料,他帶領群眾想方設法擴大肥源;缺乏優良品種,他和社員一起精心培育;他還發動群眾積極擴種小麥,大搞間作套種,實行科學種田。農忙緊張時節,他早上摸黑下地,晚上披著星星回來。貧下中農說,良翮為了工作,經常吃不到應時飯,睡不上囫圇覺。賀家寨有這樣的帶頭人,我們打心眼里高興。
在上級黨組織的指導和關懷下,董良翮和貧下中農一起,經過幾年來的艱苦奮斗,使賀家寨這個昔日缺糧少資金的后進隊,變成了隊隊有儲備,戶戶有余糧的先進隊。兩個冬春,全大隊開荒造地八十畝,平整土地六百多畝,實現了百畝一眼井,還購置了拖拉機、脫粒機、粉碎機、電動機等,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去年雖然遇到很嚴重的干旱,仍然奪得糧、棉、果、菜全面豐收。全大隊糧食畝產量由原來的五百四十九斤,增加到九百一十九斤,向國家交售了十六萬斤征購糧。
今年八月,董良翮擔任了公社黨委書記兼賀家寨大隊黨支部書記。他挑起了新的革命重擔,在毛主席指引的光輝大道上,邁開了更大的步伐。
《河北日報》記者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1973年12月在《人民日報》發表
目前在毛主席和中央的號召下,同志們正在為人民建立新的功勛。主席曾經說過: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在說這個話的時候,在一次中央會議上,主席講過一個故事。戰國時候,趙國的趙太后執政,她非常溺愛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這時候秦國攻擊它,攻得很緊,她請齊國出兵解圍,齊國說,要把你的小兒子長安君來做人質,才能出兵,她不肯,她舍不得她那小兒子,很多大臣進諫,要她派長安君去,她惱火了,說誰再來勸說,我就要唾他的臉,當時有個左師(官名),叫觸 [龍言],他去求見太后,趙太后盛怒等著他。他腿有病,故意走得很慢,慢慢地慢慢地走。然后,他就問寒問暖,先不說政治,然后說,我快要死了,我有個小兒子,十五歲了”,太后能不能給派個吃飯的差使,我死了也就心安了。趙太后就說,丈夫也愛少子嗎?他說,甚于婦人。聽了這樣的話,太后的氣消下去了。她說不見得,我看溺愛少子,還是女人比男人厲害。左師就駁她說,我看你愛燕后超過了愛長安君(燕后是燕國國君的妻子,是趙太后的女兒)。她問何以見得?左師說,燕后出嫁的時候,你抱著她哭,因為是遠別。燕后出嫁以后,每當祭祀你都為她祈禱說,你千萬不要回來,要她在燕國生兒育女,世代為王,替她打算的是很長久的。可是你對長安君就沒有這樣,太后說不是,左師然后就問,咱們趙國過去有名的世襲的這些人,他的子女,他的后代,現在還有沒有繼續世襲的啊?太后回答說,沒有了。左師又問,不但趙國,其他各國,子孫封侯的,還有沒有呢?太后說,沒聽說還有。左師說,都沒有了,那么這是什么原因呢?還不是由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狹重器多也”所造成的嗎?“重器”者,指的是古代象征國家權力的寶器。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權力。左師說,你給長安君那么高的職位,給他許多肥沃的土地,給他的權力又很大,不及時叫他為國家立功,有朝一日你去世了長安君能在趙國立足嗎?我認為你為長安君打算的太短,你愛他不如愛燕后。左師觸[龍言]講了上面的話以后,趙太后立刻下了命令,準備百輛車子,送長安君到齊國去,齊國馬上就出兵,解圍了。
主席說,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初期,地主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這種再分配是不斷地進行的,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是代表剝削階級,而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但如果我們不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產階級復辟,無產階級的財產和權力就會被資產階級奪回去。在座的同志,大概權是很多的。伯達同志經常說,他是個小小老百姓,我就更小了。但是這個權就不能輕易用。既然人民給了咱們這么高的職位,俸祿也很厚,權又很大,如果我們不立新功,對得起人民嗎?久了人民能要我們嗎?這個故事,主席講了很多次。對我們自己的孩子也曾講了很多次。但他們是不怎么理解的。多年來,我一直是很欣賞這篇東西,曾多次翻閱。我不懂古文,就查字典。
最后,我想簡單講一點教育子女的問題。對子女,不要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要把他們看作是人民的財富,人民的后代。如果對自己的子女就寶貝得上天,對人家的子女,勞動人民的子女,就不在眼下,這是不對的。但這只是一部分如此,而不是大部。大多數同志是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子女的。如陳士榘同志,就能大義滅親。當然也不是將孩子怎么樣,而是管起他來,讓他學習學習,好好想一想,受受教育,陳士榘同志,你那孩子管起來沒有?(陳士榘同志:管起來了。)在這個問題上,有個別同志,少數同志;太過份了。這也就是那個“長安君”的問題。這個“重器”是什么?“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他們的“重器”是什么?自行車、照象機、收音機,有的還坐小汽車,最重要的還是他父母的級別。有的人認為,這是愛兒女,實際上是害了他們。要把我們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真正的革命接班人,是不太容易的。因為,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教育,另一方面有社會的影響。我們家的子女也不是那么高明的,他們雖然都到大廚房吃飯,可是他們還是覺得自己了不起,總還是有社會影響的。我們要很嚴格地教育他們,如果抓得緊,將來他們可能會好一些。社會影響這一面,就拿我們的一個孩子來說,她在小學的時候,她說,我們有個教員講,有一本什么“頓頓的靜河”。誤人子弟呵,是《靜靜的頓河》。我說,你是不是要看這部書啊,她說“是呀,媽媽”。我說這部書,你只能當作蘇聯的歷史材料來看,當作蘇聯的戰爭史的材料來看。這部書可不好啦,它把一個大叛徒、大反革命分子當做主角,這是不好的。她駁我說:“媽媽,你能這樣說嗎?大家都說好。”她就這樣責問我,因為當時對這本書還不能夠批判。我說,你不要出去說,媽媽是研究過的,是媽媽個人的意見,后來不知道她如何想法,反正為子女還是得從政治上、思想上服一點務。例如《紅與黑》,法國的修正主義分子把這部小說抽掉了政治、經濟內容,拍成了一部黃色電影。我們就得要研究,把所有的材料拿來研究,對身邊的青年、身邊的工作人員講一講。我自己的工作,每天雖然比起同志們來做得不多,不重要,可是每天的工作量還是大的,身體也不太好,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教育子女,但是,只要是我發現了的,我都進行了研究,并給他們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同時,父母對他們要平等。不是“我是老子”,實行封建家長制。這一點,我覺得要向主席學習。我們家里可民主啦,孩子可以駁爸爸的。有時還故意地要他們駁。他們駁了以后,當然要給他們講道理。但是很多時間,他們不是駁斥,對父母是尊敬的。他們駁,有好處嘛。讓他們造點反,有什么壞處呀,弄得老是“是,媽媽!”“是,爸爸!”有什么好處啊,我看那不好。我覺得,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嚴格一點,就是對他們的愛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