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知青史料]為大辦農業貢獻力量的四川知青

孫成民 · 2023-08-05 · 來源:知青問題研究微信公眾號

  1.jpg

  積極投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農業基本條件,大搞農業科學試驗和技術推廣,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這是上世紀70年代四川知青為大辦農業貢獻力量的主戰場。

 

  1975年12月4日,《四川日報》在題為《我省70萬下鄉知識青年為大辦農業貢獻力量》中報道:在大辦農業的主戰場上,許多知青成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闖將,農業機械化的骨干。他們把自己的文化科學知識用在廣闊天地,和貧下中農一起,貫徹農業“八字憲法”,改革耕作制度,擴大復種指數,培育良種,研制菌肥,防治病蟲害,使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受到貧下中農的熱情贊揚。

 

  蓬溪縣平頭公社106名下鄉知青組成青年隊,1974年初開到嘉陵江寨子山下安營扎寨。他們與貧下中農一道,發揮艱苦奮斗的精神,開荒種地1250畝,修建住房1790平方米,興辦日榨30噸甘蔗的糖廠一座。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生產甘蔗250萬斤,自制紅糖10多萬斤,生產糧食7000多斤、花生3000多斤、蔬菜4萬多斤,收入現金6萬多元,把一片卵石成堆的荒沙灘初步建成了一個糖料生產基地。

 

  成都市大興公社青年隊的120名下鄉知青,提出“條件靠我們創造,山河靠我們安排,面貌靠我們改變”的口號,向窮山坡開戰。僅一年多時間,青年隊除在糧油肉菜方面達到自給外,還向國家交售了3400斤豬肉,自力更生購買了柴油機、抽水機、稻麥脫粒機等農業機械,還安裝了30千伏安的電力設備,新辦農副產品加工坊兩個,成為一個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生產單位。

 

  大搞農科試驗,推廣優良品種,是不少知青投身大辦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成都知青張官民,1973年協助全社100多個生產隊建起科研小組,先后開展了100多個項目的科學實驗活動,其中改進和培育水稻品種20多個,小麥品種30多個。1975年推廣的1萬畝小麥良種,平均畝產達到537斤。

 

  不少下鄉知青在推進農業機械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昭覺縣南坪公社落戶的成都知青張恩宇,當拖拉機手以后,每天風里來,雨里去,耕地運肥,受到好評。擔任公社農機站副站長以后,依靠一把銼刀、一臺破虎鉗和一些隨車工具,基本上做到了中修不出公社,一般大修項目也能自己處理。

 

  一些知青在大辦沼氣中大顯身手。樂至縣大佛區150多名下鄉知青不僅自己帶頭建池,而且還擔任了大隊、生產隊的沼氣技術員。知青舒浸祥,一年來為群眾建池150多口,修復病態池80多口。這個區缺乏水泥,知青在建池中就地取材,為社員節約材料費8萬多元。

 

  一批擔任農村基層干部的知青,更是帶領社員群眾大干苦干,在發展農業生產上作出成績。黔江縣黑溪公社重慶下鄉知青劉裕恕,1973年擔任生產隊長以來,帶領社員群眾大戰“三山兩嶺一條溝”,使山河面貌迅速發生變化,獲得糧食生產連續兩年大豐收。宣漢縣大成公社重慶女知青李世華,1974年3月勇挑園藝場黨支部書記重任,帶領上百名知青和社員,憑著艱苦奮斗的精神,用鋼釬、二錘和兩只手,在亂石林立的荒山坡上,新建起一個以果為主的知青園藝場。許順達是1972年2月到石柱縣木坪公社落戶的重慶知青,擔任公社黨委書記后,跑遍了全公社的6個大隊和24個生產隊,翻遍了數10個大小山頭,走遍了方圓100多里的羊腸小道,與貧下中農一道努力改變山區的面貌,通過改革山區糧食作物耕作方法,大抓旱地改制,使全公社1975年的糧食總產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為進一步發動廣大知青投入農業學大寨、為建設新農村多作貢獻,四川省委、省革委于1975年11月6日至15日,召開有1200多人參加的全省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大會。大會號召,在這場大打農業翻身仗的戰斗中,一切有志氣、有抱負的知青,都應該積極投入,接受鍛煉,經受考驗,作出貢獻;都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前途與農村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緊密結合起來,為建設新農村大干苦干。希望廣大知青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發揮突擊隊的作用;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任務中,當先鋒、做闖將;在落實農業“八字憲法”、開展科學實驗活動中,發揮骨干作用。

 

  為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省委、省革委決定:授予渡口市前進公社梅躍農、昭覺縣南坪公社孫傳琪、越西縣中所公社巫方安、黔江縣黑溪公社劉裕恕、開江縣紅巖公社孫成民、什邡縣馬井公社黃先漢、巫溪縣民主公社陳月霞、巴縣西永公社馬永貴、合江縣鎖口公社藍真有、忠縣東溪公社張娟、潼南縣永安公社陳沛、儀隴縣響水公社沈孝全、美姑縣大橋公社曲比吉甫惹和龍日軍馬場女子放牧班以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先進標兵的稱號。參會知青代表向全省知青發出《倡議書》,表示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立即投身這場改天換地的宏偉戰斗中,出大力,流大汗,吃大苦,耐大勞,哪里需要哪里沖,哪里困難哪里闖;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累,認真學大寨,苦戰2、3年或3、4年,把所在社、隊建成大寨式的先進單位。

 

  在火熱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場上,許多知青當年春節不回家,堅持奮戰在第一線。如由康國賢、趙長敏等14名女知青組成的天全縣安樂公社安樂大隊娘子軍戰斗隊,奮戰在滎經河畔的修堰工地。她們與貧下中農一道,頂著刺骨的寒風,踏著一尺多厚的積雪,爬上來回50多里遠的大山上砍回一根根竹子,自己編撮箕1000多只。她們同社員一道,憑著手里的一把二錘、一根鋼釬,將大堰工程一寸寸、一尺尺向前推進。巴縣麻柳公社的知青奮戰在雙石水庫建設工地上,部分女知青見男社員任務太重了,提出把打石頭的任務承擔起來,公社采納了她們的意見,很快組成了一支58人的女知青石工專業隊,在老石匠“手把手”的指導下,掌握了打石頭的技術,出色地完成了開山打石任務。在開縣齊力公社新木大隊擔任黨支部書記的下鄉知青孫國均,風里來,雨里去,起五更,睡半夜,大雪封不住,嚴寒壓不垮,帶領社員戰天斗地。他的肝痛和關節炎一齊發作,不吭一聲,悄悄把腰部一按,牙齒一咬,照樣打大錘、抬石頭。就是這樣堅持戰斗一個多月,帶領社員修成梯田40多畝。

 

  像這樣出大力、流大汗、不辭辛勞、不畏艱險,為四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出貢獻的下鄉知青還有許許多多。僅在1975年冬至1976年春的時間段里,全省在鄉的70萬知青中,就有80%的下鄉知青(即50多萬下鄉知青)投入到農田基本建設,其中有不少知青參加了專業隊、突擊隊,戰斗在改田改土、治山治水的第一線??梢哉f,哪里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項目,哪里就有下鄉知青的身影。

 

  1976年12月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以后,四川廣大知青繼續奮戰在大辦農業的主戰場上。達縣地區安置在知青場隊中的1.7萬多名知青,同貧下中農一道,戰天斗地,先后開墾荒田荒地1.5萬多畝,種植面積達6.3萬多畝,共生產糧食1390萬斤,飼養生豬、耕牛4700多頭,農副業總產值達550萬元,并涌現一批跨《綱要》、超千斤的先進單位。漢源縣皇木區的知青在天寒地凍中參加農田基本建設,他們的口號是不完成任務絕不回家過春節;富泉公社知青敬向白在修筑宜銀公路中腳負了傷,村社干部要他回去休息,他堅決不同意,一直堅持完成任務;大樹農場的知青在青石板上艱苦創業,沒有耕牛,他們用人來拉犁,3天犁了2畝多沙灘地,種上水稻,半年多來共推沙1.3萬立方米,他們還種花生70多畝,收獲花生3000多斤。資陽縣文明公社3大隊知青黃旭,1976年底擔任生產隊長后,帶領社員大干苦干,治山改土,經過一年的奮戰,就初步改變了生產隊的面貌,1977年糧食畝產達到780斤。

 

  在這期間,各地還較為注重宣傳下鄉知青在農科試驗中的實干和巧干,以及運用農科知識取得的成效。如下鄉到榮縣橋頭公社6大隊落戶的重慶知青劉穎,于1977年下半年,在公社黨委的支持下,刻苦鉆研,攻克了圖紙設計、控制距離、抗干擾、通道分頻和劃分時間程序等難關,制造出一套無線電遙控裝置,使全公社8華里多范圍內的6個電灌站得到管理,還節省了人力。又如開江縣紅巖公社4大隊知青農科隊,堅持科學種田,推廣良種良法,成為全縣的示范隊。1976年,他們繁育推廣了11個水稻、小麥、油菜優良品種,糧食平均畝產達到1200斤,并向全公社推廣了8萬多斤優良品種;1977年,又在“攻關田”中實行小麥、水稻雜交化,改兩熟為三熟,每畝糧食產量達到“噸糧田”的水平。這個知青農科隊在1978年召開的四川省科學大會上受到表彰。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的《政治報告》提出,把下鄉知青“培養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此后,充分發揮下鄉知青在新長征中的生力軍作用,鼓勵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貢獻力量,成為四川知青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1978年2月16日,新華社以《四川省60多萬知青活躍在農村》為題,報道了四川知青堅持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情況。報道說,全省在鄉60多萬知青中的許多人被選進了各級領導班子,還有大批人擔任了社隊的會計、保管、出納、農機員、農業技術員、赤腳醫生、民校教師和政治夜校輔導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受到農村廣大社員的稱贊。知青梅躍農長期戰斗在一個彝漢族人民雜居的山區,他被選拔到所在市的領導班子之后,仍然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為改變山區的面貌作出了貢獻。涼山州昭覺縣彝族知青曲比吉甫惹,以驚人的意志戰勝了雙手殘廢帶來的困難,苦練各種農活技術,成為一個出色的青年生產隊長。

 

  1976年擔任宣漢縣大成公社黨委書記的重慶女知青李世華,積極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帶領干部社員大搞水稻栽插改革,當年全社糧食獲得大豐收;組織農田水利“大會戰”,帶頭背土筑壩,新修“關音巖”水庫,為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打下基礎。開江縣紅巖公社黨委書記孫成民,也是一個下鄉知青。1977年,他帶領全公社的干部和社員,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落實農村經濟政策,調動起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全公社農業學大寨深入開展,糧食平均畝產達到983斤,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射洪縣知青蘇子元,多年來堅持刻苦鉆研,大膽試驗,根據川北地區的氣候和土地特點,為水稻、小麥和棉花培育和選育了10多個新品種,引進并推廣了20個品種,為促進川北山區的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

 

  知青場隊成為當時知青發揮作用較為明顯的重要陣地。重慶市北碚區組織動員單位幫助知青場隊大辦小工業,全區147個場隊中,已辦起小工業的有52個,正在籌辦的有29個。僅短短一年的時間,小工業的純收入即達46萬余元,相當于農場農業收入的10倍;其生產的產品直接為外貿、工業、農業和城鄉人民生活服務,使社員增加了收入,知青生活做到了自給,又為壯大集體經濟作出了貢獻。這個區的澄江公社上馬臺大隊知青牧場,在四川儀表一廠的幫助下,辦起儀表零件加工廠,20多名知青很快學會了繞線圈、開沖床、管理烘箱、測量精密電橋、磁鋼生產、簡單機修等技術。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們認真鉆研技術,自己設計、畫圖紙、造設備,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試制成功了精密線繞電阻,經過鑒定達到質量要求,開始大批生產。同興公社新農大隊參加玻璃器皿磨花生產的知青,只經過3個月培訓和一段時間的實踐,就達到熟練工人的技術水平,個別的還達到三級工的水平。這些知青已經成為社隊企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石柱縣黃水公社1大隊2隊地處山區,耕地較少,但可墾荒地卻有1000多畝。公社在這里組建知青農場之后,46名知青陸續來到農場,他們與貧下中農一起艱苦奮斗,使這里的生產面貌發生很大變化。1977年糧食總產達到10.1萬斤,比建場前的1973年增長84%,農副業總產值翻了一番,每人平均產糧1030斤,產值356元,每戶平均養豬4頭,勞動日值1.28元。全場擁有拖拉機、柴油機、粉碎機、打米機、汽油打谷機等農業機械,50%的土地實現機耕,運輸和農副產品加工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當地社員也從自身的變化中體會到:知青把文化科學知識帶到農村,是農業生產戰線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這期間,省知青辦還介紹推廣開江縣組織知青向科學種田進軍的事例。如紅巖公社1大隊農科隊長、知青廖健在“共大”學習“如何改造冷浸田”回隊后,與其他知青一道搞土壤速測,總結出當地冷浸田產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地溫低、缺磷肥、偏酸性。他們對癥下藥,采取打深溝排除地下水,曬田提高地溫,增施磷肥等措施,有效地改造了5畝冷浸田,變一熟為三熟,糧食畝產由過去的600多斤上升到1420斤。他們的經驗推廣后,這個大隊改造冷浸田750畝,提高了復種指數,1977年糧食大幅度上升,畝產達到1006斤。

 

  不少知青勤學鉆研成為農村各條戰線需要的人才。下鄉到雙流縣東山淺丘農村的知青劉大華,1975年擔任了大隊農科隊隊長后,帶領農科隊的青年,艱苦奮斗,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先后進行了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的不同品種、不同時間、不同規格的40多項科研試驗,繁殖培育良種4萬多斤,1975年至1977年3年畝產平均比所在生產隊高出30%、35%、40%。1978年猛攻中稻、小麥,兩季畝產1906斤。這個農科隊被評為省、市、縣的先進單位。

 

  1973年插隊落戶到渠縣金光公社2大隊的女知青王碧恒,1975年擔任生產隊長后,帶領社員群眾大干苦干,帶頭開山打石、耕田犁地,一心撲在生產上。經過幾年艱苦奮斗,到1979年,該隊糧食畝產達到900多斤,人平口糧1000多斤,勞動日值達到0.68元,把一個落后的生產隊改變成了一個先進隊。這個隊還辦起一個養豬場、修建兩個堰塘以及加工房和電灌站,至今都還在發揮作用。

 

  到南充縣共興公社3大隊插隊落戶的女知青廖秀明,積極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很快學會了耕、耙、栽秧、打谷等農活;她參加農田基本建設專業隊并擔任排長,帶頭跳進刺骨的冬水田里翻耕;她報名參加隊里的科研小組,進行水稻、小麥、棉花的試驗;她擔任隊里的幼兒教師,不厭其煩地教幼兒唱歌、跳舞、識字、講故事,農村干部社員稱她是“吃苦耐勞的鐵姑娘”。

 

  到金堂縣趙渡公社中河大隊插隊落戶的下鄉知青朱榮光,在農村10年里,擔任過大隊小學教師,把一個全校紀律最差、成績最低的班,改變成全校最好的班;在社辦糖廠里鉆研過釀酒技術,由于廢寢忘食地工作,體重下降了20來斤,但酒的產量卻從七八十斤上升到400斤;他曾與企業人員一起,用不到4個月的時間,一磚一瓦地修建起社辦紙廠,并兼任廠長。10年來,他在農村里什么活都干,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從不講條件。他曾有多次招工、上大學、調干的機會,但他都主動放棄了,決心把青春獻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事業。

 

  在南川縣土溪公社杜興大隊落戶的下鄉知青全昌林,所在的生產隊位于土溪水庫下游,溪河繞過隊里的山堡形成一個大彎向遠方流去,并將全隊土地劈成兩半。公社和大隊都支持全昌林提出的“打通隧洞、改河造田”的設想,并組建由他任隊長的農田基建隊。為了提高工效,他借來了平板車和4臺電鉆;隧洞空氣稀薄,電鉆震得渾身酸痛,但他仍堅持戰斗,有時還連續兩班在洞內作業。經過他們的努力,終于打通了一條高、寬各兩米,長130多米的石洞,讓河水改道。1977年他們填河造田10多畝,第一年就收獲水稻3800多斤。不久,他調任公社社辦企業黨支部書記,與大家一起,大搞技術革新,挖掘企業潛力,加強經營管理,使社辦企業經營項目扭虧為盈,企業個數由3個發展到12個,從業人數由11人增加到60多人,產值也由1.5萬余元增加到6.8萬余元。

 

  四川各地下鄉知青在農業學大寨、大辦農業中,涌現出一大批戰天斗地、勇挑重擔、吃苦耐勞,作出積極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他們在改變本地農村落后面貌,特別是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推廣農科新技術和優良品種等多方面,創造出的業跡,在當地群眾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項目至今都在發揮著作用。

 

  (作者孫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開江縣紅巖公社4大隊插隊落戶;本文所涉“四川”包括現今四川省、重慶市的全部地域及范圍;注釋從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少府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9.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