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喝足的夜晚,正好整理1949至2013年的糧食生產數據,是為記!
愿老祖宗保佑吃飽了飯的后輩,老祖宗同樣保佑吃喝講究的后輩。
——整理者言
一、1949~1952,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1949年,中國全年糧食產量1.13萬噸,僅及1936年(1.5億噸,建國前最高產量)的75%,人均糧食產量208kg,扣掉種子、飼料等,人均原糧不及1天1斤,這一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是35歲。
49到52年,是國民經濟恢復期,農村進行了土改并開始組建互助組,糧食生產快速恢復。
52年的各主要工農業指標都超過了建國前最高水平,糧食總產量達到1.64億噸,是36年的109%,人均糧食產量達到285kg。
三年間,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13.14%,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長10.94%。
二、1953~1958,集體經濟發展時期
1953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這一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農村開始推行合作化,農民拿出土地組建起初級合作社、高級社,到了56年,合作化基本完成。
58年開始了狂飆突進的公社化運動,僅半年時間,全國絕大多數合作社都變成了“人民公社”。
56年糧食產量1.93萬噸,人均糧食產量307kg,這是第一次突破300kg大關,基本達到了熱量安全線。
57、58年,糧食總產量小幅增長,58年達到1.98億噸,但同期人口增長更快,58年人均糧食產量回落到300kg以下,為299.5kg。
六年間,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3.17%,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長0.82%。
1958年,留在國人記憶里的是“大躍進”、“大煉鋼鐵”、“放衛星”等,這一年糧食雖然有所增長,但不到2億噸被吹到3.5億噸,錯誤的數據帶來錯誤的決策,加上收糧不及時帶來的損失,為接下來的三年困難埋下伏筆。
三、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
1959~1961年,是極為困難的三年,糧食產量連續大幅下降,61年,糧食總產量1.37億噸,低于51年水平,人均糧食產207kg,更是回落到解放前。
三年間,總產量年均減產11.61%,人均產量年均減少11.54%。
這三年,怎一個餓字了得!
四、1962~1965,三年調整恢復時期
面對持續三年的巨大困難,陳云向中央建議實行“包產到戶”,他估計,不包產,恢復期至少要8年,包產的話,只需一半時間,4、5年就夠了。
毛澤東的判斷要樂觀一些,他認為,62年上半年已有開始恢復的跡象。
全國人民齊心協力,62到65年,工農業生產得到快速恢復,65糧食總產量達到1.95億噸,與58年基本相當,人均糧食產量回升到268kg。
四年間,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9.26%,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長6.25%。
五、1966~1978,集體經濟鞏固發展時期
1966到1978年,穩定實行人民公社體制,13年間,雖有文革、主席去世、粉碎四人幫等大事件,農業生產波動并不大。74年,人均糧食產量再次突破300kg線。7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05億噸,是58年的157%,人均糧食產量達到317kg。
十三年間,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3.51%,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長1.28%。
客觀地說,老百姓對改開前的吃飯問題是不滿意的,即便是人均糧食占有量最高的78年,316.6k較56年的306.8kg,22年只增加不到10公斤,老百姓不滿意,太正常了。
建國已經29年,曾經向地主交過租子、被軍閥預征過田賦的老一輩逐漸離去,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又是一代人。
具體分析這22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停滯不前的原因,并非糧食總量增長慢,主要是同期人口增長快,人口增加了53%,吃掉了總量增長。
1978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是68歲,識字率、入學率、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等社會發展指標在發展中國家里名列前茅。
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糧食產量增加→營養改善→人均壽命增長→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糧食占有量停滯,這種情況好像比較普遍,平穩度過這個階段后,人均糧食占有量才會進入比較快速提高的新階段。
六、1979~198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體制改革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79到1982年,是公社體制到包產到戶的過渡期,這四年年成不錯,82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55億噸,人均糧食產量達到349kg。
1979年1月11日,國家為了促進農業發展,決定把糧食征購數量降低,提高糧食征購價格20%。計劃外收購價格在這個基礎上再增加50%。
四年間,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3.85%,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長2.44%。
七、1983~2013,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經濟解體時期
注1:以上數據均來自統計年鑒;
注2:人口數據來源于統計年鑒,我國于58年才開始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因此非普查年的實際人口可能與統計數據有一定出入。
1982年以后,全面進入包產到戶的新時期了,1996年,人均糧食產量412kg,這是第一次突破400kg的營養安全線,當然首次突破未能保持多久,就再次跌入300kg區間,2003年是1996后的最低谷,為333kg,2003至2013,糧食產量持續保持增長,2010年,人均糧食產量再次突破400k。2013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02億噸,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42kg。
這三十一年里,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1.72%,人均糧食產量年均增長0.77%。
2012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是74.83歲.
從1949年到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由1.13億噸增長到6.02億噸,年均增長2.65%。
64年中,有48個年頭的糧食總產量較上年有所增長,其中,增長幅度超過10%的有8年,增速最高的是1952年,當年糧食總產增長了14%。1950、1952、1962、1963、1964,都是恢復性增長,正常年景里增幅上10%的,只有1966、1970、1973年。
另外16年則是減產年,減產幅度大于5%的有6年,除了大家熟悉的那三年,還有1985、2000、2003年,這三年的減產幅度都超過了1961年,但不及1960、1959年。
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很多,糧食產量年際波動比較大。分階段來看,除了49~52、62~65兩段屬于恢復期外,78~82年體制過渡期的年均增產率是最高的,其次是1966~1978年、1953~1958年、1983~2013年,59~61則是連續三年減產。
為便于比較,剔除1949~1952、1959~1961、1962~1965三個異常段,以1953~1958這六年年均增長3.17%為標本,對1966~2013這48年的增長率作六年移動幾何平均,最高的是1978~1983年段和1970~1975年段,年均增長都超過5%,從1983~1988年段起,年均增長降到2%以下,96~2001段出現負增長,直到進入新世紀,2001~2005年段的年均增長才開始恢復為正。
從2004年起,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10年保持增長,10年年均增長3.4%,超過53~58年。
附:關于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的相應年代的一些背景資料
當今李總理簡歷
1974~1976年 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
1976~1978年 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
1978~1982年 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校學生會負責人
1974到1978,是當今李總理親歷農村的時間段:
1974年,李總理下鄉當知青的第一年,安徽省人均糧食產量351kg;
1978年,李總理離開農村這一年,安徽省人均糧食產量314kg。
萬前委員長簡歷
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1978年1月~1979年12月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80年8月~1982年5月任國家農委主任。
1977年,萬前委員長主政安徽第一年,安徽省人均糧食產量323kg;
1980年,政績卓著的萬前委員長升任副總理離開安徽,這一年,安徽省人均糧食產量296kg。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