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作為在這一運動中的每個參與者,以親歷者的姿態,從不同的視角去回憶、總結、思考著這一運動的來龍去脈,給予這段歷史留下了文化的空間,筆者并非知青,如果說得好聽一點,只能說是一個回鄉知青,因為有過一段和知青生活的日子,在看了很多網上知青點的文章后,談點個人的感想。
一、 歷史的沿革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的時間,目前最早的版本是50年代初,結束于70年代末,總共涉及到將近1800萬人,所以,1968年的大遷徙既不是發端,也不是結束,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后一時間也是80年代確定回城資格的時間點,這一時間點客觀地把知青上山下鄉列入文革的產物,并把知青上山下鄉當作文革的一部分和一場災難相聯系,筆者持反對態度。
從歷史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實質上是人作為一種資源在空間上的移動,也可說為按需要的重新配置。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不久,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開始了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階段。此時,國家的第一個人力資源調整是以王震部隊十萬大軍進住北大荒。這十萬大軍對于國家的貢獻以及所經歷的苦難,是可想而知的。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從雪山草地走來;為了解決國家的糧食危機,他們又從天安們走進了北大荒;為了中國的革命的建設,獻了終生獻子孫,是新中國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也是戰功卓著的一代偉大軍人。
在1968年之前的中國人力資源調整過程中,出現了以邊疆、邊窮及落后地區為目的的支邊運動;以解決農村教育資源嚴重欠缺而進行的支教運動;以解決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技術不平衡而進行的大城市行業技術人員向中小城市同行業轉移的技術支援運動;以國防(三線工程)建設為主導經濟結構調整為目的而國防工業人力資源流動;以新發展項目帶動的人力資源流動,如海南橡膠基地的建設,大慶為代表的新發現油田、煤田的新興產業人力資源流動;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為解決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為解決技術、知識、人才、能源、干部等人力人才資源的平衡而進行的調整。這些局部的、行業的、地區的、產業的問題是歷史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一窮二白的中國在開始建設中必然付出的成本代價。
1968年由毛澤東主席親自發動的上山下鄉運動,有期必然性和偶然性。其必然性在于國際國內環境都不利于經濟發展,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以及百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貧窮國家的現狀;另一個原因是在一個農業大國里,農村必然是解決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就業大軍的出路就是大多數當農民或者農業工人。其偶然性在于成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大學與中學學校和工廠在文革中受破壞,增加了單位時間的就業大軍隊伍。在這一特定的就業崗位減少而就業人員又比同時期增加的特殊情況下,解決就業人員的辦法只能是上山下鄉為主導的人力資源轉移。從城市向農村、邊疆、邊窮地區,大城市向小城市的人口轉移運動,是必然要發生的。
在其它有同一性的國家也同樣存在這一現象,這一情況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在越南70年代戰爭結果之后的不久,面對人口壓力的就業壓力,他們采取了排華政策。在中國大地,目前還有許多為越南難民而建設的華僑農場。國與國的相比之下,上山下鄉運動還是一場明智之舉。所以說,上山下鄉運動是必然的一場運動在偶然的時間點爆發了。如果沒有文革的出現,運動將向良性的方向發展,而且必然有一整套相關制度的保障。毛澤東主席只是把運動在一開始就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使這一運動在開始到實施階段能夠做到宣傳有力、措施有力、實施順利、解決問題、達到效果。總體上說,文革對于一代人是公平的,包括毛澤東的兒子犧牲在朝鮮,習近平等一大批中央高層領導人的子女也同樣下鄉??傮w上說,這場運動是一場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政治運動。
二、上山下鄉運動對于國家發展的影響
目前所反映的是有了這場運動給予一代人或二代人所帶來的影響,從這一運動的開始到結尾,貢獻最大最受磨難的一代是經歷雪山和草地在新中國成立后進入北大荒的偉大軍人。這代人從槍林彈雨走來,目前拿著還不足城市工人退休金的工資,與同時代的軍人相比,其子女并沒有得到優于平常人的條件。還有就是扎根農村、邊疆、山區、基地,由城里人變成鄉下人和邊疆人的知識分子、技術干部、技術工人、山村教師、知青農民,他們培養了一批幾代人的農村精英分子,目前正在重要崗位上為人民服務。廈門市在前些年出臺了解決知青農民子女戶口問題,其數字還不少,他們是我們尊敬的一代平凡人。
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否這一代人就是比現在幸福,我看不然。按當時國家的現狀,發展的遲后與人口的增加的矛盾在客觀上難于解決,而且相對突出。在無法解決就業問題的情況下,如果在當時這代人沒有就業,城市的案件將成倍上升,無事就可生非。就象今天的家庭一樣,一個沒有工作在家又沒有目標的孩子,不出三年變壞的可能性極大。把這代人放在城市十年與放在農村十年,結局如何呢?古人言:“累不死人閑死人”。以當時的特定情況,正是廣闊天地磨練了一代人,為80年代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人力和人才資源。
對于知青是苦難的一代人,特別在90年代之后出現了二次失業,從個人感情上說,知青不應該成為改革開放的失益者,而應該成為受益者;但從歷史看,10年是社會必然出現的轉型期。在經歷的10年磨練的知青大軍為改革開放積累了人力資源,而且是合格的人力資源,在80年代是知青驕傲的年代,成為經濟的復蘇階段社會人力資源的主力軍,創造了財富,積累了社會資源;同時,在10年中新生代得到了規范化的培養,實現了國家中心轉移過程中的平穩過度;但是,在社會轉型中新生代有知識的就業大軍逐步取代知青一代,從而使知青一代除了部分精英分子外,大多數又成為城市發展中的失落者。再從橫向看,與知青同時代的一代人,也出現了與知青同樣的命運,可以說是一代人的命運;如果再從縱向看,知青的后代與同年齡相比優秀率高于同一人群的子女,大多數知青都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下一代上。同時有了知青的經歷,為下一代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基礎環境。
三、知青年代的思考
目前大部分知青已到了退休的年齡,有的已退休多年,在各個知青點上出現的人員占總量比例不大。如果說知青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那也可列入搶救性文化,亟待建立和完善。現就知青文化建設的問題談幾點意見。
1、突出知青文化的特色性。從目前的情況看,知青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這一特殊年代的參與者也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當然作為國家的領導人還正處在接班的時候。知青文化的實質是一個斷代文化,除了提練能為時代服務的精神以外,其它的在未來只能存入歷史的博物館。再過20年,在知青們奮斗的土地上,是否還有人知道有這樣一群人,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奮斗和工作過。再橫向看,在全國的幾千個知青點中,存在著差與性,比如從北京到云南下鄉和從云南省內下鄉;比如:有基本生活保障與無生活保障;比如:邊窮地區與發達地區;比如:知青點的單一區域與多區域來自四面八方知青,必然出現不同的文化匯集重生現象。從卅嶺知青點的情況看,來自單一的城市,下鄉點與原城市距離不超過100公里,有固定生活來源保障,下鄉總時間不超過10年。目前在下鄉地沒有扎根知青,所以,卅嶺的知青文化要以此條件定位。
2、從知青文化中找出中華文化的精銳。在知青運動中是否能留給后人能夠作為經驗的文化現象,為子孫和下一代留下一點精神和作風榜樣,讓知青的后代以有知青的爹媽而感到光榮,讓后人能象記著英雄一樣給予這段經歷的知青得到應有的榮耀,也為奮斗過的這片土地留下歷史的光輝。以上都是歷史給予這代知青的使命。
3、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知青文化的傳承性。作為一種特色文化最終將以故事的形式把文化串聯起來,前天扎根的故事、昨天回城的故事、今天退休后的故事和明天的故事。在廈門市的晚報曾經為知青開辦了每日一故事專欄,起到了很有益的效果。各知青點在時機成熟時可編集故事書出版,比如:《卅嶺知青點的100個小故事》。另一方面就是過去生活照片的保留,如果在故事中有照片相呼應,將更加有生命力。
4、與時俱進謀未來,晚年生活充實幸福。作為知青年代的當事人目前大多已退休,在后人面前更多要展現中華文化的“先苦后甜”“苦去甘來”“知足者常樂”,以平常心對待過去的歲月,那怕是“痛并快樂著”或者 “苦并快樂著”,都是時代給予的考驗。在此基礎上,要與時俱進面向未來,把知青點辦成一個互相學習的平臺,互相幫助的平臺,提高生存質量的平臺,展示知青文化的平臺,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好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總之,作為一個時代出現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已走入歷史,它能否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