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馮保與高拱的對立與張居正執政
(一)馮保與高拱的矛盾
穆宗是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間去世的,穆宗的去世是突發事件,據張居正兒子張敬修《文忠公行實》的記載,穆宗在坐朝的時候,突然站起來走了幾步,嘴歪了,口齒不清,這顯然是中風的癥狀。馮保在旁,趕上扶住,張居正也搶前去扶住。然后穆宗入宮,召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入乾清宮,穆宗斜躺在臥榻上,皇后、皇貴妃、皇太子在御榻的左邊,三位大學士在御榻的前邊,由內侍馮保宣詔:“朕嗣統六年,偶得此疾,遽爾不起,有負先皇付托。東宮幼小,朕今付卿等三臣,卿等同司禮監協心輔佐,功在社稷,萬世不泯。”次日,穆宗便逝世了,大臣們在內閣中吵吵嚷嚷,高拱說了一句“十歲的太子,怎樣治天下啊!”這個時候,高拱思考的是如何限制內侍的權力,而馮保考慮的是如何排除高拱在內閣的權力,以鞏固自己在內廷的地位。在這之前高拱與馮保便有矛盾,馮保背后有后宮兩位太后及神宗萬歷的支持,而高拱背后有六科及御史臺言官的支持。關于馮保與高拱的矛盾,《明史·馮保傳》有一段記載:
“馮保,深州人。嘉靖中,為司禮秉筆太監。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事。時司禮掌印缺,保以次當得之,適不悅于穆宗。大學士高拱薦御用監陳洪代,保由是疾拱。及洪罷,拱復薦用孟沖。沖故掌尚膳監者,例不當掌司禮。保疾拱彌甚,乃與張居正深相結,謀去之。會居正亦欲去拱專柄,兩人交益固。穆宗得疾,保密屬居正豫草遺詔,為拱所見,面責居正曰:‘我當國,奈何獨與中人具遺詔。’居正面赤謝過。拱益惡保,思逐之。”
這里說張居正與馮保豫草遺詔,不一定可能,因穆宗發病,第二天召見內閣,二人中間沒有時間商量起草遺詔。事實上是馮保在穆宗去世之后、神宗正式即位以前通過兩宮太后擔任了掌印太監,當時有小太監把高拱在內閣說的“十歲的孩子,怎樣做皇帝啊!”這個話傳到內廷,被夸大了。《明史·馮保傳》云:“初,穆宗崩,拱于閣中大慟曰:‘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保譖于后妃曰:‘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后妃大驚,太子聞之亦色變。”據王世貞的《首輔傳》,馮保在皇后面前講到高拱要廢掉太子,迎立周王為天子的謠言。同時高拱對傳旨至內閣的內侍也太不客氣,他說:“旨出何人?上沖年,皆若曹所為,吾且逐若曹矣。”內臣還報,馮保失色,謀逐高拱。(《明史紀事本末·江陵柄政》)這樣后宮便人情洶洶,認為禍且不測,而高拱手下的言官們一起上疏攻擊馮保掌司禮監之事,如禮科給事中陸樹德便在奏疏中說:
“先帝甫崩,忽傳馮保掌司禮監。果先帝意,何不傳示數日前,乃在彌留后?果陛下意,則哀痛方深,萬幾未御,何暇念中官?”
吏科都給事中雒尊則攻擊馮保站在御座旁:
“保一侍從之仆,乃敢立天子寶座。文武群工拜天子邪?抑拜中官邪?欺陛下幼沖,無禮至此!”
(二)高拱的致仕
言官們如此攻擊內廷的宦官,內外廷的矛盾尖銳化了,張居正奉詔到大峪嶺去視察穆宗的葬地,高儀則請病假,形勢成為高拱挾內閣以言官與內廷馮保決斗的局面。
六月十六日,神宗即位第七天,召集大臣到會極門,由馮保傳皇后、皇貴妃和皇帝的諭旨:
“告爾內閣、五府、六部諸臣: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受遺屬曰:‘東宮年少,賴爾輔導。’大學士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驚懼,便令回籍閑住,不許停留。爾等大臣受國厚恩,如何阿附權臣,蔑視幼主!自今宜洗滌忠報,有蹈往轍,典刑處之。”(《明史紀事本末·江陵柄政》)
于是高拱被即日趕出朝門,還是張居正乞為馳驛而歸。不久高儀病故,張居正便成為內閣首輔。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場宮庭政變,發動者是馮保,支持者是兩宮,得益者是張居正。
(三)張居正、李太后、馮保對萬歷帝的嚴格管束
張居正執政,面對三方面的主子。一是司禮監馮保。二是兩宮的皇后與貴妃,主要是神宗的母親李貴妃。三是十歲的神宗。這三者之間,將來變數最大的是神宗,那時神宗只有十歲,還沒有定型,成年以后,他怎么執政就是一個變數。張居正的方針是依靠馮保與李貴妃對神宗嚴加管教,這在《明史》的張居正、馮保、孝定李太后等人的傳中都能得到印證。《明史·張居正傳》云:
“帝初即位,馮保朝夕視起居,擁護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聞慈圣。慈圣訓帝嚴,每切責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于是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乾清小珰孫海、客用等導上游戲,皆愛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復條其黨罪惡,請斥逐,而令司禮及諸內侍自陳,上裁去留。因勸帝戒游宴以重起居,專精神以廣圣嗣,節賞賚以省浮費,卻珍玩以端好尚,親萬幾以明庶政,勤講學以資治理。帝迫于太后,不得已,皆報可,而心頗嗛保、居正矣。”
《明史·孝定李太后傳》云:
“太后教帝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每御講筵入,嘗令效講臣進講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寢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為盥面,挈之登輦以出。帝事太后惟謹,而諸內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挾持太過。帝嘗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內侍歌新聲,辭不能,取劍擊之。左右勸解,乃戲割其發。翼日,太后聞,傳語居正具疏切諫,令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長跪,數其過。帝涕泣請改乃已。”
《明史·馮保傳》亦云:
“慈圣太后遇帝嚴。保倚太后勢,數挾持帝,帝甚畏之。時與小內豎戲,見保入,輒正襟危坐曰:‘大伴來矣。’所昵孫海、客用為乾清宮管事牌子,屢誘帝夜游別宮,小衣窄袖,走馬持刀,又數進奇巧之物,帝深寵幸。保白太后,召帝切責。帝長跪受教,惶懼甚。保屬居正草帝罪己手詔,令頒示閣臣。詞過挹損,帝年已十八,覽之內慚,然迫于太后,不得不下。居正乃上疏切諫。又緣保意劾去司禮秉筆孫德秀、溫太及掌兵伏局周海,而令諸內侍俱自陳。由是保所不悅者,斥退殆盡,時八年十一月也。”
從這三條記載,可以見到神宗在二十歲以前,受到的管束相當嚴格。但一個人成長不能全靠外部環境,還得靠自覺,沒有這個覺悟,外部約束一旦松懈,聽其自行決定,由于逆反心理,只會走向反面了。同時還可以看到另一方面,在內廷無論是李太后還是馮保,對張居正都很信任。神宗在張居正活著時還有三分畏懼,一旦成婚,李太后那兒的約束少了,張居正去世,馮保便管不住神宗了。由于對早年受到嚴格約束的逆反心理,神宗按其本性便只會向消極方向發展,這造成了張居正生前與身后二個不同的政治局面。因而人的教育和成長,僅靠外部的環境和約束是不夠的,一定要調動其內在的自覺,自小的玩伴所起的作用勝過父母與師長,孟母三遷,有它的道理。回過頭來說,神宗十歲即皇帝位,高拱講的“十歲的孩子,怎樣做皇帝啊!”這句話并不錯,名義上神宗是皇帝,實際上那時候他不可能作主,內廷與太后也不能作主,實際上是內閣首輔作主了。張居正與馮保相結,逐高拱的結果,張居正成為首輔。這十年時間,張居正只要照顧好后宮兩太后和馮保,管束住神宗,實際執政者便是內閣首輔張居正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