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朱永嘉: 為什么今天尤其有必要重提張居正?

朱永嘉 · 2023-04-12 · 來源:文化縱橫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朱先生正是張居正之口,表達出“得失毀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的實踐精神與勇氣。如今,朱先生遽歸道山,留下的依然是無邊謗譽

  明代十七個皇帝,執政時間比較長的是嘉靖和萬歷,嘉靖在位四十五年,萬歷在位四十八年,中間有穆宗隆慶在位的六年,加在一起九十九年。這兩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書是讀過一些,但治理國家的能力很難完全從書本上來,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照搬書本的條條,弄不好會誤國誤民。萬歷以后天啟在位七年,崇禎在位十七年,一共二十四年,明朝便亡了。

  張居正參政執政,經嘉靖末至隆慶到萬歷十年,前后不過十六年時間。明朝后期這一百多年,只有張居正執政這十多年形勢好一些,之前內憂外患不斷,之后明王朝一直走下坡路。萬歷后期黨爭起來了,內外矛盾重重,政治腐敗,決策錯誤,終使明朝走向滅亡。為什么張居正那十多年與其前后兩個時期不同?嚴格意義上講,張居正在制度框架上沒有大的建樹,但他在原有制度框架內,從實際矛盾出發,厲行治理,取得了實效。他只是明王朝的一個好管家,他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正確地應對內外的矛盾和危機,從而使明王朝在嘉靖時期內外矛盾的積弱困境中走出一片天地來。

  強調朝廷政策必須真正貫徹執行

  從隆慶到萬歷十年,這十六年間的施政,實際上是前后連貫的,都是在著力解決嘉靖晚年留下的許多問題,改變那時對上下官吏放任自流的狀況。《明史·張居正傳》稱:

  帝虛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想望豐采。居正勸帝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更,至講學、親賢、愛民、節用皆急務。(按:這是對神宗而言,要遵守祖制,要親賢臣遠小人,要愛民節用,也就是約束宮廷的奢靡消費。)帝稱善。大計廷臣,斥諸不職及附麗拱者。復具詔召群臣廷飭之(按:這是張居正《陳六事疏》中的第一條,即“省議論”,換句話說便是“多指亂視,多言亂聽”,要“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言官不要議論紛紛,干擾時政),百僚皆惕息。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這就是他提出六事疏中的第二條“振紀綱”。第四條“核名實”,他強調“嚴考課之法,審名實之歸”,“遵照祖宗舊制,凡京官及外官,三、六年考滿,毋得概行復職,濫給恩典,須明白開具‘稱職’‘平常’‘不稱職’,以為殿最”。“至于用舍進退,一以功實為準,毋徒眩于聲名,毋盡拘于資格,毋搖之以毀譽,毋雜之以愛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節”。這講的是根據朝廷政策推行的實際情況考核官吏的政績,以此決定黜陟。

  張居正執政的基本觀念,是強調考成之法:“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他指出:“近年以來,章奏繁多,各衙門題覆,殆無虛日,然敷奏雖勤,而實效蓋少。”“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恒藐藐。”“請自今伊始,申明舊章。”這個“舊章”,就是具體考察官員實際執行朝廷政策的政績,不僅聽其言,而且考察其如何執行以及執行的實際效果;不必紛更舊制,關鍵是要循名責實。他主持會試時曾說:“夫高皇帝之始為法也,律令三易而后成,官制晚年而始定,一時名臣英佐,相與持籌而算之,其利害審矣!后雖有智巧,蔑以逾之矣!”

  這是認為朱元璋所定的律令已很完美了,現在沒有人能超過他的成算,問題出在如何貫徹執行上面。故其云:天下之治,始乎嚴,常卒乎弛。而人之情,始乎奮,常卒乎怠,今固已怠矣。

  一令下,曰:“何煩苛也?”一事興,曰:“何操切也?”相與務為無所事事之老成,而崇尚夫坐嘯畫諾之惇大,以此求理,不亦難乎!此病在積習者,一也。(按:這是講官僚主義作風,拖拖拉拉,不辦實事。)

  天下之勢,上常重而下常輕,則運之為易。今法之所行,常在于卑寡。勢之所阻,常在于眾強,下挾其眾而威乎上,上恐見議而畏乎下,陵替之風漸成,指臂之勢難使,此病在紀綱者,二也。(按:這是講中央的號令在貫徹過程中常常受阻于基層的習慣勢力、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這樣的話重則政令不出朝堂,輕則等因奉此,用官話套話應付過去,政令不收實效,官員沒有紀綱的約束。)

  夫多指亂視,多言亂德,言貴定也。今或一事未建,而論者盈庭;一利未興,而議者踵至。是以任事者多卻顧之虞,而善宦者工遁藏之術,此病在議論者,三也。(按:議論過濫,莫衷一是,結果往往是互相推諉,議而不決,觀望不定,如此條件下,辦事沒有效率可言。)

  夫屢省考成,所以興事也,故采其名,必稽其實,作于始,必考其終,則人無隱衷而事可底績。今一制之立,若曰:“著為令矣。”曾不崇朝,而遽聞停罷。一令之施,若曰:“布海內矣。”而畿輔之內且格不行。利害不究其歸,而賞罰莫必其后,此病在名實者,四也。(按:這里有三個問題,一是重詔令,即政令要鄭重,不能朝令夕改。如果政令常出現反復和自相矛盾,下面就無法執行。二是政令要明晰,不能含混不清,否則下面只能等因奉此地應付。三是政令要雷厲風行,否則看起來是號令全國,實際上連京師也格而不行,那怎能在全國推行?所以政令頒布以后,要限期考成,才能看到有沒有實效。名實一致,要由考核來明確,否則只是一陣風,過去這一陣就沒了。)

  四者之弊,熟于人之耳目,而入于人之心志,非一日矣。今不祛四者之弊以決其壅,疏其窒,而欲法之行,雖日更制而月易令,何益乎?(按:這些積習,要改也難。其本質還是官僚作風問題,而作風的背后則是一個人的理想和追求的問題。如此一來,一心只惦記個人的仕途,忙著走門路、托關系,哪里會有干勁去做幾件實事呢?故關鍵還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問題。)

  張居正執政的目標是什么呢?說到底還是孔子在《論語》中講的“足食”“足兵”,富國與強兵這兩條。然而形勢的發展有其自然的趨勢,要改變既成的發展趨勢很難,從嘉靖到隆慶,明代積弱和萎靡不振的趨勢已經形成。張居正說:“天下之勢最患于成,成則未可以驟反。治之勢成,欲變而之亂難;亂之勢成,欲變而之治難。”這是他對當時形勢的一個基本認識,積弱的趨勢已經成形了,要扭轉這個趨勢很艱難,他只能耐心地慢慢改變。

  通過京察考核官吏

  張居正的方略是整飭紀綱,先整頓官僚隊伍的作風,他借著京察來澄清吏治,整肅官風。在接任首輔的隆慶六年(1572)七月,張居正便奏請舉行京察,五品以下由吏部、都察院會同考察,四品以上責令自陳。

  明代的監察制度有京察、外察之分,京察是每六年一次,是對京官的考察;外察是每三年一次。如果京察與外察同時舉行,那便是大計,凡大計論處的便永不敘用。張居正在原來京察和外察的基礎上,要考核過去下達的政令是否付諸實施,實施的效果究竟如何,政務是否僅停留在公文的履行上。

  張居正在萬歷元年(1573)規定了各個衙門分置三個賬本。一本是底冊,記載一切收發文、相關的章程和計劃的要求。一本是各部送六科之備注,即底冊相關的事項,完成一件,注銷一件,有積久尚未實行,即由該科具奏候旨。一本送內閣考查。這樣便能綜核名實,考成的結論可以有賬本核實,公事不再停留在紙面的公文上。政令不能僅僅通過置郵傳之四方就行了,關鍵是要認真付諸實施。六科有了賬本,便可以隨時檢查,內閣亦可隨時核查,這樣“月有考,歲有稽,不惟使聲必中實,事可責成,而參驗綜核之法嚴,即建言立法者,亦將慮其終之罔效,而不敢不慎其始矣”。言要以行之效果來檢驗了,那么言也會很慎重。關于張居正考成法的奏疏,神宗有一段上諭稱:“事不考成,何由底績?這所奏,都依議行。其節年未完事件,系緊要的著該部院另立期限,責令完報。若不系錢糧緊要,及年遠難完的,明白奏請開除,毋費文移煩擾。”

  這樣可以大大減輕文牘主義和官僚主義,對于一幫坐食靡費、不能辦事的官僚主義者來說,這一切當然是剛狠苛刻,他們混日子就比較難了。張居正這一套實打實的考核辦法,對今天考核政績還有參考意義,政績不是只有GDP一個指標,更應通過一件一件實事來審計。

  張居正考成法實施后,首先在賦稅的整理方面收到了實效。隆慶初年,國家的收入每年是二百五十余萬兩,支出是四百余萬兩,這樣的財政收支狀況是難以為繼的。隆慶三年(1569),穆宗向戶部要三十萬兩銀子,內閣把財政收支的賬攤給穆宗,請求其了解收支情況后,再考慮能支取多少銀兩。為了改善財政狀況,節流為先,穆宗只要了十萬兩。隆慶六年下半年,張居正執政以后,首先設法限制宮廷的開支。如要修穆宗的實錄,依例應賜宴開館修纂之臣,張居正上疏免了這次公款吃喝,最終節省了幾百兩銀子的開支。又如這一年冬天,神宗開始日講,次年正月開始經筵,元宵節要有燈火,這些都節省了,這一年光祿寺的春節供應節省了七百余兩白銀。萬歷元年十月,張居正給明神宗講課,便講宋仁宗不愛珠飾,賢臣才是他的寶貝。君臣二人一對一答很是有趣。

  張居正說:“明君貴五谷而賤珠玉,五谷養人,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明神宗說:“正是,宮人們喜歡珠玉,但是朕在歲賜上,沒有一次不減省的。”

  張居正表揚明神宗,稱其所為是社稷蒼生的福澤。那時內承運庫太監根據嘉靖時期的舊習,請買金珠,張居正立即封還這份奏疏給神宗了。光祿寺在嘉靖末年的采辦,每年開支十七萬兩白銀,隆慶、萬歷年間節省到十三四萬兩,說明宮廷御廚的開支也減少了。

  推行“一條鞭法”

  節流是一個方面,考成法最有效的是開源,那就是均平賦役的負擔。張居正給當時應天巡撫宋儀望的一封信中云:

  自嘉靖以來,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而繼秉國者又務一切姑息之政,為逋負淵藪,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仆竊以為賄政之弊易治也,姑息之弊難治也。(按:即治貪腐還好辦,治官僚主義則非常困難。)何也?政之賄,惟懲貪而已。至于姑息之政,倚法為私,割上肥己。(按:若鉆政策空子,不吃白不吃,揮霍公共財物。)即如公言“豪家田至七萬頃,糧至二萬,又不以時納”。夫古者大國公田三萬畝,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國之數,能幾萬頃,而國不貧?故仆今約己敦素,杜絕賄門,痛懲貪墨,所以救賄政之弊也。查刷宿弊,清理逋欠,嚴治侵漁攬納之奸,所以砭姑息之政也。(按:這是改變作風。)上損則下益,私門閉則公室強。故懲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負者,所以足國也。官民兩足,上下俱益,所以壯根本之圖,建安攘之策,倡節儉之風,興禮義之教,明天子垂拱而御之。

  在稅制方面,張居正一個重大措施是推行“一條鞭法”,這實際上是差役征收方法上的改進。明代民間有差役的義務,而差役又分力差和銀差兩種。由于差役編派不夠,造成民間負擔輕重不等,所以要推行均徭法。一條鞭法,是把一個縣的力差和銀差加在一起,完全攤派到全縣的丁糧里面,隨同賦稅完納,由此所得銀兩收入由國家政府用來雇役。這樣征收的辦法簡化了,民眾負擔也平均了,丁糧多的富戶負擔重了,丁糧少的負擔輕了,征收手續也比較方便。

  第一個提倡這個辦法的是浙江巡按龐尚鵬,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浙江推行,以后周如斗在江西巡撫任內也曾推行。隆慶初年,繼周如斗任江西巡撫的劉光濟亦奏請在江西全境推行一條鞭法。隆慶四年(1570)十月,龐尚鵬任福建巡撫,再次奏請推行一條鞭法。所以一條鞭法先是在南方推行。

  萬歷四年(1576),張居正把一條鞭法推行到湖廣,次年他決定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推廣。那時他說:“條鞭之法,近旨已盡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當宜民。政以人舉,民茍宜之,何分南北。”到萬歷九年的正月,他通過詔旨,將一條鞭法推行到全國。故一條鞭法是自下而上,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廣,最終在全國推行。要推行一條鞭法,與之相關的,是必須弄清丁糧的實際情況,丁要有戶口的編審,糧要丈量土地,只有田畝的所有關系弄清了,才能真正實現均平負擔。

  《明史·食貨志二》稱:“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立法頗為簡便。嘉靖間數行數止,至萬歷九年乃盡行之。”故張居正對一條鞭法的推行是有功的。

  明代國家的歲入,主要是賦與役二項,賦是田賦,役是丁役,一是按田畝來分攤,一是按丁口來分攤,要分攤得合理,便必須把田畝和丁口調查清楚,負擔才能均平。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命國子生等分行州縣,量度田畝方圓,確定土地主名及田之面積,這樣便在全國丈量土地,編制魚鱗圖冊。萬歷六年(1578),全國有一千零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戶,六千零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口,田畝數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比弘治時多了三百萬頃,接近洪武年間的數字,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上,也可以看出張居正的考成法在整頓賦稅收入上還是有成效的。

  至萬歷六年,太倉的歲入達到四百五十余萬兩,比嘉靖時翻了一倍,從收支上講,應該說基本平衡了,這就是張居正“為考成法以責吏治”所取得的成績。“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饒馬,乃減太仆種馬,而令民以價納,太仆金亦積四百余萬。”由于財政上扭轉了局面,明朝萬歷初年的政局處于穩定向好的狀態,這一切都應歸功于張居正的努力。

  解決北方的邊疆問題

  為了處理與土蠻部的關系,張居正任用戚繼光與李成梁對付土蠻的侵擾。經過幾次戰役,與土蠻部亦達成通貢。當時遼西有戚繼光,遼東有李成梁,薊門的防守甚固。這個地區在嘉靖年間,增兵益餉,騷動天下,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總督王忬、楊選皆以失律被誅。而戚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這一切雖得益于前方將士的努力,但與中樞主持政事者的支持和關心是分不開的。戚繼光、李成梁在中樞靠張居正的支持,倚任不移。史稱:“居正尤事與商確,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張居正對邊臣也采取考成的辦法,《明史·戚繼光傳》稱:“自順義受封,朝廷以八事課邊臣:曰積錢谷、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三歲則遣大臣閱視,而殿最之。”

  北方的邊疆,俺答互市成于隆慶五年(1571),接下來河套地區的吉囊也請求封貢互市,得到允許。隆慶末萬歷初,北方邊疆的中西部封貢互市,王崇古遷兵部尚書,邊鎮由方逢時接任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兩人首尾共濟,邊境安寧,正北和西部邊境得以穩定。《明史》卷二百二十二譚綸、王崇古、方逢時、吳兌等人傳后贊語云:“考其時,蓋張居正當國,究心于軍謀邊瑣。書疏往復,洞矚機要,委任責成,使得展布,是以各盡其材,事克有濟。觀于此,而居正之功不可泯也。”

  對于邊防要害地區軍事將領的考成,要考慮到邊防軍事的實際情況,這與對一般地方官員的考核不同,前者叫巡邊。張居正接任內閣首輔以后,把巡邊放在首位,因為這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問題。他派兵部侍郎汪道昆巡視東面的薊、遼二鎮;兵部右侍郎吳百朋巡視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的王遴巡視陜西四鎮,即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四鎮,這就是明代在北邊的九鎮。巡視情況張居正都親自具體過問。這三個巡視大臣都是兵部侍郎,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進士,與張居正同年。汪道昆巡視的薊、遼是戚繼光的駐地,張居正讓其帶信給戚繼光,信中說:

  汪司馬知足下素深,相待之禮,必從優厚,頃已面囑之,然渠亦自不俟囑也。但足下自處,又且務崇謙抑,毋自啟侮。昔李愬屬櫜鞬謁裴度于道,《唐史》美之。蓋重命使,所以尊朝廷也,司馬此行,于薊事甚有關系,幸留意焉。

  這就是事先打招呼,要雙方互相尊重,所以汪道昆去了以后一切順利,議額銀、增設墩臺的計劃,一切都依原先的設想得以實現。王遴去陜西,張居正也去信加以鼓勵,把事情辦妥以后,王遴便告病還鄉了。

  吳百朋去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則引發了一些誤會。宣大總督王崇古當時顧慮受人掣肘,吳百朋則認為自己出使是貶謫,張居正給雙方寫信疏通。吳百朋這個人辦事很認真,他去了之后,對總督王崇古、宣府巡撫吳兌、山西總兵郭琥都指出其功過,對大同總兵馬芳則提出彈劾,同時言官還彈劾宣府的總兵趙岢,這讓總督王崇古臉上掛不住了。然而,王崇古是封貢有功之臣,馬芳與趙岢還是能戰的宿將,輕易動不得。故張居正給吳百朋寫信,他首先撇清自己與馬芳和趙岢的關系,又說明為了邊防安全不能將二人輕易撤換:

  仆與馬、趙素不識面,異時當國者之家奴,率與邊將結拜,鮮不受其啖者。自仆任事以來,內外隔絕,幸門盡墐,朝房接受公謁,門巷間可張羅,亦無敢有以間語譖言入于仆之耳者,又何所私庇于人?即此兩人之狡猾無狀,仆豈不知?第以其俱嚄唶宿將,部下又多獷少,代者未必能馭。即有瘢,猶可驅策而用之。貢市羈虜,本難久恃,猝有緩急,無可使者,故不得已曲為保全,徒以為國家耳。士大夫乃獨不諒鄙心,奈之何哉!

  最終,馬芳還是被免職,張居正再去信向吳百朋做解釋,說明自己的苦衷。九邊他要派人巡視,但九邊的人選不能輕易變化,因為這牽涉到邊境的安全。守邊的將領與北方諸部的人事關系也很復雜,且這些人兵權在手,軍隊里的袍澤關系是歷史形成的,他們之間的信任關系如果因人事變動發生變化,一旦邊境多事,問題就更棘手了。

  李成梁是那時守衛遼東地區的名將,威鎮這個地區,他對付插漢和建州衛頗有策略。李成梁在遼東鎮守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不下十次,然而他“貴極而驕”,“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李成梁去位以后,十年之間更易八帥,邊備益弛,滿洲的努爾哈赤隨之起于遼東。萬歷二十九年(1601),明廷不得不重新起用李成梁,他復鎮八年,遼左少事。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到處理軍隊的問題特別是處置邊防將領,應注意輕重緩急,權衡其中的利害關系。張居正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比較有分寸的,否則邊防穩不住,就會影響大局穩定。

  

 

 

  對黃河的治理

  關系到明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的,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治理黃河的問題,一個是保障運河漕運的問題。每年通過運河運輸到京師的糧食達五百萬石左右,保障了北京及邊防的糧食供應。運河有一段是借道黃河,故治理黃河與漕運關系密切,治河保障運河暢通,才能使北京作為明代政治中樞的作用正常發揮,鞏固北方邊防。

  黃河,唐以前皆由山東北部入海,北宋熙寧中,黃河改道,一分為二,一趨東南,合淮泗入海,一合濟水仍自北入海。在女真金朝統治時,北邊一條入海通道不通了,黃河都由東南合淮入海,入海口在今江蘇北部草灣以東。

  關于運河的問題,先得了解漕運的問題。元代是海運,由太倉入海,糧食通過海道運到天津大沽口。朱棣建都北京,從東南轉運糧食到北方,仍依元制,采用海運。但海運易遭風浪,陸運則費用太高,于是轉而通過運河漕運。這條運河分好幾段,長江以南是浙、松、蘇運道,到長江之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江北自淮、揚至京口以南之運河,通謂之轉運河,由江都即揚州北上到淮安,謂之南河;由清河轉入黃河,沿河溯上到達豐縣、沛縣,稱中河。然后由山東到達天津稱北河;再由天津到達張家灣,稱通濟河,總稱漕河。然后逾京師而東抵薊州西北到昌平,都曾有水道通運,轉漕餉軍。這條運河成為京師和邊軍的生命線,因而保障其暢通極為重要。

  運輸的困難是如何保障黃河的安流,由于黃河含沙量高,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則居其八,泥沙淤積,就會填高河床。宋代都城在汴梁,即今之開封,那里河床高于平地,靠河堤束水,河床高于開封城墻,這一段被稱為“懸河”,其險情可想而知。黃河決口,在南則病河南,在北則病山東。故元末賈魯治河的辦法,是導河入淮,逐淮入海。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決沛縣,上下二百多里運道俱淤。到了隆慶年間,黃河水暴至,在睢寧、宿遷之間遷徙不定。這時河患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是在徐州、邳州、宿遷之間。到了萬歷四年(1576),黃河水在清河與淮河合流,經清江浦東至草灣,再折西南,經淮安入安東直下云梯關入海,而入海口泥沙淤積,河水入海不暢,導致河流泛溢,使蘇北之鹽城、淮安、高郵、寶應這一帶成為一片澤國。那時管理水道有兩套機構:一是河道總督,一是漕運總督。一旦水道發生問題,這兩個機構都不能不管,但河、漕意見往往不同。

  張居正則認為,河、漕是左右手,要同心協力,以期共濟。而河患又有一個時間問題,黃河水落時,黃淮并流,一切沒有妨礙;黃河水盛時,淮水被逼倒灌運河,再加上高郵、寶應的洪澤湖泛濫,于是淮安、揚州一帶便成為一片汪洋了。萬歷六年,張居正果斷采取措施,先是命吳桂芳兼理河、漕,吳桂芳去世后,他又讓潘季馴總理河、漕,借淮之清水以刷黃河之濁水,筑高堰束淮水入清口,以敵河之強,采用的是二水并流、海口自浚的辦法,到了萬歷七年,河工成,治河取得了成效。

  接著,張居正又調整運船的時間,“居正以歲賦逾春,發水橫溢,非決則涸,乃采漕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潘季馴前后四次奉命治河,一共用了二十七年,才使河、漕都得以平穩下來,這一點與張居正知人善任關系很大。

  由以上內容可知,張居正在考成、理財、邊事、河工這幾個問題上處理得比較好,其對黃河的治理為萬歷初年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對于張居正執政的這十年,我想應該給予正面評價。對比一下嘉靖到萬歷這近百年的時間,只有張居正改革這十年振興了一下。張居正的功績不在制度設計方面,他是堅持成憲,有決心,有才干,有雷厲風行的作風才能收到實效。張居正說過“得失毀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茍利社稷,死生以之”,這便是大智大勇。沒有這樣的實干精神,考成法、一條鞭法在懲治貪墨、鞏固邊防等各個領域便不會取得效果,也就無法扭轉正德、嘉靖以來的頹勢。盡管相關的主張徐階、高拱都曾言及,但真正全面、深入付諸實施并收到實際效果的是張居正,故不能貶低張居正在諸多改革家中的歷史地位。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3.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4. 朝鮮領導落淚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與奴才的下場
  8. 歷史的“魔鏡”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0.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胡錫進爆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問是誰?造就的胡錫進這類的“共產黨員”,真是可恥!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顏寧女士當選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10億巨貪不死,誰死?
  9.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難忘的偉人 永恒的頌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北國的黯然曙光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