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版 - 推薦文章 每天下午六點更新
[共產黨人] 高巖:人間摯情楊開慧、紅霞萬朵映后人
79年前的今天,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烈士在湖南長沙英勇就義;身為知識女性、中國共產黨早期僅有的數位女黨員之一、毛澤東的妻子和毛澤東孩子們的母親,楊開慧的道路代表著無數革命先烈短暫而永恒的一生:為理想、信念、摯愛、天下苦難大眾以及后人的幸福而犧牲自我!
[思潮碰撞]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政治考量與時代價值
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萌芽于20世紀40、50年代“一個中間地帶”思想,雛形于60年代的“兩個中間地帶”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毛澤東以國家利益與主權訴求為邏輯原點,以矛盾對立統一論為哲學基石,以冷戰時代背景為歷史平臺,以反對霸權主義為主要外交方略,形成了著名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作為中國外交戰略和國際關系理論的標志性成果,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具有十分特殊的時代價值,特別是在國際倫理與正義原則、話語權與國家形象、安全機制與戰略伙伴關系、相互依存與文化超越等領域形成的理念和原則,是值得我們倍加珍視的寶貴的思想資源。
[思潮碰撞] 臺灣左派陳明忠: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陳明忠先生1987年第二次出獄以后,開始透過日文(輔以中文資料)大量閱讀中國革命史的書籍,想要解決在獄中讓他困惑不已的問題。他第二次被捕是1976年,不久文革結束。在獄中,經由臺灣的報導,他逐漸知道了一些文革時代的事情,受到很大的震撼。他無法了解,他一輩子所獻身的革命為什么會變成那個樣子。因此,出獄以后,他迫不及待的閱讀書籍,想要尋求答案。
從1949年到1976年,中國人口從四億多一下子增長到十億多,足足增長了1.5倍。如果生活不安定,糧食不充足,一個國家怎么能養活十億多人,而且年年經濟都在成長。中國前一個太平盛世是清朝的康、雍、乾時代(共135年),那個時候,中國人口暴長到四億。嘉慶以后,內亂、外患不斷,中國人再怎么多生,人口始終維持在四億多,因為很多人死于飢荒和戰亂。共產黨才統治不到叁十年(不到康、雍、乾時代的四分之一),人口就增長了1.5倍,這只能證明,一般工、農,生活是得到基本保障的。由此可見,這個政權確實是努力照顧工、農大眾的。
[工農之聲] 罷工線內、國境之外——外勞、臺勞的共同處境
從1950年起至今剛好為時60年的光景,恰巧是一代人的生命,同時也是臺灣最早幾個重要明星產業的黃昏,特別是以紡織業為代表。從1990年起,紡織業便逐漸邁入產業生命週期的末端,特別是當東南亞與中國大陸加入生產的行列,以紡織產業起家的企業紛紛轉型,如著名的新光集團;而工廠工會從1970至1980年代主要是以對勞動成果分享的斗爭,也開始面對「關廠斗爭」,今日的華隆罷工也是在這個歷史脈絡下。
人員的跨國流動并不足以為懼,這已然是歷史上常態性的情事,而討論的重點經常非此即彼:不在移工的屬地國,便在移工的遷居國,不是在異鄉的支持經濟發展,便是匯回本鄉的打工所得。然而真正的癥結卻在勞動力與勞動力再生產的不可分割:出國除了打工之外,也通過在地生活重新再生產了個別的勞動力,因此在打工之余,還是缺少不了旅行中的各種體驗活動,甚至是更進一步落地生根,成家育兒。而這一點正是在臺灣勞資力量不均衡下,逐漸使其分離開來,換言之,正是資本對勞動力的汲取,卻又迴避了勞動力再生產的領域。
[思潮碰撞] 我國《歷史與階級意識》研究綜述
盧卡奇的早期著作《歷史與階級意識》自20世紀20年代剛一問世,就引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陣營中的批評和爭議,而且這種批評和爭議一直持續到今天。該書傳入中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也一直是國內哲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八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對這些成果先后經過了幾次梳理,面對當今中國發展的諸多問題,再次對其進行梳理,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立足當下在未來做好進一步深入而有價值的創新研究。
不能把沒有經過科學分析的不分具體情況的盧卡奇的“自我批評”材料作為證明盧卡奇對其自身思想的修正證據,這是不科學的,更是不負責的,也是危害巨大的。
[思潮碰撞] 女性主義與當代學術成果
女性主義常常被誤讀和誤解為僅僅是為改善男權社會中女性命運和處境的一種理論訴求,但實際上,改變女性命運只是女性主義的社會實踐的目標之一。當代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的更為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它對已有理論和知識系統的全面質疑和挑戰,這種挑戰如今構成西方以及西方以外許多國家知識發展不可忽視的方面。
在當代理論各種聲音當中,女性主義無疑是極為響亮和突出的。女性主義以其明確的問題意識、尖銳的批判鋒芒和堅韌的實踐精神,不僅一步步改變著女性自身的命運,同時也在人類文化知識的勘誤和理論空間的拓展方面,表現出獨特的革新力量和鮮明的個性。后結構主義以后的女性主義學者,一方面繼續推動社會變革,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深入文化思想內部,在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哲學和倫理等學科領域,對父權制的歷史文化結構和男權思想結構進行全面解析,對這些學科的基礎和前提性概念提出質疑,從而形成根本性的沖擊。女性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學術領域的展開情況究竟如何?主要在哪些學科中更為突出?
[網友雜談] 劉仰:中產階級社會為什么沒有民主
在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如何實現中產階級社會,即實現十八大所指出的 “共同富裕”,應吸收古代小農經濟中產社會的理念精華,結合現代經濟的特征,吸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中產階級虛擬化、泡沫化的教訓,探索“中國特色”的制度方式。
任何經濟都是政治,經濟民主是一個社會的根本目的,政治民主只是實現經濟民主的手段之一。經濟民主就是“共同富裕”,但不是絕對平等。“共同富裕” 這一經濟民主目標的實現,其意義遠遠大于政治民主這一手段的實現。也就是說,民眾相對平等地擁有社會財富、實現共同富裕,比民眾擁有“一人一票”的政治民主權利更為重要。
[思潮碰撞] 韓毓海:數理邏輯批判與《資本論》創作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與交換活動并不受數學和邏輯法則支配,而包括數學和邏輯學在內的形而上學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基礎是形而上學,是依據數學、邏輯學和語言學的原理來描述現實的。它采用的范疇都極其抽象,現實中根本就找不到原型,是難以理解的“象形文字”。資本主義交換其實就是被包裝成“等價交換”的不平等交換,而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從揭示這個秘密入手的。
[思潮碰撞] 鄭彪:卿本佳人,奈何從賊?自由與道統不沾邊
現將文章重發。原標題為《資中筠先生,我為您惋惜——自由與道統不沾邊》
資先生這段話的問題在于如何定義“頌圣文化”,關于如何評論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九十年,雖然筆者主張主流是好的,必須肯定——因為沒有共產黨,不但沒有新中國,而且20世紀下半葉面對美蘇兩霸,中華民族是否能夠作為一個基本統一的地緣政治主體存在,都是問題;而且否定了中共九十年,等于說中國20世紀的歷史一片漆黑,中國人簡直一無可取,一無是處——但是這個問題目前與自由主義者爭議太大,所以是否可以“頌圣”,姑且不論,但是,如果因此不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之(總體上)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轉而對美國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做另一種“頌圣”,豈不是如同被西方文化征服,“敢投戈下拜‘真吾父’”(這里作者是反宋人張元干之意而用之,現代語叫“給美國當孫子”,或“三百年殖民地”),豈不荒唐?作為一個受“五四”愛國精神熏陶的資深學者,豈不是一種文化和政治上的尷尬,甚或失節?一些媒體報刊,近年來日益淪為西方的地緣政治工具。
先生以耄耋之年,來趟這道渾水,搞得晚節不保,這是何苦?掉一句書袋,叫做“卿本佳人,奈何從賊?”
[思潮碰撞] 古典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關于奢侈品理論的研究
盡管對于奢侈品的界定存在著如上困難,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對于奢侈品(及與其密切相關的必需品)還是存在著一些"共識"的。1894年,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在一篇題為《論奢侈》的演講中,就將古典政治經濟學對奢侈品及其消費的看法較為明確地歸納如下:"奢侈一詞,包括了所有那些財富的私人消費形式,這些消費對于消費者的健康和工作效率不是必需的,或者說,在直接或間接意義上都是非生產性的因而也是不經濟的。
與古典政治經濟學傳統相左,馬克思從自身政治經濟學體系出發,對奢侈品理論進行了根本的革新。這種革新的關鍵在于,馬克思將奢侈品的生產和消費還原到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階級關系中去,并著眼于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及其內在矛盾,來分析奢侈品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意義,由此揭示出了"最勤勞的工人階層的饑餓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資本主義積累基礎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費之間的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