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國學商道:“千秋功過”說夏禹》提到,具有原始大眾民主性質的部落聯盟議事會制度和“四岳”參議制度,一旦蛻變為官僚權貴的議事行政體制,差不多便等于宣告了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解體。一個官僚貴族特權階層的形成,由此即成為不可逆轉之勢。這種1%精英民主取代99%大眾民主的歷史性轉折點,便是肇始于虞舜時代。
中國上古時代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解體進程,從虞舜時代開始,到了夏禹及夏啟之際,終于是畫上了一個句號。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私有化進程,是發端于虞舜時代。在此過程中,發揮著承前啟后主力推動作用的歷史人物,就是夏禹。夏禹自虞舜時代開始,最大的功績并不是水土整治,而是在于建立了“分疆封侯”的朝貢和稅賦體系。后來被萬世頌揚的“大禹治水”,卻原來是為了“咸則三壤成賦”和“各以其職來貢”的最終目的。包括夏禹對唐堯和虞舜的兒子“分疆封侯”以“示不敢專也”,實際上是對“公天下”的最后分贓和利益均沾。
由此,我們也就能夠看明白,當初虞舜創建國家法治體系及官僚體系的經費來源和最終目的。可以說,是夏禹幫助虞舜創建了貢賦體系,才使得這個新創建的法治及官僚體系有了取之不竭的財力支持。最后,虞舜禪讓夏禹繼位,而夏禹則創建了自己的“家天下”,但同時也讓虞舜的子孫世享“分疆封侯”的爵祿。或許,這本身就是事先的分贓默契和利益交換。總之,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私有化進程開端與完成,是虞舜和夏禹聯手實現的,這是已經成為事實的古往歷史了。
只是我們的困惑卻在于,人類歷史的公有制社會與私有制社會,同生產力與科技發展階段究竟有無必然的關系?是發展水平落后的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公有制上層建筑,還是發展水平先進的生產力經濟基礎才會產生公有制社會?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化的二三百萬年漫長歷程中,為何最后選擇了原始共產主義這種社會形態?而當從“有巢氏教民筑居造房”解決“住房難”、“燧人氏教民取火熟食”解決“食品安全”、“燧人弇茲氏教民織衣”解決“御寒保暖”、“伏羲氏教民結網漁獵”解決“生活改善”、“神農氏教民稼穡”和“嘗百草”解決“豐衣足食”與“看病難”,直到黃帝“治五氣藝五種”全面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這樣生產科技水平不斷突飛猛進物質產品不斷豐富的時候,中國上古社會怎么就發生了自“公天下”到“家天下”的乾坤逆轉?
這些,都是上古時代留給我們的謎題。而這些中國人世代口耳相傳的故事,也正是給人類世界今天所面臨危機困境的冥冥啟示!
現在,我們也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也就是從夏禹開始的“夏后國”。而此前,則是氏族公社制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時代。那時,氏族公社和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與接班,實行以民主推舉為基礎的“禪讓制”。那么,對于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改制,盡管虞舜和夏禹已經做了長期的基礎準備,但在“天子”世襲繼位這一幕真的破天荒正式上演時,當時天下人究竟是做何反應呢?
據《史記》載:“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這里大意是說,夏禹當初雖然按照“禪讓制”的傳統,提前選定益為繼承人,但由于益輔佐夏禹理政的時間太短,威信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諸侯們都疏遠益而聽命于夏啟。于是,益在主持料理夏禹國喪三年期滿后,就按照慣例避居山野以示謙讓,而夏啟便正式承繼天子位。夏啟賢能,這也是天下眾望之所歸。
但與此同時,《史記》也記載道:“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而天子御駕親征,則必定是一場關系到國家命運的決戰,也足見當時反抗力量之強大。有扈氏部落亦屬姒姓,居于今天陜西省戶縣一代。啟繼禹位后,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臺之會。于是,啟便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有扈氏。為此,啟在甘舉行戰前誓師大會,《尚書·甘誓》對此也記載道:“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戰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啟在這里大意是講,啊!六軍的將士們,我要向你們宣告,有扈氏違背天意,輕慢五行大道,藐視國法。因此,上天要剿滅他們。現在,我謹遵天意,來執行對他們的懲罰。我要你們向左殺,你們如果往右跑,就是違抗的命令。我要你們向右殺,你們如果往左跑,也是違抗我的命令。駕戰車的兵士,如果你們發揮不好戰車的作用,同樣是違抗我的命令;如果服從命令,我就會在先祖社稷廟堂前嘉獎你們;如果膽敢違抗命令,我就會把你們斬首處決,或者把你們作為奴隸服役后再殺掉!
這一段殺氣騰騰的誓師動員令,堪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軍法》。同時,也反映了夏啟假借天道公理之名,創建“家天下”私有制王朝的野蠻和專橫。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被打敗,夏啟遂將其部族全部為罰作牧奴。中國奴隸制王朝和私有制“家天下”的歷史,便由此正式拉開了帷幕。
那么,對于從公天下“禪讓制”到私天下“世襲制”的這場歷史性劇變,究竟是“天下屬意焉”還是“大戰于甘”的結果?為何即便是同一部《史記》,也會出現這么矛盾的記載呢?或許,治史嚴謹的司馬遷,也便是以此筆法來表示存疑!
關于“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史籍中發現不同的記載。在中國歷史上,益這個人物很關鍵。據載,益除了是夏禹按照“禪讓制”選定了接班人外,他還是后來統一中國的嬴秦部族的先祖。相傳益善于畜牧和狩獵,在虞舜時代就曾助禹治水有功。《早于《史記》的《竹書紀年》,相傳為戰國時代魏國史官所作。該書記載先秦時期及以前的歷史,與傳統正史記載亦多有不同,但卻往往能與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銅銘文相吻合。而據《竹書紀年》記載,禹死后由禹之子啟繼位,而益因與啟發生爭執,帝啟六年,被啟殺死。《紀年篇》云:“益干啟位,啟殺之。”就是說,益因干擾啟繼禹位,所以被啟誅殺了。
可見,夏啟是通過武力手段,排除異己,鎮壓和剿滅了天下反抗力量后,才實現了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的“家天下”王朝創建。還有記載說,大禹死后,啟為了承繼天子位,啟并沒有急于清除反對他的人,他認為當前最需要做的是收買人心,以讓民眾心服口服地擁護自己。于是,為了贏得民心,啟便嚴于律已,除了祭神和祭祖外,他不許演奏音樂來娛樂。他平時過著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尊老愛幼任用賢能。這樣,才過了一年,他的聲譽便迅速開始提高了。就是對于啟“子承父位”而為天子,人們也逐漸覺得并沒有什么不合理。
或許,當初夏禹先是選定年邁的皋陶為接班人,在皋陶不幸逝世后才又選定益為接班人,這本身就給“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埋下了伏筆。而夏啟“一手軟一手硬”,作秀扮“賢”和“予則孥戮汝”雙管齊下,則更顯現出不輸乃父的權術機巧。故此,自虞舜時代創建官僚體系之后,夏啟也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玩弄政治陰謀的第一人。而一旦當他帝位穩定后,便旋即露出了腐敗墮落的真面目。他整日飲酒作樂,歌舞游獵。為了粉飾盛世太平,據說夏啟還曾親自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
不久,啟便因為荒淫過度而病亡。早在啟臨死之前,他的“五子”就為爭奪帝位繼承權而大動干戈。小兒子武觀甚至聚眾反叛,啟不得不命大將彭伯壽帶領大軍出戰,才終于將其征服。在啟死后,太康繼父位,也是政事不修,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后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其間,中康、相即淪為傀儡,中康抑郁而死,相則被寒浞殺死。相之子少康,又名杜康,逃到有虞氏并得到有虞氏的幫助,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便是歷史上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事件。
到了夏桀之時,更是把這個奴隸制王朝的腐化而又暴虐推向了極致。于是,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經鳴條之戰,夏朝被推翻,商湯稱“王”,始稱商朝。此后,周之代商,如商之代夏。清之代明,亦如秦之代周。中國“家天下”的王朝歷史,就這樣循環演繹了四千多年。《易·革·彖辭》有云:“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里的“革命”,僅指王朝更替而言。相較于“公天下”與“家天下”或“公有制”與“私有制”的根本性歷史劇變來講,這樣的王朝更替你方唱罷我登場,其實都是談不上“革命性”變化的。即使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直至資本主義社會,也都僅僅只是“私天下”的“換湯不換藥”。
自夏啟伐有扈氏開始,“私天下”的建立者與維護者,便均是“依天道據法理”來懲治忤逆的。因此,除了憑借軍隊武力征討外,法治體系的日漸完備就是大勢所趨了。奴隸制的夏王朝是在氏族公社體制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也是以氏族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這種世襲王權與分封諸侯的宗族關系,同樣是按輩分高低和族屬親疏來確定等級地位的。“私有制”與“等級制”,從來就是一對孿生體。而等級禮教和法制,也便由來就是“一手軟一手硬”的連環套。從人人平等的“公天下”到人分等級的“私天子”轉制過程,實際上就是“槍桿子”暴力強權和“筆桿子”等級禮制教化與法治文明不斷發展的過程。
夏朝的“天子”是最高統治者,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其下屬的軍隊、官吏和監獄等,便是維系國家政權的支柱。自夏王朝建立之后,為了鎮壓各地諸侯和人民群眾的反抗,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制法典。據《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引述《夏書》所稱“昏、墨、賊、殺”,是指觸犯昏、墨、賊這三種罪過的人要判死刑。據說,夏后槐的“圜土”、商湯被夏桀囚禁的“夏臺”,便是夏時的監獄,為中國史書記錄最早的監獄。《史記·夏本紀》云,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索引曰:“獄名”。
《尚書·呂刑》稱:“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便是指周穆王將夏朝的《贖刑》作為制定周國刑法的參考依據。《唐律疏議·名例律》載,夏刑三千條,鄭玄注《周禮》說:“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此外,夏朝除了《禹刑》,還有《政典》及《甘誓》等。
由此可見,夏朝“私天下”而“依天道據法理”的禮法體系,對中國后世各朝各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所謂“大道惟公”,“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關鍵是在于一個“公”字。所謂公道、公德、公理、公平、公正及公義,原本便是源自于“公天下”的上古遺風。離開了這個“公”字,又何言“天”?何言“道”?何言“理”?何言“義”?此或便是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奧義所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