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國學商道:“煉石補天”說女媧》提到,西方文化的“二元化”思維哲學缺陷,最終往往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合流于“拜物拜金主義”的極端自私自利。從1%西方富國對世界99%窮國的剝削,到美國1%剝削本國99%所引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都說明這五百年來西方文化對世界的扭曲已經到了極限。因此我們今天要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與世界觀,要重新認識和發現中國文化,不但要打破五百年來西方精英文化技術實證思維的“洋迷信”,還要能夠打破兩千多年尊卑貴賤等級禮教的儒家精英文化“土迷信”,更還要能夠打破最近四千年來私有制社會下形成的慣性思維定勢。
從華胥氏及其子女伏羲和女媧的故事傳說中,我們也可以約略看出,女媧氏時代已經是華胥時代的后期,也已經是處于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過渡階段。我們關注這個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過渡變化,不僅僅是在于男女平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關注男女平等的經濟基礎演化。有人將此歸結為“血緣情結”與“物緣情結”和“金錢情結”的轉變過程,也可稱為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向私有化的嬗變過程。事實上,這種公有制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逐漸解體,以及私有制的奴隸社會建立,正是后來父系社會的發展產物。而所謂“血緣情結”與“物緣情結”或“金錢情結”,歸根結蒂是“以人為本”和“以物為本”或“以資為本”的意識思維問題。至于只有物質文明與科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有建立公有制社會的基礎條件,這也本來就是人類最近一百多年來才形成的思維定勢。難道我們能說,“女媧補天”及其以前的古遠時代,那時的生產力水平會比此后的奴隸制時代更先進?
那么,我們又該怎樣解釋上古時期的這次社會劇變?難道是隨著生產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從公有制社會過渡為私有制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而這種假設的歷史邏輯,又正好完全顛覆了我們最近一百多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勢。可見,公有制社會與私有制社會的模式選擇,應該是與生產力水平高低并無必然的關系,甚至與母系和父系社會模式也無必然的關聯,而關鍵還是取決于人們對于“人與物”和“公與私”的關系認知。或者說,根本還是取決于人們的意識思維與文化價值觀。這是一個社會學、歷史學和政治經濟學命題,更是一個人類世界今天所共同面臨的時代困惑。
可以想見,在距今上萬年以前的“華胥古國”后期,從女媧氏到伏羲氏,他們所面臨的從母系時代向父系時代的社會轉型和關系調整,僅僅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問題,也依然是人們從公有制社會向私有制社會漸變的心理調整與精神掙扎。因此,“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與其說這是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天災時,一場由女性領導的部族集體團結自救的英雄史詩。毋寧說,這是一曲“以人為本”和公有制社會的集體主義精神時代挽歌。而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化趨勢的不可逆轉,正是以這場“大洪水”天災為前奏的。接下來的父系時代,我們稱之為伏羲時代。迎接這個時代挑戰的代表人物,就是“華胥古國”的后世傳人伏羲氏。
在前面的《國學商道》系列中,我們已經大致勾勒出了從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華胥氏、女媧氏直到伏羲氏的代序傳承脈絡。其中,以伏羲氏時代為標志,即宣告了中國上古時期母系社會時代的終結,并由此開啟了綿延至今的父系社會時代。因此,伏羲氏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以及留給我們的文化印記,也便更為巨大而深刻。如前所述,中國人內心深處共同的精神圖騰,除了“龍”的形象以外,還有一個如影隨形的“陰陽雙魚八卦圖”。而這兩個文化印記,最早就是伏羲氏留下來的。所以,說中國文化,就得講陰陽思辨和易理大道,就得知道《易經》和中國象形文字的文化源頭,就得知道伏羲的故事和伏羲時代的往事。否則,你就很難真正了解中華文化和中國人。
當然,中國自“黃帝命倉頡造字”以前的歷史,只能是人們世代口耳相傳的“口說歷史”。再加上各地語音方言因素,因而在后來整理形成的文字典籍中,對于伏羲就有了許多不同的寫法和稱謂。除伏羲之外,還有伏犠、伏戲、伏犧、包犧、包犠、宓犠、炮犧、庖犧、慮羲、犧皇、皇羲、太昊、大昊、大皞、太皞、太白皋等。伏羲氏是可見于我國古籍記載里最早的“王”之一,是繼華胥氏和女媧氏之后華胥部族的杰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這也是中國象形文字的最早發端,從而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制成網罟,教人們用于捕魚打獵。他還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
據古籍記載,伏羲本姓風,生于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徙治陳倉(今陜西寶雞),都于陳宛丘(今河南淮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司馬貞:“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羲于成紀。”宋代羅泌的《路史》記載:“太昊伏羲氏華胥,居于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意思是說,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為踩神的足跡而懷上伏羲。《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圣人在位,負圖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后人稱為“伏羲八卦圖”。
《易·系辭》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由于伏羲時代與漢代已經時隔久遠,難以細考。而司馬遷治史嚴謹,因此《史記》即從黃帝記起,所記伏羲僅有寥寥幾筆。其中《太史公自序》篇曰:“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篇有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慮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
東漢班固《漢書·律歷志》載:“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為太昊。”《白虎通義》云:“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 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也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
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伏羲與女媧一樣,亦為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因此中國人才有了“龍的傳人”之說。而“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宇宙自然“天人合一”而又生生不息,這既喻示著中國人的由來,也意味著伏羲才真正是中國道家文化的鼻祖。中國古代多以圣人為神,傳說伏羲能攀援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過,黃帝所歸。”《淮南子·時則訓》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注:“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為東方天帝,這就是他的神職。
《論衡·談天》云:“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說文》中釋“一”時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淮南子·詮言》云:“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一。”這里的“太一”,《老子》之謂“道”,《周易》之謂“太極”,均為宇宙起源初始時混沌無形的元氣。《在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陰。伏羲、女媧代表男女結婚生子,這就是宇宙陰陽化育人類的開始。
透過神話迷霧和歷史塵埃,我們可依稀發現,從女媧氏到伏羲氏時代,由于那場“大洪水”的沖擊,華胥部族曾被迫離開地處渭河中下游的“華州”故園,沿河邊逆流而上向西遷徙到地勢較高的隴西成紀一帶。并在那里休養生息了很長時間,這便是華胥氏“生庖羲于成紀”的由來。等到“大洪水”慢慢消退后,就又沿原路順河而下向東返回關中。然后“徙治陳倉”,最后“都于陳宛丘”。這里的“治”與“都”,含義均類似于現在的“首都”。也就是說,到了伏羲時代,華胥部族的文明播遷,已經從渭河流域擴展到潼關以外的廣大地區了。在此過程中,華胥部族也完成從母系社會向伏羲社會的轉變。
如前所述,按照“華胥古國”所處的“華州”地區陜西方言,“華胥”與“華夏”、“男娃”與“女媧”、“父親”與“伏羲”及“父系”等詞語,都是相互對應的近諧音。在那個沒有文字記述的口語傳說時代,伏羲與女媧的故事,則反映了華夏部族正處于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過程中。因此,母系時代“煉石補天”和“摶黃土作人”的女媧氏,與父系時代“兄妹成婚”的女媧氏,已經是相隔多代的不同的“女娃”了。
這個“兄妹成婚”的故事,只是說明了伏羲時代在“大洪水”災后面臨的部族延續問題。此時的一對“男娃”和“女娃”,哪怕是“兄妹成婚”,都是在履行部族延續的神圣使命。但因為是發生于伏羲時代的事情,伏羲和女媧就被演繹為“兄妹成婚”代表性的故事主角了。這個明顯有悖人倫的故事能夠世代相傳,則說明了中國人歷來把民族生存延續視為與“天”同大的自然“天道”。同時,又是含蓄的道德警示,那便是除非遭遇族群滅絕之危,斷不許有此違悖常倫之事!
關于“兄妹磨盤成婚”的故事,有民間傳說這樣描述道,那場“大洪水”吞沒了整個人類,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存了下來。要使人類不致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但兄妹成婚畢竟是很難令人接受的的,于是他們商量由天意來決定這件事。怎樣決定呢?兄妹倆各自拿了一個大磨盤分別爬上昆侖山的南北兩山,然后同時往下滾磨盤。如果磨合,就說明天意讓他倆成婚。結果,磨盤滾到山下竟然合二為一了。于是,他倆順應天意成婚,人類從此得以延續。
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秘密符號“八卦圖”。這是一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電的象形文字。而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則成為古代東方哲學的標志,并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探索和研究。“伏羲八卦”衍生《易經》,開啟了華夏文明新紀元。近代之求簽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隨著部落的兼并和遷徙,伏羲所創立和倡導的古代文明便沿渭水逐漸擴展到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等地,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華夏民族。因此,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圖騰,也由黃土高原蔓延到全中國,演變成為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要論伏羲為人類文明做出的最偉大貢獻,就首推“始畫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許多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宇宙間的一個高級“信息庫”。據載,早在16世紀,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茲就創立“中國學院”專門研究“八卦”,并根據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和當地歐洲先進的計算機。八卦中包含的“二進位法”,現在廣泛地應用于生物及電子學中。公元1984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代廣泛應用時,感嘆“至為可驚”!八卦中的許多奧妙,世人至今還在研究探討之中。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從“盤古開辟鴻蒙”到伏羲“作《易》八卦”,中國文化的基因特質,由來就在于“道”和“易”。離開了易理大道,中國文化就無從談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及文化強國就更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從“盤古開天”到“女媧補天”,則又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所謂的“以人為本”和“以物為本”的“二元化”思維困境,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被中國人有無相生陰陽相形的超然智慧給破解了。或許,伏羲“作《易》八卦”,也正是當他面對母系社會公有制與父系社會私有制時代變遷困局時,所迸發出的智慧火花。所謂“天人合一”易理大道的精神內核,便在于“道術用”渾圓歸一的“大道惟公”。若達不到“大公無私”的至高精神境界,是斷不可能獲此“通天”靈感的。
也就是說,從華胥氏和女媧氏時代到伏羲氏時代,華夏部族只是發生了從母系時代到父系時代的社會形式變化,而伏羲氏卻把握住了公有制的社會本質始終未變,并為此后從神農氏到黃帝時代數千年的持續興旺發達提供了精神滋養。從“有巢氏教民筑屋安居”,到“燧人氏教民取火熟食”,再到“燧人弇茲氏教民織衣”,直到伏羲氏“作《易》八卦”和“教民結網漁獵”,這都是“大道惟公”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在這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里,“個人的”就是“集體的”,包括個人的發明創造和專業技術。所以,伏羲“作《易》八卦”和“作結繩而為網罟”,也就談不上什么個人技術專利和版權稿費。大家能推舉他“王天下”,只是因為他有“教民”的公德與智慧。而此時所謂的“王”,絕不等同于后來私有制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王”,也僅僅只不是老老實實的“人民公仆”而已。
從有巢氏到伏羲氏的“教民”,都是讓全體民眾平等地享受社會文明的發展成果,最起碼是要為99%的人謀福利。這樣,才是“大道惟公”的“天人合一”。所謂“道法自然”,“識天文而化人文”,“作《易》八卦”,最大最多才是“一”,渾圓歸一才是“公”。此所謂“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無“公”則難言有“道”。有了文字記載的時代,人們都想把自己的功德寫進書里刻在碑石上,以求萬古流芳。而真正能夠流芳百世的,卻是少之又少。而從那個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卻世代流傳下來了這些遠古“圣王”的故事,這便是“有口皆碑”,也是“天人合一”的“大道之理”。
所謂“道為術之本,術為道之用”。后世之人不問“道”而只求八卦之“術”,則已經遠“道”而“失道”了。古今中外的研究者,為何至今難以完全破解“伏羲八卦”的奧秘?正是因為我們從超越個人及1%之“私”,進化到99%及100%的至“公”境界,總有很長很長的距離。而這種距離的跨越,似乎與時間遠近無關,也似乎與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階段無關。所謂大道至簡,一陰一陽,一“公”一“私”而已。“易”則“不易”,“不易”則“易”,如是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