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劉繼明老師和主持人的邀請,這部小說我已經收到很長時間了,讀過以后覺得有很多話要說。
多年以來,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歐洲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候,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非常繁榮的,中國的50后、60后受這個時期文學影響非常大,一些知青出身的知識分子,在回憶起他們的思想歷程時都會提到這個時期的一些著名作品,比方說像《紅與黑》。
《紅與黑》對整個50后一代的精神世界產生過很大影響,也成為認識社會的一個工具,讀者自然會問,“如果于連·索黑爾參加了革命會怎樣?”實際上當年投奔延安的知識分子中就有大量于連式的人物,到了八十年代他們再次現出了本相,號稱“兩頭真”,比如曾經在舊炎黃春秋雜志垂簾聽政的“老人小組”就是這樣。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有很多影響巨大的作品,比如《包法利夫人》、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其中有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霧都孤兒》,還有《名利場》《簡愛》《呼嘯山莊》,俄羅斯果戈里的《死魂靈》《欽差大臣》,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美國《湯姆叔叔的小屋》等等,這些小說對50后、60后的中國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我們知道,18、19世紀歐美的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大發展的階段,出現了很多非常殘酷的社會現象,饑餓、貧困、兩極分化,為了追求金錢而犧牲道德等等。這些小說一方面是代表了社會的良心,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個歷史記錄。我們要了解資本主義是怎么一路走來的,你單去讀教科書是不行的,教科書只能給你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東西。只有去讀這些小說,才能夠形象化地具體地去了解這個時代和資本主義的現實。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毛主席向很多高級干部推薦《紅樓夢》,說不看《紅樓夢》,就不了解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人們究竟是怎么生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主子和奴才的關系是如何處理的?只有像《紅樓夢》這樣的巨著才能夠帶給人一個生動、形象、具體的感受。
新中國成立后,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也創作出了很多著名作品。像《創業史》《艷陽天》《金光大道》等。
?非常遺憾的是,80年代以后,現實主義的傳統卻中斷了。我們都知道,80年代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急劇分化的階段。一方面一些人在短時間內通過國企改制暴富,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開始失去了自己原來的社會保障。中國的國企工人階級,就迅速地淪落了。中國的基尼系數,一度非常高,各種腐敗現象也出現了,黑社會也從無到有地出現了,賣淫嫖娼、吸毒這種丑惡的現象也再次出現了……總之,中國社會在發生劇烈變化,開啟了一個和十九世紀的歐美相似的歷史進程,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我沒有看到有相應的可以和這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相媲美的作品出現。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空白,也是中國文學界的恥辱。
?
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界的主流精英,并不關心中國的社會現實,比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他的作品主要指向中國文化,指向中國革命傳統,他的小說是按照西方人對中國的想象來建構的,莫言小說里描繪的那種中國社會,我認為在歷史和現實中都是不存在的,這些主流文學精英的目的,就是為了迎合殖民主義的話語,然后獲得一個被西方摸頭的機會,這才是莫言獲諾獎的原因。
劇變的時代呼喚能夠深刻反映現實的作品。但這種作品沒有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跟中國文學界的整體上的殖民化有很大關系。簡言之,中國文學界對80年代以后中國出現的類似十九世紀歐洲“霧都孤兒”、“悲慘世界”那樣的現實,反而當成一種“進步”,他們認為,需要批判的反而是中國自己的傳統,尤其是中國革命的傳統。張藝謀把余華的小說拍成了電影《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這一類作品把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把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表現成了一個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黑鐵時代,這樣不斷下降的一個過程,所以他們的作品客觀上是對“十九世紀社會現實”的一種辯護。【點擊閱讀】?
說了這么多,我是想指出,《黑與白》事實上填補了中國文學的空白,撿起了中國文學界的臉!你要了解這四十年我們是如何走來的,單看歷史教科書,單看一些所謂改革派人士回憶是不行的,那很可能會得到一些錯誤的概念。但讀一下《黑與白》,就能夠得到一個形象的生動的(歷史)。就像我們讀《紅樓夢》了解封建社會,讀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品了解新中國的建設一樣,我們要了解改革開放,《黑與白》是必讀的。
《黑與白》非常宏大,寫了很多的人物。我今天的分享的時間只有10分鐘,可能已經超時了,所以我不能對這些人物一一點到。這里我僅以王晟為例分享一下我的閱讀體會。王晟是60后,我也是60后,我從王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黑與白》三部曲當中,王晟大體上經歷了一個“左”、“右”和“左”這樣一個過程,概括來說,是經過一個早期的“紅色時期”,然后進入一個“藍色時期”,最后重新回到“紅色時期”。王晟的思想發生了這樣三個變化,我的思想也發生了這樣三個變化。一般來說,我們60后早年都有很深刻的紅色記憶,這種印記是時代造就的,比如說像《英雄兒女》這種電影對我們的影響,像剛才提到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對我們的影響,像雷鋒、王杰、董存瑞、黃繼光這些英雄人物對我們的影響,等等。所以,我們的底色是紅色。但是,這種紅色實際上是時代造就的,思想是從外邊灌輸給我們的,但是它并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思想交鋒,所以,并不穩定。到了80年代,當中國終于打破了美國和西方的包圍,美國從七十年代初就不得不放棄對中國的圍堵,開始和中國接觸的時候,五光十色的西方消費社會一下子就我們面前打開了,這和中國剛剛經歷了一次“歷史強行軍”(即用高積累、低消費的方式完成工業化) 的早期工業社會清貧、簡樸,甚至寒傖的社會面貌形成鮮明反差,我們發現,像英美的藍領工人,家里都有小汽車,住的房子像別墅一樣,現在的〇〇后很難想象,西方消費社會對50后60后這一代人的震撼,因為今天我們也建成了一個甚至更加奢靡的消費社會。所以整個社會,整個知識界,整整一代青年,開始進入一個藍色時期,接受自由主義的一套話語。
王晟,他的名字原來叫王成,來自《英雄兒女》,結果他在大學里就被同學們嘲笑,他無法忍受,就改叫王晟。整個80年代、90年代,60后中的許多人都是在用一種調侃的戲謔的解構的方式來對待革命時代和社會主義時代,另一方面開始接受自由主義的歷史敘述,市場經濟、私有化、民主政治等等。
什么時候開始出現改變呢?就是到了90年代。90年代發生了什么事情呢?我們知道80年代末發生了重大事件,然后是90年代初小平南巡,接著,市場經濟的全部邏輯就迅速在我們面前赤裸裸地展開了。此前,我們對市場經濟還懷有一種非常浪漫主義的、羅曼蒂克的想象,認為它會帶來一個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社會,帶我們進入一種伊甸園或者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世界。但是等到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邏輯真的在我們面前赤裸裸地展開后,我們才發現,它原來包含著那么多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東西。此外,蘇聯解體后,西方也再次轉向對中國的圍堵——這些變化重新在我們的心底喚醒了早期的紅色記憶,就像王晟所經歷的轉變那樣。
從9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我們再次進入了一個“紅色時期”。這個紅色時期和我們第一個“紅色時期”已經不一樣了,我們經歷了思考,經過了和新自由主義的辯論、交鋒,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洗禮,經歷了國際風云變幻的洗禮……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重新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對毛主席晚年的一系列探索產生了認同,這種認同是建立在一種更加深厚堅實的基礎上的,所以是更加穩固的。在《黑與白》中,一代人的心路歷程,通過王晟這樣一個人物,被非常生動也非常真實地表現出來了。
所以,如果一個讀者想了解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思想史,了解50后60后究竟是怎么一路走來的,他們是如何思考的,就應該讀讀《黑與白》。《黑與白》是一部形象當代思想史,我們不了解思想史,就不知道我們是從哪里來的,也不可能知道我們要到哪里去。隨著時代的流逝,這部小說的意義會越發凸顯,不僅是文學價值,也是思想價值,我期待它能夠盡快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這將會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并產生深刻思考的年代劇。
《黑與白》我才讀了一遍,以后有機會我還要重新讀,讀了以后可能還會有新的想法,如果有機會的話,再和大家分享,今天我先講這么多,謝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