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民學英語潑下北冰洋
芊蘋芳
(按:由于前一次轉帖格式沒有調整好,內容不全,故重新上傳完整版,并請編輯將前一次的內容刪除)
目錄
引言
一、為了民族尊嚴和民族文化,不能全民學英語
二、反對制度性綁架全民學英語,解放人性,救救孩子
三、英語詞匯爆炸造成污染,防止污染擴散須終止全民學英語
四、英語前綴亂套,后綴沒必要——中國人拒絕闌尾“言”
五、英語語法是折磨人的“愚”法,不值得全民學
結語
引 言
現在中國人為英語真的很瘋狂,不僅僅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在瘋狂地學,而且遍及各行各業的每一個角落,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到校園、從外資企業到街頭的哥,從幼兒園小朋友到太爺、太婆都在學(北京說是為“奧運”,上海說是為“世博”,廣州說是為“亞運”,紛紛開展“市民講英語活動”),許多地方強調英語學習要從咿呀嬰兒抓起。于是乎中華大地出現了五千年未遇的全民學英語的“歷史奇觀”。面對這如火如荼、愈演愈烈的全民學英語,潑冷水早就不行了,起不了作用,降不了溫,多少人曾潑過冷水,可英語學習卻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反而對于這種潑冷水的,不乏有人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地說,全世界都在學英語,英語正在成為世界語言,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你不要螳臂擋車。這種論調成了全民學英語最有力、也是最重要的堂而皇之的理由。面對這些人我要棒喝道:笨蛋,問題在于改變!中國只要登高一呼,不要說應者云集(總會有一些國家響應),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對世界的影響將是深遠的。要知道,真正全球學英語也只是近二十年的事,且中國、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在這方面起了推波助瀾、助紂為虐的作用,特別是將來還要作全球性大國的中國作了很不好的示范。堂堂中國,擁有14億人口,居然亦步亦趨附和著一些小國和地區去號召全民學英語,甚至比那些小國還更過頭,才造成了英語這種強勁之勢。要知道從七八十年東亞、東南亞掀起英語熱的時候,而同時期的美國甚至感覺到來自西班牙語的威脅,因為越來越多拉丁裔移民來到美國,尤其是南部一些州,西班牙語和英語同等重要。當時有預測認為,未來若干年后,隨著日益增多的拉丁移民的到來,西班牙語將會超越英語成為美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試想如果當時不是亞洲這些國家幫英語鼓噪,英語會形成如此氣候嗎?其實很多國家(包括法國、荷蘭、丹麥、馬來西亞等)都感覺到英語肆虐全球,威脅到本民族語言的生存,威脅到世界多彩多姿的文化格局,可是他們的力量太小,顯得很無奈,只能唉聲嘆氣。難道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也要去嘆氣嗎?奇怪的是,中國不僅沒有嘆氣(或許微弱的嘆氣早就被全民學英語的洪流所淹沒),而且還號召人們集體崇拜英語。我常常對我的學生說,“復興中華”不只是“國強民富”的事情,關鍵是要復興中華文化。物質的東西雖是硬件,但軟實力更有力量,更持久、更富魅力。西班牙衰落了,留下了一個龐大的拉美地區(除巴西)替他傳承文化,英國衰落了,留下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原龐大的殖民地來傳承他們的文化,可是中國強大了,卻形成了對英語的畸形崇拜,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如什么定義都要從英文詞典里面去尋找),丟了民族文化的靈魂,甘當傳承別國文化的工具,中國燦爛文化的顏面只能斯文掃地,這將是何其悲涼!與其將來如此悲涼,不如來個痛快,讓我下重手,潑下北冰洋。只有潑下北冰洋才能驚醒民族,才能對全民學英語達到全面降溫、迅速冷凍的效果。當然我還得講一講潑的理由,不然我也是不講理的潑皮了。
一、 為了民族尊嚴和民族文化,不能全民學英語
二、
我們承認讓部分人去學習外語(不一定只是英語)在某一個時期內是必要的,有它功利性的作用,套用魏源的話來說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必要,畢竟西方比我們發達,需要學習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重點是科技,其他都是次要的),但也不能像今天一樣要求全民來學,更不能無限制的學下去,就好像計劃生育一樣只是一個時期的權宜之計,不可能無限制地推行下去。試想如果嚴格執行一對夫妻只生一胎,誰都知道數百年后,中國人口差不多會滅絕,但如果擔心這種事情會發生,那未免杞人憂天,畢竟我們的后人會適時調整人口政策,即使出現了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無非也就是讓人們敞開肚皮生就是了。可全民學英語就不同了,一旦形成某種氣候,就難以逆轉,這倒不是杞人憂天,因為我們現在就看出了太多的苗頭。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在我們的學生與小孩子心中早已超過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書店里到處是英語書籍,街頭廣告也中英夾雜,有的甚至是純英文的。校園里面的廣播變成了英語廣播,市內公交車上用中英雙語報站名。大小學生們都常常帶著耳機收聽美國之音或BBC或聽英語歌曲。學校的晚會常是英語晚會或用英語主持,有的還把英語主持用到了婚慶典禮上,真真令人發指。有一些學生只喜歡聽英語歌,不喜歡聽中文歌,甚至有學生在自己的音樂盒里見了中文歌就刪掉。快男比賽時, 朱樺 老師還多次跟快男選手強調要少唱英文歌,可選手還是左一個右一個的唱他的英文歌,后來 朱樺 老師不再強調了,覺得說了也沒用。盡管快男唱中文歌的情況還是多一點,但明顯已經不正常啦。有些英語迷抱怨說,受不了在中國說英語,因為中國人的英語講的不地道,他們心里只希望跟老外說英語,不知不覺他們對自己的同胞有點鄙厭的感覺了,而對英語文化的異邦人士越來越肅然起敬,他們模仿老外,染黃頭發,搞夸張動作,唯西方馬首是瞻,以為能放幾句洋屁,就覺得比自己的同胞高一等,這些人越來越像魯迅筆下的“西崽”了,舉手投足不像是一個中國人。
有些人學了某些英語交際語之后,反過頭來譏笑自己好端端的中國式問候語“你吃飯沒”,因為西方人見面喜歡問“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嗎”(It is a fine day,isn’t it),還說這折射出中國人不關心自然而西方人比較關心一些,甚至還杜撰說“你吃飯沒”與過去中國人沒有飯吃有關,完全是自我臆測,真正的一派胡言!恰恰“你吃飯沒”更體現了人性的關懷,表明中國人關心他人,熱情好客,如果沒吃飯,中國人一般會盛情款待,先讓客人填飽肚子再說,可西方人一見面就說了一句典型的“廢話”(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嗎),因為這是一抬頭就可以知道的事情,等于是用一句廢話來開啟下面的談資。他們恰恰缺失的是人性的關懷,如果叫他們請客的話,則一般執行所謂的AA制,完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培育出來的勢利眼的表現。這說明中國人學英語學得喪失了是非辨別能力,學出了民族自卑心理來。怎么會產生民族自卑,其過程是這樣,全民學英語首先會產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疏離,對民族文化疏離就會產生民族文化隔膜,而民族文化隔膜就產生民族文化不自信,民族文化不自信,就會產生民族自卑,而民族文化自卑,就會產生民族虛無主義,不知不覺變成了英語文化的俘虜,最終結果就是文化投降,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這種最壞的結果,但已經產生了很多的民族自卑心理和民族虛無主義的“后殖民情結”。這種例子太多了,比如說,“萬里長城”是中國人固步自封、不求進取的象征,龍是中華文化的大病毒(因為英語里面的所說的龍“dragon”是惡或惡勢力的表現),鴉片戰爭中的外國勢力是進步勢力,外國侵略者是文明人等等。一些英語文化迷還會主動地替犯有野蠻掠奪與屠殺的殖民活動洗刷罪名,甚至會說 “英法殖民地促進了人類的進步”, “如果中國作了英國的殖民地,我們的日子會愜意得多”(恐怕他們是想做第二個印度),“中國還需進一步西化”,“我寧愿中國成為西方世界的經濟殖民地”等等。還有人甚至好像很大度、很客觀地承認中國的漢語比不上英語好,中文難學等等。真是妄自菲薄,自我作賤!這種長期地、囫圇吞棗地全民學英語,結果把西方弱肉強食的現代西方文明(達爾文進化論不良價值取向的集體反映)塑造成近乎完美的形象。如果我們不斬斷全民學英語的“根”,不做到釜底抽薪,要像改變中國人的民族自卑、日益媚外的心理和防止西方價值觀的滲透,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為這些東西會伴隨著全民學英語,潛移默化地入腦入髓,一旦全民都入腦入髓,改變自然就困難了,到那時中國人永遠只是西方的跟屁蟲,永遠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新聞標題,說是一位老師炮轟中國政府網的英文版,先是感到一驚,到底我們的同胞還是有反“洋文”的斗士,可仔細一看,原來只是痛批他們英語不好,不能讓中國人民更好地去瀏覽標準的英語表達,結果讓我大失所望。過去中國言必稱希臘,現在中國言必稱英美。過去言必稱希臘主要是稱道希臘的文化的優秀方面,可現在稱道英美,連英美的丑陋的文化都崇拜。不是現在很多的中國人崇拜一位外號Lady Gaga的美國歌手嗎?她肉裝出格的表演,實在令人作嘔,可是在中國她很有市場,很有炒作的價值,連新華社記者還報道說Lady GaGa蠟像落戶香港的新聞。倘若不是全民學英語,中國人會去崇拜這種人性墮落的人物嗎,會有記者去做這些輿論的誤導 嗎?
全民學英語,不僅會產生民族自卑心理,而且遲早會讓全體中國人集體成為基督徒,從而顛倒和改變中國人的價值觀。只要有一點常識的人都懂得,西方基督教始終是配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工具。當然如果基督教是一個良好的宗教,那也無可厚非,可基督教偏偏是一個騙人的、劣跡斑斑的宗教,什么上帝、什么上帝創世紀、什么諾亞方舟、什么偷吃禁果的原罪、什么天堂、什么地獄,甚至連基督教的所謂創始人耶穌都是編造出來的,且歷史上基督教并沒有良好的記錄,貪污腐化,欺壓百姓,殺害異教徒(過去是屠殺異教徒,現在是“不敢”了,但骨子里面是非常仇視其他教徒的),迫害科學家(對科學和科學家最為壓制的就是西方教會),充當殖民者等等,可謂罪惡滔天。西方的基督教怎能和東方佛教相比,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佛教從來不講上帝,不講神,宣揚的是眾生平等,追求的是人格心靈的完美境界——佛的境界,正是因為它宣稱眾生平等,所以就不會稱其他教徒為異教徒,也不會對他們搞所謂的十字軍東侵,因為他們心中有佛、心中有愛。佛教經典具有高深的智慧,《圣經》與之相比只是小兒科的東西。對此,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稱贊佛教是超然的“宇宙”宗教,如果讓他選擇的話,他愿意做一個佛教徒。為什么他有選擇權,卻沒有選擇作佛教徒呢?我只能說他實際上已經被基督教綁架了。另外英國當代著名科學家霍金也曾揭露上帝創世紀的鬼話,但是他敢反基督教嗎?不敢,因為他同樣被基督教綁架了。現在西方政治人物和宗教人士還打著“宗教自由” 的幌子,其實是憑著自己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進一步向全世界滲透,以便用基督教來綁架世界人民,從而達到西方人永遠主宰世界的目的。如果全民學英語,讓中國人都變成了不良宗教的基督徒,不就完全顛覆了中國人思維習慣,背離了中國人的傳統風俗嗎?中國人不尊孔孟老莊,不敬祖宗,而去尊那些編造謊言的阿奎那、傷害中國人的殖民者馬賴之流為圣人,這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將是致命的一擊。中國人在全民學英語的狂熱之中,會通過語言學習接受西方價值觀的同時,對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也會經歷一個疏離——隔膜——不自信——自卑,到最后就完全顛覆的過程。現在的中國人不是正在喪失勤儉節約的習慣嗎?不是正在喪失孝道文化嗎?不是學著西方人傲慢與張揚,把老實、誠實視作了無用的代名詞嗎?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徹底顛覆除了與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有關以外,難道不與全民學習英語有很重要的關系嗎?越是現代化的城市中國傳統文化越是淡漠,西化越是嚴重。過去一段時間,香港、上海爭搶迪斯尼,表面上是拼命在搶奪經濟利益的蛋糕,實際上是不自覺地充當了宣傳西方文化的急先鋒角色。現在的大城市越來越開放,開放得要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了(甚至在填寫身份證出生年月時都要求一律采用公歷而不得采用農歷,那干脆不要過農歷年,都去過那種虛假的“圣誕節”吧!),只有我們最質樸的農民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堅守者,可那些精英們還會罵他們土氣,也會要求他們去學點英語變得“洋氣”一點,還自甘賣命配合西方將這些善良的老百姓引導去做耶和華的子民們。面對這些迷失民族本性而不知悔改的人,除了切齒以外,就是痛下重手,潑下北冰洋!
二、反對制度性綁架全民學英語,解放人性,救救孩子
過去,我們學俄語,七十年代轉型學英語,這都是某種意識形態的產物,完全沒有任何科學性和真正的實用性。學習外語如果用體制的方式綁架人民,這是非常可怕的。按理說,學不學外語,學何種外語都必須由自己決定、自己做主,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一種對他們內心的尊重,就好像我們信仰宗教的權利一樣,我們有信仰一種宗教的權利(但基督教除外),也有不信任何宗教的權利,這種權利必須得到尊重。英語只是一門外語,只是一種交際工具,教育部門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學英語,更不能用英語考證倡導“全民學英語”。可是我們的政府和教育部門正在動員所有的干預力去推動全民學英語,并用制度的方式綁架全民,因為教育部門規定把英語當做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一樣作為中學基礎學科和大學必修課,并把英語考試列入中考、高考、研考的必考科目以及各類職稱英語考核等,更可鄙的是,最近兩年江蘇省的高考只考語文數學英語,把英語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難道英語就那么重要,就比物理、化學重要,就比自己的歷史、地理更重要。不去重視真正的科技與自己的人文學科,卻重視一門外語,可見這些教育部門的官員們愚蠢到什么程度,真正荒唐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喪失人性的制度性綁架既剝奪了公民的自由選擇權,也大大加重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給他們帶來了空前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成為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座新的大山。
長時間地學習英語還是造成當今中國人學術浮躁和生活態度淺薄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方面長期學習英語,造成了中國人對自己優秀傳統文化的隔膜,使得一些好的傳統價值觀淪喪(前面已有論述);另一方面,長期地學習英語使得很多的學生荒廢了自己的專業學習,致使他們沒有太多的精力來專注自己的學位論文和其他論文的撰寫,所以專業不夠專、論文注水、造假、混文憑的越來越多,現在社會上的“高級人才”很多,但中文寫得好的人卻鳳毛麟角。當今中國高校清一色都重視英語,英語已經成為它們衡量是否“人才”的唯一標準,尤其是那些頂尖級的高等學府,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成了英語的高材生,最好的都出國進一步“深造”去了,將來回來以便更好地傳播“優秀”的英語文化和基督文明,好進一步毀滅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這些頂尖級的高等學府培養了這么好的英語人才,難道他們就不淺薄了嗎?就比過去更優秀了嗎?就更受到人們與國際社會的尊重了嗎?答案顯而易見。堂堂的高校和廣大的大學生不去重視自己的專業,卻如此重視一門外國語言,真正會讓外國學者都會笑掉牙!我見過好多的高校在招碩士 和 博士的時候,它們幾乎都不太關心專業,而是關心對方的英語能不能過,只要英語過線,其他都好操作。這種忽視專業、重視英語的病態的人才培養機制其后果將是非常嚴重的,嚴重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好好研究,我只知道這不是一種錯誤,這是罪孽!面對我們高校 “崇拜英語”而不重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我欲哭無淚,除了切齒,我還得痛下重手,潑下北冰洋!
全民學英語還不知挫傷了多少莘莘學子的進取心和自信心,說得更嚴重一點,把很多中國人學傻了。好多可愛的寶寶因聽不懂英語而煩躁,不少中學生、大學生因聽不懂所謂雙語教學中的英語而倍感失落(甚至有學生因拒絕學英語而被開除學籍),好像只有那些英語好的學生才能成為“明日之星”,英語差生則只是黑暗中閃爍的螢火蟲。多少青年學子因為英語差而毀了美好前程,如考研大軍中那些學古漢語的、學建筑的、學園藝的、學中醫的、學民族音樂的,那么好的專業苗子就是因為英語差而痛失機會(其實除了英語文學等個別專業以外,絕大多數專業根本沒有必要去學英語,包括眾多的理工科專業和文科專業,應該說拋棄一種語言學習的沉重負擔,肯定能更有效地學好自己的專業)。這種勞民傷財地、耗時無底洞地學習英語,終究有何用呢?好多人承認他們花費的不值得,結果到頭來對人生沒有任何意義(當然除了一些制度性設計的意義以外,如英語不能達線,考不上研究生等。其實大多數的人恐怕一輩子都難以用英語跟別人作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對話)。當然也有人會立馬舉證學習英語的種種好處。那好,不如先讓我來說說英語的“好處”,以便讓大家知道它有用的“真相”。
比如好多人英語學好了,能夠接受西方的流行文化,能唱英文歌,好多人寫文章或論文的時候知道寫英文摘要,好多人還可以以教英語為職業混飯吃,同時可以幫助更多的中國人來學習英語,好多公務員英語學好了,可以幫助政府開設英語網站,還有好多優秀的英語人才,可以出國更好地服侍外國人幫他們洗碗刷馬桶,那些最優秀的還可以幫助跨國公司進一步擠進中國,賺中國人的錢,弄垮中國的民族工業了。中國人英語學好了,英美人士來中國就更方便,他們不用帶錢,也不用請翻譯,甚至也不用帶老婆,只要帶一張能講英語的“洋嘴”就可以了,因為中國人已經準備好了服侍你們,也不用你們掏錢,我們的翻譯都可以從自己人那里弄一些“洋務費”,我們某些女生可以零距離地跟你們學英語了,你們盡管開心來中國裸游(旅游)吧!學習英語的好處還多著呢,比如說你要中考、高考吧,英語不好怎么能考上好的中學與大學呢。考上大學,別以為英語沒有用了,除非你不想畢業,不想拿本科畢業證和學位證等(至于畢業后則另當別論),也除非你不想繼續深造去考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別以為你博士畢業,就以為英語沒有用了,國家用那么多的錢培養你干什么,不就是希望你畢業以后,還能搞雙語教學嗎?不要以為你年紀大,英語就沒有用了,除非你不想拿高級職稱。你醫術再好,有什么用,人家用啞巴英語早就是主任醫生了;你書教得再好有什么用,人家用啞巴英語,年紀輕輕就是教授了;你漢語稿件寫得再好有什么用,人家能用具有“國際視野”的英語寫報道,早就是高級記者了。不要以為你退休了就覺得英語沒有用了,因為你可以影響下一代,可以讓祖孫三代全家人都熱愛英語。這樣下去,再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在強勢的磁場效應和馬太效應的作用下,英語在中國就可橫掃一切,大行其道,到那時中國人所有的婚禮都可以用英語主持,連食堂里面的工人師傅都可以用英語服務各類人員,連街上掃垃圾的清潔工都能用英語教育市民們注意公共衛生,屆時英語就最有用,那漢語當然就派不上用場,終于可以完璧歸趙地奉回給我們的祖宗。
只是我們的祖宗在地下會哭泣!所以為了不讓我們的祖宗在地下哭泣,為了不讓所有的中國人都作了不孝子孫,我必須潑下北冰洋!
反過來,如果我們取消全民學英語、取消英語中考、高考、研考,這將是束縛在英語學習中的中國人的巨大的人性解放,必將重新煥發出無限的創造性與活力,我真的難以想象如果一個14億人口大國的國民能騰出一半的時間來學習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將會是怎樣的改變,那種改變的情景,我真地想象不出來。但至少我相信每一個人如果能最大程度地將精力用于自己的專業領域,一定能在相當程度上改變當今中國人普遍浮躁的心理,創造出更多領域的真正大師,無論是物理、生物、化學、建筑、繪畫、音樂、文學、歷史等等的。還記得“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一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嗎?多少人去尋求答案,說什么是因為急功近利,什么培養機制、教育觀念、沒有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圍等等,不是他們講的沒有道理,也不是我們的學生不聰明,不是我們的學生不努力,關鍵是兩個重要的絞索在扼殺中國人的創造力,一是全民學英語,另一個是空洞化的政治教育(以及由此產生的形式主義)。
但是兩相比較,學英語更壞,占用的時間更多,使中國人更浮躁、更淺薄(包括當今考風不正,英語考試貢獻最大,而且都是高科技手段的,倘若取消英語考試,考風整頓相對容易得多)。老實說,一個國家的進步不在于改變語言,而在于更新觀念和更新知識!千萬不要說全民學英語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這對國家人民沒有任何好處,恰恰帶來的是傷害與痛苦。所以要真正解放人性,解救我們的孩子就必須反對制度性綁架全民學英語,就必須對此去體制化,就必須取消英語中考、高考、研考及各類職稱英語考核等。我真的不想讓祖國的花朵和棟梁還在這種英語教育體制下痛苦掙扎,我也不想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變成學英語的傻子,面對這種全民瘋狂學英語,我不能不潑下北冰洋!
三、英語詞匯爆炸造成污染,防止污染擴散須終止全民學英語
英語是一維的表音語言。它用26個字母來排列組合,編寫密碼,然后解讀密碼。這種拼音文字相對容易讀一些,但正是這種玩弄排列組合的表音文字決定了英語是一種爆炸性語言,造成了這種語言的蠢笨和不嚴肅性。現在英語詞匯其實早就突破百萬大關了。這么一個爆炸性膨脹語言卻被英美人士吹捧成世界上詞匯最豐富、語義表達最完備的語言。冷靜一想,實在是笨得可笑。語言不是以量取勝,恰恰要以質評優。為了應付變化的世界,英語就得靠不斷創造單詞來應付;而漢語則以不變應萬變,幾千個漢字就從容應對,這才是質的卓越,這才是真正具有智慧的文字。現在國家漢字的掃盲標準是1500個字,其實一般的大學生有得2000多個漢字就綽綽有余了,而在英語世界里,沒有2萬個詞匯就別想讀報,大學生沒有8萬單詞就不行,如果是英語文學專業那至少要有15萬單詞才行。爆炸性的英語詞匯就其絕大部分而言,我把它們定性為無理性詞匯,而漢語除了一些外來詞以外一般都是有理性詞匯。無理性詞匯的特點就是指令性,是不講道理的硬性規定,體現了野蠻。這里先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后面還會提到),如sow(母豬),就是用sow這三個字母的固定排列組合強行表示母豬,而boar(公豬)則是用boar四個字母的固定排列組合強行表示公豬。有理性詞匯的特點,就是合理搭配,講道理,體現了文明。要知道漢字本身就是一個形聲義的完美結合,然后通過字與字的有機聯系來組詞,如豬是一個畜牲,所以從犬,豬是一個后來造出來的形聲字(從者),如果這頭豬是一頭雌性的豬,當然就叫母豬(以此類推就可以推出母狗、母牛、母雞等);如果是一頭雄性的豬,那當然就是公豬了(同樣可以推出公狗、公牛、公雞等)。中文詞匯基本上都是有理性詞匯,都是有聯系的合理搭配,都是可以解釋的,如溫度,有溫就有度,濕度,有濕就有度,熱度,有熱就有度,價值,有價就有數值,幣值,是幣就有值,決定,現決而后定,想念,一想就念念不忘,扶持,要扶就得加持,標準,又是標桿又作準繩,等等,舉不勝舉。而英語詞匯基本上是無理性詞匯,這種詞匯難記、難以聯想。英語詞匯爆炸性膨脹,將使人們記憶不堪重負,如果伴隨世界一體化,英語成為世界永久性的通用語,則將是人類的莫大悲哀。不僅是因為英語詞匯爆炸性膨脹導致人們大腦昏脹不已,而且會造成空前的污染。
污染一,有共性的詞匯沒共性,是異化的垃圾詞匯.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共性的,如果一種語言不能將這種共性的東西反映到文字上來,無論如何這種文字都不可能是先進的語言,而只能是一種笨拙和陋劣的語言。英語語言就是這樣的典型,因為它的詞匯幾乎都變成了沒有共性、沒有聯系、無法聯想的無理性詞匯,從而構成了英語垃圾詞匯的一個重要來源。而漢語則不同,它是能反映事物共性的,比如在漢語里面只要具有“車”的特點的東西都可以叫某某車,在“車”字前加某種限定就可以了,如火車、汽車、轎車、自行車、馬車等等。可在英語里面卻分別是:train、bus、sedan、bicycle、cart。所以英語詞匯大都是靠指令性規定,是不講道理的,發誓要讓你們無法聯想。在漢語里面,凡是具有機器特點的都可以稱之為某某機,凡是具有樹的特點的都可以叫某某樹,凡是具有花的特點的都可以叫某某花,凡是具有菜的特點的都可以叫某某菜等等。這些詞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聯想。以后要是有這一類的新的品種出現,也懂得如何給它命名。可英語詞匯是亂來的,根本沒有理由,取名字不講共性,實在看不出有什么智慧。諸如此類的詞匯,大家只要稍加比較,誰優誰劣不言自明,如:男同性戀gay,女同性戀lesbian,異性戀straight;成年豬hog,小豬pig,母豬,sow,公豬boar,閹豬Barrow;收音機radio,電視機television,洗衣機washer,復印機duplicator;楊樹polar,木棉樹kapok,橡樹oak,棗樹jujube;母牛cow, 公牛bull,閹牛ox,小牛calf,小雌牛heifer;豬油lard,羊油suet,牛油talon;dog公狗,bitch母狗;cock公雞,hen母雞,chicken小雞,horse公馬,mare母馬等等。這一類的英語垃圾詞匯太多了,舉不勝舉,舉就罄竹難書!
四、英語前綴亂套,后綴沒必要——中國人拒絕闌尾“言”
英語新詞構成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由詞綴和詞根相結合而產生的。這可算是英語構成新詞匯中還有一點聰明的地方,不過站在最具有智慧的漢語視角來看,它還是小兒科,甚至很愚蠢。英語的詞根很多來自古拉丁語、古希臘語、古英語,加上又受過日耳曼“蠻族”方言的影響,所以異常復雜,復雜得我沒有能力去把握,復雜得我們不知道這個詞根的真正的原初意思和來歷,故略而不論。這里重點討論構成新詞的重要手段——詞綴。英語的詞綴分為前綴和后綴,前綴改變詞義,后綴改變詞性。我們說前綴有點亂套。是因為:
1、都表否定,卻有眾多的前綴形式。英語經常用一些前綴來表示否定意義,不像我們中文可以用一個“非”或“不”來統一“否定”。如“非無產階級思想”“非道德”“非綠色食品”“不道德”“不健康”“不快樂”。可英語卻用來表否定的前綴就很多。常見的否定前綴主要有:a-, ab-, anti-, contra-, counter-, de-, dis-, in- (il-, im-, ir-), mal-, mis-, ne-(n-), non, ob-(oc-, of-, op-), un-, with-等。這么多的形式,讓學英語的人幾乎無所適從,多得不知道如何選擇前綴來表否定,很難對的上號,只能去死記硬背,實在想不通一個簡單的否定怎么會被英語弄得這么復雜。
2、同一個前綴,卻有多種意思,容易打架。如a-表示“無”的意義,如apathy(無感覺),anechoic(無回聲的),; 表示某種狀態,如abloom(開著花的), akin(同族的);表示“分離,離開”,如abridge(縮短), avert(轉移);表示“在……之上,向上”,如ashore(在岸上),abed(在床上),atop(在頂上)等等;表示加強語氣,如amend(= mend改進,改正),arise(=rise)等等;表示“一再”之意時,還必須在輔音字母前相應增加一個輔音字母,如 ab-, ac-, ad-, af-, ag-, an-, ap-, ar-, as-, at-等等。這些東西搞多了,真的令人生厭。
3 、有些前綴讓人莫名其妙。比如說,通常用“un-”或“in-”來表達否定或相反的意義,可有時卻是同一個意思,如:loose、unloose都有放松, 解開, 釋放之意;flammable、inflammble都是形容詞,易燃的;heritable、inheritable都是形容詞,可繼承的,可遺傳的;ravel、unravel都是是動詞,解開、拆散的意思。這些東西稍不留心就會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有的甚至更離譜,如valuable是有價值的意思,可invaluable卻不是沒有價值的意思,而是無價之寶的意思,前綴在這里不僅沒有否定,反而進行了意義的加強,真的令人匪夷所思; “canny”機警的,狡猾的,和“uncanny”怪模怪樣,神秘的,好像它們兩者的意思毫不相干。
4、有的前綴顯得古怪,穿上馬甲就難認了。如 endo-,end- 表示內, endoparasite 體內寄生蟲, endogamy (同族)內部通婚, endophyte 內生植物,endocarp 內果皮等等;exo-外、外部exobiology 外太空生物學,exogamy ,外族通婚,exoskeleton 外骨胳,exosphere 外大氣層;dys-不良、惡、困難,dysphonia 發音困難,dyspepsia 消化不良,dyspathy 反感,dysgenesis 生殖力不良等等。英語的內與外就一定要用endo-和exo-來表示呢,為什么就不能用更簡略更通俗的“in”和“out”來表達呢?為什么表示不良、惡、困難的前綴就要用dys-呢?為什么就不能用更通俗的前綴呢?一些詞根穿上馬甲真的就認不出來了,英語這種怪怪的前綴總讓人感到極不舒服。
5、表數字的前綴,把簡單的數字愚蠢化。如di-表示“兩個,雙”dichromatic 兩色的dioxide 二氧化物dilemma 進退兩難;amphi-也表示“兩個,兩種”amphibian兩棲動物, amphiaster雙星體;tri-表示“三”三角形如triangle 三角形tricycle 三輪腳踏車,triple 三倍的,tripod 三腳架; quadri-, quadru- ,tetra-表示“四”如quadrangle 四角形quadricycle 四輪車, tetracycline 四環素 tetragon 四角形等等,至于表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等,我就不說了,要是說了,不要說你們會煩,我自己也很煩。另外還有星期日到星期六、一月到十二月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要舉就罄竹難書!一些簡單的數字,卻故意人為搞得這么復雜,除了證明這種語言拙劣之外,再就是故意存心不良地給人們增加額外的記憶負擔。
如果說英語的前綴只是亂套、很雜的話,那英語的后綴更糟糕,就像是人的闌尾,作為“尾巴”已失去了意義。英語的后綴如果有附加意思或變成某種行為的人或物,如clock時鐘加wise 變成clockwise順時針方向(的),右旋(的) ;teach教加er變成teacher老師,wash洗衣,洗滌加er變成washer洗滌器,洗衣機,洗碗機等等,那它或許還有它存在的價值。可絕大部分英語后綴一般不改變意思,而只是用來改變詞性,這種變化本身就沒有意義了。
1、名詞性后綴。如voltage,伏特數(中文的“伏特”既可表電壓,也可表電壓數),shortage不足,缺少,friendliness(友好),kindness(和藹),emergency緊急,急救,fluency流利,流暢, organization組織,機構,nursing護理,mapping繪制…圖, vomiting嘔吐,,division分割,分開,vision視力,視覺等等。這種名詞性的后綴形式多,很雜亂,都沒有實際價值,因此完全是累贅,統統沒有必要。在漢語里面這些詞匯的動詞、名詞、形容詞是一樣的,無需任何改變,至于它們到底在句子中起何種詞性的作用則完全是根據句意來決定的,這恰恰體現了中文的靈活性。它不像英語那樣的詞性那樣是要靠先天指令性的形式所決定的,英語表面上它們的詞性變化是靈活的,其實質是呆板的。
2、形容詞性后綴。如-al,regional 局部的, spinal脊髓的,vocal有聲的,聲帶的, parasternal胸骨旁的;-ant,significant在意義的,persistant持久的,堅持的;-ar, muscular肌肉的,circular環形的,圓的,anular環的;-ary,anniversary周年的,voluntary自愿的,隨意的等等。諸如此類,多如牛毛。中文無需這種變化,我們只需一個“的”字。實際上,在中文的語境里,甚至連一個“的”字都可以不要(上面這些單詞的翻譯之所以都加上了“的”字,是為了配套說明這些英語單詞都是形容詞)。比如說“美麗人生”“快樂中國”“潔白羽毛”“多彩貴州”等等。
3、動詞性后綴。動詞性后綴相對比較少,如:-ate,deviate背離、偏離,decelerate減速,accelerate加速,degenerate變性, vibrate振動、顫動,migrate移動,angulate成角,anticipate預期、期望,abbreviate縮寫;-en, weaken變弱、變衰弱,soften使…軟化,thicken使…變厚,strenghten加強,shorten使…變短,wooden木制的,deepen加深、深化,harden使…變硬,lengthen使…延長,loosen放松、解開等等。這些動詞性后綴算是各種后綴里面稍微有點意義的地方,不過中文還是更簡潔一些。此類動詞,中文一般用一個“使”字(使動用法,使賓語怎么樣)或一個“化”字(“化”表示轉化,它不是后綴,而是組詞,是有意義的結合,如美化、丑化、凈化、固化等等)或一個“變”字,什么都可以變。(變臭、變壞、變好、變花樣、變干凈、變味等等)。
4、副詞性后綴。它一般是直接在形容詞后面加上-ly即可,算是比較簡單的,如:simaltaneously同時地,concurrently同時地,widely廣泛地,excrusively專用地、唯一地,scarcely僅僅、剛剛,immediately立即等等。盡管副詞性后綴很簡單,只要加上-ly即可,但我們認為形容詞后綴再加后綴,使英語單詞更長,更顯累贅。而中文或只加一個“地”字就可以了。倘若中文像英語這種表達方式一樣,變成“同時的地”“唯一的地”且不會感覺怪怪的嗎?事實上,中文表達也像形容詞不要“的” 一樣,也可以不要“地”,只是特定情況下才需要。如:“快樂向前沖”、“認真執行”、“堅決擁護”“重點打擊”、“同時舉行”等等,根本就不需要在后綴上再加后綴。英語這種無意義的“闌尾”太多,我怕中國人全民學英語,也會惹上這種“闌尾炎”,所以我不能熟視無睹,必須潑下北冰洋!
五、英語語法是折磨人的“愚”法,不值得全民學
總會有人說,英語是一種先進的現代語言,而漢語是一種落后的原始語言,老掉牙了。這完全顛倒黑白,把一個沒有多長歷史的幼稚語言說成是先進語言,而把一個具有豐富歷史的,成熟又完善的,經得起信息化時代考驗的語言說成了落后的原始語言。不錯,漢語是從有原創性的原始語言走過來的,但它不是原始語言,早已演化成了現代語言;而英語缺乏原創性,是剽竊腓尼基字母演變過來的。創造一種文字需要極大的智慧和漫長的過程,利用別的民族創造的字母文字來構建自己的文字,說句不好聽的話,是一個民族偷懶的行為,反映了這個民族確實缺乏原創力,也說明這個民族在文字創始之初,是何其落后。有人善意提醒我,不要走極端(不是我走極端,是整個社會全民學英語走極端,是大家都得了大脖子病,然后說我這個沒有得大脖子病的人不正常),不要拿英語和漢語比較,因為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沒用優劣之分,要說也只能籠統地說,英語和漢語以及其他主要語言一樣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之一。我說這些人根本就不思考,以為語言就真的不能比較了。中國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其實我們只要通過語法和詞匯的比較就可以知道誰優誰劣了。如果有人說英語沒有創造性,那我一定會跟他較勁,因為英語創造了巨大的無理性詞匯垃圾庫,同時還創造了一大堆沒有實際意義的無理性語法。前面談到英語詞匯爆炸時,我一針見血地指出英語詞匯大都是無理性詞匯,那這里我要更大膽地說,英語語法全都是無理性語法。無理性語法的特點就是指令性規定,講形式,不講道理。它說要加ing,你就得加ing;它說要用虛擬語,你就得用虛擬語;它說要用定冠詞,你就得用定冠詞;它說go home中的home是副詞就是副詞,而且是特殊副詞,你不能把它看成是名詞,這是規定的,沒有任何理由;它說用are就用are,說用is就是is,說用am就是am,至于你說為什么不能統一,它說這是規定的,不能給你理由,這種不講理的語法體現了西方列強長期的霸道邏輯。英語語法就是這樣不講道理的,不像漢語是靠句子的內在意義所決定的。漢語其實沒有語法(辜鴻銘先生在《中國語言》一文中早就指出“它既沒有語格、時態、又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實際上沒有語法,或者說不受任何規則束縛。”),如果有的話濃縮成一句就是講道理,這就是為什么“禮出東方,理在中國”在語言文字上的表現。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整個英語語法都是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大雜燴。
1、英語時態是最愚蠢的形式主義 英語中的時態是一種用以表示各種時間和動作方面的動詞形式。英語時態分為:一般現在、一般過去、一般將來、過去將來時,以及這四者的一般時、進行時、完成時和完成進行時,這樣4乘4,就是16種具體時態。這種復雜的動詞變化,是整個英語語法里面最能折騰人,表現最愚蠢也是最沒有價值的部分。英語語法不是靠單詞的內在意思(俄語也可以用一個單詞表現時態)來表時態,而是靠變動復雜的動詞形式來表示,這是最典型的不講道理的指令性規定。這種重形式而不重語義內涵的時態,其結果只能弄得語言更不簡潔、更加拖沓冗長。而漢語語法全沒有英語語法里面的種種人為規定的形式主義,漢語沒有時態的動詞變化,只有表示時間的詞,句子的時態可以根據文字的內在涵義來表達,根本就不需要在動詞上變來變去,而且意思非常清晰。可英語時態動輒變化動詞形式,有規則的和不規則的(大量的不規則動詞變化要占用多少大腦內存),再加上與各種助動詞be、will 、have等組成各種時態,這種人為的折騰實在愚蠢之極。我們覺得既然句子里面有了“yesterday”,咱就知道這個動作已經發生了,根本就不需要變動詞。漢語里面的完成時和過去時,可以說只需“了”和“過”字就可以“一了百了”,包打天下。如鳥兒在水面上輕輕地滑了一下,便蕩起了一圈圈細細的水暈,她走了,他明白一切都無法挽回了。又如一首歌唱的:這把泥土,這把泥土,祖先耕過,敵人踏過,你我牽手走過。還必須指出,一個“了”、一個“過”,并不是一種專門用來表完成的一種形式,而是“了”與“過”本身表示前面動作已完成的意思。漢語里面的進行時,也就只需一個“正在”或“在”就可以了,如:我妹妹正在走廊上踢毽子,我父親在睡覺,我母親在菜園里割韭菜。
漢語里面的被動句[1],一般只要在動作實施者前面或動詞前面加一個“被”字就可以了,如:那位收廢品的老頭被人謀殺了、她的新車被撞壞了、這位地下工作者被敵人盯梢了等等。另外還有一些與“被”字相同意義的詞也可表被動,如“受、挨、遭受、遭、叫、讓、給”等等。在英語語境中被動句使用很廣泛,而漢語使用很少,這使得漢語簡潔很多。我們認為漢語里面的“被”就相當于英語里面的“by”,已經相當清楚地表明了動作的實施者,而英語里面除了用“by”還要改變動詞的形式,而且完全是靠動詞變化形式來表被動,有時甚至加上it作形式主語的冗長方式來表被動,這統統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而漢語里面的“被”字還經常可以省略,更顯簡潔,也絲毫不影響句意,如:信寫好了,門鎖好了,杯子摔壞了,車子撞壞了,種子播種完了,他的成績提高得很快等等。
2、英語從句中的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完全多余。關系代詞用來引導定語從句,它代表先行詞,同時在從句中作一定的句子成分。關系代詞有主格,賓格和屬格之分,并有指人、指物之分。主要關系代詞有:who、whom、whose、that、which等。例如:The gentleman with whom I talked is my teacher,跟我交談的先生是我的老師。用中文表達就無需另外加關系代詞,只要加一個“的”字就可以了,甚至連“先生”都可以省略。再舉一例,This is the person whose name is Liu Dong. 這就是叫劉東的,一個“的”就行了,連“人”都可以不要,更何況關系代詞。另外英語里面的關系副詞兼有副詞與連詞的功能,它所引導的從句用于修飾主句中的某一名詞或代詞,被修飾的詞稱作先行詞,關系副詞要放在先行詞之后。這些關系副詞在從句中做狀語,有時也可作定語。關系副詞主要有四個,即when, where, why, how。(where=in which,when=on which,why=for which)如:The day when(=on which)she went to Beijing was Monday.她去北京的那一天是星期一。Dongting is the place where(in which) I was born.洞庭是我的出生地。在前面這兩個例子中,中文無需關系副詞,同樣只要一個“的”就可以了。而英語里面的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引導的從句,不僅使得句子有些累贅(尤其是還要加上in which、on which、for which等的時候),而且復雜無比,讓人難以分析清楚,所以總感覺英語語法就是一個麻煩的制造者。
3 、虛擬語氣虛擬出繁瑣的語法。虛擬語氣用來表示說話人的主觀愿望或假想,虛擬語氣所表示的含義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它所說的是一個條件,或與事實相反。虛擬語氣通過謂語動詞的特殊形式來表示。在表示與事實相反的虛擬語氣時動詞有下列幾種時態: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過去完成時,現在完成時。虛擬語氣還有很多其他的表達方式,復雜得我不想討論,因為那是虛擬出來的一種無聊的、沒有意義的復雜體。在中文語境里面,虛擬語氣和條件句一樣,統統都可以統一到“如果”和“假如”的句子中來,根本就不要變更動詞的各類形式。比方說:如果我是你,我就不會和她結婚。這按照英語語法邏輯,還是一個復雜的虛擬語,前者是對現在的虛擬,后者是對過去的虛擬,相應的動詞都要發生變化。即:If I were you,I shouldn’t have been married with her.在聰明的中國人看來,“如果”就是“如果”,它是一種純粹的假設,不管它是一個條件句還是一個虛擬語,仍然是一個假設,仍然是一個“如果”,根本就用不著像英語一樣去玩一些“動詞”的各種花樣,那玩的一點智慧都沒有,反而把英語語法弄得更加繁瑣。
4、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沒必要區分那么復雜。在英語語境中,是及物動詞就必須帶賓語,是不及物動詞就不能直接跟賓語,若要跟賓語,必須先在其后添加某個 介詞 ,如to,of ,at后方可跟上賓語。對此,中國也有一些語法學家說漢語的動詞和英語一樣有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之分(可能他們受到了英語思維的影響,在用英語的模型套中文)。其實漢語幾乎不存在純粹的不及物動詞,除非這個動詞沒有理由接賓語(因為中文是講道理的)。如:鳥飛了,他父親死了,門開著,老李咳嗽得厲害,月亮升起來了等等,這些動詞都沒有帶賓語,是因為它們沒有理由要這樣做,但這并不表示這些動詞不能做及物動詞,恰恰都可以接賓語,對應的例子如:我明天飛北京,他死了父親,曉紅開了門,老李咳嗽出血痰來,天空中升起了一輪明月等等。有人還在英語動詞里面如獲至寶地發現一個及物動詞“serve”,卻在漢語里面只能做不及物動詞。但我必須說明一下,“服務”這個詞原本是一個動賓結構,服……義務之意,是有理性的詞匯。在漢語里面一般情況下既然是動賓結構,就沒有必要直接接賓語。可“服務”作為一個動賓結構的動詞在現代漢語里實際上也是可以直接接賓語的,如: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等等。
英語里面一些表方向性的所謂不及物動詞如果需要接賓語,它們總是要帶上to,of ,at等等,這種做法荒謬可笑。像我們中文里面的“來”、“去”“回”、“到”、“抵達”等等,由于它本身就是矢量性動詞,具有方向性,所以無需借助介詞可以直接接賓語,如:郭部長來我們學校,他抵達了交易所等等,甚至連一些沒有方向性的動詞,我們也不必搭配介詞,如他跑出了一分五秒的好成績,天上飄浮著白云等等。而英語里面明顯是矢量性的動詞,卻不能直接接賓語,而必須要加介詞,如:We arrived at the railway station at noon.我們于中午到達火車站。(如果是大地方還要變成“in”,這都多此一舉)。還有什么“go to”“get to”“come to”等等。事實上在中文看來,只要動詞有它的接受者,就可以直接接賓語。按常理英語一些動詞是可以直接接賓語的,可英語硬說不能直接接賓語,如agree、listen、look等等,在中文看來,同意就有同意的項目,聽就要有聽的對象,看就應該要有看的目標,所以直接可以接賓語,無需介詞。如:每個人都很有興趣地聽講課( Everybody listened to the lecture with great interest.)。他們同意這個計劃嗎? (Do they agree to the plan?)這兩個例子中漢語都無需介詞,而英語多此一舉,硬是要加上“to”。在漢語里面常見的動詞基本上都是及物動詞,很少有純粹的不及物動詞,除了一些動賓結構的動詞以外,如:“理發”( 張 老師理發了,但可以變 成張 老師理了一個發)“生氣”(她生氣了,但可以變為她生他的氣),“喘氣”(他不停地喘氣,亦可以改為他喘著長長的氣)等等,這些詞本身是動賓結構,一般也就無需再接賓語了。所以中文沒有刻意去區分什么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統統根據句意而定,統統都是講道理的。
5、單復數的變化,完全多余。就為了區分“一個”,而要變各種單復數,有規則的和不規則的。在中國人看來,這也傻到極點。有人會說,這你不懂英美文化背景,是的,我確實不太懂,但不管怎么說,總得要有存在的價值才是。既然是三美元,這個“三”本身就表示復數概念了,干嘛要去加“s”呢。既然是四個婦女,干嘛要將“woman”變成“women”呢?這些不都是犯了邏輯上的重復的錯誤嗎?有些還要分什么時候可數,什么時候不可數,比如fish, chicken, lamb 等表示動物的一些詞一般可數,但指肉時是不可數。雞蛋是可數的,但作打爛的雞蛋時就不可數。一些看來不可數的,英美人卻說是可數的,比如云“ cloud”是可數的。有一些作單數時,英美人卻說是復數,如trousers褲子,underpants女性用的緊身內褲等,好像它們永遠都只能作復數,可brassiere胸罩卻可以有單數,不免覺得英語怪怪的,就是不講道理。在中文里面,什么都不用加復數,只要一個表復數的數字就可以了,一些不可數的,只要加上適當的量詞就可以了,比如說,三噸水,兩餐飯等等。這省卻了多少不必要的麻煩。中國的“元”yuan和日元yen、韓元won、越南盾dong一樣都是不用復數的,也許東方人比西方人要聰明一點,大概他們都不會就為了“一塊錢”而在單復數問題上鬧別扭,甚至過意不去。
6、人稱代詞的變化,顯多余。英語里面人稱代詞有三種不同的人稱形式:第一人稱指說話人自己;第二人稱指說話的對象;第三人稱指說話人談論的對象。三種人稱有主、賓格之分,又各有單、復數形式的變化。第一人稱:單數I,me,my,mine,復數we,us,our,ours;第二人稱:單數you,you,your,yours,復數you,you,your,yours;第三人稱:單數he,him,his,his(陽性),she,her,her,hers(陰性),it,it,its(中性),復數they,them,their,theirs。在中文語境里無需主、賓格之分,復數就只要加一個“們”字,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只要加上“的”字就可以了。有時連“的”字都可以不要,照樣也不會產生歧義,如“我大學同學”、“他媽媽”“我老師”等等。
7 、形容詞、副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變化太多,沒有必要。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變化規則基本是一樣的,一般是單音節詞或雙音節詞的比較級+er,最高級+est.多音節的比較級在這個詞的前面+more,最高級在這個詞的前面+the most 不同的是副詞前面的the可以省略。這都是最為規則的變化,但里面還有幾種不同的情形,如詞末為-e的,則+r和-st。eg:fine-finer-the finest;nice-nicer-the nicest;重讀閉音節,末尾只有一個輔音字母的: 雙寫輔音字母+er和雙寫輔音字母+est eg:hot-hotter-the hottest ;thin-thinner-the thinnest;fit-fitter-fittest;少數以輔音字母+y結尾的雙音節 原根詞:變y為i+er 變y為i+est,如easy-easier-the easiest;happy-happier-the happiest;early-earlier -earliest(但以后綴ly結尾的副詞不能像形容詞那樣加er或est,如 quickly →more quickly →most quickly quietly →more quietly →most quietly 。只有early除外,因為它的ly并不是那種副詞的后綴);其他多音節詞或者過去分詞形式的都在單詞前面加上more和most ,如:different more different most different ;beautiful-more beautiful-the most beautiful;pleased-more pleased -the most pleased等等。另外還有不少的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不規則的例子,如good better best;many more most ;much more most;bad worse worst ;old elder/older eldest/oldest;little littler/less(er) littlest/least ;ill worse worst ;far farther/further farthest/furthest 等等。可是這些東西在漢語里面,只要一個“更”字和“最”字配上形容詞、副詞就可以了,用不著變化這么多,根本就不會像英語一樣還要刻意用心地記住這些規則的變化和不規則的變化。
8、定冠詞the、介詞of、不定式to、There being形式、with表示獨立主格結構時等等這些東西統統都是多余的。如:the Boston School of Art 波士頓藝術學院、the Bill of Rights《人權法案》。我們覺得the和of 在這里就多余,完全可以分別用Boston Art School和Rights Bill來表達。還弄得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和中國銀行the bank of Chia也是這樣的表達。在這一類似的表達中,the和of好像是一對注定沒有用的雙胞胎。另外the Pope教皇[2]、play the piano彈鋼琴、in the sky 在天空、in the morning早上等等,這里的定冠詞有必要嗎?太多了,舉不勝舉。另外英語還故意制造有無定冠詞的差別,如in the front of在……的前部和in front of 在……前面。其實在中文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在醫院前面有一所學校,自然學校不在醫院里,教室前面有黑板,自然黑板是在教室里,雖然也有個別可能含混的地方,如果有必要的時候,稍加點說明就是了,而英語里面的“the”怎么看都有點多余。不定式to也完全是多余的,如:Can you tell me when to start?你能告訴我什么時候出發嗎?I'm glad to see you. 見到你很高興。 You must come over to see me.你一定要過來看我。上述這些句子中的“to”的存在是沒有道理的,盡管英語句子里面也有存在省略不定式“to”的情況,但通常情況下一般都不能省略“to”,實際上所有的不定式“to”統統都是廢物,都必須省略,都沒有必要存在,尤其還弄出不定式的形式主語“It”來使句子更加拖沓冗長,那更是廢物。There being 的形式也是多余的,如:There being nothing else to do, we went home. 沒有其他事做,我們就回家了。這里總覺得There being完全是多余的,另外一種形式“there”也是多余的,如英語經常說,“There comes the bus”(車來了),同樣在這里“there”和“the”是多余的,還有with表示獨立主格結構時,with也是多余的,如He fell asleep with the lamp burning. 他沒熄燈就睡著了。He stood there with his hands in his pocket.他站在那里,雙手插在口袋里。可以說在英語里面凡是這種表獨立結構的with可以說統統都是多余的,并沒有實際意義。
英語語法存在太多的沒有實際意義的形式主義,在我看來,英語語法全是一些“愚”法,是一套很繁瑣、很無聊的語言游戲規則。學習這樣的語言規則對于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而言簡直是精神枷鎖!當然對于英美人士而言從小就耳濡目染,也就不覺得這些語法會令他們難受,會成為他們的精神枷鎖,反而他們認為這種語法很好,很容易掌握,這就是傻瓜也不會說自己傻、也不知道自己傻的緣故所致。漢語言文法的聰明就在于不會讓那些沒有價值的、空洞的語法形式主義的東西來占領我們大腦內存,不會像英語語法一樣無端地加重人們的記憶負擔。不管英語是從詞匯還是從語法的角度來看,英語和中文相比總是欠智慧型。正是英語語法這種無理性的空洞的形式主義不值得中國人去學習,所以為了不讓這些無聊的語言規則來填充中國人的大腦、阻塞中國人的智慧、困擾和糾結中國人的心靈,我不能不向全民學英語潑下北冰洋!
結 語
總之,英語是一種很笨重、很機械的語言,機械到只能指定某一單詞來表達某一意義,指定某一動詞形式來表達某一時態,非常呆板;而漢語是靈活的語言,是智慧的語言,因為它幾乎沒有語法,沒有英語那些虛擬的復雜,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用幾千個漢字(漢字本身也是詞)來遣詞造句,只要表達清楚,怎么都行。漢語是用成語或俗語填空來玩文字游戲的,而英語則是在單詞里面去填字母來玩機械游戲的,就像是中國象棋是用文字表達的,而國際象棋則只能用機械的形狀來表示,顯得十分弱智。綜觀我前面所敘述的種種理由,我們必須反對全民學英語。要反對全民學英語,就必須取消英語的中考、高考、研考等,教育部門就不僅不能再在中學、大學強推英語,更應該扮演好“解鈴人”的角色,不僅先要主動地把學習英語的人數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下,同時要對走下神壇的英語教育進行全國性反思性批判,以肅清余毒。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多,即使百分之一的人口,還有一千幾百萬人在學英語,還是很可怕,仍屬不正常的范圍,但無論如何至少先要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下才行,以后還需下調,直到沒有干擾因素或沒有干擾因素后遺癥的情況下的一種自然比例狀態。而且我還寧愿讓這些學英語的人更多地轉型去學習比英語也好很多的韓語和日語,我希望中日韓三國(當然希望參與的國家越多越好)的語言學會相互取暖,共同抗擊英語對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結束之前我還需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中國人民第一次站起來,是政治上的站起來,作了自己政治上的主人;現在中國還需要第二次站起來,那就是文化站起來,作自己文化的主人,如果中國文化不能站起來,不能作自己的主人,那復興中華就沒有了實質的意義。最后以一首打油詩算是做個結尾吧!
潑下北冰洋
全民英語瘋又瘋,丟了民魂與自尊,
污雜贅壓成淺薄,還要勞財傷眼睛。
北冰洋水冰又冰,潑向全民醒腦筋,
昔日精衛能填海,今朝我立潑洋功。
芊蘋芳2010年12月于貴陽
(溫馨建議:建議凡是支持我觀點的朋友,請您在留言的最后都寫上“潑下北冰洋”以示支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