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我們村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對一個離開家鄉的游子來說,有幾分振奮,有幾分傷感,更多的則是惆悵。
我們村(大隊),在“農業學大寨”那會兒,可風光了:全縣僅有的3個最著名的學大寨先進大隊之一;大隊黨支部書記是公社副書記、區委副書記、縣委常委、縣革委會副主任;經常有上級領導來檢查指導工作,也是縣上有關部門“蹲點”的地方。
作為農業學大寨的典型,當然主要是大搞農田基建,修梯田,修水庫,修水渠,在溝壑搞“人造小平原”,建“集體農莊”,等等。每到冬春季,便全民動員,集體開灶,干勁十足。工地上熱氣騰騰,車輪滾滾,你追我趕,廣播里不斷傳來捷報喜訊。我們村的主要水利設施,都是在那些年建成的,一直惠及當今。
我們村以種植水稻為主,水是命根子。自從有了綽綽有余的水利設施,糧食產量基本徘徊在1000左右(那時還沒有袁隆平的雜交稻)。記憶猶新的是,每到夏季的夜晚,大家都在院子里乘涼,偶而會有寂寞的“放水人”趕來湊熱鬧,或喝杯茶。什么是“放水人”呢?就是在夜間扛著鐵锨,在生產隊的整個水田范圍內“巡邏”,防止比鄰生產隊的人“偷水”。怎樣算“偷水”?就是把流向我們生產隊田里的進水口堵死,讓更多的水流向他們的田里。這樣的進水口有多處,所以一般是2人一班巡邏,直到天明。
大包干之后,這種情況改變了,到了夏季,每家每戶從白天到夜晚都得看守,生怕自家的水被別家“偷”去。一個小小的生產隊,每年在這個時候為了“放水”而罵架、打架的,會有好幾起。有時打傷的還很重。從“各顧各”的那個時候起,鄰里之間的隔膜就多了起來,甚至成了天天見的仇人。直到現在,不少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毛澤東時代那種和睦、友善、淳樸的民風,已經越來越陌生了。
前些年,兩戶人家為了爭奪莊基地的“風水”,竟然動起了刀子,一個40多歲的漢子被當場殺死。這樣的事情,在毛澤東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那個時候,即便鄰里之間有矛盾,也會有其他的鄰居主動勸說,或有生產隊干部幫助調解。而現在,都“各顧各”了,誰愿意去說句公道話呢?
今年春節回老家,一位70多歲的老人找到我,說他弟弟死了,家里享受的低保應當改為由他家享受。我半天沒有說出話來,心想他弟弟已經死了,他還這樣刻薄,連“低保”也不愿意讓他的侄子們享受,何況他家一直比他弟弟家富裕。我只好對他說,你找鄉村干部吧,他們會掌握標準的。多年不在老家,他以為我“發達”了,其實我只不是個打工的,讓他很失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