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人出生在70年代初期,因此在本人四五歲開始記事兒的時候,本地的生產隊還沒有解散。因此我對那會兒的一些情形還記憶猶新:
早上8點由生產隊長敲鐘呼喚大家上工。社員們開始陸陸續續地從家里出來到生產隊等候隊長派活兒,而且是一邊躺在柴禾垛曬太陽上一邊等,有時個別隊員還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而當眾和隊長吵一架,才能結束工作分配。然后社員根據隊長的分配下地干活:除草、整枝、拿蟲……傍晚時分,社員下工了,自己到生產隊會計那里去報公分——干了多少活兒都有一套公分考核辦法;去拿蟲兒的要把蟲子倒在地上用草棍兒撥拉著數清個數,因為拿蟲的時候要把蟲子捉到一個放了農藥的小瓶兒子里毒死。
夏天各種蔬菜成熟了,生產隊會按各家各戶的成人數量以及孩子的數量把蔬菜分成一小堆、一小堆地分給各家各戶。如果生產隊的牲口死了,例如:馬或者牛,也會把肉分割開來按各家各戶人頭分配,此時社員們會難得地改善一回,本人至今記得我爺爺給我們全家燉馬肉的情形、那次分到我家一斤半馬肉。生產隊也養豬,幾十個豬圈一個挨著一個。平時從莊稼地里拔下來的野草都曬干、磨成草面兒喂豬,用來喂豬的還有其他品質不好、不能上繳的雜糧。當然了,有了生豬首先要為上級繳納,剩下的及其有限的過年時殺了分配給社員。
秋天到了,社員們一起收割、播種,大塊的農田種什么都種什么,那真是一眼望不到邊兒啊!大東方紅拖拉機耕地,一去就是幾里地……沒有見過這種情形的年輕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周家莊鄉看一看,那里依然延續著大集體的生產方式,被稱為全國唯一一個人民公社。從石家莊做汽車順307國道往東不到1小時的車程就到了。
各個生產隊還有副業,例如二隊是生產保險柜,我們三隊生產當時盛放中藥大蜜丸的、圓柱形的小藥盒兒……
對于村兒里的孤寡老人,村里負責安置其生活起居,那會兒對這樣的人稱作“五保戶”。社員生了病,村子里有保健站,有赤腳醫生,看病不用掛號排隊,赤腳醫生可以到田間地頭、到社員家里為社員看病,而且藥費極為低廉,從未聽說過誰誰看不起病……
要說這種經濟方式有什么不足,那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浪費嚴重,反正糧食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且分配不公,有老實肯干的,也有偷奸耍滑的,有在單位時間內干活又快又好的,也有單位時間內干活兒又慢又不合格的。但到了分配的時候,分到手的東西基本都差不多,說這是吃“大鍋飯”真是一點兒也不假;同時,長期以來,國家從農村生產隊征收的東西多,留給社員進行分配的東西少,社員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因此,人們的積極性越來越差,很少有人肯出真力氣在生產隊干活兒了,而且內心對現狀十分不滿,除了那些本來就沒什么本事、本來就喜歡偷奸耍滑混日子的。于是就全國范圍看,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這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短板效應”:一個木桶盛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產隊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因次全國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飛速提高,當然這里面也有優良農作物品種推廣的功勞,所以我們不應忘記那些農業科學家。同時,同樣因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因此土地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一些本來很寬的田間路也慢慢地被擠沒了;一些以前用來灌溉、防洪的溝渠甚至湖泊也被種上了莊稼,這一點我們現在已經嘗到了惡果,那就是我們抗洪能力下降了,尤其是南方。另外,盡管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但由于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因此每家每戶都要備齊一整套農業生產資料。以我的老家為例:百分之百的農戶每家都有一輛農用機動三輪車,其他噴霧器等等小型農資更不必說。我曾經問過我當農民的親叔叔:一家一輛機動三輪車夠用嗎?叔叔毫不猶豫地說:夠用!五家用一輛也夠用!而且還以我家為例:我家有一畝地,左邊的人家種蔬菜,右邊的種莊稼,北邊的種桃樹,南邊的種蘋果;而且就我家這一畝地一半種黃豆、一半種玉米……真可謂是五花八門什么都有。這樣的種植形態無疑無法使大型農業機械得到推廣。所以,這種情況必然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以至于我們國家一度出現農民賣糧難,而國家反而從外國進口糧食的怪事兒!再加上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諸如:水利、電力、交通等方面的投入投入越來越少,從農村、農民身上抽取各種費用、統籌、提留的沒少,例如:三提五統等。這樣就使得農民的收入增長遠遠落后于城市!于是農民、農村、農業這個三農問題產生了。好在現在國家已經取消了農業稅以及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農民終于緩了一口氣……但三農問題依然存在。我們可以想象,人均不到2畝耕地的中國農民,他們的收入增長空間有多大?我們當地的小麥畝產現在是1000多斤,還能增長多少?他們的經濟作物例如水果、蔬菜等增長空間又有多大?要知道他們種植的是一般的農業作物,不是鴉片!有的朋友會說,他們可以去城里打工啊!是的,現在他們有這種去城里打工的自由,但他們只能從事一些粗重的體力活兒,連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現在都很難找到一份薪水對得起自己多年學費的工作,更何況是文化程度很低的農民呢?因此,進城打工會農民增收是一個很大的促進,但對農民收入的顯著改善恐怕還是遠遠不夠的!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收入得不到顯著改善,啟動內需又從何談起?因此,三農問題對國民經濟乃至社會的穩定影響極大,而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民收入增長空間的有限。同時通過以上的分析,如果我們承認以上的現象是事實的話,那么我們不得不承認農民收入增長受限的根源其實就是“家庭聯產承包式的小農經濟”!這種形式的經濟發揮的能量實在有限。
我國是一個小農經濟占據主體的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但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我們中國的綜合國力是超過西方的,直到西方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人類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幾何級的增長,這無疑也是人類適應大自然能力的高速增長。而這樣的工業革命為什么沒有在我國發生?是因為我們中國人的腦子笨?還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是“專制社會”?關于這個問題,我同意黃仁宇先生的看法:那就是之所以工業革命沒有在我國產生,主要是因為明清時期的財稅政策是保守的,導致基層的農民保存了小農經濟這種形式而沒有積累、國家也沒有積累,如此就使國民經濟在一種沒有多少增長空間的低水平線上徘徊。在這里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工業文明、現代文明,需要一種怎樣的農業經濟?
關于這個問題,已經有人給出了答案:……工業化是不能離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去進行的。首先,大家知道,我國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生產水平,現在是很低的,而國家對于這些物資的需要卻是一年一年地增大,這是一個尖銳的矛盾。……重工業,它的拖拉機的生產,它的其他農業機器的生產,它的化學肥料的生產,它的供農業使用的現代運輸工具的生產,它的供農業使用的煤油和電力的生產等等,所有這些,只有在農業已經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而輕工業的大規模的發展不但需要重工業的發展,也需要農業的發展。因為大規模的輕工業的發展,不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所能實現的,它有待于大規模的農業,而在我國就是社會主義的合作化的農業。因為只有這種農業,才能夠使農民有比較現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購買力。
所以說,我國想要成為工業國、成為世界強國,靠小農經濟是無法實現的,或者說,小農經濟支撐不了現代工業文明,它需要農業的大集體、大規模經營。這樣的話,我國的重工業才會有市場。那么由于大型農業機械等重工業產品的推廣,農村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怎么辦?當然不能全部到城里去打工,中國這么多的人口,大部分農民短時間內涌到城市工作和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農村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可以留在農村從事其他產業,例如低技術含量的手工工作。本人一位親戚多年來一直做那種紙制檔案袋供給城市的商場、超市。現在可謂是腰纏萬貫,而且換上了高級的制作機器,還是供不應求,創造了產值不說,還在農村提供了非農業的勞動機會。本人的同學還有開廠生產盛水果的塑料筐的,果農運輸、販賣水果都需要,同樣是即創造了高于農業的經濟效益也吸收了農業剩余勞動力。這就叫“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而這一切,在生產隊那會兒早就有了雛形,而且規模要比現在大得多。農民在本地創收以后,自然也會為輕工業產品提供了市場。
因此,當年的農村大集體經營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當然了,作為習慣了幾千年小農經濟的中國農民,冷不丁一接觸這種大集體勞作,不出問題才怪。但這說到底是戰術層面的管理問題,是管理學中“績效考核”的問題。當然這種考核不能只針對群眾,也應該針對管理者。可惜歷史沒有給我們為大集體經濟探索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的機會,大集體存在了短短20年就從中國絕大部分地區消失了。那么,就城市的一些企業來說,作為國企時,有“上廁所一去就是半小時”的現象,改了民營后就沒有了嗎?非也!本人在一家國企工作過6年,改制后又工作了4年。本人發現,偷奸耍滑的現象依然存在,操蛋的人在什么樣的企業都操蛋,老實人在什么樣的企業也都老實!這是人性問題,也是如何用管理學中的績效考核進行約束的問題。而西方管理學大師斯圖爾特˙克雷納指出:管理只有恒久的問題,沒有終結的答案。
綜上,當年的大集體式農業經濟是符合歷史發展需要的。我們當年因為戰術層面的管理問題將其終結,至今開始品嘗惡果,現在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以利于將來的發展。
參考文章: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