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劇往往戲中有戲,“歸來”卻是戲外有戲。這“戲外戲”不是主觀籌劃用筆寫成的,而是客觀實際自然形成的,而且這“天然之作”比許多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的編造精彩得多。
一.充滿辛辣諷刺的歌頌
二.充滿辛辣諷刺的控訴
三.充滿辛辣諷刺的吹捧
一.充滿辛辣諷刺的歌頌
“歸來”大力歌頌“不離不棄、始終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懷著強烈而執著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然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炮制“歸來”的人起勁歌頌的東西自己卻做不到,換句話說,自己做不到的東西卻煞有介事拿來向別人推銷。
1.原作者嚴歌苓、主要演員鞏俐都鬧過婚變——都沒做到“不離不棄、始終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懷著強烈而執著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
2.原著中的主人公陸焉識“本是上海大戶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爺,聰慧而倜儻”、“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張揚激越”、“在美國華盛頓毫無愧意地過了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聰慧倜儻”、“風流得意”、“毫無愧意地過了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之類跟“不離不棄、始終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懷著強烈而執著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挨得上嗎?
3.導演張藝謀則不僅與“不離不棄、始終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懷著強烈而執著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等等風馬牛不相及,而且根本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1).看看張藝謀是如何對待前妻肖華的:(以下摘自肖華:“往事悠悠”)
“我和我愛人的結合是農村插隊時的誤會”、“我的感情已經是回不來了”、“別人愛說什么讓他們說去,陳世美也罷,王八蛋也罷,我不是為別人活著。再說,別人說什么都是扯淡,包括我父母和朋友”、“你看那些小青年,就很明白,好就在一起,沒感情就分手”。
2).看看肖華又是如何對待張藝謀的:(詳見附錄)
——在張藝謀什么都不是、背負沉重的“家庭出身”包袱時堅定選擇了他——“不,我不走,我不離開你!”
——面對父親的反對義無反顧堅持不變心——“張藝謀是無辜的,我不能離開他!”
——為張藝謀兩次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我忘不了我對張藝謀的承諾……,我又一次放棄了上學的機會。”
——在張藝謀因超齡而被高考拒之門外的近乎絕望情況下堅持向不可能挑戰,想方設法動用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直接找文化部長黃鎮特批、使張藝謀得以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從此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底改變了命運——“我由衷地為張藝謀的入學而激動,也為自己的選擇而自豪。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推在人群之外的時候,我和他相愛;在他內心世界最痛苦的時候,我和他相親。我所做的這一切,終于以這樣的形式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是多么令人歡欣鼓舞的事啊!”
——利用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機會廣泛閱讀搜尋最適合發揮張藝謀特長的劇本、發現并向張藝謀推薦莫言的“紅高梁”、使張藝謀一炮打響從此大紅大紫——“在一大堆新雜志中發現了《人民文學》上發表的莫言的小說《紅高梁》,我喜出望外。”“我一口氣讀完這篇小說,連忙拿回去給張藝謀看,并談了自己的感受。張藝謀看完后很興奮,連聲叫道:‘好東西,好東西!’”
3).看看肖華聽到變心后的張藝謀談“感情”時的感受:
“我心里在說,你有什么資格在我面前談論感情!”“哼,我已被傷得心在流血,不怕再受傷害。你們傷害別人這么輕松,這么心安理得?!到了自己達不到目的的時候就暴跳如雷?”“我什么都能忍受,但我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女兒末末的傷害,對孩子,心靈和感情的傷害,因為這將會影響她的一生啊!為了自己的感情需要,而去犧牲女兒的感情;用我們母女的痛苦,來換取自己的滿足,還認為能用自己的影響來彌補一切,那不是太可笑太荒唐了嗎?”“這保持了二十二個年頭的友誼和愛情卻抵擋不住一瞬間驟起的風暴。我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愚弄和欺騙,就仿佛在我猝不及防之時被人推進了黑暗的深淵。一只美麗的、夢幻的、理想的五彩氣球在我面前爆炸。面對著紛紛灑落的碎片,我驚愕,我痛苦,我無言以對,因為那隨風飄去的每一個碎片都聯系著兩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喜怒哀樂。我唯有沉默。”“我希望做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平靜地生活,我渴望安寧,我已經飲過張藝謀斟與我的一杯苦酒,而那些熱衷‘花邊’新聞的人卻還要逼迫我吞下第二枚苦果……”
4).再看看張藝謀背叛患難與共的結發妻子之后又是如何對待“感情”的:
——“只談戀愛不結婚”,跟小自己15歲的鞏俐混了X年;
——“只生孩子不領證”,跟小自己31歲的陳婷混了X年;
——以為挖了肖華墻腳就可以跟張藝謀建立家庭、從此“不離不棄、始終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的結果是毀了肖華的家庭幸福,自己也沒能“轉正”,到頭來也嘗到了被拋棄的滋味。實際效果是讓張藝謀從此能以“單身漢”的資格、以制造“謀女郎”的名正言順一個又一個地挑女人——張藝謀前前后后見縫插針造就了多少“小2”“小3”……“小X”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至于是不是因為“葫蘆娃”被暴光引起舉國大嘩、不得不“奉子成婚”才在名義上中斷了這場“新陳代謝”,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斯皮爾伯格說從《歸來》看到的是忠誠,對妻子的忠誠——嘔嘔,“忠誠”?!背叛妻子的人一手炮制出贊美對妻子忠誠的影片還獲得一片叫好,這也太諷刺了吧?看張藝謀這個津津有味于“高梁地里打野戰”(《紅高梁》)、“偷窺洗澡”、“柴房偷歡”(《菊豆》)、“一夫多妻”、“老牛嚼嫩草”(《大紅燈籠高高掛》)、拋棄了發妻又拋棄“小2”“小3”“小X”、一生“大紅燈籠高高掛”、不知有過多少女人的偽君子、假道學、兩面派、老流氓一本正經道貌岸然地玩深沉、大肆宣揚“忠于愛情”、“不離不棄、始終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懷著強烈而執著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就如同聽希特勒說“人道”、西門慶講“愛情”、老母豬賣弄“輕盈”一樣,令人又好氣又好笑又倒胃口。
張藝謀的“歸來”其實有兩個:明的是“陸焉識歸來”,暗的是“第三者歸來”——見異思遷、拋棄原男友、挖別人墻角、毀了別人家庭幸福自己也沒達到目的、到頭來也被拋棄的“第三者”若干年后歸來;與喜新厭舊、忘恩負義、背叛愛情、背叛家庭的老姘頭再度勾搭到一起,大張旗鼓攜手共進道貌岸然地賣弄起“忠于愛情”、“始終不渝”、“不離不棄”、“默默相守、永恒等待”、“他們之間的愛與了解,無需多言”來了——對于被拋棄、被傷害、飽受滄桑苦難的肖華(以及一切跟肖華同病相憐的受害者們)來說,這等于專揭心靈深處最痛的瘡疤,揭了還要灑上一把鹽,灑完了還要再狠狠捅上一刀——可想而知,如此冷酷、如此歹毒、如此厚顏無恥的一幕會讓她們心里如何出血。而這一切恰恰構成了一出戲:“負心漢絕情再矯情,癡情女含恨又飲恨”——夫走江湖闖天下,妻在家中盼郎歸;盼來盼去盼來個陳世美,人歸來,心離去;富貴來,家庭去——這才是“歸來”的戲外戲,而且是真正能戳中善良人們“淚點”的活生生的人間悲情戲。
“歸來”拼命歌頌知識分子——更確切地說,拼命歌頌自稱代表知識分子的“公知”:“知識分子的堅持”、“普通婦女的堅守”、“博學、善良、智商超群、獨立精神、自由人格”、“在不動聲色的呈現中自然地顯露了知識分子的某種高貴——外語,彈琴,歌舞,信箋,反抗,不屈、堅守”、“忠于愛情”、“始終不渝”、“呈現一個蓄積著悲歡離合的凄宛愛情故事”、“這種愛即使在艱難的歲月也沒有被絲毫磨損,而是沉積在心底,轉化成多少個春秋默默無言的等待,甚至沉痛地付出”、“選擇與失憶的愛人默默相守、永恒等待”、“繁華落盡,他們各自懷著強烈而執著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幾十年如一日的陪伴,雖然你永遠也不會再認出我。 只是在你身邊,就感到心安”、“知識分子的懦弱,還是心靈上的那種”、“知識分子對歷史的大度”——“理直氣壯地去找對方算賬,結果發現這個人也被關了起來”,于是“沒有怨言、沒有回憶、沒有控訴”、“完全不是在控訴,連怨言都沒有”、“這是一個愈合的故事,愈合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斑斑傷痕”、“愈合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我們把別人砸了的東西,縫上,把它愈合好,這很難,也很偉大”、“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壞了,一點一點粘接它,愈合它,這會產生感動”、“把歷史的傷痕一點一點地愈合,這里頭有悲憫的東西,觀眾明明知道它愈合不了,這個人還在愈合”、“要把砸碎的東西一片一片粘起來,還原——盡管它完全還原是不可能了,但是還有人堅持去努力地還原,恢復到一點痕跡都沒有”、“人性的回歸”、“這種故事打破了時代、年齡,甚至是種族的界限”、“對知識分子身上的堅韌與理想的仰望”、“往大里講,是致敬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你在文化人面前狗屁不是”……
可惜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從現實生活中親眼看到、最有切身體會的“知識分子”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忘恩負義、背叛發妻、有了小二要小三、有了小三要小N、自己“大紅燈籠高高掛”、“生了一串葫蘆娃”卻大肆宣揚“忠于愛情”、“始終不渝”的張藝謀;“頂層設計”出“改革代價”、“犧牲一代人、下崗三千萬”、“中國不應該建成福利社會”、“取消所謂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等福利”、“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別人下崗而自己家族暴富的厲以寧;當年“大義滅親”跟右派父母劃清界限、文革中參加炮打周總理大鬧打砸搶的“五.一六”、說無產階級都坐凳子、教訓老婆不許坐沙發、宣布:“一個人不應該有兩件以上的襯衫”、而如今言必稱市場、號稱“吳市場”、兼任多家公司“獨立董事”的吳敬璉;58年發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如今鼓吹“黨史從頭起就應該改寫”、“突破共產黨一黨專政的統治”的胡績偉;宣揚“腐敗有理”、“腐敗不是最好也是次優”、“中國目前為什么窮人上不起大學?是因為收費太低”、“最低工資標準對工人沒有好處”、“企業家不依法納稅的現象不是犯法,而是犯錯誤”的張維迎;鼓吹“國家需要由精英而不是由勞苦大眾治理”、“勞動不創造財富”、“95%有破壞性”的茅于軾;鼓吹“娶姑娘須有物質保證光會寫詩沒用”的易中天;鼓吹“嫖客與妓女的關系是私人買賣行為不屬于法律制裁范圍”的黨校“美女教授”……此外還有:“你如果不想自己的女兒被你這樣年紀的老頭玩弄,就不要讓她在國內讀博士,送到國外去吧”、無孔不入的學術腐敗、教育腐敗、“官學商鐵三角”、買賣文憑、買賣論文、剽竊論文、學術造假、有償新聞、“封口費”、教授變老板把學生當成苦力奴隸包身工、“潛規則女學生”……
對照上述事實,看看“歸來”的美妙歌頌,什么感覺?——胡說八道,辛辣諷刺。
更諷刺的是,真正具有“歸來”所歌頌的種種美德的人不是它想歌頌的“公知”,而是“公知”最瞧不起的工農,而給出了實例又提供了證據的偏偏是“歸來”自己——“歸來”使我注意到張藝謀,注意到張藝謀使我注意到張藝謀的前妻肖華,注意到張藝謀的前妻肖華使我查閱了肖華的著作“悠悠往事”,閱讀“悠悠往事”使我驚訝地發現原來現實世界中具備“歸來”所歌頌的種種美德的真人范例不是“公知”,而是這位工人。這位被張藝謀榨干了一切利用價值之后毫不留情地一腳踢開的不幸女工實際做的比“歸來”絞盡腦汁不惜筆墨所贊美、所歌頌的更多、更感人:
——“歸來”里的丹丹因恨家庭出身問題連累自己而出賣父親;現實中的肖華為愛而不管張藝謀的家庭出身問題的連累——“因家庭出身問題而無情”是影片的藝術夸張,“因有情而不顧家庭出身問題”則是肖華的實際行動。
——“歸來”里的丹丹為跳主角而不認父親;現實中的肖華為張藝謀而兩次放棄上大學——“為前途而不認親情”是影片的藝術夸張,“為親情而放棄前途”則是肖華的實際行動。
——“歸來”里背叛父親的女兒丹丹后悔了,道歉了;現實中背叛妻子肖華的張藝謀從來沒見后悔,更不用說道歉。
——“歸來”里的陸焉識人生挫折之后啥也不干光陪老婆,現實中的肖華飽經風霜之后奮起自強——“為了張藝謀,也為了他們共同的家,肖華曾多次放棄學習和深造的機會,而現在,肖華覺醒了,她決心走出別人的陰影,決心走出婚變的沼澤,決心作一次人生的沖刺。她要自強、自立,要尋找真正的自我。肖華終于把握了機會,成為西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的學員”、“婚變的暴風雨曾經襲擊了肖華,席卷和粉碎了這個家。一瞬間,狂風暴雨、烏云閃電、天崩地坼、宇宙毀滅,肖華二十多年的心血與感情的慘淡經營潰敗得不可收拾……肖華,這個羸弱的女子,平和安詳、沉默微笑地承受了命運的迫壓,勇敢堅毅地收拾山河,收拾起破碎的家,她獨自挑起了生活、工作、學習三副重擔,她獨自駕起這只苦難之舟,避開礁石險灘,躲開急浪漩渦,揚帆而去……”
——“歸來”大肆渲染“知識分子對歷史的大度”——“輕易地就原諒了丹丹,將丹丹犯過的錯歸到自己的身上。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輕輕帶過”、“完全不是在控訴,連怨言都沒有” ——背叛自己的親人道了歉了就不再算帳,這就是“公知”所能想象出來的“大度”了。而現實中的肖華呢?背叛自己的親人不但從未道歉,而且任憑(如果不是蓄意安排的話)各種不利于自己的信口開河、道聽途說、流言蜚語、憑空想象滿天飛,讓飽嘗痛苦的肖華連“做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平靜地生活”、“渴望安寧”的希望都落空,“逼迫我吞下第二枚苦果”。而肖華又是如何做的?“她故意將自己封鎖起來,與這個時代和社會保持一段距離,甚至一度拒絕與新聞媒介接觸,免得傷害張藝謀”、“肖華談得最多的,還是張藝謀的奮斗,他的成長,他的喜怒哀樂,談的是張藝謀作為一名大藝術家的成長的道路。從這一意義上說,肖華超越了自我狹隘的情感,顯示出她女性的寬容與大度”、“我可以直面我的人生。毫不隱諱地說,我對張藝謀的愛是真誠的,他過去對我的愛也是真誠的!我與他相戀相愛相結合,相攜相伴走過了二十二個年頭,我過了二十二年真真實實的生活。要說舒展與灑脫,我認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舒展與灑脫。我不愧悔過去了的一切,雖然我已失去了許多許多”、“別了,張藝謀,我和女兒衷心地祝愿你迅速地穿過高梁地,奔向更加輝煌的前方”……
一位普通女工,遭受了那么大的打擊、吃了那么大的虧、受那么大的苦難、受到那么不公平的待遇之后還能冷靜回首往事,實事求是肯定其中的閃光點:“我對張藝謀的愛是真誠的,他過去對我的愛也是真誠的!”“我不愧悔過去了的一切”;不但替損害自己而毫無悔意的對方著想:“故意將自己封鎖起來”“免得傷害張藝謀”,而且坦蕩蕩“衷心地祝愿你迅速地穿過高梁地,奔向更加輝煌的前方”——“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把肖華實際展現的“工人的大度”跟“歸來”中“公知”們挖空心思想象出來的“知識分子的大度”一比,就可以知道什么叫“高端、大氣、上擋次”。
更諷刺的是,“歸來”出現的本身就證明這挖空心思想象出來的“知識分子的大度”并不存在——如果真的“完全不是在控訴,連怨言都沒有”,那拍“歸來”干什么?拍,不就是為了“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惟恐后代不恨毛澤東時代嗎?翻翻歷史,只見過小肚雞腸的“公知”、大肚的“公知”,沒見過大度的“公知”——秦始皇坑了幾個用“長生不老藥”到處招搖撞騙蠱惑人心的方士,這就被以方士為同志的“公知”記上了仇,被罵了兩千多年還沒完,還要一代一代罵下去。歷史上一個叫陳世美的人沒有滿足朋友的要求,真名實姓就被編成“秦香蓮”里忘恩負義的典型,也被一代一代罵下去。若干“公知”在毛澤東時代中過了幾天不那么高高在上卻仍然大大優于工農的日子,就對毛澤東恨入骨髓,更要一代一代罵下去……如此出于狹隘的無窮無盡的報復,除了“公知”還有誰干得出來?不見歷史事實證明“知識分子的大度”,只見證明“公知”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心理陰暗,睚眥必報;證明“唯‘公知’與小人為難養者也”,不但“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而且“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一旦挨打,世世代代咒罵”。
——張藝謀這樣的大腕明星離婚如果發生在美國,那占足了理的受害方非鬧得天翻地覆不可,非為“財產分割”、“贍養費”、“青春補償費”、“精神損失費”等等糾纏不休死磕到底不可,非叫張藝謀大出血、大口吐黃水甚至傾家蕩產不可。然而現實中的肖華呢?默默忍受了一切,獨自吞下了所有苦果,自立自強,撫育孩子,堅強地單獨承擔了家庭家長的重擔……從積極方面講,這是老實厚道;從消極方面講,這也太善良過頭了。但不管怎么說,這比“歸來”里想象出來的“知識分子的大度”更大度,大度得連“歸來”及其吹捧者都不把這當美德了——吹捧“歸來”的人把陸焉識說得這好那好,就是不見有誰夸他“老實厚道實誠不撒謊”。可見“公知”心目中的“知識分子美德”不包括“老實厚道實誠不撒謊”。由此可見,“公知”在 “歸來”里想象得到的美德,現實中的肖華都做到了;“公知”在“歸來”里想象不到的美德,現實中的肖華也做到了。
(順便說一句,我倒有點奇怪:為什么中國的媒體和法律黨這會兒不積極“國際接軌”了?要是張藝謀這樣的大腕明星離婚案發生在美國,媒體和法律黨非樂瘋了不可——大肥肉、大油水啊,馬上會如同見了血的蚊子蒼蠅一樣鋪天蓋地瘋狂撲過來。尤其是民事訴訟律師,非絞盡腦汁用放大鏡顯微鏡無孔不入找一切可能的法律條文、爭先恐后竭盡全力爭取代理肖華打這場離婚財產索賠官司不可——只要插上手就穩賺不虧:打贏了,名利雙收;打輸了,照樣出名,等于免費廣告;即使肖華拒絕打官司也照樣能借此大做文章,借贊美肖華之名讓自己免費在媒體上出出風頭。這頭肥豬宰了白宰,不宰白不宰,白宰誰不宰?這么有利可圖的買賣中國的媒體和法律黨居然不見動靜,是腦子沒轉過來,是惹不起張藝謀,還是猩猩惜猩猩、“公知”護“公知”,所以手下留情、有肉也不吃?)
——“歸來”的“等待”、“愈合”、“堅持”、“人性的回歸”等“淚點高潮”都是拍腦袋的憑空想象,在“公知”身上只見紙上談兵,不見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了這些的是現實中的肖華:真正的等待——“至于我,將一如既往地真誠地生活下去,并堅信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將永遠接受真誠,屬于真誠!”真正的愈合——“我無以報答所關愛我的人,唯有這部笨劣的書稿和我的真誠。我自信這部書稿的純樸與真實,雖然它并不‘滋潤’,也并不‘瀟灑’,但它絕不矯飾”;真正的堅持——“對于一個誠實的人來說,應該無所畏懼。我不會更多地表達自己,但我將無所畏懼地走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也將一如既往地向世界奉獻著真誠、善良和純潔”;真正的“人性的回歸”——“我相信這個世界最終會屬于真誠與善良!”——看了這些,感覺就是把“公知”對“歸來”的種種溢美之詞都搬到這兒來才算放對了地方:“凄涼又美好的愛情故事”、“停留在了過去,停留在分離之前,停留在往昔的美好歲月里”、“沒有怨言、沒有回憶、沒有控訴”、“完全不是在控訴,連怨言都沒有”、“永遠的期待、永遠的等待,盼望人性善良的歸來,才真正可歌可泣”、“把別人砸了的東西,縫上,把它愈合好,這很難,也很偉大”、“把歷史的傷痕一點一點地愈合,這里頭有悲憫的東西”、“盡管它完全還原是不可能了,但是還有人堅持去努力地還原,恢復到一點痕跡都沒有”、“人性的回歸”、“這種故事打破了時代、年齡,甚至是種族的界限”、“堅韌與理想的仰望”、“一個人情感也好、信仰也好等等,堅持何等可貴?知道有結果的堅持可貴,知道沒有結果的堅持更可貴,因為那叫信仰”……
忽然發現“歸來”歪打正著做了件好事:拋磚引玉引出了肖華的“往事悠悠”,而且被“往事悠悠”弄成了喜劇——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往事悠悠”如實記錄了“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真誠與愛情的毀滅,實現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讓“往事悠悠”一比,“歸來”的一切天花亂墜一下子就成了辛辣諷刺,實現了“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往事悠悠”不僅記敘了悲劇的發生,而且還為分析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提供了線索——“公知”:張藝謀有良心、講愛情、講真誠、“不離不棄”是沒當上“公知”之前:“我對張藝謀的愛是真誠的,他過去對我的愛也是真誠的”、“張藝謀也非常氣憤一些人的庸俗之見,為了表示他不變心的態度,他主動在國棉八廠開了證明信來到興平,我們領了結婚證”。而張藝謀忘恩負義、背叛妻子、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不負責任是功成名就當上“公知”之后。
張藝謀一上大學馬上有一大堆工人為肖華擔心:“當時我們廠和國棉八廠的許多人,在我面前委婉地表示對我們婚姻前景的擔憂”。而張藝謀又何嘗不如此擔心過?所以他死活不愿意肖華上學——“學三年,三年之后會成什么樣子,到那時我們的關系肯定就完了”、“這不是你主觀愿望想要變,而是客觀環境造成的。你想,你和你的同學們朝夕相處,共同語言多了,不由得你不變……”由此可見雖然“公知”說人窮會變壞,但老百姓的常識卻是當了“公知”才會變壞,以至于對一切走知識分子之路的人都擔心。
(這也難怪,因為普通老百姓實際沒什么機會頻繁地直接接觸了解知識分子——真正的知識分子總是忙于做學問,哪有時間和精力干別的?到處出風頭整天在老百姓面前晃來晃去的“知識分子”凈是自命“代表知識分子”的“公知”。事實是:醉心做學問的知識分子里好人多,而“公知”和想當“公知”的知識分子沒幾個好的——所謂“壞”就是害人。醉心做學問的知識分子整天忙著跟學問打交道,沒工夫也沒心思琢磨坑人。做不出學問或懶得做學問、不費氣力卻想成名成家飛黃騰達的知識分子則自然要搞邪門歪道,自然要把功夫心思放在投機取巧損人利己上——有點經歷的人都知道,歷次風浪中最愛打小報告、揭發批判上綱上線整人誣陷人最起勁的都是知識分子,而且往往是做不出學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十之八九最后都成了“公知”。即使在監獄勞改隊,知識分子囚犯揭發批判別人也最積極。凡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一定矛盾錯綜復雜人事關系一團亂麻,流言蜚語層出不窮,跟工農兵為主的地方完全不同。如今最積極控訴“迫害知識分子”的“公知”往往正是當年揭發誣陷別人最積極的人。他們大罵那個時代是因為如果不把一切推給時代,自己就得承擔當年誣陷別人的責任)。
“往事悠悠”以張藝謀為實例告訴人們:真正的人間悲劇制造者是“公知”,是“公知”體制——本來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堅持不渝,當上“公知”就全完了。
不夸張地說,“往事悠悠”才是真正具有震撼人心的能量的好劇本——歷史、現實、農村、城市、工廠、院校、影藝界、基層、高層、中國、外國、理想、道德、家庭、婚姻、光明、黑暗、正義、邪惡、失敗、成功、物極必反、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矛盾沖突……可挖掘的內涵豐富多彩,實在太有料了。別的不說,光傾心相愛、自己為愛放棄上大學卻幫丈夫克服年齡限制特批上大學、發現“紅高梁”、幫丈夫成名成功、功成名就之后的變心、婚變、離婚、人生巨大打擊、歷盡艱辛之后的堅持……驚心動魄、離奇曲折、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高潮低谷等等處處是“淚點”,處處有潛力,完全可以加工出具有紅樓夢那樣強烈藝術渲染力的當代悲劇。如果我干這一行,就一定趕緊把版權抓到手。即使眼前不行,遲早也會有機會——等肖華堅信堅持的真誠與善良“歸來”之后。
“往事悠悠”使“歸來”格外精彩——編戲卻把自己編成了戲;編戲的自己本身就是戲;編戲的想方設法讓別人看到自己想讓別人看到的戲,結果卻讓別人看到了自己不愿讓別人看到的、揭穿自己老底的戲;沒人性、沒良心、忘恩負義的大談人性、良心、情深義重、堅貞不渝;不負責任、拋棄了不離不棄、默默相守的妻子的道貌岸然地指導表演“不離不棄、默默相守”、激情煽動起“生活中最強烈、最執著、最現實的情愛,就是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一個情節飽滿的故事,傷感而深厚,瑣碎而雋永,蒼涼而幸福”之類……如此辛辣諷刺的情節蓄意編都編不出來,這難道還不精彩?
二.充滿辛辣諷刺的控訴
“歸來”的宗旨是控訴毛澤東時代——張藝謀精心設計的“歸來”中的毛澤東時代簡直從來就沒有晴天,只有黑壓壓陰沉沉白茫茫凄慘慘冰天雪地凄風楚雨,低暗的畫面加上驚恐的特寫鏡頭,一開始就讓人產生陰森恐怖壓抑的感受。稍動腦子就可以知道這是張大導演在玩行為藝術——張藝謀是學攝影出身,最擅長也最喜歡用色彩色調發言表達褒貶宣示愛憎:要肯定的東西必定是熱暖色調,明快鮮艷絢麗多彩;要否定的東西必定陰冷色調,陰沉晦暗凝重單調。張藝謀就這樣用色彩色調“此時無聲勝有聲”地宣布“毛澤東時代壞”。
“歸來”搬出四塊大石頭控訴毛澤東時代:拆散夫妻,夫妻不相認,骨肉相殘,整個社會冷酷無情人斗人。
充滿辛辣諷刺的是,“公知”搬起的這四塊大石頭實際全砸到了“公知”自己的腳上。
1.拆散夫妻
57年反右,毛澤東估計全國右派有5千,結果抓了55萬。如果這些右派全被勞改夫妻分離,那因此而妻離子散的人數最多55萬。而“特別是”以來大規模背井離鄉、大規模兩地分居、大規模妻離子散的農民工有多少?上億——看看那些“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看看每年的“春運”,可想而知被資本強制拆開、不得團圓的夫妻比55萬不知多了多少倍。要把“拆散夫妻”作為控訴指標,那最該控訴的不是毛澤東時代,而是“頂層設計”了眼前這一切的“公知”——憤怒控訴“拆散夫妻”、“妻離子散”的“公知”只看得見55萬中的若干,看不見眼前的上億——究竟是真不識數,還是“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2.夫妻不相認
“歸來”中妻子經神受了刺激而不認丈夫,而如今的現實呢?互不相認的夫妻還少嗎?——為房產、為孩子、為財富、為二奶小三直至n奶而假離婚、假結婚、弄假成真、弄真成假、翻臉不認人、反目成仇、毀滅家庭、鬧出人命……沒受刺激的比受刺激的還來勁,更不用說故意裝成受刺激了。所有這些難道不都是“社會大環境對人性的扭曲、對親情的摧殘”?哪一樣不比“歸來”中的不認丈夫的情節更震撼、更有現實意義?
3.骨肉相殘
——如今因房產財富而不認父母、親朋好友翻臉成仇、蓄意“殺熟”的還少嗎?因汽車、手機、衣服甚至網聊而跟父母撕破臉皮甚至鬧出人命的“小皇帝”還少嗎?這難道不是“骨肉相殘”?“大義滅親”至少還可以說是為公,“大利滅親”呢?半點積極因素也沒有。這種骨肉相殘的現實難道不比“歸來”中為爭跳主角而不認父親的編造更殘酷?
——“歸來”的作者嚴歌苓文革中參軍跳舞,這跟“歸來”里的丹丹文革中在跳舞是同樣情節。嚴歌苓說,陸焉識就是她的祖父。既然如此,那她豈不跟“歸來”里的丹丹一樣,文革中有“家庭出身”的“政治背景問題”?丹丹跳舞要受“家庭出身”問題的影響,嚴歌苓為什么沒有受“家庭出身”問題的影響、又跳舞又參軍?如果是因為她當年象丹丹一樣“大義滅親”揭發檢舉了什么親人才得以參軍跳舞,那她如今寫“歸來”渲染“親情”、“人性的回歸”豈不太虛偽了?如果她沒揭發檢舉什么人就順利入伍跳舞,那豈不從反面證明文革中的實際情況并非象她在“歸來”里描述的那么蠻不講理、她大肆渲染的“女兒揭發父親”之類的“骨肉相殘”純粹是造謠?
4.整個社會冷酷無情人斗人
黑磚窯、拐賣婦女兒童、強制征地、強制拆遷、“外企女高管地鐵口暈倒死亡 50分鐘無人相救”、一不留神,孩子沒了、一不小心,存款飛了、打了個盹,腎沒了、吃的有毒、喝的有毒、吸的有毒、“下崗工人舉家自盡”、“患病老人怕拖累子女而自殺”、“孩子考上大學父母自殺”……為了錢人們都瘋了,什么損招都層出不窮,到處如同《紅樓夢》里賈探春說的:“一個個不象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這才是真正的“整個社會冷酷無情人斗人”。
更辛辣諷刺的是觀眾的評價:
——“‘夫妻兩個人不離不棄,過去的人都是這樣,既然兩個人在一起,就能共患難,只是現在很少見了。’王鴻偉語重深長地說”
——“‘電影里陸焉識、馮婉瑜夫妻的愛情很感人,他們彼此相信對方,女的還失去了記憶,看得我都流淚了。’81歲的趙先生動情地說,‘現在的年輕人要是能遇到這樣一個愛人,實在是太幸福了。’”……
怪了,既然毛澤東時代那么壞,怎么當時社會的道德境界那么好?——“夫妻兩個人不離不棄,過去的人都是這樣,既然兩個人在一起,就能共患難”。如今既然那么好,怎么社會的道境界反而那么糟?——“現在很少見了”、“現在的年輕人要是能遇到這樣一個愛人,實在是太幸福了”、“寧愿坐在寶馬里哭”……
“歸來”拼命贊美的“忠誠”、“不離不棄、始終不渝”反而引起觀眾對毛澤東時代的肯定,控訴變成了歌頌,這實在夠諷刺的。
特別好玩的是扮演陸焉識的陳道明——他參與了演出控訴毛澤東時代的“歸來”,卻又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肯定毛澤東時代、否定如今的“特別是”:
——“我覺得現在沒意思,特別想念上世紀60年代的那種純樸、70年代的上進、80年代的創新和無畏。到了90年代,商業消費時代來了,發展到現在愈演愈烈,把文化當成商業。似乎什么都是文化,到處都在談文化,但都把它當商業的外衣。”
(注:“特別想念上世紀60年代的那種純樸、70年代的上進”——控訴毛澤東時代的電影的主角演員居然如此肯定毛澤東時代、“60年代的那種純樸、70年代的上進”,這難道不好玩嗎?)
——“商業化要有一個度,文化變成金錢,金錢置換文化,要有度,不能把所有的文化藝術、教育科研全部推向市場,全部走江湖去賺錢。”“難道所有存在價值的最高標準就是錢?那社會的德行到哪里去了?可能這個問題不是我該問的了。把張藝謀都擠到只能拍“三槍”這樣的電影了,這個社會的價值觀還在嗎?”
——“過去我們文人還講點風度,還講點知識,哪怕是虛偽的也好。現在金錢變成主宰,都變成既得利益者了。我著急的就是人性、價值觀的墮落。”
——“那個時候叫拍電影,現在叫搶錢”
(“我原來就是不往人群里走的人”——對話陳道明. http://www.wengewang.org/simple/index.php?t27325.html)
——“過去,社會上有一句話,干一行愛一行,現在哪一行不重要了,是哪一行掙錢重要。我們現在不是實現自我價值,是實現金錢價值。我們沒有精神信仰了,也不需要精神生活了,變成錢是引導者了。”
——“我們有錢了,但我們的社會道德水準線急劇滑坡,這方面的損失我們無法計算,無法被量化統計,它給整個民族帶來的災難我們現在看不出來,再過一兩代人看看,這個民族會變成什么樣子?”
——“那個年代的父母看不起這個職業。現在父母都把小孩往里頭塞,因為它變成了一條通往名利場的捷徑。過去年輕的演員們急著改面孔,現在又流行改名字了,惟一的目的就是怎么能夠明天就成名,是非、過程都已經不重要了”
(陳道明:大家都在齊步走的時候,我可能在散步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213)
再看看這段微博對“歸來”的評論:
“文革期間校長老師玩女學生一律勞改蹲大獄。老師‘不小心’進了女廁都要批斗。學生也不用給老師送禮,不擔心家里窮上不起學,被老師看不起。尼瑪,你的淚點那么低嗎?海南被玩的女生,黑窯童工,十連跳的工友…觸痛你們幾個淚點?” “再看看今天,2.5億農民工,多少留守兒童等待父母歸來?多少農民工夫婦長期彼此等待歸來?多少農村女性賣身求生? 我爺爺被迫下崗撿破爛、奶奶得大病看不起挺著、我爸找不上工作擺地攤、我32歲了結不起婚。電影中主人公跟我們一家比,幸運多了。”
看了上述觀眾的評價和陳道明的講話,什么感覺?簡直讓人弄不清“歸來”對毛澤東時代的那些“控訴”究竟是控訴還是歌頌——如果是控訴,那效果適得其反;如果是歌頌,那也太滑稽了。
三.充滿辛辣諷刺的吹捧
吹捧“歸來”的“公知”們拼命歌頌“忠于愛情”、“不離不棄、始終不渝”、“這種愛即使在艱難的歲月也沒有被絲毫磨損,而是沉積在心底,轉化成多少個春秋默默無言的等待,甚至沉痛地付出”、“選擇與失憶的愛人默默相守、永恒等待”、“繁華落盡,他們各自懷著強烈而執著愛,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生活中最強烈、最執著、最現實的情愛,就是在永遠的等待中一起慢慢變老。這是一個情節飽滿的故事,傷感而深厚,瑣碎而雋永,蒼涼而幸福”、“知識分子的堅持、普通婦女的堅守”……
然而就在幾個月前,同一批“公知”大肆鼓吹的卻是“南娼起義”、“東莞你好”、“不要害怕嘲笑”、“不要害怕質疑”、“不要害怕污蔑”、“不要害怕批判”、“不要害怕輕視”、“不要害怕詆毀”、“我們不會出賣靈魂”,“同時展現不同行業、不同特色的‘莞式服務’”、“充滿了自強自立的道德光輝”、“輿論對央視暗訪東莞色情業的揶揄和反彈,不僅是對報道本身的不滿,更是對權力僭越要管住公民下半身的恐懼的本能反應”(南都評論)、“性都東莞掃黃惹眾怒眾多網民支持東莞”、“央視無情,人間有愛,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東莞挺住!東莞不哭!今夜,我們都是東莞人!”、“今夜,我們都是嫖客”、“平安東莞!!!天佑東莞!!!”、“東莞加油!”、“為東莞祈福”、“挺住東莞”、“多難興莞”、“組團去,拯救東莞!”、“你們去,被抓后我會堅決聲援”、“萬眾一心挺東莞,CCAV迎新春”、“今夜滿屏皆東莞,中國的性工作者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充滿了自強自立的道德光輝”、“天堂里沒有央視”、“中國春夢一定要實現”、“賣淫嫖娼是個人不可侵犯的權利”、“打擊賣淫和計劃生育一樣,都是暴力侵犯基本人權,須立即停止”、“一個有自由的國家,一個公民有權利的國家,一個尊重財產權的國家,一個想繁榮的國家,一個人與人互相尊重的國家,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一個好國家,色情業必然應該合法化。成年人有賣淫嫖娼的自由,在進行性交易時,不用擔心任何人的打擾”、“賣淫嫖娼就是一個人不可侵犯的主權,十分正當,不容侵犯”、“千年一覺嫖娼夢”、“中國人自古以來是愛好嫖娼的民族”、“既有詩交、又有性交”、“騷客與騷貨”、“奉旨填詞,順便嫖個把娼”、“御用情人奉旨被嫖”、“放開那個妓女,讓我來!”、“自古嫖客多才子”、“美人比江山更重要”、“天之驕子因嫖送命”、“為嫖走天涯”、“民國嫖娼熱,叫獸也瘋狂”、“另類的攀比,左擁右抱,已然成風”……
同一伙人,幾個月前大肆鼓吹“嫖娼有理”,如今大肆宣揚“忠于愛情、始終不渝”,真應了魯迅的評價:“軍歌唱后,來了戀歌,道德談完,就講妓院”。如此前言不搭后語的吹捧,是不時充滿了辛辣諷刺?
“歸來”的歌頌充滿辛辣諷刺,控訴充滿辛辣諷刺,吹捧充滿辛辣諷刺。張藝謀的這部電影居然集如此多的辛辣諷刺于一身,戲外戲如此引人入勝,實在精彩之至。
附錄:前妻肖華為張藝謀的貢獻與犧牲
(摘自肖華:“往事悠悠”)
1.為愛不計家庭背景
2.為愛不顧家庭反對
3.為愛兩次放棄高考
4.為愛全力以赴幫助張藝謀特批上北京電影學院
5.為愛留心選材發現并推薦“紅高梁”
1.為愛不計家庭背景
“我家的成份不好,不是一般的不好,可以說很嚴重,是歷史反革命!”
這些字眼在當時確實是很可怕的,但比起我的想象來要輕松得多,我總以為會有什么人命關天的大事!就噓了一口氣,說:“這些我知道……”
他沒讓我說下去,繼續激動地提高聲音:“也許你不在乎,可是你父母一定會在乎,他們不會同意……”
“會的,”我拼命地喊。“他們都是有文化的人,都是知識分子,他們會理解這一切的。”
“不會,”他近乎粗暴了。“任何父母都不會。我是反革命的兒子,幸福和愛情與我無緣。”
他撇開我倒在一旁哭了,我也哭了。我雙手摟著他的脖子,親吻他,想用我的愛,我的柔情來溫暖他冰涼的心。我只覺得他的臉特別燙,氣喘得越來越粗,就十分關切地問:“你怎么了?”
“沒什么,我只是難受。只是害怕深不見底的將來。與其將來不得不分手,還不如現在你就別理我。你回西安去吧,你明天就走吧!”
“不,我不走,我不離開你。”我更緊地摟著他,我倆的淚水融在了一起。
2.為愛不顧家庭反對
在這之后不久,我把我和張藝謀的關系正式告訴了我的爸爸媽媽,并把張家的家庭背景也作了介紹,兩位老人當時沒說什么,可是好多天都愁眉不展。終于有一天,家中只有我和爸爸時,他鄭重地與我談起了這件事,他說:“按理說你和張藝謀的事,我和你媽媽不應該干涉,但天下哪個父母不疼兒女?張家出身這么不好,會不會影響你的前途?我們怕你跟著受委屈!文化革命,因出身不好,受迫害致殘、致死的人太多了!咱們也不想高攀,只求你找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家,能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就行了。”爸爸說這些話時,很動感情,眼圈都紅。我心里也很難受。覺得自己不應該給父母帶來這些煩惱。可我又不能接受他們的意見。我心里有許多話想說,我為張藝謀不平,我為張藝謀痛苦,我流著眼淚說:“張藝謀是無辜的,我不能離開他!”
3.為愛兩次放棄高考
他先是吃了一驚,因為我從來沒有向他提過上大學的事,繼而他心情沉重,說:“你為什么要去上學,現在的學校你又能學到什么?學三年,三年之后會成什么樣子,到那時我們的關系肯定就完了。”我聽了他說的話很驚訝,憤憤地對他說:“你怎么這樣想,簡直是胡說,我根本不是那種人。如果你能上大學,我一定會很高興,根本不會有什么其它想法。”他神情更加憂郁,說:“這不是你主觀愿望想要變,而是客觀環境造成的。你想,你和你的同學們朝夕相處,共同語言多了,不由得你不變……”我雖然很生氣,但也感覺到他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他怕我離開他,這還是叫我挺感動的。看到他那副痛苦的樣子,我心軟了,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點自私,只為自己一時上不了學痛苦,而沒有替他想想。我思前想后,想不了少,最后對他說:“你別太傷感,我不去上什么大學了,再也不提這件事了。”一九七五年,又到了大學招生的時候,車間里分到了一個名額,是上海交大鑄造工藝專業。車間領導研究決定讓我去,但我還是把發給我填寫的表格送了回去,表明我不再想上大學,我說留在車間里一樣學技術。對于我的出爾反爾,車間領導挺驚訝,他們并不知道我是為了張藝謀而放棄了這次機會。
放棄了這次機會,沒能上大學我不怨張藝謀,因為這是我自己決定的,我現在后悔的并不是失掉了這一次上學的機會,而是粉碎“四人幫”后,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我沒有果斷地決定去報考,這才是我終生的遺憾!
記得一九七七年大學招考前夕,廠大門口張貼了一長溜高校招生的簡章,那么多院校,那么多專業,有些院校和專業我以前從沒聽說過。我一下子感到祖國是那么大,心情既激動又舒暢,想上學的念頭又從心底被攪動起來。我開始作復習功課的準備,但是不久我的熱情便減退了,張藝謀那痛苦的聲音時時在我的耳邊響起,我忘不了我對張藝謀的承諾……,我又一次放棄了上學的機會。
4.為愛全力以赴幫助張藝謀特批上北京電影學院
一九七八年張藝謀打聽到北京電影學院要招生,心里就暗暗下定決心,積極做著準備。我的心情和他一樣興奮而緊張。我千方百計地到處給他借書,幫他整理材料。張藝謀精心地裱糊好許多硬紙板,把自己拍攝的好作品收集粘貼成冊,并詳細地將每一張的拍攝經過寫成文字附在其中。五月份他利用一次去沈陽出差的機會,把這本冊子帶到北京去找招生的老師們看。那幾個老師把張藝謀的作品傳著看一遍,都面露喜色,非常欣賞,說:“從來沒有見到過攝影基礎這么好的考生!”但一問年齡就直搖頭。張藝謀那年已二十八歲,攝影系最大年限是二十二歲,他已超出六歲。這些老師都是搞專業的,作不了主,他們對張藝謀說,他們向學院反映這個情況,建議他先返回西安,等待西安考點的招生組去。
來西安招生的電影學院的老師們對張藝謀也極熱情。他們都很欣賞張藝謀的攝影才能,卻又為校方不能放寬招生年齡而替張藝謀惋惜。他們對張藝謀講了許多鼓勵的話,并主動表示要盡力幫助他。老師們還到過陜西省文化局,反映了張藝謀的情況,向他們竭力推薦張藝謀,請求他們幫助張藝謀,使他能發揮才能。誰知對方反而嫌這些老師多事,當面頂了回去說:“你們好好招你們的學生,少管這些閑事。” 當時和張藝謀一起報考的還有兩個小青年,一個叫王進,現在在西安美院搞攝影工作;另一個叫吳俊,現在在西安晚報當記者。當年他們都很佩服張藝謀,把他當老師看待。結果這兩個小青年都拿到了準考證,張藝謀卻因年齡關系,連考場都沒能夠進去。王進人踏實、勤奮,基礎也不錯,張藝謀認為他有希望,就把自己所知所會盡數教給他。我說張藝謀:“你自己連考場都不能進,還好為人師。”張藝謀深沉地說:“這次可能沒有什么希望了,我如果幫助王進考進去,那以后我求他在學校里幫我借些好的攝影書籍,就有可能了。外面很少有這些書籍,我想系統地學習一下,我真是不甘心啊!”聽了他的話,我真傷心,不由得哭了起來。他勸我不要難過,不要哭,說道:“這不算完,我還要努力,憑直覺我感到這不是最后的結局。”
世上的事往往都是在最后的努力中成功的!的確,這不是最后的結局。正當我們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時候,接到了姐姐和姐夫的來信,這封信使張藝謀上北京電影學院的事有了轉機。
我姐夫叫王滌寰,現在北京《中國烹飪》雜志擔任攝影記者。他是“老三屆”高中六六級的學生,酷愛攝影。一九六六年高中畢業時他的報考志愿表上填寫的就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誤他終于沒能上成學。當他知道張藝謀考電影學院碰壁的事后,決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他。
姐夫在信中說,讓張藝謀把他所有的作品再精心挑選制作一番。凡是上乘之作都不要拉下,再寫一封表明心跡的信,一同寄給他。他已設想了“通天”的辦法,要把這本作品和信直接送到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手中。這雖是孤注一擲的辦法,但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因為自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國家急需人才,破格錄取也有先例。他要我們快點準備。我和張藝謀真是萬分高興。張藝謀接連干了幾夜,把他的作品集子作了充實,又給黃鎮部長寫了封非常懇切的長信,表達了自己上學的渴望,寫好后馬上就寄了出去。
王滌寰接到作品和信后,立刻找到和他交往甚密的著名老畫家白雪石先生,將張藝謀的情況一一如實相告,求白老先生幫忙。白老先生一口答應下來,表示他愿意舉薦。黃鎮部長不僅是革命家、外交家,也是藝術家。周末經常請一些老畫家、老藝術家到他家里作客,白老先生就是常客。當王滌寰把作品和信交給白老先生后,可敬的白雪石老先生沒有拖延一點時間,周末就將這些材料帶到了黃鎮部長家里,他先把張藝謀的這些攝影作品給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看了,華君武先生大加稱贊,黃鎮部長看后也極欣賞,認為是個人才,就委托華君武先生辦理這件事(華老先生當時是文化部秘書長)。華先生馬上打電話給北京電影學院,轉達了黃鎮部長的意見,建議破格錄取張藝謀入學。為此,北京電影學院專呈文化部一份報告,反復強調年齡大,學攝影不合適。的確,按以前的規定攝影系畢業后只能做二助理,二三年后才能升大助理,再熬二三年才能當副攝影,要成為獨立拍片的攝影師還得拍上幾部片子才行,得要熬上七八年。
黃鎮部長看了報告后作了批示,說年齡大少學兩年。四年長了,上兩年也行嘛!人才難得。華君武先生又親自前往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經過研究考慮,給張藝謀的單位咸陽國棉八廠發了一個電報并寫了一封信,通知張藝謀速赴北京。
他走后,我一直處在焦慮不安中。他終于要回來了!在火車站站臺上,當我第一眼看見他臉上那掩飾不住的高興的表情時就猜著了八九分,但還是急不可待地問:“怎么樣,行嗎?”他笑著說:“當然行了。”在與他相處的這些年中,我第一次看到他笑得這么坦然愉快。
張藝謀的夙愿終于實現了!
我由衷地為張藝謀的入學而激動,也為自己的選擇而自豪。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推在人群之外的時候,我和他相愛;在他內心世界最痛苦的時候,我和他相親。我所做的這一切,終于以這樣的形式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是多么令人歡欣鼓舞的事啊!
當時我們廠和國棉八廠的許多人,在我面前委婉地表示對我們婚姻前景的擔憂,但我心中異常坦蕩。我相信我們的愛情是一種志同道合的愛情,我們的結合是這種愛的必然結果。
張藝謀也非常氣憤一些人的庸俗之見,為了表示他不變心的態度,他主動在國棉八廠開了證明信來到興平,我們領了結婚證。
5.為愛留心選材發現并推薦“紅高梁”
半個月后,我上班了。在一大堆新雜志中發現了《人民文學》上發表的莫言的小說《紅高梁》,我喜出望外。年初張藝謀曾囑咐過,要我注意一下莫言的小說,說他對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很感興趣。這回發現這一篇,怎能不高興?我一口氣讀完這篇小說,連忙拿回去給張藝謀看,并談了自己的感受。張藝謀看完后很興奮,連聲叫道:“好東西,好東西。”打這起,他就拿定了主意準備搞這個戲。從此,他簡直像著了魔一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