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國牛奶出事、曝三聚氰胺丑聞的時候,右派叫囂“二十年前全北京買塊Cheese都難,有牛奶吃就不錯了,還在乎質量?”這令我想起中學的一段往事。
那是1963年的事。當時北京市牛奶公司每天早上中午都派人到我們學校食堂門口賣牛奶,鮮奶每瓶1毛5,酸奶每罐2毛,要加白糖4分一包,敞開了賣,誰買都行,既不要票也不憑證。
有些同學感到不解,向學校團組織反映:不是號召學雷鋒、艱苦樸素嗎?那喝牛奶能算艱苦樸素嗎?既然號召學雷鋒艱苦樸素,那為什么又向我們推銷牛奶?“學雷鋒艱苦樸素”與“喝牛奶”這關系該怎么擺?
于是學校團組織特意組織全校同學展開了一次大討論,題目就是“如何正確看待學雷鋒艱苦樸素與喝牛奶”。最后的結論是:學雷鋒艱苦樸素意味著不鋪張浪費,不追求奢侈腐化。青少年是長身體的時候,喝牛奶對健康有好處,不是鋪張浪費,也不是奢侈腐化。只要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就可以喝,也應該喝:一對身體有好處,二支援國家建設。但如果把喝牛奶當成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標志來看就不正確了。一句話:實事求是,有條件就喝,沒條件也不硬追求。
于是“牛奶風波”到此結束。喝牛奶的與不和牛奶的都不覺得有什么壓力。同學中喝牛奶的不少,不喝的也很多——往往不是因為喝不起,而是不習慣,更喜歡喝豆漿。
當時喝牛奶的同學什么家庭出身的都有:干部的、知識分子的、工人的、農民的……的確,喝牛奶比喝豆漿貴:當時豆漿好像是白漿3分一碗,糖漿5分一碗,比1毛5的牛奶便宜多了。而當時學校住校生每個月的基本伙食費(每天三頓,周末不算)是9元,不夠自己另外加菜,一般一個月吃13、14元足夠。如果天天喝鮮奶,一個月要4塊5,喝酸奶是6塊。喝牛奶造成的這種額外負擔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一般還承受得起。當時北京工廠普通正式工人——二級工的工資是每月40元。1963年子女上中學的工人大多數是50年代初的老工人,工資都高于40,多數是雙職工,房租水電每月幾元,醫療全包。只要子女不是太多,為孩子每個月多掏4塊5還是擠得出來的。農村來的同學有困難的多些,但仍然有不少喝牛奶的。我們同年級另一個班的團支書家里是農村的,因為喝牛奶,引起了一些同學的議論(“喝牛奶與學雷鋒”的議論就是從那里開始的)。當時國家對家庭經濟條件特別困難的同學是有補助的。(記得那個時候的標準是補到每月12元)對比當時每月9元的基本伙食費,即便這樣的同學時不時喝幾次牛奶也不是做不到。
學校團組織后來還組織過類似“喝牛奶與學雷鋒”的討論,比如“穿尼龍襪、的確涼衣服與學雷鋒”。還有一次(大約是1964年)更是號召同學回家動員家里吃“愛國肉”,說國家豬肉漲庫,再賣不掉就浪費了。于是“學雷鋒”、“不鋪張浪費”的結果是“動員吃‘愛國肉’”,不吃倒成了鋪張浪費,吃了才不鋪張浪費。至于那幾年,一到夏天便免不了動員大家吃“愛國西紅柿”——旺季時過夜就爛,經常一堆賣5分或1毛,巴不得大家拼命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后來鬧技術革新,土法儲存代替專用冷庫,情況才有所改變。(當時還拍了電影,題目叫《從‘隔夜愁’到‘百日鮮’》)。
至于那個時代的牛奶及食品質量,雖然沒有現在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標準,至少從來沒聽說過質量問題,以至于老百姓的腦子里根本就不曾想到過市場上賣的食品會有假。當時我們只是從回憶錄里知道資本家才會故意摻假。自打有了公私合營起老百姓就都知道買東西要去國營商店,因為“共產黨的商店決不坑人”。所謂“有牛奶吃就不錯了,還在乎質量?”之類論斷一聽就知道是信口開河,根本沒經歷過毛澤東時代,或者是故意昧著良心睜著眼說瞎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