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所有制與所有權
生存與發展問題是關于權力與空間相對應的物質問題,物質的如何分配與占有問題是關于社會所有制與所有權的問題。所有制是指人們對物質資料的占有形式,是屬于社會經濟基礎的范疇。所有權是關于對物質占有的權利和義務問題,是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法律范疇。所有制與所有權,決定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它也反映了社會的生存方式與發展方式。
一、所有制與生產關系
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占有、使用、處置并獲得收益等一系列經濟權利和經濟利益關系的總和,所有制問題就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公有制與私有制是兩種完全對立的所有制形式,它們不只是辯證法關于對立統一的問題,而是關于兩種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產方式、兩條不同發展方向和不同發展道路的問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決定了生存與發展中權力與空間的不同歸屬,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物質所呈現的不同的分配關系和占有結果。
第一節、公有制與私有制
“公”與“私”是一方相對于另一方而言的,所以,從辯證關系的角度講,公有制與私有制兩者是同時存在的。但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空間范圍內,它們并不是同時存在。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公有制是原始社會,這實際是在以氏族為單位,或者是由多個氏族組成的部落所構成的社會組織之內,共同生產、共同生活的社會生存方式。其次是在社會主義社會時期出現了公有制,現代公有制的實踐,可以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政權算起,為應對國內反革命勢力的反撲和境外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在經濟極其脆弱的情況下,蘇維埃俄國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1991年蘇聯解體,只有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自1953年開始,到1978年開始私有化改革,不到三十年。而私有化從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瓦解到現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18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至今也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由此可見,公有制的實踐相對于私有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是短暫的,對公有制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1、生產資料
生產資料是生存與發展所必須的物質資料,是為生存與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保障條件的生產過程中,勞動資料、勞動(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物質總和,一般可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工具、原材料等。
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組成要素,是生產力中物質的因素,它反映出生產力的水平。在生產資料中,生產工具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對象起決定性作用,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反映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范圍和發展水平。
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決定了所有制的性質,人們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決定了社會的生產關系,不同的生產關系決定著不同性質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也反映了社會的性質。
生產資料是生存與發展中權力的物質屬性,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及分配、交換關系,反映了一定所有制下社會生產關系,它們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誰掌握生產資料,誰就掌握了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從而影響并決定著社會上層建筑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2、公有制
公有制就是在一定的組織范圍內,生產資料歸全體成員共同所有的形式。所有制決定社會的性質,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或勞動者集體所有,是全體勞動者平等享有支配生產資料權利的社會形式。
公有制是在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下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發展條件下的產物。公有制作為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方向,是對生存與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在人類社會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兩種公有制形式:一是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條件下形成的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另一個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建立以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建立起了全新的生產關系。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獲得了平等的經濟基礎;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產品,成為這個社會中掌握自己命運和前途的主人,從而為消滅剝削奠定了基礎。也只有在公有制條件下,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全體勞動者共同掌握生產資料,也就共同掌握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從這個時刻起,也就真正成為了社會的主人。
在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踐的過程中,從1953年起,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目標,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一化三改造”,出現了兩種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代表全民的國家所有,主要包含大量的國有企業,它們承擔起了支撐國家經濟基礎的主要責任,也會國家分擔了社會的民生職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體系的基石。集體所有制是指“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簡稱,是在社會主義的一定組織范圍內,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歸勞動群眾集體共同占有的一種公有制形式。在城鎮表現為“集體經濟”形式,在農村主要表現為“人民公社”和多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是中國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全民所有制經濟的區別是利益歸屬的部分與全部的區別,且集體利益是服從于全民利益。
3、私有制
私有制是相對于公有制而言的,是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的形式。私有制下的最小利益單位是個人,也可以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組織,或者是由個人之間以合作形式構成的利益組織。
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也是權力與空間的擴張程度。盡管在私有制下的個人合作有與公有制中的集體經濟有相似之處,但一個根本不同之處是權力與空間的歸屬是不同的。公有制下的權力代表集體成員的共同意志,它體現的是“公權力”,在空間上存在不可分割性,具有整體性。私有制下的權力是與個人所占有生產資料相適應的權力范圍,它代表的是個人意志,在空間上具有可分割性。同時,私有制下合作組織的權力,是個人意志妥協的結果,所代表的是“私權”,它所表現出的集體空間是個人利益空間所拼合的范圍空間。“股份制”經濟形式具有私有制下權力與空間的特征,它不能代表所有勞動者利益,所代表的權力空間也不具有整體性。即使是由公有制下的生產資料參股的股份制經濟形式,也不是公有制形式,因為它的權力與空間是受限制的。
私有制下的生產關系是建立在對生產資料不同占有程度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由生產資料占有程度決定的,是一個不平等的生產關系,即使是所為的平等,也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暫時的、松散的平等,形成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源是由私有制下的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私有制維護的利益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利益,分配方式也是由占有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決定的,并不是由在這個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所決定的。
4、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
所為國有企業是指由國家掌握的生產、經營資料和生產工具的總稱。國有企業的所有權歸代表國家的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經營行為。
國有企業是統治階級生存與發展的經濟命脈,國有企業為誰服務取決于國家性質。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掌握政治的國家,國有企業是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服務,也就是為少數人的意志和利益服務,在剝削社會,國有企業必然為剝削階級服務,為剝削階級提供物質基礎,充當剝削的工具。
社會主義國家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人民當家作主,人人享有平等權利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就是由代表全體人民的無產階級政權所掌握,并為全體人民所服務。檢驗國有企業是否具有社會主義屬性,一是看國家所有制形式,二是看社會生產關系在企業中的表現。如果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出問題,必定是國家體制內出問題,不僅是國家的經濟體制,還包括國家的政治體制。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也必須先從國家體制內找根源。
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是全體勞動者用血汗和無私奉獻精神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是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經濟支持,是無產階級掌握自己生存與發展命運的物質基礎。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國有企業,不僅為國家提供了經濟和物質的保障,還承擔了社會的職能:為國家創造并積累了社會財富,保障社會的物質供應,穩定市場價格;為國家儲備了生產技術和人才資源;為國家創造了就業崗位和改善人民生活;為國家提供了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保障。自中國私有化以來,無數國企被利益集團和個人巧取豪奪,僅存的國企也倍受質疑,成為垂涎的目標。所以,中國國有企業的根本問題是公權力被私有化,全民利益被利益集團所竊奪。中國國有企業的主要矛盾是全民利益與集團利益的矛盾,是公有制與私有化的矛盾。國有企業的矛盾是中國社會階級矛盾的具體反映,對國有企業的爭奪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出賣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就是動搖社會主義的根基,就是剝奪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利益。所以,出賣國有企業的人,就是人民的公敵,國家的敗類,歷史的罪人!
第二節、所有制中權利與權力關系
生存權與發展權都是指事物存在的權利,這種權利既有自然屬性,也有主體屬性。權利與義務是共同存在的,這種義務與權利的屬性相對應。人有獲得生存所必須的食物的權利,同時人也有為獲得這些食物付出勞動的義務。權利和義務反映了自然屬性與主體屬性的對應關系。權力是事物行使權利的能力,是指對權利內容所對應的空間范圍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能力。
權利的自然屬性表現在權利和義務的相對一致性,是相對平衡和對應關系;權利的主體屬性反映了義務的不可或缺性,即一種權利的存在必然有相對應的主體承擔義務。幼兒或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同樣有獲得滿足生存需要的食物的權利,但必然有人為這個主體權利承擔生產食物的勞動的義務。在人類社會中,這種有誰來承擔義務體現的是社會的生產關系,權力在這個關系中發揮著作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體現了不同的生產關系,同樣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權利與權力關系。
1、私有制的權利與權力
權利是通過空間屬性表現出來的,權力則是對權利內容的控制能力。權利與權力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關系,沒有權力的權利是虛設而沒有實際意義的權利,沒有權利的權力是被架空的權力。權利與權力的對等性反映了事物的實際意義,但是,私有制社會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權利與權力的不對等性,反映了社會虛偽的現實,尤其在人權、民主、自由等方面更為明顯,這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所決定。
在私有制社會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了權利與權力的關系,表現在權利的相對有限性和權力的相對無限性,它們是因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所決定的。
所為權利的相對有限性,是指在一個權利集合內,個人占有部分的權利,相對于這個集合是有限的。權力的相對無限性,是指個人對其占有的部分權利擁有完全的支配權力,和無限行使支配的權力。這個占有的“部分權利”是絕對性占有,具有排它性,是其它個人所不能共同占有的,至少在法律的層面是這樣。正因為這樣,也使得私有制下的個體權力沒有制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表現出了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的自由是無政府的自由。同時,權力也僅限制在所占有的“部分權利”范圍之內,而喪失或不具有對“部分權利”之外的權利集合行使權力。值得一提的是,個人的權力被限制在部分權利之內,并不表示個人沒有支配集合內的其它權利的能力,而是沒有權力支配這些權利。這種能力與權力的反差也會激發人對權力和空間的無限欲望,它體現了資本主義貪得無厭、欲壑難填的本質。
假設有100W的財富,一個人占有其中的10W,那么,這100W與10W,既反映了物質的占有程度,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在100W的財富中,個人的權利是10W,獲得的權利是10%,而個人對獲得的權利所行使的權力是100%,同樣,對沒有獲得權利的部分并不等于沒有行使權力的能力。10W作為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有決定權的是占有者,也是這個生產過程的主人,他與其他生產參與者的關系是雇主和雇員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則是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在支配創造的剩余價值中則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100W代表的是民主,對所占有的10W的民主是絕對的權力,對其余90W有民主的權利,卻沒有民主的權力,這種民主毫無意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對生產資料喪失權力的民主是虛偽的。
2、公有制的權利與權力
公有制是以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的生產關系,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的基礎。在公有制社會的集體經濟中,集體成員平等占有生產資料,與私有制不同的生產關系決定了不同權利與權力關系,表現為權利的相對無限性和權力的相對有限性,它們也是因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所決定的。
所為權利的相對無限性,是指在一個權利集合內,人人平等占有全部的權利,相對于這個集合是無限的。權力的相對有限性,是指個人對其占有的全部權利不擁有完全的支配權力,所行使支配的權力受集體的約束。個人對集體利益的占有是“分享占有”,不是絕對占有。與私有制不同的是,權力涉及的范圍是集體占有的“全部權利”范圍,其權利范圍遠遠大于私有制。個人在集體中行使權力的時候,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個人的權力不能超越集體的范疇。與私有制相比,雖然行使權力沒有私有制強度大,但行使權力的范圍比私有制廣。也值得一提的是,個人權力的有限性,并不限制個人能力的發揮,相反,比私有制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由此可見,公有制的個人利益是與集體利益聯系在一起的,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是與集體的生存和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集體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行使權力,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合作的利益共同體,這種平等權力正是當家作主的表現,是平等的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
假設有100W的財富,歸集體中N個人共同所有,但每個成員不是占有財富的1/N,而是全部,只是每個人的利益是重疊的。在100W的財富中,個人行使的權力需要與集體相一致,個人的支配權只是集體的1/N。100W作為生產資料,人人是占有者,在生產過程中人人有決定權,在這個生產過程中人人是主人,人與人是平等的關系,人人分享創造的財富,沒有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100W代表的是民主,在平等生產關系中人人擁有平等的民主權力,這是由生產資料作保障的民主權力。社會主義發展了現代社會的公有制,它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構建起了新穎的社會生產關系,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成果,共同決策,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3、所有制中的空間關系
空間是權力的外延,反映了權力的物質屬性,所有制下的空間關系反映了權力對物質的支配關系,即反映了社會的生產關系,不同的所有制下不同的生產關系,必然產生不同的空間關系。人的生存空間所指向的是社會經濟基礎,是指滿足人生存的基本權利,包括生活、工作、醫療、養老、居住、社會福利等權利;人的發展空間所指向的是社會的上層建筑,是指滿足個人成長需要的教育、文化、研究、職位、政治權利等,獲得怎樣的權利是相應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
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空間關系,是一個人人平等、人人當家作主的社會,它是由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來保障的,這是獲取生活利益、工作權利的主體途徑。在這個空間中的個人與集體是根本利益一致的共同體,共同利益能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從而提高集體凝聚力。在這個空間中個人與集體之間是相互促進和依存的關系,醫療、養老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生存保障使人對集體有歸屬感和依附感,與集體的榮辱與共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共同利益是人人為維護集體利益承擔義務的前提,從而能有效保護集體利益。公有制的公平、自由和人權來自生產關系的平等,社會主義公平、自由和人權的內容和詮釋與私有制是不一樣的,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公有制下的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且勞動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分工之別,在此基礎上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能充分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能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大大提升了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公平是建立在共同勞動基礎上的利益分配,是縮小社會差別的公平;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生活,才是自由的社會,人權才會得到尊重;人人當家主是獲得充分政治權利的基礎,人人能充分行使權力,才有政治上的民主。因此,構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上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精神風貌是全新的社會形態。
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空間關系,是一個人與人相互競爭、弱肉強食的社會,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私有制社會普遍存在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生產資料被剝削階級所占有,當它們成為獲取利益的資本,整個生存空間就是掠奪的戰場。首先,生產資料占有程度的不平等是造成社會不平等的根源,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對生產崗位處于支配地位,無產者獲得工作崗位才能保障生活,并通過經濟積累才能滿足養老的需要,他們與資產占有方成為雇員與雇主關系,在生產關系中處在了支配與被支配的不平等關系中。資本主義的醫療衛生只是為了保證社會需要的勞動力資源,并不是人們享有的福利,尤其是私有化的中國,醫療事業就是創造財富的產業,醫療設施成了獲得利益的資本,病人成為獲取利益的資源。私有制的自私自利使人與人之間成為相互競賽的主體,資本主義的生存環境迫使這種競賽不擇手段,唯利是圖沒有道德約束。勞動創造財富不僅被資本創造財富所顛覆,而且勞動還出現了貴賤之分,勞動者成為了社會地位最低的人群,社會追求不勞而獲,驕奢淫逸成為時尚,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和價值觀大行其道。生產關系不平等導致了社會貧富差距的分化,也使人的地位產生不平等,在以多錢為基礎的社會中,沒有經濟的基礎的平等,就不會有上層建筑上的平等,因而必然導致發展的不平等。所以,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制造社會不平等的社會,公權力被資本占有者所掌握,政治權利被剝削階級所操縱,建立在沒有物質基礎上的權利喪失權力保障,其主張的自由、人權和民主都是虛偽的。
第三節、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
不論是個體還是組織集團,他們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中生存與發展,不同所有制下的生產關系形成不同的權利分配制度。對權利分配占統治地位的是權力,而決定權力的是社會上層建筑。
1、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是指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相應的、必然的物質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表現形式,這是馬克思在總結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時所下的階段性結論。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事實證明了發展的道路和發展的方向是可以選擇的,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表現出不同形式的社會生產關系,這是社會生產過程中與所有制相適應的物質關系必然的結果。
人類歷史上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依次經歷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五種生產關系。同時,人類把追求共產主義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生產關系作為美好的理想,并為此奮斗著。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關系,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是由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生產關系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一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兩種所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系是相互對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是公有制要消滅剝削,私有制則產生剝削。
2、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以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體系和機構設施的總和。 上層建筑在社會中居于統治地位,是主權組織范圍內生存與發展的權力核心。
主權組織是指一定社會時期的政權主體,它往往以國家的形式表現出來。在這樣的政權主體或國家內部,同樣存在著各種不同規模的組織和利益集團,以及因不同經濟基礎形成的社會群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同層級的從屬關系,是政權主體的構成部分,只是他們在這個政權內部發揮的作用各不一樣。成年后的個人,在法律上被規定為能承擔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是社會的最小利益主體,也是最小的政治主體。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其政治權利是由上層建筑決定的,其政治權力是由生產關系決定的。
上層建筑也是政權主體的權力結構,它的系統龐大,結構復雜,但它不是社會物質的直撞形態,而是體制的社會形態。政治上層建筑代表著國家暴力機器,包括政府機構、司法體系、軍隊和各級武裝力量等,具有一定的強制力,是政權主體的硬權力;意識形態上層建筑代表著文化、思想和精神方面,包含法律、宗教、文藝、哲學、倫理和價值觀等,雖不具有完全的強制力,但具有一定的社會號召力、約束力,是政權主體的軟權力。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3、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準確的講,是經濟基礎中的生產關系決定了上層建筑。所有制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生產關系。公有制和私有制下的上層建筑,其權力的歸屬是不同的。
在私有制的社會中,剝削階級不僅掌握著社會生產資料,同時也掌握著社會的權力,從而操縱著社會上層建筑。剝削階級操縱著上層建筑,其權力必然為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服務。在生產關系極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社會,上層建筑就是為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服務的工具,其法律也是不公正的,且是沒有道德的。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所有,依附在生產資料上的權力也為全體勞動者所掌握,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的一切權力歸全體人民所有,上層建筑也是為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者服務。建立在平等生產關系基礎上的法律,才能充分體現全體勞動者的意志,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
⑴、兩種所有制下的民主
人民追求社會的民主,那么什么是民主呢?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具體的講,民主就是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其中決策權是關鍵,也是真民主與假民主的區別。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假設張家有十個子女,雖然他們人人都能表達自己的權利,但最后是當媽的決定。一天,張媽要給子女們發享,問子女們如何分紅。她的子女們有的說應該平均分,有的說自己怎么困難要多分些……最后張媽決定說:老大老二是家里原頂梁柱,還照顧弟妹,應該多一點;老九老十的年齡還小,且到了長身體的時候,希望哥哥姐姐多照顧他們;老五家里最困難,身體也不好,所以也多一份……
李家一直批評張家不民主,批評張媽搞獨裁,李家有充分的自由指責張家,但他們沒有改變張家的能力和權力。李家也有十個子女,他們都渴望自由和獨立,他們信奉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終于有一天李家在民主聲中要求分家了,老三老四身強力壯,暴躁蠻橫,憑著實力分走了一半,老六老七一看情況不妙,聯手從剩下的部分中爭到了一半,老大老二憑著多年對家庭的奉獻取得了殘存的部分,生病的老五和最小的老九老十,被認為是不僅對家庭沒貢獻,還總要化家里的錢,所以被凈身出門。李媽雖然還有發言權,但在養老問題上出現了危機,于是,她只得低三下四地茍身于幾個兒女之間。
在這個例子中,兩家代表的是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生產關系。民主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的范圍之內,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經濟基礎”。家庭是這樣,組織和利益集團內也是這樣,乃至國家也是這樣。當民主上升到國家的層面,它具有階級的屬性,因為國家就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并且有國家機器為其提供保障。既然有階級性,民主當然也是為階級服務的。在階級斗爭的環境中,民主也會被卷入到不同層面的斗爭中。經濟基礎是民主的前提,有決策權的民主才是真民主,沒有決策權的民主是沒有意義的。
美國被稱為“民主”樣板,美國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兩黨以競爭的形式輪流執政,實行了“議會、政府、法院”的三權分立,美國總統由全民選舉。所為的“三權分立”,其“權”都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也只是少數人的手中,其“分立”也只是資產階級內部權力分配的妥協。美國的“二黨”雖然有競爭,但都代表的是同一個階級——占少數人的資產階級。所以,民主是生產關系中居統治地位的一方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沒有生產資料,也就沒有了決策權,因而,資本主義的民主是虛偽的民主。
⑵、判別“獨裁”的依據是生產資料
所為“獨裁”多指獨攬政權,實行專制統治。不論獨裁還是專制,都是為統治階級和利益集體服務的,都是上層建筑的表現形式。民主和獨裁,是沒有絕對的標準,從階級斗爭的角度講,就是階級內部的民主與階級之間的獨裁。
在前面的例子中,張家的“獨裁”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之上,每個成員在相互的生產關系中是平等的,家庭的每個成員對家庭的經濟基礎有著同等的占有權利,同時他們對“獨裁”的結果也必須承擔共同的義務。但是,在這個共同經濟基礎上每個成員決策的權力是有限的,其決策的范圍包含全部成員的整個經濟基礎。然而,這樣的民主必須得到統一,最終的決策權就落實到了張媽的“獨裁”。李家的民主是建立在相互獨立的經濟基礎之上,每個成員的民主基于有限范圍的個人經濟基礎之上,可以是相對的無限,這也是一種相應范圍內的“獨裁”,但對伴隨這種民主的決策范圍卻是非常有限的。到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民主的有效性是由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在不同所有制條件下的經濟基礎,實質就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和相應的生產關系。
在公有制下,生產組織表現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形式,也就是說,生產資料歸全民或集體所有,每個組織成員擁有平等的經濟地位,因此,在此基礎上民主權具有相應的決策權,這種決策權是通過“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實現的。占有生產資料,是當家作主的前提條件,也是獲得真正民主的基礎。在私有制體制下,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個人擁有獨裁的權利和權力。經濟單位的業主與其他成員之間只是雇主和雇員的關系,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民主也是沒有決策權的民主。雇員可能有充分的民主,但這種民主不能挑戰雇主的利益,也就是說:雇員的相對民主必須服從雇主的絕對獨裁。由此證明:失去生產資料所有權,就失去了獲得民主的基礎,也就不會有真正的民主。
⑶、兩種所有制下的法律
法律是社會的上層建筑,是私有制社會的產物,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奴隸制社會就提出要“以法治國”的法家理論。無論從中國漫長的歷史看,還是從世界的歷史看,法律都主要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也是為缺德的社會服務的。當然,不是說公有制就不需要法律,尤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法律,既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也是調節階級內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工具。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很多中國鄉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來不需要法律來保障,是私有化以來法律的作用越顯得重要。
法律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在剝削社會,法律就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只要社會生產關系不平等,那么,法律就是維護這種不平等的工具。在中國社會私有化的進程中,很多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他們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為老板流血流汗卻拿不到應得的工資,當他們不得不用極端手段討要為維持家庭生機的養命錢時,卻遭到了法律的制裁,可見私有化的法律就是為有錢人和無賴服務的!同樣性質的案件,權貴們和平民所判的不一樣,封建社會的“刑不責上大夫”在當今不斷上演,一些權力部門違規現象屢查屢犯,屢教不改。可見,在私有化基礎上的法律就是“裝飾品”和“遮羞布”。毛澤東說:“修正主義是最壞的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法制最虛偽,民主最虛假,人權最脆弱。
法律不能脫離社會經濟基礎的現實,事實證明,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沒有了經濟基礎的公平就不會有法律這個上層建筑的公平,要實現正直的社會公平和正義,實現以法治國解決社會矛盾,首要解決經濟基礎的不公平——消滅滋生一切社會丑惡和矛盾根源的“特色私有制”。
⑷、私有制與公權力
公權力是代表公眾利益的權力。公眾利益可以是廣義的人群,也可指一定的社會利益集團的共同意志,表現在相應空間范圍內的利益分配權和決策權。
公權力是私有制的產物,公權力的范圍是私有絕對權力之外的空間范圍。(圖4-1-1)公權力隸屬于上層建筑,其權利相對應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范圍,其權力相對應的是占有生產資料的權力個體權利的總和。簡單地說,公權力代表的是在社會生產關系中居統治地位的利益集團的共同意志和權利。公權力在一定歷史時期能代表公眾利益,但這也只是表面現象。因為,公權力是基于私有制基礎上的產物,且私有制就是產生不平等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源,所以,它是私有制社會的畸形產物。
資本主義的腐朽導致公權力的異化,使公權力失去約束力,成為個別利益集團謀取私利的工具,從而損害多數利益集團和群體的利益。公權力的異化主要表現以下形式:一是公權力私有化,把手中掌握的公權力逐漸變為自己的私有權力,為自己及家庭成員謀求制度規定以外的利益。二是公權力商品化,將手中掌握的公權力異化為商品,成為換取私利的交易籌碼。三是公權力官僚化,濫用權力,玩忽職守,用犧牲國家利益滿足不斷膨脹的個人私欲。所以,公權力的棄化,必定是私有制的腐朽,是畸形社會的腐朽。
⑸、公有制的民主與自由
民主與自由是人人追求和向往的社會生活,但民主與自由也是相對的,在階級社會中,如果失去了經濟基礎和當家作主的權利,民主與自由只是成為形式。
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內部同樣有斗爭,那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斗爭。在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整個過程中,通過實踐總結出了二條經驗,一是在馬克斯主義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在“集體領導”下的“民主集中制”,一是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形成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在集體領導中的“少數服從多數”是體現集體決策權的有效制度。在公有制前提下的所為“獨裁”,是在長期的階級斗爭中形成的思想權威性、政治號召力來實現意識形態上、組織上、政治上等一系列上層建筑的統一,并在經濟基礎上以之保持一致性。在階級斗爭中的獨裁,就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獨裁。無產階級的“獨裁”與資產階級的“獨裁”之區別,在于多數人的獨裁與少數人的獨裁之間的區別。社會主義的自由是建立在集體利益基礎上的自由;資本主義的自由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個人利益上的自由,是無政府、無組織、無約束,且沒有道德的自由。
有人從家族性質的角度解釋私有制和公有制,用是否實行“血緣繼承制或世襲制”來衡量私有與公有的標準,顯然這無法解釋部落和氏族構成的政權組織,把“老子英雄兒好漢”變為“老子公有兒必私有”,從一個極端轉向了另一個極端,犯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認識錯誤。以此來評判民主與獨裁,脫離了權力存在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生產關系。
民主和獨裁既然都是階級斗爭的產物,也就都應該回到階級的立場上來判斷。無論是階級還是代表階級的個人,首先要看代表了哪個階級的利益,也就是說代表誰的利益。代表相應的階級利益會在相應的路線問題上反映出來,因為公有制和私有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方向完全相反,道路涇渭分明的路線問題。在同一個方向上的社會實踐運動出現偏差和問題是客觀存在,這正說明發展的曲折性,也說明社會主義的民主也是需要不斷完善的。在判斷階級內部的個人獨裁,關鍵看個人在生產關系中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支配程度。在一定組織范圍內,能聽取不同意見,能執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也是判斷民主與獨裁的試金石。
不同的所有制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形態,這些社會形態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因此,所有制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形態的是由相應的社會生產關系的決定的,生產關系決定社會性質,也是判別社會本質的唯一依據。
二、生產資料與所有權
生產資料是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資料,是權力依存最基本的物質基礎。生產資料的歸屬問題,就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問題。生產資料所有權也稱產權,是對生產資料享有使用、占有、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所有權具有排他性,它反映了社會的生產關系。因此,生產關系的焦點是生產資料,生產關系的核心是所有權。
第一節、不動產的所有權與使用權
不動產相對于動產而言,是指不可移動或者如果移動就會改變性質、損害其價值的有形財產,主要指土地及其附著物,能夠移動的財產便稱動產。動產與不動產因理解的不同,所以劃分標準也有不同。作為生存與發展必須的物質基礎,不動產就是指土地和房屋建筑。土地和房屋是特殊的生產資料,也是基本的生存資料。
不動產因不可移動,具有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其自然存在有長期性或耐久性,地理位置的不可重復和自然條件差異形成不動產區別于其它的個別性,這種個別性使得數量相對有限性。如房屋的使用時期比較長,不同位置、不同樓層獲得的采光、風向、景觀等都是不一樣的,其獲得的環境權利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不動產具有不可復制性。不動產的特點決定了不動產的所有權不能脫離權力所控制的空間范圍,否則,所有權在實際上會部分或全部被架空喪失。如中國南海被別國占領的島礁,當失去了對這些島礁的實際控制,也意味著喪失了對這些島礁的所有權。
所有權是依附在生存權與發展權基礎之上的權力,獲得不動產的所有權,不論通過什么方式和手段,包括法律、交易、置換、掠奪等,就是對不動產行使權力。不動產作為物質資料,構成了相應的權力基礎。不動產的特殊性,導致了不動產的所有權與使用權之間產生空間關系,即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統一與分離,這種物質與權力的空間關系,是社會生產生產關系的體現。
1、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
土地是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資料,對于動物來講是生存的領地,對于人類來講意味著是生存資料、生產資料和發展空間。失去了土地的人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因為他們沒有了安身之地。動物的領地是通過決斗獲得的,并且是以實力來保衛控制領地的權力。人類社會在沒有擺脫動物屬性之前也是這樣,在形成人類部落社會的時候,領地也是部落控制力的體現。國家的出現,是私有制發展的產物,土地也是構成國家的領土,是國家主權的體現。沒有了土地就沒有國家主權,國家也不復存在。國家的領土是戰爭的結果,同樣需要由國家的綜合國力來保障國家對領土所行使的權力。
自從有了國家,由土地構成的領土范圍是國家的主權范圍,國家失去了土地的主權,即就失去了土地控制權,實質就是失去了土地。國家的動產財富一旦失去還有機會重新獲得,而不動產的土地一旦失去,便將是永遠的失去。人們的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是由國家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在公有制社會中,土地歸代表全民的國家或集體所有,即土地的權力主體是國家或集體。社會主義公有制下國家或集體對土地具有支配權和使用權,土地的權利歸全體國民或集體所有。同時,土地的使用權是由國家根據社會分工的不同,將土地分配到相應的勞動者手中。因此,從生產力的角度講,社會主義公有制能充分保障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參與社會生產過程,從根本上發展社會生產力。
在私有制社會中,土地所有權歸社會利益集團或個人所有,這是一種排他性的權利,是少數人的權力體現。土地在參與生產過程中,所有權與使用權不能統一是土地在私有制與公有制社會中的本質區別,即土地并不掌握在生產者手中,且是少數人掌握絕大部分的土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土地不只是生產資料,而是作為資本參與生產過程,且土地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勞動產品,而是為了獲取生產利潤。生產力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當土地這個特殊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分離的時候,也是生產力停滯的階段,所以,私有制在本質上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2、房屋所有權與房屋使用權
房屋是人們生存與發展中空間構成的物質要素,它既是特殊的生活資料,也是特殊的生產資料。房屋是特殊的生活資料,其特殊在于它作為生活必須品,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在使用功能上沒有質量度的標準。不因為被人居住的破舊小屋而不是房屋,也不因為不被人居住的高樓就不是房屋。但房屋的質量度卻是在脫離了使用功能,作為一種財富的衡量和商品的質量才被表現出來。房屋的質量度還通過人們的生活質量表現出來,但這種質量度并不能影響房屋的使用功能。房屋是特殊的生產資料,是房屋為其它生產資料提供了必要的生產場所,而它本身不直接參與生產過程。當房屋參與社會的生產過程時,是以資本職能參與的,而不是以使用職能參與的。最為重要的是,房屋作為不動產在于與土地的結合,這種結合是房屋必須占有土地。
土地與房屋是不同的物質存在形態,而房屋與土地又不可分割,因此,房屋包含著土地所有權和房屋所有權兩個部分。土地所有權與房屋所有權的分離,反映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在這種情況下,房屋所有權人就是土地的實際使用者,土地使用權的合法性是獲得房屋所有權合法性的關鍵。反之,失去土地的房屋,即沒有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房屋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當房屋所有權獲得合法性,不僅客觀上占有土地,也獲得了土地使用權。然而,在私有化社會中還存在這樣的一個土地使用狀況,就是土地使用權的層疊公有。以一幢住宅大樓為例,每個居住單元都是不同的所有制主體,盡管以產權證的形式規定了房屋所分享的土地面積,但事實上土地是不能被分割的。這種因土地導致的所有權既獨立又互不可分割,所產生的權益矛盾之復雜,也是私有制社會發展所空前特有的。
房屋所有權與使用權,作為一個事物在發展原點是相互統一的。房屋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是房屋作為資本參與社會生產的過程中分離開的,準確地講,作為資本進入社會生產過程的是房屋使用權。房屋作為商品進入社會流通領域,實質是房屋的所有權。但與其它商品不同的是,房屋是不動產,其交易形式是通過登記憑證的變更而實現所有權的轉移。在不同的國家,對房屋所有權的交易有不同的規定。而使用權的轉移,往往是以合同的形式實現的。由于不動產權力的分散,與權力相關的義務和責任也變得復雜,如房屋所有權人、房屋使用權人、物業管理單位、行政管理部門等之間,因復雜關系所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
在公有制下,依附在房屋上的房屋所有權、房屋使用權、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之間能相對集中和統一,即“四權統一”。相反,在私有制下房屋與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在以其相適應的社會生產方式中產生分化,即“四權分化”。相比于公有制,這種權力分化使利益主體多樣化,以及生產方式的多樣化。從表面上看,這些多樣化的生產方式顯得比公有制更有活力,但其社會生產關系卻更顯復雜化,依附在權力上的利益矛盾更為尖銳。自中國私有化改革以來,在征地和拆遷過程中引發的尖銳矛盾就是應證,矛盾的激烈程度源自對利益的爭奪程度。利益的爭奪是獲得財富的過程,也是財富的分配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映了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的生產方式。
3、所有制下的不動產權利
不動產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問題,其關鍵是國家的土地所有制問題。任何土地的所有權都必須在國家主權范圍內,失去國家主權的土地所有權是沒有保障的。同樣,依附在土地之上的建筑物及所有不動產的權力和利益,也必須在國家主權范圍內才能得以保障。所以,失去國家主權或國家主權遭到挑戰情況下的不動產所有權是危險的、暫時的,其利益是沒有保障的。
所有制是國家主權下的物質資料占有形式,它決定了國家內的社會生產關系。不同所有制反映了社會的不同生產方式,也反映了國家對物質資料的控制力。
土地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空間范圍,在這個范圍內除了土地所有權之外,還附加在土地上的植被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資源環境資源、礦產資源、人文資源等,這些資源的權屬受國家所有制形式的規定和制約。這些依附在不動產土地上的資源,有的本身是不動產,有的可以變為動產,如礦產、林木等。還有一些是特殊的不動產,如在特定自然環境中依附在土地上的生物資源,本身具有不可復制性和獨特性。同時依附在土地上的還有流動的資源,如水資源和動物資源,這些資源不僅跨越地域,甚至還跨越國界,如非洲角馬、中國的東北虎等。
由于土地依附著諸多的資源,這些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反映了社會的所有制性質,對資源的分配與占有反映了社會生產關系。公有制下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相對一致性,不僅反映在不動產上的生產關系相對簡單,而且在動產生產資料上也是相對的簡單。以此相反的私有制下,生產關系變得尤為復雜,甚至凸現出尖銳的社會矛盾。權力分化使得土地所有權的空間范圍變得復雜化,即土地所有權與飽含對應土地空間范圍內怎樣的資源所有權。例農民承包的山地,原本的山地在集體經濟基礎下是歸集體成員共同所有,私有化改革以后實質集體成員的土地所有權被剝奪了,且土地的使用權被落到個人手中,并可以得到土地上的全部或部分動產或不動產。在中國,如林木需要受林業部門的管理,礦產則由國土資源部門管理,地上地下的文物則又由文物部門管理。盡管法律規定了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但地方政府和個人卻能私采濫挖,甚至造成環境破壞和災害,這是在私有化過程中所有制混亂和權力混亂濫用的結果。
4、不動產的開發與增值
不動產的價值包括地理價值、自然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戰略價值、人文價值、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等。對不動產的開發,目的是提升這些不動產的價值,從而獲得權利的最大化。不動產的開發主要由自然資源開發、人文開發和經濟開發,通過對不動產的開發獲得相應的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軍事利益和戰略利益,但利益的根本核心歸根結底是經濟利益。
不動產的開發和利用分為二種形式,一是不動產直接參與生產,另一是間接參與生產。不動產參與社會生產,創造出新的財富和價值,這就是不動的增值部分,也是不動產的生產目的。生產出來的現實的和潛在的財富,就是利益,擁有這些利益的便是權利。獲得財富的權利是社會財富分配的結果,是使用權和開發權所主導的,而最終是由所有權所決定,這就是不動產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生產關系。
對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開發,用于旅游等,這種生產其實只是一種財富轉移,而社會總財富并沒有增加,相反還消耗了社會財富。旅游就是一種消費形式,在旅游的消費過程中,財富轉移到不動產的所有權人和開發者的人手中。對礦產資源的開發,是獲得自然財富的生產過程,礦產的支配權也是所有權人決定的,利益歸所有權人所有。在公有制社會,增值的財富權利歸全民或集體所有,但在私有制社會,增值的財富權利歸利益集團或個人所有。對于文物不動產,保護文物本身就是要消耗財富的,所以,只有歸國家所有,在國家主權范圍內才能得以有效保護。
土地直接參與生產,主要是通過耕地參與農業生產,這是為社會增加財富總量的生產。農業不僅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也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是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產業,所以稱為第一產業。農業的根本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土地所有制形式決定了農業的生產方式,現代中國經歷了公有制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這是一種集體經濟生產方式。另一種是以私化化為基礎的“包產到戶”生產方式,但是,這是在砸碎原來的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畸形生產方式。因為,農民獲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不是土地所有權,因而,農民的利益常被侵犯。以農村征地為例,地方政府是土地的所有權法人主體,而農民是土地的使用權人,隨著樓市的火熱,土地的大量征用,同時耕地也在大量減少,使得地價大幅上漲。地方政府為了獲取土地的高額增值利益,就向房產開發商出讓土地使用權,這就意味著剝奪了農民的土地使用權。這在城市更是一種掠奪,因為中國的法律規定,城市的土地為國有土地,在征地過程中居民的土地使用權是沒有補償的,而居民購買的房屋卻包含著土地使用權的費用。
建筑物參與生產,主要是為生產過程提供必要的生產條件,如公路、鐵路、橋梁、機場、碼頭等,為生產的物質流通提供了條件。這些設施不僅在經濟上發揮作用,也在國防建設上發揮作用。這些不動產,本身就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同時還參與著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所獲得的利益歸不動產的所有權人所有,所支付的費用是使用權人或使用人。房屋大都以租賃的形式參與社會生產過程。
第二節、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生產關系
生產資料是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之一,是直接或間接參與生產的原材料、生產工具、設施設備、土地等。其中,生產工具、設施設備的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產水平。生產資料所有權問題,構成了生產關系的要素之一,同時也關系到生產資料所有權者的生存方式和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也反映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形式,兩者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1、特殊生產資料
特殊生產資料不同于一般生產資料,是它不僅參與社會生產過程,而且還承擔著某種社會職能。這種社會職能會對社會的政治生活、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產生影響。
⑴、耕地
耕地作為特殊生產資料,是直接參與生產的不動產。不是所有土地都能成為耕地的,它必須能滿足農耕生產必須的自然條件。因此,耕地資源是有限的,保護耕地是穩定糧食生產的根本。中國是一個資源與人口極不相適應的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積為世界最少的國家之一,由于氣候變化和土地荒漠化,以及耕地的大規范開發利用,耕地越為越少,保護耕地是關系中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耕地問題就是農村的土地問題,是農村的根本問題,尤其在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
耕地參與生產的兩種方式,一是農業生產,這是一種生產和再生產的方式,是可以重復生產的方式。另一種是與資本結合,參與樓市開發,這是對耕地的終極性利用。這種導致兩種不同結果的耕地參與生產的方式本是無可比性的,只有當耕地作為資本參與生產的時候,才具有可比性。
土地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甚至是政權問題。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封建皇朝的政權更替都與土地問題存在相關的聯系。當土地集中到少數利益集團的手中,即土地所有權掌握在地主的手中,他們獲得了生產成果的支配權,對生產者即農民的橫征暴斂,激化了社會的矛盾和階級斗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中,首先是領導農民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地革命,為農村包圍城市奪取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與此相比,國民黨因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就失去了農民的階級基礎和階級支持,在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失敗是必然的。農民一旦離開土地,必然改變其生存方式,當他們投入工業生產,并壯大了產業工人的隊伍;當農民失去了土地的時候,他們并成為了新的無產階級,當他們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之時,將是沉積的社會矛盾暴發的開始。
⑵、糧食
糧食作為特殊的生產資料,是因為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必須品,是生存的不可替代品。糧食為勞動力提供必須的能量,是儲備社會生產力要素之一的勞動力的物質保障,是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而且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糧食生產面臨巨大的挑戰,吃上一頓飽飯一直是人們的夢想,沒有糧食生產的穩定,就不會有中國社會的穩定。
糧食還是戰略物資,中國歷代的軍事家都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為戒律,糧食安全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它小可關系到一次戰爭的勝敗,大可關系到國家安全。在現代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因國民黨對共產黨的戒備和封鎖,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物資短缺,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八路軍在南泥灣屯墾種糧,開展大生產運動,實現了根據地的自給自足,保障了抗戰的勝利。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到六十年代初,中國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又逢自然災害,糧食嚴重短缺,人們最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甚至有人被餓死了。
糧食也是政治物資,2008年,有一些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糧食短缺現象,并引發了騷亂,甚至導致了政權的更迭。越南、印度、埃及和柬埔寨等幾個世界主要稻米生產國都宣布限制大米出口。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需求的基數巨大,想依靠國際市場是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國際環境和形勢也會影響糧食供應,把自己的糧食安全構建在這樣的不確定因素之上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保障糧食的生產和供應,不僅是保障人們的生活,而且是保障國家的安全。
⑶、房屋與住房
房屋作為生產資料是間接參與社會生產,它為社會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住房問題是關系人們住有可居的民生問題,是滿足人們生存的物質基礎。在不同所有制下的住房,卻讓住房的職能發生了改變。住房問題實際上是個社會問題,為什么有人能能買多套房,社會財富為什么集聚到了這些人的手里?同時,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的住房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為什么買不起房?在公有制條件下完全能做到國家統建,福利分配,政府主導,市場補充,政府與市場之間是主附關系。而在私有制下,住房作為商品資本參與社會生產,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取利潤。
如果住房僅是為了保障居住,它實現人們住有所居完全可有預期,但當住房成為資本的時候,它代表的是財富。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人們對財富貪得無厭的占有俗也表現在了住房上。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回答了為什么有的人買得起房,有的人買不起房;也回答了為什么有的人住房多,有的人甚至沒有房子住。但住房與其它商品不同的是,它是不可移動的資產,住房的價格其實并不只是包括房屋的本身,還有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房屋所占有的土地。可以說,所有推高房價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價格的飚升。住房作為一種固定資產,就有一個折舊過程,可是在中國房價上漲的同時,二手房的折舊不但沒有出現,反而房價緊跟樓市價格不斷上漲。其原因在于住房已不再僅是生活的必須品,而是作為財富保值和獲得高額利潤回報的商品和資本。它的保值與增值是由于貨幣的不斷貶值,它的利潤回報是在于把被價格不斷推高的土地所捆綁的住房作為資本,在流通過程中成為了商品。
由此可見,住房問題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社會的經濟形態和生產方式問題;既是社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經過漫長地質運動作用,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體。礦產資源是現代社會人們生產和生活重要的物質資源,也是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其儲量也是有限的,它不僅是生產資料和經濟物資,也是關系未來的戰略物資。
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資料,其特殊性在于具有動產和不動產的雙重特性。動產是指所開采的礦產可以被移動、轉運,依附在動產之上的一切物權,都是由所有權決定的。不動產是指礦井或礦區,它是依附在不動產的土地之上,它的所有權必須服從國家主權,即它的所有物權必須也必然受國家主權的制約。
由于所有制的不同,礦產的權力范圍比其它任何物權的范圍更復雜,它超越了不動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因為它還包括動產的物權,且這種物權不只是動產和不動產兩種物權的疊加,而是物權的交叉。
⑸、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是所有權歸國家所有的,用于投入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生產資料的總和。國有企業是由國家政府所控制的企業,按其職能分為國營事業或國營企業兩大類,他們的行為由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所決定。
國有企業大多涉及國家重點領域,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并為國家儲備人才、資金和技術。國有企業有國家權力作后盾,其規模是其它企業所不能相比的,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石。國有企業代表的是國家經濟利益,同時為國家承擔著社會的某些職能,它不僅保障了社會的物質供應,還對穩定市場價格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國有企業是國家生產資料的重器。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是全體國民利益的代表,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發展國家經濟的保證。
在中國,國有企業不僅由中央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還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資參與控制的企業。隨著私有化的改革和財稅制度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所有權雖然仍是國家所有,但企業的歸屬權、控制權、支配權、經營權卻顯得格外復雜。歸屬權的不同,意味著地方財政稅收的不同;股份份額的不同,意味著對企業控制能力的不同。在私有化的市場競爭中,在同一體制內的地方國有企業之間,以及與體制外的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復雜,甚至存在著種種矛盾。這種復雜和矛盾,源自公有制的體制和私有化的經營模式之間所產生的矛盾。
公有制基礎上的中國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是由中國廣大的工人階級用血汗和智慧創造并積累起來的,是中國廣大的農民在繁重的勞動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用他們的脊梁頂起來的,他們是中國這些國有資產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理所應當分享國有企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但是,中國的所有化改革,把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在轉制中被剝奪了,他們不僅被剝奪了分享國企所創造的財富的權利,而且他們積累下來用于養老的錢的也被無情地掠奪了。它證明了這樣的道理,社會主義國有企業被瓦解,工人階級便失去了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主義生產資料被剝奪的時候,正是工農大眾被掠奪的開始。
2、所有權與支配權
生產資料所有權是所有人獲得國家主權確認的對生產資料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支配權是指主體對生產資料及其創造的權利客體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
所有權與支配權,僅在民事權利中物質財產的物權并不復雜,這種物權就包含支配權,而且具有排他性,這時的所有權與支配權是重疊的。但是,在不同所有制條件下的社會生產資料的物權卻顯得復雜,因為,獲得生產資料支配權的并不一定是所有權人。在全民或集體經濟中,工人或農民就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人,他們可以當家作主,參與生產過程和支配勞動產品的決策。但在轉制或私有化過程中,工人的權利被剝奪,工人下崗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具有全民或集體性質的產生資料,在轉包、承包、分包過程中其支配權也同時被轉移。當國家和政府不能分享企業紅利的時候,其實質已失去了對生產資料全部或部分的支配權。
所有權與支配權體現了生產關系中的兩個要素,以生產資料為紐帶,支配權反映了社會的勞資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所有制起了主導作用。同時,通過這種復雜的物權又關系到人身權,也是這個社會生產關系的全部體現。
⑴、話語權和定價權
話語權和定價權隸屬于支配權。話語權是定價權的前提,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有效性反映了支配權的有效性。
話語權是指表達觀點和意志的權利,沒有話語權,就一定沒有決策權。話語權是在一定社會組織結構范圍內的民主權,它是建立在共同生產資料基礎上或共同社會組織范圍之內的權利。脫離了生產資料和組織基礎,話語權只是說話權,說話權所匯聚的是社會輿論,誰控制了說話權,誰就控制了社會輿論。人們可以對某一社會組織發表觀點,但發表的所有觀點對該組織沒有約束作用。WTO是資本主義國家構建貿易格局平衡貿易爭端的組織,任何沒有加入的國家都有評價該組織的說話權,但對該組織的規則沒有話語權,只有加入了該組織的國家,才有相應的話語權。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話語權,也是公民民主權的體現,當工人和農民被從生產資料的國有企業和土地中剝離出來時,他們的話語權也隨之失去或被剝奪,民主也是極為的脆弱。階級的話語權是由階級經濟和政治地位所決定的,它的基礎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以及階級所掌握的國家機器。國家的話語權則是由國家的綜合實力為后盾的。
定價權是生產成果作為商品時確定價格的權利。價格是貨幣流通中體現商品價值的指數。確定價格是支配勞動成果進入市場話語權的體現。2012年,中國食用油巨頭集體漲價,這是因為食用油企業壟斷了食用油產業的生產資料,從而獲得了定價權。價格本應是商品價值的體現,但在市場競爭中,因話語權與定價權的分離,使商品價格背離價值成為了可能。從2007年起,因生產性過剩或生產不足,連續出現豬肉、大蒜、生姜等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起落,而生產領域的養殖戶和種植戶在漲價時并沒有得到更多的收入,跌價時卻承擔著更大的損失,而中間環節的批發商卻能保證自己的利潤,這是因為定價權不在生產者手中。說明控制流通過程,也就控制了定價的話語權。擁有定價權走向的另一個極端就是放棄定價權,以中國鐵礦石進口為例,為了競爭,相互抬價,最終是聽賣家的報價。與此相反的是中國稀土的出口,為了多出口卻相互壓價,結果也喪失了定價的主動權。不論是消費進口,還是生產出口,都是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這說明,被控制了生產過程,也就被間接控制了生產資料。
依附在生產資料上的還有勞動力,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相互作用與結合,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和轉變成社會財富。當勞動力成為商品時,有權力確定勞動力價格的并不是勞動者,其決定權是掌握在生產資料所有者手中。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環境下,掌握生產資料的經營者在控制生產過程中受到市場流通過程的制約。這個流通過程完成了生產與消費循環,也完成了資本的周期運作,同時在不擇手段地追求利潤最大化,以獲取最多的剩余價值和奪取更多的社會財富。
現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話語權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基礎上的支配權,只有建立在共同生產資料基礎上的話語權,才有話語權的平等與有效,這就是公有制。私有制是導致無序競爭的根源,價格背離價值的原因是在私有制生產方式下造成的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所造成的,且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者喪失定價權。誰控制了社會生產過程,誰就擁有定價權,且還可以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宏觀調控只是通過控制流通渠道和流通過程來間接調控生產過程,但這改變不了所有制的根本與生產方式的性質。所以,宏觀調控不具有定價權,其話語權的有效性需要有國家機器來保障。
⑵、決策權和決定權
決策權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參與管理的權力。決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實現某個目標的判斷近程,它是屬于空間層面的技術問題。決策權是決策主體在管理過程中的權力范圍,它的前提條件是有話語權,決策權是決定權的基礎。怎樣決策是技術問題,有沒有權力決策是生產關系問題。在中國的某些社會部門,存在著“進編(制)”和“不進編”的兩種用人的類型,而且在這兩種類型的人之間,人僅存在有無決策權的問題,同時還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進編者意味著享有生產資料的權益,不進編則不享有生產資料的權益。可見,決策權是由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或控制生產資料的程度決定的。顯然,失去土地的農民對土地的如何使用是沒有決策權的,不能當家作主的工人,尤其是下崗工人對企業的經營方向是沒有決定權的。在社會與國家中,不能掌握社會生產資料控制權的階級是沒有決定權的,即使有也是沒有意義的。
決定權是在一定范圍內對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要求、發展措施討論、決定的權力。決定權是對決策權的高度集中,是終極決策過程的權力。決定權與決策權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不同的決策權會產生不同的決定權。在不同所有制下的決策權與決定權表現是完全不同的。
公有制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構建在平等經濟基礎上的政治地位也是平等的,所以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決策權也是平等的。在探索公有制和追求社會公平的過程中,“民主集中制”是提高決策效率的一種創造,“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下級、地方服從中央”有利于提高決定的效率。“少數服從多數”是體現民主性的關鍵,在保障多數人利益的基礎上兼顧個人與集體、國家的利益關系,這是公有制價值核心。也只有在公有制下,能做到犧牲小“我”,滿足大“我”,體現出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公有制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在行使國家權力時,最具有廣泛性、人民性、權威性和法定性。
私有制下因經濟地位的不同,其話語權的不平等,決策權和決定權也必然不平等。一個企業或單位,“進編”與“不進編”的決定權不一樣,誰控制這個企業或單位,誰就獲得決定權。在股份制企業中,最大的股東獲得最大的股東權益,也就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可見,私有制下的決定權是一個尖頂型的權力結構,是頂層的決策與決定的權力。一個私有制社會,階級差別源自經濟 地位的差距,當少數人掌握社會大多數的財富,控制社會大多部分的生產資料,正是這些少數人并獲得社會的決定權,他們位于社會權力的頂層。由這些掌握社會大部分生產資料和財富的少數人,所做出的決策便是“頂層設計”,這個頂層設計就是代表少數人利益的決策,是不具代表性和人民性的決策,也不可能體現社會的民主與公平。
⑶、歸屬權和處置權
歸屬權和處置權的基礎是所有權。歸屬權有客體歸屬權和主體歸屬權。客體歸屬權都指物權,即某些物體或事物,如作品、發明等歸屬于誰的權利。主體歸屬權都為社會形態,如歸屬于某一組織、某個政黨、某種宗教、某個國籍等。
對于物權來講,歸屬權就是利益或財富的所有權。生產資料的歸屬權是決定生產成果,即勞動產品歸誰所有、如何分配的依據。在公有制環境下,物權的歸屬權相對比較簡單明了。但在私有制環境下,所有權的多元化使歸屬權變得尤為復雜,尤其是歸屬權的分化,導致了圍繞利益千絲萬縷的紛爭和沖突層出不窮,也是引發社會不安定、不穩定的根源之一。中國在私有化改革中,生產資料的歸屬問題導致物權的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史無前例的。如曾經所有的國有、集體、私有以外,還有合資、公有民營、股份制、承包制,合作制等,不同的生產資料歸屬權的構成形式,產生了不同的處置權和分配方式。歸屬權的關系越多,分配和處置的方式也越多,產生的矛盾也越多。與所有制改革的同時,還進行了財政分級管理的改革,使得歸屬權變得更零亂、更紛繁。如所有權、行政管轄權、執法權、監管權、財稅權等,它既是獲得利益的支配權,又是關系所應分擔的義務和承擔的責任。往往出現有利可圖的時候多個部門爭著管,無利可圖卻要承擔義務和責任的時候相互推諉,這就是歸屬權混亂所導致支配權產生的矛盾。
責任和義務的歸屬權。責任和義務是相對于權利來講的,它們本是相互依存、相互約束的關系。在社會中,權利與責任和義務主要是通過法律規定的形式規定下來的,在民間也有通過鄉規民約規定下來的。但權力主體的分化,歸屬權的模糊,導致管轄權或管理權的重疊或脫節,尤其在以利益為中心的私有制社會,權利往往與責任和義務分離,即一面竭力爭奪權利,一面竭力推卸責任和義務。例在中國的有些地方,同一個交通違章事件,卻會遭到交通警察和城市管理的重復處罰;中國的住房改革,使與房屋相關的權利與義務的歸屬權變得尤為復雜,當房屋出現了維護與使用問題的時候,因物業、業主(所有權人)、業主委員會、使用者、管理單位、執法部門之間的歸屬權問題,產生找不到解決部門的現象。
主體歸屬權不僅是經濟上的擁有,而且是在政治上的歸宿、精神上的歸依。當人們申請加入某一國籍的時候,有經濟的要求,可能也有對社會和政治的判斷與考量。但主體歸屬權超越了經濟,便成為了意識形態的歸屬,它可以是超越國界、甚至是民族。當以色列進攻巴勒斯坦的時候,能激起多個國家穆斯林的抗議,當美國士兵在阿富汗焚燒《古蘭經》的時候,能激起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抗議。共產主義被人接受,甚至能讓人們為之付出一切,這種精神歸屬是不分國家、不分民族和種族、而且可以跨越階級和階層。同樣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這兩種歸屬權疊加在一起面出現矛盾和沖突的時候,處置權可能會演變成棘手的“火藥筒”。信仰的歸屬不僅僅是精神的歸宿,也是情感的歸宿,人生的歸宿。
處置權是對形成的決定,執行、處理、配置、安排的權力。賦予處置的權力是歸屬權,如何處置是技術性的問題,但處置權的越位、錯位、變位都可能使問題和矛盾的復雜化。處置權的歸屬空間范圍是由權力高度所決定的,即權力越大,控制范圍越大。
物權上的處置權,可以通過法律的形式,規定對物質在事實上或法律上最終處置的權利。從所有權的角度看,處置權的行使可使所有權消滅、轉移、變更等。資產處置權指一般對固定資產、設備可自主決定出租、抵押或有償轉讓等。國家資產的處置權需要經國家政府主管部門批準并賦予相應的權力職能。但公有制下屬于全民所有的國家資產的處置,當物權的消滅,就意味著全民所享有該權利的消失。國有企業的轉制就是一個例子,而且在私有化的過程中,因利益分配導致的權利歸屬成為敏感和復雜,矛盾也尤為尖銳。國家處置權是指國家享有對涉及到本國利益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的財產 、權利和行為有處理和安置的權力。國家處置權的職能是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有權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的經營狀況,對國有資產實行發包、出租、經營、出售、拍賣等,并取得和使用與之相應的資產處置收益。國家的處置權是由國家機器作保障,并由國家上層建筑執行和實施的。什么樣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處置權的性質,即誰掌握國家政權,誰就掌握國家處置權;哪一個階級掌握政權,處置權就代表這個階級的利益。
⑷、管理權和使用權
管理權是在權力主體的歸屬范圍內直接或間接行使權力,以獲得利益的權利。管理權的基礎是歸屬權,管理權的前提是話語權。在國家層面的管理權歸屬于相應的行政管轄范圍,即行政管理權,是行使國家權力管理社會事務權利。所有權是管理權的根本,管理權在一定條件下的一定范圍內能分離開來,即獲得管理歸屬權。一個企業的所有權人對企業擁有絕對的管理權,但正如國有企業的管理權人并不是企業的所有權人一樣,對企業行使管理權的人并不一定是所有權人。從管理權的社會職能看,管理權是對行政歸屬范圍內的企事業單位、人員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力,其內容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服務、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行政管理也是統一調配社會人力、物力、財力的系統工程,行政管理的目標就是最大程度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物權的管理權,其基礎是所有權。管理權是通過使用權或經營權體現出來的。使用與經營都是處置方式,使用權和經營權也是獲得的處置權。但同樣,獲得使用權或經營權,不一定擁有所有權。所有權通常由所有人行使,但也可依法律、政策或所有人之意愿而轉移給他人。當生產資料或不動產作為資本,在參與社會生產過程中,所有權人并不是使用人,同時還轉移了部分的管理權。這種使用權是不改變財產的所有權性質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權利。國有財產的所有權屬于國家,而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根據國家的授權,對其所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有使用權。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國有企業,其所有權歸全民所有,所有利益理所應當歸全民共享。
人事管理權,是在相應的組織、機構、國家機關對人員的聘用、任命、調配的權利和權力。人事管理是依附在生產資料基礎上管理人事的行為。人事關系體現了社會生產關系,它是由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對生產資料具有管理權和使用權的權利人,也獲得了對依附在這些生產資料上的人事支配權和管理權。人事管理權不包含人權的全部,不能侵犯人權并不等于人權不會被受到侵犯,人權問題也反映了社會的性質。盡管對人權的概念和包含的內容,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但沒有對生產資料的平等占有也就沒有平等的經濟地位。同樣,這必然不會有人權的平等。
經營權是一種使用權。私有企業的經營權是由董事會及經營者代表公司法人經營業務的權利。經營權在通常的情況下,屬于所有者本人,但也可根據法律、行政命令和依照所有者的意志轉移給他人。在國家法律請允許或規定范圍內轉移的經營權,應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國有企業的經營權是由國家授予企業法人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企業法人獲得了財產的經營權之后,才能獲得企業經營的決策權,從而能根據市場的需要自主、獨立做出相應的經營決定。國有企業法人,在不變更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獲得依法占有、支配和使用所有者的生產資料和商品的權利。但是,經營權不能代替收益的權利,對國有資產擁有管理權和使用權的人,和對國有企業擁有經營權的人,不能侵占國家資產和經營收益。一切侵占國家資產和經營收益的行為,都是對全體國民的掠奪和侵犯,就是對國家和國民的犯罪。
⑸、管轄權和控制權
管轄權是國家對其主權范圍內所有的人、物、事行使管轄的權利,它包括屬人管轄權和屬地管轄權。屬人管轄權是由國家對具有本國國籍的公民實行管轄的權利。屬地管轄權是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享有外交豁免權者除外)、物、事行使管轄權,在各個行政區域內,由相應行政區域的政府代表國家行使行政管轄權。在主權平等的國家之間,處理涉及跨國的人、物、事所行使的管轄權。涉外管轄權包括對本國公民的保護性管轄權,和根據國際法或雙邊協定處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遍性管轄權。不論是國內還是涉外管轄權,都是由國家機器來保證,需要由國家的綜合實力來保障。沒有國家的獨立就沒有國家管轄權的獨立,也不會有平等、完整的國家管轄權。沒有國家機器的保證和綜合實力的保障,也就在國家爭端中不會有國家自衛權,也就不能承擔起國家的義務。
控制權一般是相對于所有權而言的,是指對某項資源或生產資料的支配權。控制權與管理權都不一定對資產有所有權,但不同的是在于控制權還間接性地獲得了部分與所有權相對應的權利。國家可以通過權力獲得對所有權控制,與國家不同的黑社會通過暴力間接控制不屬于自己的所有權。由此可見,所有權的支撐是生產資料和物質基礎,控制權的支撐是暴力工具。與物權相聯系的所謂控制權,就是指在不擁有資源所有權的條件下,可以獲得對資產所產生的主要經濟利益進行支配的權利。在國家層面的控制權,就是對非國有的一資源所行使調控的權力。
管理權和所有權密不可分,所有權決定管理權。在私有化的競爭中存在著管理權的爭奪是空前的。投資者是企業的所有權人,但不是所有所有權人都具有對企業的控制權和管理權,尤其在股份制企業,大股東更具有話語權,也更易獲得控制權和管理權。控制權和管理權的妥協,往往依據公司章程,通過投票表決對企業經營分配控制權和管理權。投資比例或股份比例,決定了投資方在企業經營中的地位,決定了參與管理權限的大小。管理權和控制權爭奪的另一個方面,還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掌控,以獲得對爭奪企業管理權的主導地位,進而獲得控制企業的主動權。此外,掌握企業關鍵資源有助于管理權的爭奪。
核心技術不僅在爭奪企業管理權的博弈中起著關鍵作用,而且甚至在整個行業,乃至國家競爭中起著戰略性的作用。中國在自對外開放以來,希望通過合資和引進國外技術來實現自身企業的升級發展。但對中國的技術禁運和核心技術的控制,不僅沒有讓中國提升自主產業,甚至連自己的許多行業反而被外方掌控。以汽車工業為例,2004年由北京大學政府與企業研究所發表的名為《中國汽車工業自主開發的現狀與對策》的報告指出,中國汽車工業合資之路沒能促進我國汽車工業自主開發,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里。很多領域因本國企業不具備核心技術,在產品的技術以至原材料方面都過分依賴外方,外方企業通過提供元器件獲得高額利潤,同時壓縮了本國企業的盈利空間。中國在合資過程中非但沒擺脫技術上的依賴性,而且發展前景慘淡。因此,沒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就沒有自己的發展前途。
3、權力與上層建筑
權力是決策、決定和執行的能力。權力是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它有復雜的權力類型和權力方式,有多元化的社會權力主體。但不論權力的如何紛繁復雜,政治權力則是最高級的社會權力,是一切權力的根本,所有權則是一切權力的物質基礎。政治權力具有一定的強制力,它是由暴力工具或國家機器來保證并保障的。政治權力都是通過上層建筑體現出來的,也是上層建筑的核心。上層建筑是協調各種權力關系的機構,它既是一個權力的機構,又是一個脫離權力的機構。因為上層建筑還包含著重要的組成部分,即社會意識形態。
⑴、權力與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世界觀,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社會的政治體制、法律制度、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
意識形態不僅源于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也是生產關系的綜合反映。意識形態是有階級特征的,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占有統治地位的階級,以其階級權力的強制力確立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使之成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社會意識具有再造功能,它與社會政治權力有著相互的聯系,相互的促進與約束。一方面,意識形態逐漸成為權力的組成部分,成為凝聚權力的紐帶;世界觀決定了方法論,意識形態推動和促進了方法論的形成,為權力提升軟實力。另一方面,隨著權力的擴張與收縮,使意識形態獲得完善、充實或發生改變。中國在推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政治權力在實現意識形態的改變中發揮了決定作用。意識形態的轉變還伴隨著社會的矛盾斗爭和利益沖突,政治權力確保這種斗爭和沖突控制在一定度的范圍之內。由此可見,政治權力對意識形態的可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矛盾與斗爭的程度。在政治動蕩、社會動亂的環境下,意識形態必然分化對立,矛盾必然尖銳突出,斗爭必然沖突激烈。
被社會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便是“大眾意識形態”。大眾意識形態是社會不同階級和不同階層妥協和共同創造的產物,具有相對的中立性,是社會矛盾斗爭的緩沖區。所以,大眾意識形態的范圍越寬,社會矛盾和沖突就越小。
⑵、政治權力與上層建筑
政治權力是政治主體保障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居于統治地位的政治權力處于社會的主動和支配地位,是構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主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權力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就是關于政權問題的權力與空間關系。一定的政治權力是相應經濟基礎的結果反映,什么樣的所有制產生什么樣政治權力主體。私有制下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必然是資產階級政治權力主體居統治地位,其構建的上層建筑必然代表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反之,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其政治權力主體才能真正代表最廣大的工人和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不論政治權力主體如何標榜,不論上層建筑如何粉飾,不論以怎樣的名稱、打怎樣的旗號,以所有制為核心的經濟基礎起著決定作用。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什么樣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方向。
政治權力的腐敗必然是上層建筑的腐敗,其根源則是經濟基礎的腐朽。這也從反面驗證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階級是私有制的產物,私有制必然導致階級分化,產生階級差別。剝削和被剝削、掠奪和被掠奪是私有制社會階級分化的兩個方面,也是導致貧富差距的主要根源。掌握了經濟基礎,為奪取政治權力提供了物質基礎。不論在標榜著多么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政治權力必定被掌握經濟基礎的階級所控制,幾乎所有的選舉,其內容都離不開經濟,也只有掌握經濟基礎的社會集團才有可能兌現選舉承諾的能力。所有的選舉都需要有經濟基礎來支持,也只有掌握社會經濟基礎的階級有支撐選舉的能力。在剝削階級掌握經濟基礎的社會,必然由剝削階級操控選舉結果,其選舉的結果也必然為剝削階級服務。而被剝削者所獲得的民主權力,只是為自己選擇主人的權力,但自己卻永遠成不了社會的主人。即使有成為社會主人的權利,卻沒有經濟上的能力,因此其權利根本不能變為權力。
⑶、政治權力的分配與約束
獲得統治地位的政治權力便是政權,政權是基于階級基礎上的暴力機構,對外其主體表現為國家,對內其主體表現為政府。奪取政權就是奪取國家機器的所有權,從而為階級的生存與發展獲取強制力。政權的階級性決定了政權是為掌握政權的階級所服務,什么樣的階級掌握政權,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歸根于其以所有制為核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政權是國家的一個政治體制,規定政治權力的如何分配、權力范圍與權力約束便是政治制度。政治權力的分配,包括體制內的權力分配和體制外的權力分享。所有政治權力分配的結果,都是各種政治力量相互妥協的結果,并在一定的時段空間內保持相對的穩定。政治權力的分享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緩和階級矛盾的手段,與實現社會的暫時和相對的穩定。因此,所有與政權相關的政治斗爭,都源自體制內部的權益矛盾和外部的階級利益矛盾所產生的斗爭。
政治權力的約束是保持社會穩定的手段。在私有制下,社會不僅利益主體的多元化,而且在基于共同利益基礎上的政治組織也存在多元化,這就解釋了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里,為什么會出現紛繁復雜的政治亂相。政治權力的過度膨脹必然擠壓其它政治勢力的權力空間和利益空間,進而催生政治矛盾和斗爭。自2011年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被推翻后,因新總統穆爾西的權力擴張,圍繞著國家的權力分配,各種政治組織、宗教勢力、利益集團展開的博弈和斗爭不斷升級,把國家拖入了動蕩與危機。
權力約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制約權力的極度膨脹,但同時也降低了權力的效能。對于階級來講,階級的政治權力膨脹,就是為階級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不同的階級站在各自階級利益的立場上,對權力的擴張與收縮的評判和訴求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判斷權力的關鍵,仍然是所代表的所有制性質,即權力為誰所有、為誰所用、為誰服務。當權力為個人所用,或被私有化所篡奪,并形成權貴階層。權貴階層利用所掌握國家機器的強制力,通過民主和法律的手段來庇護自己的腐敗,并使腐敗像瘟疫一樣向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蔓延,最終導致整個國家機器因被徹底腐蝕而覆滅。
國家主權是權力的最高形式。沒有國家主權,就沒有所有權的基礎和保證,一切物權必須服從主權,一切所有權不能挑戰國家主權。不論是國家還是階級,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就掌握生產成果的支配權;掌握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就掌握分配社會財富的決定權。掌握產業的核心技術,就掌握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