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加強對勞動剝削的非全日制工作
上世紀80年代初起,各種西方資產階思想觀點大量涌入我國。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書也在那時在我國出版,并曾形成了一股《第三次浪潮》熱。但是,托夫勒脫離社會的階級性質,企圖“超階級”的觀察、談論社會,必然存在很多謬誤。當時我看了《第三次浪潮》后,寫了兩篇批判《第三次浪潮》的文章,其中一篇是批駁《第三次浪潮》關于非全日制工作的觀點的。非全日制工作特點是,干這工作的工人其工作時間(如以一年內工作時間計)少于通常的工作時間(當然以某些天計,可能多于通常的工作時間),資本家對這種工人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F在,西方從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工人比上世紀80年代又有很大的增長,所以我認為這篇20多年前所寫的文章還有一些意義,特貼出?! ?/p>
《第三次浪潮》關于非全日制工作的美妙言詞與西方現實
葉勁松
戰后,資本主義發生了較多變化,干非全日制工作的工人增加較多就是變化之一。阿爾溫.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注意到非全日制工作增加較多這一現象,并把它贊頌為“真正人性的文明”的“第三次浪潮文明”的一個表現?! ?/p>
托夫勒寫道:“非全日制工作發展得尤為迅速,多數人對此極感興趣。……現在美國每五個全日制工作的職工中,就有一個自愿擔任非全日制工作的,……更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只愿意尋找非全日制工作的失業工人人數,在過去二十年內增加了一倍”。“這種非全日制工作的興起,特別受到婦女、老人、半退休職工,以及許多情愿少得一點工資,但可以有時間從事自己愛好體育、宗教和政治活動的青年人的歡迎”(《 第三次浪潮》第319頁)。
值得懷疑的不是托夫勒談存在非全日制工作的事實,值得懷疑的是托夫勒想從這事實中告訴我們什么。他告訴我們,人們對非全日制工作不僅是愿意,而且還是“只愿意”,人們“歡迎這工作,它能使人們有時間從事自己的愛好”??傊?,托夫勒以“極感興趣”、“自愿”、“只愿意”、“歡迎”等諸多使人輕松愉快的字眼來描述非全日制工作。但非全日制工作的現實又怎樣呢?
美國三大時報之一的《洛杉磯時報》,在1983年6月28日刊登了多伊爾.麥克馬納斯的報道。該報道寫道:很多“產業工人的工資常常只略高于最低工資,工作沒有多大保證,經常干非全日工作”?!案ダ晌魉箍?貝萊斯……干了一個接一個的非全日工作,拿的是最低工資,但是從來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身材瘦小但很健談的貝萊斯說:‘我總是能找到一些事干,工作兩周,他們就把我解雇了。有時給我的工資還不到最低工資,這是非法的’”?! ?/p>
法國《世界報》也在1983年6月28日刊登了騅克.凱爾戈的一篇文章,文章寫道:非全日制工作“吸引了部分找不到全日制工作的求業者”。凱爾戈還寫道:“為什么不讓每位領工資者在非全日制工作(薪水減少)與薪水不變的全日制工作之間進行自由選擇呢?然而,上述自由顯得脫離實際”?! ?/p>
所以,與托夫勒的“每五個全日制工作的職工中,就有一個自愿擔任非全日制工作的”說法相反,事實是大多數人干非全日制工作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全日制工作,他們沒有選擇全日制工作的自由?! ?/p>
美國《每月評論》1983年12月號刊登的黛安.菲利的、名為《美國失業增長和失業者委員會》的文章寫道:“約占全部勞動力1╱5的人現在只能工作部分時間,1982年非志愿地做部分時間工作的人比12年前增加了166%。約1╱3的女工做非全日性工作。經濟學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社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薩.A.萊斯坦說,許多做部分時間工作的工人,‘其處境與失業工人幾乎相同’,因為他們的收入都停留在最低工資線上下。只做部分時間工作的工人通常不能享受醫療照頎或得到無工作那部分時間的補貼。而且,只做部分時間工作的工人很少能參加工會(參加工會的工人可以得到較高的工資和較好的福利)”?! ?/p>
托夫勒說有1╱5干非全日制的工人“自愿擔任非全日制工作”,菲利說“1╱5的人現在只能工作部分時間”。托夫勒對非全日制工作用了“極感興趣”、“自愿”、“只愿意”、“歡迎”、“有時間從事自己愛好”等諸多使人輕松愉快、使人羨慕的字眼。但干非全日制工作在麥克馬納斯、凱爾戈、菲利等人筆下,充斥著“工作沒有多大保證”、“拿的是最低工資”、“從來找不到穩定的工作”、“還不到最低工資”、“非自愿”、“其處境與失業工人幾乎相同”、“不能享受醫療照顧”或補貼等使人感到沉重壓抑的字眼?! ?/p>
《世界知識》曾這樣寫道,與全日制工作工人相比,非全日制工人在許多場合受到歧視:一、就業面狹窄,主要集中在勞動條件艱苦的服務行業,從事一些輔助勞動或粗笨活計,或是由婦女從事的傳統行業。二、就業沒有保障,說不定什么時候遭到辭退。三、勞動時間不正規,許多人不是趕早班,就是拖晚班,周末不休息,節假日更忙。在勞動過程中,沒有工休或間歇,勞動強度高。四、全日制工人能得到的小組獎、加班費、按年限晉級、企業分紅、病假工資等都沒有份。五、一般不能享受社會保險?! ?/p>
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非全日制工作比全日制工作受到更殘酷的剝削,是在更惡劣的工作條件下受剝削。非全日制工作并不是人們“自己情愿”,不是人們不愿“自由選擇” 全日制工作,而是因為長期存在全日制職位短缺,從而明顯缺乏獲得相對較體面、輕松的全日制工作機會下的迫不得已。
因此,托夫勒分明是指鹿為馬,把黑說成白,把悲慘說成歡樂,把迫不得已說成“自愿”和“歡迎”。 《第三次浪潮》在很多問題上是只講結論而不談原因。如果非全日制工作這種半失業狀況“有時間從事自己愛好”是托夫勒講的原因的話,那么這不知是對這種半失業工人的諷刺,還是要工人用阿Q精神來對待所處的半失業狀況,或是欺騙讀者。在非全日制工作問題上,菲利、凱爾戈,甚至美國最大財團之一的美洲銀行控制的《洛杉磯時報》的撰稿人麥克馬納斯,也比自稱“曾是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托夫勒告訴了我們更多的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些托夫勒想加以掩蓋和粉飾的殘酷階級剝削的事實?! ?/p>
托夫勒在將非全日制工作這種更殘酷壓榨工人的工作方式當作創造“真正人性的文明”的“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新生事物來贊頌,并將工人迫不得已的選擇非全日制工作歪曲為工人們“只愿意”和“歡迎” 非全日制工作。與此同時,托夫勒掩蓋了一個事實,掩蓋了非全日制工作給資本家帶來額外利益和受資本家歡迎的事實。凱爾戈寫道:法國前政府在1980年12月通過一法律,“旨在促使非全日工作制被納入1975年以來雇主采納的勞動力管理政策——‘靈活’政策。這項法律……增加雇主推行非全日工作制得到的利益”。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政府為何稱非全日工作制屬于“靈活”政策呢?《世界知識》曾寫道:“由于經濟形勢不穩定,資本家希望對工人的使用和管理上有更大靈活性,需用則招,不用則裁,所以也歡迎這種非全日制勞動關系”?! ?/p>
國內一雜志指出,“企業主從部分就業形式(即非全日制工作——筆者注)中獲得許多利益,其中主要是:在企業工作最緊張的時間,可以集中某些非全勤的工人的力量;降低了缺勤率,減少了勞動力的流動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減少了雇傭經費(1977年,每周非全勤的工人的工資比每周全勤的工人的工資低44%)”?! ?/p>
法國共產黨認為,“非全日勞動是使勞動力貶值的一種改進形式。……普遍實行非全日勞動,目的在于抵制減少勞動時間的要求(勞動者通常反對資本家增加勞動時間,要求減少勞動時間。資本家則用另雇干非全日勞動的工人來破壞干全日制工作的工人的斗爭——筆者注)。它有利于普遍地加快速度。它被用來向勞動者的既得成果進攻。例如向有關公務人員地位的規章進攻。因此,勞動者有理由反對擴大這種類型的勞動……在目前的條件下,這種類型的就業基本上是資本用來壓縮工資的手段,作為加強剝削的手段?!保ǚü仓醒虢洕俊秶覊艛噘Y本主義》商務印書館1982.222、223)
托夫勒自稱用《第三次浪潮》給人們認識社會的X光,可實際上,他給人們的不是穿透社會的X光,而是阻止X光穿透的鉛板。對非全日制工作的殘酷現實,托氏用美妙的言辭來加以掩飾。托夫勒想通過戰后增多的、“美妙的” 非全日制工作來說明,現在的資本主義下資本對勞動的關系已經大有改善,其關系體現了所謂“真正人性的文明”。但是,非全日制工作的實際情況不但粉碎了托夫勒“美妙的”謊言,它還表明,非全日制工作這種“資本用來壓縮工資的手段,作為加強剝削的手段”的更普遍應用,意味著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在加劇,資本對勞動的進攻在加劇。這也意味著資本主義更加殘忍和黑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