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劇中的人物關系是這樣的:
田源與建紅同在一個大雜院長大,是鄰居,都是北京知青,又同在安徽鳳陽插隊。金鎖也是鳳陽人,“逃港”時在廣東結識了田源。劉媽是金鎖的親媽,曾給建紅家當過保姆(巧合之一)。二妮是與宋大爺也是鳳陽人,與金鎖同村。
這是《鄧》劇中的一個片段:
粉碎四人幫后的一天,田源、建紅回家探親在北京相逢。這時,早些年給建紅家當過保姆的劉媽也來北京看病,就住在建紅家。金鎖因事來北京找媽,意外地與田源相遇(巧合之二)。二妮跟著宋大爺唱著花鼓一路討飯,恰好就來到了田源建紅他們大雜院的門口,被金鎖意外地聽到(巧合之三),于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發小、母子、老鄉齊聚北京,相逢在大雜院。
如此多的巧合結合到了一起,自然就十分離奇了,但離奇就離奇吧,我們又不能不允許人家編劇“文學虛構”。為了劇情需要,藝術的真實算得了什么,觀眾的認可又怎樣,不認可又能怎樣?!不過,接下來的《鄧》劇中金鎖與建紅的對話,就不是離奇,而是雷人了。
這是金鎖在大雜院里對建紅的一段“肺腑之言”:
“……我在想,如果我們鳳陽的皇城不被毀掉,要比北京的紫禁城大上好幾倍……你看看,我就不甘心,六百年前,我們鳳陽的朱元璋統一中國,把皇城建到了北京;而現在呢,我們鳳陽人在全國各地唱花鼓、討飯呢!難道共產黨還不如一個封建的小和尚嗎?”
當年鳳陽的皇城是否比紫禁城大上好幾倍,我們不去管它,朱元璋是否統一了中國,我們也可以不去理會。但是朱元璋把皇城建到了北京,是否它的臣民就不討飯了,我們有理由嚴重懷疑!而“共產黨還不如一個封建的小和尚”,說這樣的話簡直就是昧良心了!
封建王朝的推翻,是中國近代,追求真理,爭取獨立、民主、自由的共同愿望。從康梁變法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而編劇們卻對封建帝王大加贊賞,對毀掉的鳳陽皇城,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億萬農民先是有了自己的土地,告別了殘酷的剝削,當家作主人,繼而擺脫了原始的耕作方式,告別了小家經濟;集體化、機械化、水利灌溉等逐步實現;總體上,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除少數地區外,已經實現了溫飽,并且儲存了大量戰備糧食。
鳳陽某村(實際上暗指小崗村)的貧窮落后,雖說與不恰當的政策有關,但也與自然條件有關,但根本的原因是干部覺悟低,群眾懶字當頭,說到底是人為造成的。當年那個“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大寨村的自然條件比小崗村不知要差多少倍,可是他們的農業不是上去了嗎?他們除了與天斗,與地斗,好的帶著人和集體主義精神是不是很重要?編劇們不顧這一基本事實,卻單單拿鳳陽這么個落后之地說事,否定新中國農業的巨大成就,這不但是歪曲家庭聯產責任制政策,也是為改革開放抹黑,同時也是違背鄧小平同志的意愿的!
《鄧》的劇編們為了美化小家經濟,不惜為極力美化封建皇權,大肆吹捧朱元璋;為了否定集體農業時代,居然通過劇中人之口直接聲討共產黨和抹黑新中國的地步。其思想解放之力度,令人驚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