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15集,有這樣一個情節:鄧小平同志1978年到廣州,期間去該省的一個名叫龍嶺的生產大隊視察。汽車開進村子,村黨支部書記正帶領一幫衣著破破爛爛的男女社員敲鑼打鼓地迎接中央首長的到來。村頭的廣播喇叭里播放著“學習大寨”的歌曲,墻壁上粉刷著“農業學大寨”的標語。最為“奇葩”的是,還有一條醒目的大字標語是“高舉大寨紅旗,深入持久批鄧!”當村支書得知前來視察的中央首長是鄧小平時,慌忙跑走,靠在墻上,用身體遮擋住“批鄧”兩個紅色的大字,活脫脫一個演滑稽戲的小丑!
這部電視劇沒必要跟一個窮鄉僻壤的村支書過不去,它要刻意丑化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這個情節,虛構的太離譜。藝術虛構不能有悖常理,否則就不叫藝術虛構,而是胡編亂造。
1978年的中國城鄉街頭,會出現什么標語?以我的記憶,包括不多的一點政治和歷史知識,大抵如下——
“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為黨除了大奸,為國除了大害,為民平了大憤!”
(這一條應該是1976年底刷寫,但可以保持到1978年,不能說過時)
“緊跟華主席,繼續新長征!”
“抓綱治國戰略決策,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
“打倒四人幫,生產打勝仗!”
“向四個現代化進軍!”
“為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而奮斗!”
“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學習學習再學習,團結團結再團結!”
“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
“堅持十一大路線,貫徹十一大精神。”
…… ......
諸如此類,這些標語口號那時都有可能出現,唯獨不可能出現“深入持久批鄧!”因為,早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后,中央就將原來“深入批鄧”的口號調整為“繼續批鄧”。之所以“繼續”,是為了維護國內政局的穩定,破除海內外關于武力抓捕“四人幫”是 “右派宮廷政變”的傳言和“非毛化”的輿論。“繼續批鄧”也只是說說而已,并無實質內容。進入1977年之后,中央高層已經在為鄧小平出來工作做各種鋪墊和準備,報紙上關于“批鄧”的字眼逐漸絕跡。到了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做出《關于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鄧小平正式復出,恢復了1976年4月被撤銷的一切職務。在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再次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對此,不僅各級黨組織要傳達學習,報紙、廣播的宣傳(包括文藝作品形式的宣傳)也是鋪天蓋地,一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怎么會到了1978年還不知道鄧小平已經復出?何況,他此前已經接到上級通知,中央首長要來視察,并做了迎接視察的準備工作,還打出了“歡迎中央首長視察”的橫幅,難道他不知道“深入持久批鄧”這條標語已經過時?發現了而不涂掉,他吃了豹子膽了?
根據電視劇的情節設置,鄧小平同志當時視察的這個村子很窮,處處在“割資本主義尾巴”,老百姓連鴨子都不敢多養(只能養三只),怕被批判為發展資本主義。編導在此時此刻此地硬安上一個“高舉大寨紅旗,深入持久批鄧”的標語,其指向和暗示是不言而喻的:這里的貧窮和落后,根源就在于“學大寨”和“批鄧”!
電視劇設計這樣一個情節,倒是符合此劇的主旨。問題是,這樣的憑空虛構,一是有違歷史真實,二是顧此失彼,與該劇前面的故事情節相沖突。在該劇的前幾集中,我們看到,當鄧小平同志被撤銷職務、在家中形同軟禁時,有人(高干子弟田源等人)冒著很大的政治風險,把“四五要平反,小平要出山”的大字報貼上了北京西單墻,并博得圍觀群眾的熱烈掌聲。這個情節意在告訴觀眾,“批鄧”不得人心,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有很高的政治覺悟,不相信鄧小平是“死不悔改的走資派”,強烈要求鄧小平同志復出。而第15集設置的這個情節,客觀上又告訴觀眾,無論基層黨支部還是老百姓,他們對“批鄧”是贊同的,至少是麻木的,漠然視之的。否則就不能理解,為什么在鄧小平已經復出一年之后,大街上還刷寫著“深入持久批鄧”的標語,從干部到群眾,竟無一人肯把這個標語涂掉,一直保持到鄧小平副主席前來視察!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嗎?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在情節特別是細節設置上,也不是不能有適當的藝術虛構。但這種虛構,要符合生活與藝術的規律與邏輯,讓觀眾覺得真實可信、合情合理。否則,只能適得其反,損害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甚至損害所歌頌的主人公形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