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混合經濟所有制”的要求,全國各地再度呈現國企“改革熱”。通過國企改革強化中國經濟活力,釋放主動性增長動力當然是好事,但且慢,我們的問題是紅利去哪?會不會再次出現大規(guī)模的國有資產流失?會不會再度變成賤賣國資的盛宴?
我認為,必須汲取上一輪國企改革的經驗教訓,必須在改革設計之初就對國有資產股權出售的收益做出制度性安排,核心是如何為中國全體老百姓帶來應有的福利。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國企幾乎潰不成軍。那時,除了個別壟斷性企業(yè)還能活下去,大量國企已經到了不得不依靠貸款發(fā)工資的程度,有人正是因此而認為國企無能。我不這樣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原計劃經濟中的經濟主體,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規(guī)則這是必然的。比如,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用工不僅優(yōu)勝劣汰,而且會依據自身需求增員或裁員,根本不存在“包養(yǎng)員工生死”的問題,但國企不行。
所以現在看,上一輪國企改革兩大任務。第一是“轉制”,剝離企業(yè)非經營性資產,使之成為單純的經營性企業(yè),同時引入新的投資者為企業(yè)加入新的燃料,變成真正的市場經營主體;第二是“創(chuàng)業(yè)”,原有的機器設備、產品生產方向基本淘汰,企業(yè)需要重新定位發(fā)展方向,這在當時被稱為“二次創(chuàng)業(yè)”。
這次“轉制、創(chuàng)業(yè)”中成功者眾,但也不乏失敗者。而最嚴重的問題是大量國有資產被權貴及其代理人竊取,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更嚴重的問題是,勞動力社會化之后的社會保障沒有跟上,造成一代被拋棄的國企員工,生活十分痛苦。
有人說,過去30年國民沒能享受改革紅利,最大的受益者是披著私有外衣的權貴及其代理人。從而也就有了私有資本的“原罪說”。不過在我看來,不管國企改制后是變成私人企業(yè)、還是保持了國有控股,能讓企業(yè)二次創(chuàng)業(yè)成功,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活下來,長大了,就是為整個中國經濟成長所做出的貢獻。畢竟,那時候中國最最迫切的問題是就業(yè),是從根深蒂固的計劃經濟中掙扎出來,活著走向市場經濟。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過去,但我們必須有能力改變未來。如果說,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基本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溫飽和生存問題,那未來10年的改革,我們必須解決老百姓的社會保障問題,必須實實在在地讓老百姓成為改革紅利的最大受益者,其核心是:堅決遏制權貴再度鯨吞改革成果。
所以,現在各地方政府和改革設計部門請你們且慢,先別說你們改革動作有多大,也不用說你們計劃到什么時點混合所有制比重多大,而請你們先說說,這場改革將給老百姓帶來怎樣的福利?國有股權出讓收入有多少被計入老百姓的社保賬戶?國企改革之后的社會目標是什么?
我認為,中央有必要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各地政府在此次改革設計中對老百姓社會保障做出明確承諾,并鼓勵社會各界監(jiān)督執(zhí)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