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輿論場是否準確、完整地表達了中央政策原意?這是中國經濟能否順利達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尤其是在國際風云變幻,一些惡意勢力每天都在想方設法搞垮中國經濟的特殊時期,中國經濟輿論場完整、準確傳達中央各項經濟政策,意義則更為重大。因為,經濟輿論決定經濟預期,經濟預期決定資本流向,資本流向決定市場走勢,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條基本規律。
經驗告訴我們,在經濟輿論場上,對國家經濟政策“斷章取義”,其破壞力相當大。尤其在經濟重大歷史性轉折時期,重大經濟政策頻出,而這時候,一些經濟言論有時會出現“怪味兒”。表面看,似乎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一家之言,或者是為說著方便將完整政策表述簡化為一個詞,但其實呢?
比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確立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國經濟戰略的重大轉變,體現的是新時代、新理念之下的新發展格局,突出了“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而兩句話合起來可以理解為:辦好自己的事,讓世界離不開中國,讓國際國內雙循環自然而然地相互促進。所以,將新發展格局簡單解釋為“雙循環”或許并不合適。正因如此,“新發展格局”就是新發展格局,已經足夠完整準確、足夠簡約、足夠凝練,根本無須、也不能直接簡化為“雙循環”。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也有不少 “斷章取義”的問題。比如,小平同志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指明的方向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幫助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個完整的表述,但曾幾何時,輿論場上有些人卻片面地強調“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避開“先富帶后富”,避開了“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這樣久而久之,會不會讓我們忘掉社會主義的本質?
再比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原意無非是“市場和政府必須各司其職,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但一些言論卻刻意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而無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甚至還有言論說“‘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重點”。這樣久而久之,會不會妨礙政府作為社會公器之手發揮作用?會不會形成資本為所欲為的“自由市場”?
最近,面對越發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國經濟始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但是,輿論如果片面放大“求穩”基調,會不會導致“進取”不足的社會氛圍?會不會讓“穩”變成不作為的借口?
再如,中國基本經濟制度明明是“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但是,部分言論片面強調 “一個毫不動搖”,一會兒是“非公經濟退出論”,一會兒是“私有化合理論”,這樣的輿論很可能導致社會認知混亂,甚至讓民營資本不知所措。
所以,當下,重要的是如何引導中國經濟輿論場準確而完整地理解中央政策,爭取共識,從而形成社會公眾對國家經濟前景的良好預期。實際上,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旦預期與經濟現實形成惡性循環,那將是非常殘酷的“正反饋效應”,它對經濟的破壞力很大。歷史上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均與此類“惡性循環正反饋”密切相關。
怎么辦?政府有關部門有必要強化社會預期管理,以時刻保持“經濟輿論與市場預期之間的良性循環”,各有關部門有機會要說,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說,哪怕是“車轱轆話”也要不厭其煩地“來回轉”,這實際是不斷矯正社會預期的過程,同時也是避免中央政策被干擾和扭曲的必要手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