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錢就給誰站臺,就替誰說話,這樣的學術風氣是否應當縱容?我想,中國絕大多數學者恐怕都不屑于此,但也確實存在個別經濟學家以此為樂,以此為榮。中國南方的某家電視臺,一位大牌兒學者頻頻出鏡,但他的學術觀點如何定位?據說,他有專門助理在網上收集“情報”,每當遇到熱點話題,他們都會統計“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哪個支持者多”,然后這位經濟學家就讓自己的言論去迎合這個支持者多的觀點。
長此以往,人緣絕佳,受眾大增,收入暴漲。盡管經濟問題大都是“雙刃劍”,正反兩方面的說法似乎各有其理,但經濟作為一門選擇性科學,畢竟需要利弊權衡,而經濟學家的觀點也更該傾斜于“趨利避害”的社會責任。所以,節目做秀絕不只是做秀而已,而該是帶有社會責任的詮釋。所以說,經濟學家通過學術“投機”而博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風氣是有害的,應當旗幟鮮明地反對。
最近,還有一位大牌兒經濟學家又換“東家”了,并基于新“東家”屬性高調批評對民營經濟“喊打喊殺”的人。說實話,看了他的這番言論有種“無厘頭”的感覺,同時更有些借題發揮韻味。輿論質疑個別民營企業行為就是對民營經濟“喊打喊殺”?那輿論質疑個別國企行為是否也應當被定義成對公有制經濟的“喊打喊殺”?實際上,國家對個別資本“野蠻生長”問題說不,規范個別企業的不當行為,這絕非否定民營經濟?如果非得胡聯系、亂解讀,那他到底是想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還是在存心搬弄是非?至少我們應當意識到:一些“嘴巴跟著屁股轉”的學風恐怕也是“學術投機”的一種表象。
其實,輿論監督企業行為,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育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股票市場上,專門有記者天天盯著上市公司的各種行為,并做出評論。這里,同樣牽涉各種所有制的公司,有什么問題嗎?包括ST康美在內,股市上挖出的一批“造假公司”,其中不乏民營公司,把它們挖出來,不僅有專業媒體的功勞,同時也有散戶投資者的最先質疑。這難道是和民營經濟過不去?不該這樣理解吧。
我們說,基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國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但同時也要強調:我們堅持的是“兩個毫不動搖”,而不是一個。為什么要這樣說?因為我們看到的基本事實是:在中國輿論場上,確有貶損民營經濟的人,但同時更有竭力貶損公有制經濟的經濟學家,以致曾幾何時,讓國企變成了“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代名詞。這對嗎?符合事實嗎?在中國,高鐵也好、高速也罷,許多大型建設項目之所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高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企與民企的通力合作。這難道不是中國優勢嗎?
應當看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針對“兩個毫不動搖”的完整提法是:“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進一步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該如何理解、如何實現這里提出的“兩個健康”?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經濟學家在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之時,是不是應當全面理解、完整解讀、客觀看待、準確表述?至少,偏廢一隅地片面說叫有失公允。在中國,我們必須看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經濟整體,都需要健康發展、健康成長。此外我們還需要強調:中國踐行的經濟,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