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句話輕松解讀“三中全會”
被媒體炒了很久很久的一次大會終于落幕了,感覺如何?大家心里都各自有數。會開得好不好未必全都落在字上,后續的具體動作才是關鍵。從全會的公報到底能讀到什么動作影子呢?專家已經給出了官方答案或半官方答案。作為民間人士,可能未必全部領受專家之意,本人想做一個抽象解讀(10月初已經早寫博文解讀)。
讀一:“頂層設計”的權力和份量前所未有。公報已有設定,不作引述。個人感覺“頂層設計”恐怕不能簡單看“改革領導小組”,一個國家,光有“頂層設計”和“摸石過河”恐怕是萬萬不行的,“摸頂之路”并不是十分科學的道路探索之計,“群眾路線”才是重中之重,只有“摸頂之計”,出來的政策就是空中樓閣,如果只有“群眾路線”,出來的政策又可能只是工匠手冊,若能將“頂層設計”與“群眾路線”相結合,改革之策才可能制定出符合人民意志與全民利益所在的政策。
“頂層設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設計小組的構成,尤其是這些小組成員與現行的既得利益者的關系如何,倘若設計者與各利益集團的關系盤根錯節,“頂層設計”的最終結果就是在原路上打轉轉。要想讓新時期的改革能夠取得成效,大部分原智庫人員必須退出,尤其是伴資本而生的專家,特別是伴美國各基金會而生的專家,如果天則研究所的人和“英語派”成為主力,小民保留意見。
讀二:“市場”的地位前所未有。全會公報上有明確的公有制地位的描述,也配套了諸多說法。但是,市場的決定性地位更加突出,是實質性的主張。這個主張確定后,不少人會擔憂國企被拆解和私分,經濟自由導致的混亂局面有沒有可能加速另一部分人更富起來。往后的設計,“自由度”的控制是非常關鍵的,設計不好,中國的市場后遺癥會比歐美惡劣得多。要把市場用好,關鍵在于“市場地位”與“人民地位”是否能做到協調一致,做不到一致,市場就是屠宰場。
讀三:“土地”要素將是未來爭奪的焦點。有關土地的爭奪決不是城鄉建設用地的爭奪,而是土地權力變更法律定位的爭奪,土地的爭奪決定國家性質,古往今來都是重中之重,這與它本身的價值不構成比例關系。
讀四:“財稅改革”可能成為未來的亮點。全會公報提到了財政透明化的問題,稅制改革應當也會隨后提上日程。對這兩點,財政透明化恐怕只會限制在框架上的透明化,要實現全額全程可查、可溯、可審、可究責的設想還很難。如果沒有對政府進行有效監督的合理機制,透明化會遇到阻力。同時,有關“稅”的改革也與透明化密切相關,沒有透明化,每一項稅收都會成為國民的質疑點,改革難度可想而知。要想出亮點,先解決透明化問題。
讀五:“筆桿子”的作用有可能得到加強。執政黨在反思前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時,深刻認識到“筆桿子”的缺失問題,大多數陣地都輕易易手,不解決黨的“筆桿子”問題,黨的方針政策很快就會被對手化于無形。本人有一個擔憂:有水平且忠實于黨國事業的“筆桿子”還有幾個?他們應付得了嗎?
讀六:“槍桿子”的威力將重新顯現。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已經給出了執政黨答案,尤其是國際環境的詭異局面更是提醒了黨國人士,“槍桿子出政權”是硬道理,“槍桿子保國家”算不算硬道理呢?這里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是:民意如何統一并凝聚出共識?
讀七:“民主”的小腳是否可以走得更穩?民主既是一個敏感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全會公報提得并不十分清晰,特別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內涵與外延需要更進一步闡釋清楚,避免過多的概念性爭論。法治社會的推進其實與民主制度的推進是相輔相成的,缺哪一條都是殘廢,今后的幾年,能否探索出兩者協調統一的“中國模式”?
讀八:“政府獨大”能否被“資本獨大”取代?近些年來,媒體把矛頭指向政府,說政府獨大,政府攬權,要求把權力給裝進籠子里去。前期,有高官回應了這個聲音,愿意進籠子,全會公報也多次提到政府退出市場的意思,似乎準備把市場完全交給資本。這里就出來了一個新問題:資本獨大了,怎么辦?
前面的“八讀”都沒有展開談,有些方面并不好展開,所以,更多的要看后續動作,有一些領域還要看民眾的聲音,一個沉默的社會,只會有一個悲傷的結果,一個熱情的社會,將會有一個幸福的未來。“公報”讀完了,是該認真落實的時候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