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新手機推出已有幾月,華為許多電子產品也在正常銷售,華為還不斷介入新行業。這被看成是華為對美國制裁實現突圍的一次重要轉折,許多民間人士甚至認為中國已經在這場國際競爭中占據了主動地位。
然而,這種判斷是否準確?
通過這幾個月的觀察和了解,個人認為,華為并未實現真正的突圍。
在討論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分析美國圍剿華為圍的到底是什么?
撇開一些細節不談,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兩大重點:
一個是圍剿技術;一個是圍剿市場。
看華為是否已經成功突圍,就得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技術是否已經成功突圍?
這又得從兩個方面看:一是硬件;一是軟件。
華為的硬件供應商,既有自己的,也有友商的,在數量層次上已經基本實現國產化。但這個國產化的技術層次到底居于什么水平?比如說芯片,14納米可以量產,7納米能量產嗎?如果不能,說明頂端芯片仍然不能自主,國內不能自主,就意味著華為不能自主。外供不缺貨,并不意味著隨時不缺貨。14納米芯片能自主,是否就代表完全自主呢?也不能。因為目前國內的光刻機都為進口,并非自產,更高端的光刻機就更不能自產。
如果再上升到3納米呢?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產品的快速升級,對芯片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個過程要求所有高科技公司都必須實時跟上,你跟不上,那就從整體上慢慢落伍了,決不是國內看到的“穩定就好”,未來世界的技術迭代會經常讓你措不及手。
如果芯片制造路線發生根本性轉變,國內是否已經掌握或跟上?
國內也有多次報道某學校、某廠家出現了黑科技,說是完全顛覆了傳統芯片制造技術,相信者還有不少。實際情況不太可能。如果有顛覆性可實現應用技術,信息行業的國際競爭早已經改變態勢,中國決不會是現在這個被動局面。
AI是未來的競爭高地,中美比較又如何?英偉達的AI芯片主要基于GPU架構,通過不斷優化和創新,在數據中心、邊緣計算、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應用領域具有極廣泛的優勢。亞馬遜、谷歌、微軟、阿里巴巴、騰訊等都采用了英偉達的AI芯片作為其云平臺的AI加速器。華為海思、寒武紀、燧原、地平線、比特大陸等企業何時能趕上?
華為的軟件優勢從國內看目前被鎖定在鴻蒙系統。
從鴻蒙系統誕生這件事情本身看,對中國而言肯定非常重要,有,比沒有要強很多,有,就可以繼續進步,沒有,你連保底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如果要實現對美國制裁的突圍,光只是有還遠遠不夠,因為它的最終目標還是需求端的用量,沒有用量,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前途,除非戰時狀態,一個沒有生態的系統在和平時代是撐不長久的,時間久了,即使是國內廠商也會離它而去,更別說國外。
鴻蒙的生態建設到底如何?
國內仍很艱難,部分大的友商并未全情配合,國外就更加孤立。與主流系統相比,鴻蒙在國際上可能只是比空白強一點,未來的國際化生態之路還極其漫長。
無論從硬件看還是從軟件看,華為技術最大的現狀是:局限在國內,無法國際化。
當某種技術無法國際化時,說明該技術還沒有達到國際上非用不可的高度,它是可選擇性技術,甚至可能是稍微落后的技術。
人類沒有電腦的時候,誰先做出電腦,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制裁這個商家,因為渴望購買的國家會突破所有圍剿去采購。當人類最早出現手機時,誰能阻擋得住第一個廠家的銷售?不過,當后來者超越了前者后,第一個又變成了可選擇性。
華為的軟硬件技術,現在就處于一種“可選可不選”的狀態,在制裁高壓下,它不能成為突圍的資本,它需要有新的超越資本。
再說說市場。
任正非先生曾經說過,華為賺錢的目標是世界而不是國內,華為必須以賺外國人的錢為主。美國制裁華為之前,他的話是符合事實的,華為利潤是全球利潤。美國制裁之后,形勢一步步改變,華為的海外市場不斷萎縮,大部分市場已經拱手讓出,華為慢慢變成了“中國市場的華為”。
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華為被限制的不只是前端的通信產品,而且包括終端產品,這就逼迫華為全面轉向國內,當產品的技術端被制裁后,轉向國內市場又產生了一個連鎖反應:非高端技術的內部競爭。用流行一點話講,那就是內卷。
華為現在不只是通信產品的內卷,而且包括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現在又擴大到汽車業和傳統產業,它不完全是全要素硬件競爭,也包含有相當多軟件競爭。但是,這種競爭仍然是處在“國內水平”這個大平臺之上,決非世界領先的平臺上。
華為被卷入到國內全要素市場惡戰,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導致部分企業失去競爭力。從目前看,只要有華為產品,從愛國的角度看,消費者更傾向于用它,從而限制了同類生產商的生存空間,即使不被美國制裁的企業也會因此而失去海外市場,它們首先是失敗在國內,最后又傳導致國外。
華為失去國際市場的一個長遠影響是國際市場的失憶。培養一個市場需要很長時間,建立商業信譽又需要很長時間,一旦失去太久,這個市場就會對你失去記憶,要想重新占據,會付出超級成本,除非你擁有絕世武功。
綜合看華為,華為銷售總額的增長不能如實反映華為的困難,只能說明是全面出擊的短時效應,它反映的不是質量效應。如果技術和市場都沒有實現突圍,我們絕不能認為華為已經實現對美國的突圍,如果有錯判,最后很可能造成井底之蛙的結果。
判斷華為是否已經突圍只有一個標志,那就是“世界性”。
一個世界性企業被圍剿,反圍剿成功的標志當然是再次成為世界性企業。
只要華為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我就認為,華為還處在困難之中,并且這個困難還要維持至少五年以上的時間。
讓華為突圍,是不是只能靠華為?靠華為能實現突圍嗎?
華為的問題,本質上講是中國在頂尖技術系統性未達到國際領先的問題,因為華為的產品并非華為獨家提供。中國突圍了,華為才能突圍,這才是準確的判斷。
華為突圍,它的前提是中國在頂尖技術的硬件和軟件上實現自主,并且這個自主還要能不受限于美西方,否則,在現行的西方主導模式下,華為幾乎不可能重新找回國際市場。
中國該如何布局、攻關軟硬件兩大方向的突破性技術呢?
說到底還是要國家戰略,政府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信息產業,要把芯片產業和軟件系統開發作為生死存亡的國家大事抓下去,不要被任何干擾所中斷。
特別要提出地是,中國高校應該為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出更大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之所以打得那么狼狽,打得那樣子不受大國尊重,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華民國的高等學校對武器裝備制造與創新的貢獻率為零,也是所有大國中教育為戰爭貢獻率唯一為零的國家。今天,今后,不能再重蹈這個覆轍,中國高校的產學研政策要做根本性調整,唯如此,才能服務于國計民生。
不管是誰,無論業內還是業外,美國絕不會有取消最尖端技術禁令的那天,絕不會再有了。不但不會取消,形勢正在變得更加嚴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