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里,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個人簡介,一度被修改成“著名犯罪漂白家,對于犯罪漂白有相當經驗”。禍起3月23日,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殺人案開庭,當晚,李玫瑾在央視點評稱,藥之所以會在瞬間完成連扎6刀的動作,和他長期以來的鋼琴訓練有關。旋即,李的說法被網友稱為“鋼琴強迫殺人法”,是在為藥開脫罪行。李本人亦陷入漫天口水之中。
近日,李玫瑾接受本報專訪。
記者陳學超實習生姜雪
談“網罵”
“他們戴有色眼鏡和情緒攻擊我”
記者(下簡稱“記”):現在網上對你罵聲很多,如何看待?
李玫瑾(下簡稱“李”):確實特別出乎我的意外,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點評。但我個人也在反省為什么會給大家造成這樣的錯覺。
(呵呵,錯覺?這又是經過專業分析的?是李大嬸在自己的領域里太自負?還是哥又錯覺了?)
記:你認為原因在哪里?
李:我感到最早網上有一篇轉載很多、名叫《教授,請勿在亡者的傷口上撒鹽》的博文,正是這篇博文給我概括了什么所謂的“彈鋼琴強迫殺人法”。這個說法一提出來,很多沒看過視頻,甚至根本不知道前后過程的網友,就認為他的概括是對的,因此開始罵我。
如果大家直接去看視頻,會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現在大家統一用的都是“彈鋼琴強迫殺人法”。
(哥記得李大嬸的原話是:······那么這個扎刀的行為,這個動作,其實是向下的一個動作,跟他非常熟悉的彈琴的動作是一類的動作。這真是一個專業的,奇妙的分析啊。行,哥低調,哥不自負,哥信您了,哥不信春哥了)
記:如果不是藥家鑫被傳有軍方背景,還會不會有現在的情況?
李:馬加爵案、邱興華案和楊佳案,公眾都傾向犯罪人,因為前幾個人在公眾眼里都屬于弱者,唯獨藥家鑫不是。但事實上看藥的材料,他沒有復雜的背景,中國有成千上萬這樣的家庭。
(原來公眾又錯覺了,原來藥家鑫也是弱者。一個曾因貧窮而輟學,上高中就要自己給自己掙學費。一個上學開著雪佛蘭克魯茲私家車。原來他們都是弱者,是一樣的啊。額,這也是李大嬸的領域嗎?分析得這么精辟。順便說一下,李大嬸的“成千上萬”的“沒有復雜的背景”的“弱者”,有藥家鑫,有李一帆,可能也有李玫瑾。但是,沒有馬加爵,沒有張妙,沒有哥,也沒有“成千上萬”的網友。這,是裂痕!扯遠了)
談底線
“我絕不能說不殺藥家鑫不足平民憤”
記:有媒體認為你的點評沒有考慮到“技術話語與法治語境的適宜性”,是導致這次風波的原因之一。你在博客里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可。
李:語境很重要,我當天沒有分析“藥家鑫該被判何刑”,而是直接分析他“動作的由來”,給人造成“替他找理由”的錯覺——專家視角與大眾視角的差別導致了這種錯覺。
(那哥就想問一下李大嬸了,您這么做是故意的呢,還是有意的?)
記:你認為網民最希望你在節目里表達什么觀點?
李:我現在明白了,他們讓我談的就是藥家鑫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他們要的是這句話,但作為專家我絕對不能說這句話。
(呵呵,哥終于可以把那兩個字還給李大嬸了。大嬸,您太自負了。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不是心里特悲壯,特崇高,特有“雖千萬人吾往矣”那份豪情?過了啊大嬸,真的,您搶戲了,主角演的是悲情,您這一鬧,攪了味啦。額,或許又是我的錯覺?難道是各有分工?)
記:怎么解釋?
李:我必須理性。他該不該殺是法庭作出決定。我沒有審查案件,不能做出那樣的評判。如果要做那樣的評判可以找刑法學家。我是犯罪心理學家。我不能在那個地方說他該殺還是不該殺。那叫民意審判,我作為專家,我不可能做民意審判。
在央視另外一個欄目里,我們有一個專家評論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下來以后我們有多少人討伐他啊。你怎么能在那個地方說那樣的話,你還是法律教授。我們自己都在討伐這樣的教授,我怎么能在那個場合說那樣的話,所以我在央視連藥是不是自首都沒有回答。因為我沒聽評審,不能做判斷。
(大嬸,央視請你是讓你去斷案的么?您自己說了,不是。央視是法庭么?很顯然,不是。但是您是專家嘛,所以,您“必須理性”的分析出來了彈鋼琴和殺人是一類動作。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的那位同志,水平就明顯沒您高。他不理性啊。他看到各種“奇思妙論”“不約而同”的為一個視人命如草芥的殺人狂魔開脫罪行的時候,他不理性了,他喪失了理智,他瘋魔了。當然,他被你們多少人討伐了。我想,他家的茶幾上,以后一定會擺滿杯具。PS:那位沒水平的同志,有用不完的,寄幾個給我)
談初衷
“我重點分析他扎人的心理背景”
記:你認為央視希望你做什么樣的解讀?
李:犯罪動機還要我說嗎?他自己都說“我撞傷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煩”。我到那(央視)告訴觀眾這是一起故意殺人案,那我的點評也太滑稽了。
我認為央視所關注的,是這樣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為什么會在完全沒有預謀的情況下,瞬間扎了被害人這么多刀,做出這么可怕的事情。我們要從案件行為中看出他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預防什么。我認為它需要的是這個答案,那我當然要解釋的是這個問題。
(是啊,大嬸是專家,沒必要整那些大家都明白的東西。其實我有個一直整不明白的問題,等會請教您哈大嬸)
記:但公眾似乎并不理解對這個瞬間動作的點評和要尋求的答案有什么聯系。
李:人通常在憤怒背景下才有多發動作行為,甚至大家憤怒罵我時,往往也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恨的。那么,藥在案發當晚,在他平生第一次舉刀殺人時,他是恐懼多呢還是憤怒多?我的判斷是:他應該恐懼多,他應該扎了一兩刀就想跑,甚至可能因為意外和恐懼而出現無法自控的顫抖。
但他在瞬間連扎了這么多刀,他為什么沒有顧慮,他為什么不停?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我才重點分析了他扎人動作的心理背景:長期的機械動作、長期與人隔離、長期被迫練琴等形成的心理問題——有藝術而缺乏人性。因此我認為這跟他彈鋼琴有關,這有什么不對?
(人通常在憤怒背景下才有多發動作行為``````我的判斷是:他應該恐懼多。額,我又錯覺了?怎么不是什么鮮橙多,果粒多?算了,就是恐懼多吧,但是這恐懼多能讓人發生顫抖到連續把刀子扎進一個穿著冬衣的人的身體里進而當場至其于死地,這個恐懼多的主要成分莫非是傳說中的菠菜? 下一段。所以,我才重點分析了`````` 我認為這跟他彈鋼琴有關,這有什么不對?這個沒什么對不對的。咱說的不是這個,殺豬匠殺人是職業病,李玫瑾在鮮血面前理性的分析是專家強迫癥,這都有關。這個沒什么。問題是,這個“有關”的背后是什么?藥八刀殺人就是藝術的?殺豬匠殺人就是血腥的?李玫瑾在鮮血面前理性的分析就有水平,有人性了?)
記:你的目的在于,通過分析反常行為產生的原因,來避免出現更多的“藥”。
李:我想反省他的問題的由來在哪——就是只有技能,沒有情感。我曾問他喜歡哪個音樂家,他回答是肖邦,是浪漫的。可我們都知道,要考級的話你要練的是技術性的曲子。說句實話,十個指頭倒來倒去,考到十級他得練多少曲子?因此,他經歷的是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這個過程。而我們現在有多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郎朗,我們也正在重蹈著這條路,這才是讓我反省的。所有技能、藝術、知識都要使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有價值。你說我這些話怎么就沒有人聽得懂?包括這些大學教授,什么北大的、清華的。
(有技能,沒情感。剛剛才說人家有藝術呢。感情肖邦也只是個考了本的高級熟練工。大嬸啊,你叫人情何以堪啊。教育問題嘛本來您說的還是有道理,問題是人家叫您發揮專業知識呢,你那么焦灼的跑別人領域去干嘛?偷菜?)
談專家
“你在別人專業領域中太自負”
記:如你所說,不少社會知名人士包括清華大學美學教授肖鷹先生,也對你的觀點有不同看法。
李:我說“彈琴導致藥殺人”,你不能反過來說,他“殺人是在彈鋼琴”。我說“地濕了是因為天下雨”,你不能說我說“地濕就等于天下雨”,這是邏輯上的錯誤。很多(指責我的)專家即使不是干這個專業的,這種理解的、邏輯上的錯誤也是不應有的。現在這些不是我說的話,成了我說的話。然后他來批斗你,且不容你申辯。
(我沒說過“殺人是在彈鋼琴”,我一直在說:殺人償命。我沒說過“地濕就等于天下雨”,我現在說:地濕是因為張妙的鮮血和他兩歲兒子的淚水!)
記:除了發表博客回應肖鷹,和他還有什么交流?
李:我很客氣地找到肖鷹教授的博客,給他留了一句話:肖教授咱倆最大的差別,是你在別人的專業領域當中太自負。
我認為這話稍有學術素養的人就應明白了,就別說了。要是說的話你也得說到點上。你要不就問問身邊的心理學的專業人員,我的話有沒有道理可言。但我覺得他不明白,這就是后來我為什么不再理他了。
(大嬸和肖教授的領域咱不夠資格插不上嘴。干脆就問一下剛才想問的問題。大嬸,記得有另外一位李大嬸說X器官是自己的,想跟誰連就連一下,老婆老公誰也管不著,婚外戀也是對的。這道理我就一直沒整明白過,您能幫我從心理學的角度理性的分析一下這位李大嬸是怎么回事,解我一下惑不?)
談心聲
“理解,不是渴望就能擁有的”
記:你渴望被理解?
李:我不渴望,有些東西不是渴望就有用的,而且我也不是第一次經歷這種事情。從馬加爵案到邱興華案,我都沒少挨罵,包括楊佳的案子。面對這一切我很坦然,我并不急于解釋。
我覺得這就是社會分歧所在。你作為專家從一個角度去研究問題,不是所有人能理解你。
我不跟他們吵架。但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有些教授,我這么平和的給他講道理他聽不懂,他甚至在攻擊我的為人、人格,你跟我接觸過嗎,你了解我的專業嗎,什么叫專家強迫性人格?我覺得這是我們的悲哀,名牌大學怎么出這樣的教授,而且還好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的指責我。
(是的,大嬸,您不渴望。我明白。李銀河說ML跟握手是一類動作不被人理解,茅于軾說不要拿他的錢去建航母也不被人理解。但是,你們都不渴望。你們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你們鶴立雞群,你們孤芳自賞。這不是社會分歧啊,這是岸跟河的界限,你們都是上了岸的魚,對我們,除了唾棄,還有什么呢?)
記:你對此非常失望?
李:我們現在大學老師的浮躁以及網民的暴躁,是我們當今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整體的溫度計的體現。我不憤怒,我覺得這就是現實,慢慢面對。但是我希望,若干年之后回過頭來看這個案件,人們會想,李老師這個分析讓我們明白了藝術教育的哪些問題特別危險。
(這段話可把我笑死了。感情大嬸您說了半天是在談藝術教育問題啊?您這左一耳光右一耳光的,嫌瘦?千金難買老來瘦啊大嬸,別扇了)
不做專業分析,如何避免出現下一個“藥家鑫”?
李玫瑾: “發現問題不說就是失職!”
商報濟南消息 (記者陳學超實習生姜雪) 因為在央視《新聞1+1》欄目中,對藥家鑫案作出的點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飽受爭議,她曾因此一度產生過不再對公眾案件進行點評的念頭。
但這也只是閃念。“如果沒有人去觀察分析藥家鑫心理得病的原因,那么即使殺了這個藥家鑫,仍然不能解決同類問題:我們走在大街上,保不齊接著被人撞,然后再被人碾壓、再被磚頭砸死、再用扎刀扎死。”李玫瑾說,她的研究應該受到尊重,可以讓很多人受益,包括攻擊謾罵她的網友和他們親人。
“發現問題不告誡就是失職”
記:對于藥家鑫的案子,你現在最擔心什么?
李:特別擔心社會輿論對藥案的“判決”。我估計法官都不敢輕易地拍板。
我昨天做節目,有一個嘉賓對律師說了很多話,我沒好意思阻止他。我認為律師就是干這行的,他就是說錯了也是應該的,不要攻擊他。我不同意激情犯罪,因為案件構不成激情犯罪:沒有雙方的言語和動作沖突,所以不存在激情。但是我從來不會因為這個去攻擊律師,我認為他的辯護、他的所謂的辯護都是應該的。他吃的這碗飯,干的這個活,就應該替藥家鑫說話。法律懲罰的是具體的行為,你殺人就得為殺人付出代價,但是不等于你這個人就可以被侮辱、被辱罵,我覺得這是兩碼事。
(大嬸您這話太對了:吃的這碗飯,干的這個活。大嬸您吃的哪碗飯?警察的飯?還是心理學的飯?學犯罪心理學要不要宣誓理性人性神馬的我不清楚,但吃警察這碗飯的,都要莊嚴宣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不知道這個“人民”,在您心里,是不是就是那些您“特別擔心”的發出社會輿論的人?)
記:以后你還會對公眾點評案件嗎?
李:有人染了瘋牛病倒下后,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很快就有第二個、第三個人倒下。如果沒有人去觀察分析藥家鑫心理得病的原因,那么即使殺了這個藥家鑫,仍然不能解決同類問題:我們走在大街上,保不齊接著被人撞,然后再被人碾壓、再被磚頭砸死、再用扎刀扎死。
我在此次點評藥案后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尤其是惡毒謾罵,我真的有過這個念頭:以后再也不對公眾點評任何案件。可是,我的研究和我的職業操守告訴我,當我發現案件背后的原因和問題時,不告訴社會,不告誡大家,就是失職。因為這種情形很快就會再現!
我認為,我的研究可以讓很多人受益,包括攻擊謾罵我的網友和他們的親人。我的研究應該受到尊重,不是為我,是為我們這個社會。
(大嬸我謝謝您了啊,這次要不是您站出來大聲疾呼,我還不知道中國的教育出問題了呢。這,這,以后咱孩子就學口琴了,這玩意再怎么習慣性動作估計也殺不死人)
“我想我還是有知音的”
記:你的同行對您的這次點評肯定也有關注。
李:我沒有看到文字的,但在我們大學的教研室,幾乎所有見我面的同行都說:網上的事我們都看到了,你別理他,他們根本不懂。我說“謝謝你們,到底我們是同行。”
記:除了同行,專業領域以外有沒有對你表示支持的?
李:我這些日子接到那么多向來很少聯系的朋友,發來短信說:我們看了你的全部視頻,我們同意你的觀點,你是正確的,你不要怕。我看到這些真的很感動,覺得生活當中還有很多并不需要你去討好,就認可你的人。我還是有知音的。
其實很多記者,包括張泉靈我都沒有見過面,只是電話連線——黃勇的案件我跟她連過線。這些記者我們真的就屬于聲音之交,沒有見過面,但是在這次的評論當中他們都在鼓勵我,說李老師你要堅強,我說你們放心。
當今中國最有良知的是我們的記者群。感激是很輕的一句話,這些東西我都記在心里。我覺得我們有共同的感受,就是我們對社會有責任。
(這是一段總結陳詞,李大嬸舍棄了理性,動情的說到了她的同行,她的知音。她認為她和這些知音,是對社會有責任的,是有良知的,而那在網絡上洶涌澎湃的的呼聲,是那些他們不需要去討好的暴民的無知宣泄。我們從不明真相群眾,待富族,P民,變成了現在的網絡暴民!孔和尚說:做那個新聞的人要斷子絕孫。我有點懷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