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曾經建立過各種形式的政治實體,如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城邦國家、世襲貴族領地、王朝、帝國、現代民族國家、聯邦國家等。這些政治實體在歷史演進中不斷發生分裂解體或合并重組的事件,使社會一刻也不得安寧。
國家的分裂因素很多,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多種因素均有。既有內部矛盾或民族矛看的激化,又有外來干涉促成。民族自治和外敵強制造成的國家分裂是兩大主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世界大約有30多個國家。第二世界大戰結束時,世界增加到50多個國家。現在世界上大約有200多個國家,說明雖然世界經濟越來越全球化,但地緣政治版圖卻越來越分散。
1922年組建的蘇聯,1991年解體為15個國家。1918年成立的南斯拉夫,后來解體為6個國家。1918年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1992年解體為捷克、斯洛伐克。曾經的大英帝國不僅失去了國外幾十個殖民地,而且愛爾蘭也分裂出去了。
中國的外蒙古、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國、朝鮮半島的朝鮮和韓國、馬來西亞的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埃及和敘利亞、埃塞俄比亞的厄立特里亞、南北蘇丹等。
這種分裂的趨勢仍然沒有停止,像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塞浦路斯的希土兩族,阿塞拜疆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亞美尼亞族,伊拉克的庫爾德人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促進了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和壯大;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力量也得到發展,各國的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這一切都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創造了有利條件。
民族主義是國家分裂的內在要求,民族獨立運動是建立國家最多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在亞洲的殖民統治崩潰,英、法、美、荷等殖民主義者受到沖擊,民族獨立運動形成高潮。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率先擺脫殖民統治,成立國家。
非洲的獨立運動主要發生于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由北非的埃及、蘇丹、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開始,擴展到南非的三十多個國家,后來津巴布韋和納米比亞相繼獨立,改變了非洲的面貌,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
拉丁美洲以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其獨立運動開始于十九世紀。1804年海地獨立后,拉美先后建立了十七個獨立國家。
民族自決是國家分裂合法性原則之一,也是最容易的手段。
國家是一個松散的政治實體,既有群體被強制在一起,又有民族同一的因素。由于各民族在語言、宗教、歷史族源及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多民族所形成的國家很容易形成矛盾。這種矛盾有可能導致一些民族群體不認同國家,希望同民族組合在一起,實現政治獨立。同民族往往有群體的聚居地,形成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單元 。這種時候,只要有了自己的領袖人物,很容易構建群體民眾政治和文化的認同,進而組織起來,與執政當局發起挑戰。這種以“民族解放”和“民族自決”為旗幟能激發群體內部凝聚力,也能爭取至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同民族或者某個民族占主導地位而建立起來的。
多民族的國家容易發生內亂,即使形成了統一的國家,民族矛盾仍然存在。比如中國的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這些民族人數眾多,居住集中,要求民族獨立自主的訴求較迫切。俄羅斯的車臣雖然小,但民族向心力強,經常給俄羅斯制造麻煩。南斯拉夫的阿爾巴人,居住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邊境地區的庫爾德人 ,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和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包括一些國家的印地安人,這些少數民族都在不斷強化民族利益下要求獨立。
外敵強制國家分裂是強權政治的表現,也是大國實行統治的手段和策略。
國際政治大師摩根索曾說過:“減少統治壓力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分而治之’準則。想削弱競爭者,或使對手處于弱勢,可以采用分裂對方領土的方法。”。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國家越小,越容易依賴強國。國家越弱,越容易掌控。從而成為強權大國控制和統治世界的一種手段和策略。
比如當年的大英帝國,國家本土不及整個殖民地領土的1%,卻能長期統治許多年。主要訣竅就是分而治之,盡可能地把殖民地國家分成很小的一塊。許多國家雖然形式上是獨立的,由于國小實力弱,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大國,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的棋子。
比如美國,把哥倫比亞分裂出一個僅有7萬平方公里的巴拿馬國,進而控制了海上交通要道。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裂出來,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把朝鮮分裂開來,控制了朝鮮海峽。分裂了中國臺灣,就控制了臺灣海峽。還有蘇伊士運河、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美國都培置了親美力量。這些地方的國家根本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在大國的威勢下只能依附,稍有離心即面臨著政權被更換的危險。如果發生世界性的戰爭,這些重要樞紐首當其沖地被軍事占領。
國家版圖的統一和完整,是國家生存、發展的根基所在。民眾如果失去國家的保護,就失去了許多權力。
現代稱之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約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倫(約公元前18世紀)、古代印度(公元前2500年)和中國(約公元前2027年)作為一個國家而言早已面目全非,不僅從境域上已經分裂成多個國家,而且從國家概念上也不合適。比如中國這個名稱出現僅僅百年,而歷史上是由許多小“國”組成的。就建立統一國家而言,中國尚不如日本早。因為我們所謂的夏商周都只是朝代而非國家,國家的統一經歷了歷史的多次反復。即使是今天,中國仍然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爭。同時,外蒙古的獨立,也是中華民族之痛。
國家的動蕩是導致國家解體的萬惡之源,國家分裂往往是從內亂開始的。這種內亂給外部干涉提供了機會,為培植代理人創造了條件。
一個國家的碎片化,有利于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國際事務不是以數量取勝,基本由大國主宰。大國可以劃分勢力范圍,這種勢力的爭奪犧牲的是小國利益。
政治制度在解決民族分裂方面無能力力。
為了防止國家分裂,世界各國都嘗試過各種政治制度,目前看基本都不太成功。比如建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民族習慣和歷史原因,一國之中各民族的矛盾仍然紛爭很多。一些實行聯邦制的國家,企圖通過一種政體把各民族包容在一個政治實體中。由于聯邦制中各個實體都擁有自己明確的“領土”和各自的“文化”特色,很容易催生民族意識。這種鏈條只要有一條斷裂,很可能發生連鎖反應,使國家分裂。最典型的是多民族聯邦制國家蘇聯,雖然國家很強大,但政治解體只是一夜間的事。
事實上外敵強制分裂出的地緣又在一起的國家遠沒有民族自決建立的國家穩定。外敵強制分裂成的國家雖然有效卻很難長久,而民族的凝聚力高,即使暫時被分裂,重新回歸也只是時間問題。東德與西德,南越與北越最后合并成一個國家是最好的例證。
民族主義走向極端會給社會和國家帶來傷害是控制或把握的問題。
政治集團往往喜歡給民族主義貼上標簽,以民粹主義來進行打壓。夸大民族向心力的反作用,從而歧解國家與民族,貶低人民群眾的力量。而統治者有時輕視民族的不同訴求,對弱小民族不重視,使民族反抗不斷發生。
就國際社會而言,一方面倡導各國打破邊境,走共同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堅持民族自治原則,支持以公投為核心的民族獨立。這種理念和行為本身就是矛盾的,只能被大國利用來歧解別的國家和實行政治霸權。
對于國內所展現的民族情緒,統治者由于害怕群眾起來而一發不可收拾。往往采取打壓的方式,強調由政府主宰。當群眾起來發聲時,以群眾不理性或者是民粹主義的理由進行壓制。
一國民族主義抬頭一定有其理由,或者是政府軟弱引起民眾反彈,或者政策失誤導致人心背離。當這種民族主義走向極端時,國家容易失去控制,造成社會混亂。
控制民族主義在于傾聽民眾訴求,在于公平公正和民主治理。
一個民主的政府能夠最大可能的滿足大多數人的訴求,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才有凝聚力,一個國家與民眾形成合力的國家不懼任何分裂勢力。
國家容易分裂,同民族卻容易融合。即使在奉行世界主義的今天,世界公民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口號。經濟開放比較容易,政治互相取長補短也可能成功,但多民族文化融合則任重道遠。
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仍然是世界潮流。只要民族主義存在一天,國家分裂就不會停止。
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民族主義是各國御外和發展國家的動力源。沒有民族的凝聚力,沒有民族主義精神,國家就可能淪為別國的殖民地,任人宰割。維護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向心力,釋放民族的創造性和創新力,都是一種正能量。另一方面政客們會利用民族主義來強化統治或者排外,帝國主義可以在民族獨立的旗號下歧解國家,使世界碎片化,以實現大國霸權的目標。
民族主義這把雙刃劍用好了是一種正能量,運用不當或者被政客們操控,則是國家的禍源。2014.5.2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