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說呢?這就要先從國企說起。
社會主義國企是什么?是在經營管理方式上的國家經營的企業。其效果簡單明了的說法就是私人壟斷企業的天然對抗,是保障大眾利益合理的均衡;是保障人民大眾生命安全健康的最信得過企業;是國家戰略產業戰略資源的保護傘;是杜絕貪婪的私人壟斷資本的無限度攫取,拒絕壟斷家族操控國家政治和經濟危害大眾利益的公平的國家經濟管理平臺。但國企遇上官僚體制,國企就會喪失企業的市場經營競爭力。而這就是當今中國國企面臨的現實問題,民主是官僚的天然抗體,采取管理上的民主管理機制當然就是國企改革的重心。
資本主義國家走向最高階段,就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帝國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就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外交政策等基本上被壟斷集團操控。在美國,壟斷集團基本操縱在世襲家族手里,壟斷集團與政府的關系已經變得越來越密切,這種現象將促使家族政治完全控制美國,而家族政治的危害性是非常強烈的,不過,不在本文論述范圍。
資本帝國的壟斷集團雖然某些意義與社會主義國企相似,但其本質的區別就是私人經營還是國家經營。
英國,發展速度長期困頓,以及美國霸權日漸衰弱,與其說是世界其他國家急速發展帶來了英、美的困難,不如說是壟斷財團的家族政治勢力給英美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性的結果。
所以,對美國現在的十大壟斷財團進行簡單剖析,就能夠發現問題所在。
美國壟斷財團是美國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最終的產物,由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美國財團通常是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比如洛克菲勒、摩根等十大財團以及一批二流財團。
美國十大壟斷財團與政府非常密切的關系說明,美國的國家戰略是通過貨幣金融戰略操控世界,進而最大限度吸食世界人民的血汗。
這也就說明,中國破解美國戰略遏制,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切割美國財團關系,對美元高度的防范。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顯示出“富不過三代”猶如魔咒一般,緊箍在無論通過什么途徑、富裕狀態發家致富的家族。“富不過三代”就像是世界一條鐵定定律。但美國十大壟斷財團卻破除了這一魔咒。 “富不過三代”并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面臨“窮孫子”問題。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
近年來每年三千億美金的國外消費,以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如此巨額的奢侈消費,除了部分屬于官僚公費消費,余下的就自然讓人明白是官僚資本家族消費掉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富分化成為世界重災區,有資料顯示巨富群體百分之九十三以上是官僚資本,那些靠攫取國庫等手段形成的權貴家族,揮霍巨大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富不過三代”的規律開始發生作用。
為什么美國很多壟斷財團家族,能夠打破了“富不過三代”這一世界鐵定規律?與美國密切的某家族當然明白就是政商緊密勾結滋生絡合共體!
美國的一些壟斷財團家族不僅超越了三代,甚至六代以上,達到了幾百年的歷史。這不得不引起外界分析。通過大量的事實分析,可以看出,歷史上,美國壟斷財團憑借經濟上的壟斷地位,加緊同國家(政治)結合,進一步支配美國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左右美國對外政策。政商緊密結合,維持政治穩定,才是壟斷財團家族不衰的真正法寶。政商勾結,也是財富聚斂最快的方式。
所以,中國某超級官僚資本家族就不顧賣國行為遭到譴責,開始蠢蠢欲動,為走向財富永固,急切實施干擾和有意引導(政府放權的)資本操控政治的經濟改革。
向大眾揭露某家族這一卑鄙,又要從美國八大壟斷財團到十大壟斷財團的發展開始闡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壟斷資本加緊從東部向中西部推進,芝加哥、克利夫蘭壟斷財團日益壯大。國會國家資源委員會調查了1935 年底250 家公司,于1939年發表題為《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查報告,承認摩根一第一國民銀行、洛克菲勒(約翰)、庫思一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土頓、克利夫蘭8 個集團控制美國經濟。
壟斷財團是美國金融資本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它們通常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商業銀行是美國壟斷財團的控制中心。
二戰后,以前的八大財團實力開始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①洛克菲勒財團、②摩根財團、③第一花旗銀行財團、④杜邦財團、⑤波士頓財團、⑥梅隆財團、⑦克利夫蘭財團、⑧芝加哥財團、⑨加利福尼亞財團、⑩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特別是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于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從美國近年來的財團的發展趨勢看,美國各大壟斷財團近年來的相互滲透和操控,是最大的發展特征,這種結果不言而喻成就了美國的帝國夢想,霸權主義貪欲日漸膨脹。
財團資本進一步國際化的要求,使得美國財團不僅要將美國經濟置于它們的統治下,而且還要向國外擴張勢力,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它們的壟斷地位。美國各大壟斷財團近年來的相互滲透和操控,是最大的發展趨勢,這種結果不言而喻成就了美國的帝國夢想。這就是說,美國的霸權主義真正來源就是壟斷財團家族政治勢力。
牽扯到中國高層腐敗案的美國第二大壟斷財團摩根大通集團也是值得中國人民注意的。
摩根大通集團被業界稱西摩或小摩,總部位于美國紐約,總資產2.5萬億美元,總存款1.5萬億美元,占美國存款總額的25%,分行6000多家,是美國最大金融服務機構之一,摩根大通于2000年由大通曼哈頓銀行及J.P.摩根公司合并而成,并分別收購芝加哥第一銀行和貝爾斯登銀行和華盛頓互惠銀行。摩根大通是一家跨國金融服務機構及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業務遍及60多個國家,包括投資銀行、金融交易處理、投資管理、商業金融服務、個人銀行業務等。
摩根大通在華“關系招聘”調查擴大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知情人士稱,針對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亞洲招聘實踐的一項不斷擴大的調查已發現內部文件顯示,曾有數十名新入職雇員與該行當時在爭取的交易掛鉤。
作為調查的一部分,摩根大通的律師們正把相關信息報送美國證交會(SEC)和司法部(DoJ)。調查目的是,查明該行是否曾為了爭取業務而聘用中國乃至亞洲其他國家政府內部權勢人物的家屬。
2013年8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關于“摩根大通銀行在中國雇用高官子女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的報道被多家媒體轉載。文章稱,摩根大通2010至2012年雇用了中國某金融集團總裁之子。摩根大通銀行的香港辦事處雇用了中國鐵道部前總工程師張曙光的女兒張曦曦(音譯)和某某。截止到2013年8月沒有證據顯示摩根大通雇用中國高官子女存在違法行為,但不說明在中國不存在高官不違法的問題,內查下去,或許還牽扯叛國罪。
《紐約時報》引述美國政府一份機密文件報道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經對摩根大通銀行雇用中國高官子女一事展開調查,以厘清這些雇用行為是否曾助其在中國獲得有利可圖的業務。SEC還在搜尋摩根大通“在香港雇用特定前雇員,以及該公司與特定客戶的商業關系”,要求其指證是誰決定雇用張曦曦。除了張,SEC還要求掌握過去6年時間里,摩根大通雇用的所有與中國鐵道部有關的雇員。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當局正在對投資銀行摩根大通(業內俗稱小摩)展開受賄調查,以查明其是否通過雇傭中國高官子女而獲得在華從事相關業務的機會,涉及的高官子女包括中國銀監會前副主席、現任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之子唐曉寧(音譯)和原鐵道部運輸局前局長張曙光之女張西西(音譯)。
美國政界經濟高官的“黃埔軍校”——美國高盛公司
一個與中國經改派密切的美國高盛集團很值得中國人民的特別注意:
高盛集團(Goldman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在香港設有分部,并分別在2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1個辦事處。高盛集團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2012年,高盛前銀行家尼爾·莫里森向馬薩諸塞州的一位官員提供政治捐贈,以求贏得該州政府業務。9月27日,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高盛集團企圖以1400萬美元和解其政治捐贈案的指控。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被《財富》雜志連續多年評選為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之一,總部位于美國紐約;其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國家)政府及富人;業務按地域分為三大塊,即美國、亞太地區和歐洲。
美國高盛公司與美國政府的密切勾結,更讓人了解來中國指導經濟改革的佐利克。
高盛的一把手被提名美國政府的財政部長,美國國務院的二把手再度加盟高盛,這兩條白宮的人事變動新聞被世界各大媒體頻頻報道,人們都在咀嚼新聞背后的含義,而最讓人浮想聯翩的是有關“高盛幫”的傳言,鮑爾森和佐利克的官場沉浮再次向世人掀開了美國政商互動的神秘一角。
高盛集團很早就有向政界輸送高級管理人才的傳統。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當時的高盛集團董事長西德尼·溫伯格就開創了向政府輸送高官的先例。溫伯格本人是從為合伙人擦鞋開始其職業生涯的,他以身作則從華爾街邁入白宮,先后為羅斯福總統和杜魯門總統當過高級經濟政策顧問。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先后又有多位高盛人踏入政途。
1985年,時任高盛聯合董事長的約翰·懷特黑德加入里根政府,官居副國務卿,時隔不久時任高盛副總裁的羅伯特·霍爾邁茨又踏入白宮,成為里根政府的助理國務卿;1992年,時任高盛聯合董事長的羅伯特·魯賓離開高盛,出任克林頓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兩年后調任財政部長,以其卓越的表現被媒體稱為“自漢密爾頓之后美國最成功的財政部長”,與格林斯潘并稱“美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繁榮的兩大設計師”;1999年,時任高盛董事長的瓊·科贊離職,成為新澤西州民主黨參議員,2006年1月更以高票當選新澤西州州長;
2002年12月,高盛前任聯合董事長斯蒂芬·弗里德曼來到白宮,成為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現任白宮外國情報咨詢委員會主席;2003年12月,高盛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約翰·塞恩出任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長;就在鮑爾森獲提名前不久,前高盛公司歐洲分部主管喬舒亞·博爾滕剛剛榮升白宮辦公廳主任。除此以外,高盛前合伙人肯尼思·普羅迪曾經擔任美國政府下屬的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兼董事長,還有不少高盛“畢業生”走入國會山,成為舉足輕重的國會議員。
正因為高盛培養了數不勝數的政界要人,高盛才得了一個美稱-美國政界經濟高官的“黃埔軍校”。獨立思想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史蒂芬·赫斯日前在接受福克斯新聞臺記者采訪時就不無感慨地說,“在美國,我還不知道有哪個公司能向政府輸送這么多高官”。
2006年5月30日,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玫瑰園宣布,正式提名著名投資銀行家、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接替斯諾出任美國下一任財政部部長。據悉美參議院金融委員會將于7月11日開始對鮑爾森出任財長舉行聽證會。
2006年6月19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突然宣布辭職,預計將于7月正式離開國務院。佐利克說自己將投身高盛集團,但沒有透露具體職務。據此間媒體最新報道,佐利克將擔任高盛集團副董事長兼高級國際顧問團主席,負責制定高盛的全球戰略。高盛對佐利克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上世紀90年代初期,佐利克也曾在該公司擔任高級國際顧問。
中國若要掌握戰略主動反擊美國,打擊與美國高盛集團、摩根大通集團勾結的官僚資本非常重要,切割美國十大壟斷財團以及高盛集團、摩根大通集團等的關系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高盛在中國為什么有如魚得水的發展?與政治賄賂案不斷的高盛公司如此密切,中國某些官員的行為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
高盛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20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高盛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又于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后,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向中國政府和國內占據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高盛也是第一家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許可的外資投資銀行,及首批獲得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
高盛在中國的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中已經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務網絡,并在中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以及參與國際資本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占據領導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包括:中國移動通信于1997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0億美元,成為亞洲地區(除日本外)規模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中國石油于2000年3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9億美元;中國銀行(香港)于2002年7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6.7億美元;平安保險于2004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18.4億美元;中興通訊于同年進行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億美元,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國交通銀行于2005年進行的海外上市項目,籌資22億美元,成為第一個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國有銀行;以及中國石油于同年進行的后續股票發售,籌資27億美元。
2006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項目以及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在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中國牽頭經辦了40多項大型的債務發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
高盛在中國市場擔當著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通過其全球網絡向客戶提供策略顧問服務和廣泛的業務支持。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并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中國交通銀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尼日爾利亞的石油資產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7%股權。合資公司的成立令高盛從此可以在中國開展本土A股上市業務,人民幣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和提供國內金融顧問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1994年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代表處。
高盛成為第一家獲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國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
高盛對中國第二大壽險公司及最大的產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進行了首次自營資金投資,投資金額為3,500萬美元。高盛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1997年高盛擔任中國移動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也是中國電信行業第一個民營化項目。該項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仍然實現了成功的定價。
高盛擔任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價值7.2億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航空業第一個大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中國財政部價值5億美元全球債券發行的副主承銷商。
1998年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價值10億美元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
1999年高盛開始擔任廣東省政府的財務重組顧問,對粵海企業有限公司進行債務重組。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價值20億美元二次股票發行項目的主承銷商。
2000年高盛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成為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首任主席。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29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該項目定價期間正值新經濟泡沫的頂峰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時期,但這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第一個成功的民營化項目。
在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倒閉觸發的潛在信貸危機期間,高盛完成了粵海企業有限公司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項目。這是中國國企歷史上第一個債務重組項目。隨后,高盛對粵海投資2,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創紀錄的價值72億美元后續/可轉債發行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股票發行項目。
2001年高盛在中國又投資了兩個項目,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三大綜合固線電信服務公司中國網絡通信集團(中國網通)價值6,000萬美元的股份,另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一個獨立8英寸半導體晶圓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份。高盛目前持有中國網通2.4%及中芯國際4.0%的股份。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再次融資10億美元。
2002年高盛擔任中國銀行(香港)26.7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金融服務行業的第一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日本日產汽車對東風汽車10億美元收購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香港)對中國八個省移動通信公司價值102億美元的收購及7.5億美元私募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3年高盛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并資助該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該合資公司是第一個正式注冊并得到政府批準成立的中外合資資產管理公司。
在中國剛剛擺脫非典影響并即將進行最新一次全球主權債券發行之前,作為中國政府的評級顧問,高盛幫助中國提升了信用評級:穆迪公司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由A3提升至A2。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主權債券發行美元部分的主承銷商,成為自1998年以來唯一一家三次均擔任中國政府主權債券發行主承銷商的國際銀行。
高盛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發放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的金融機構,投資額度為5,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對北汽控股11億美元投資項目的財務顧問,該項目將在中國生產奔馳轎車和卡車。
高盛在諾基亞將四個合資企業整合為一個公司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該項目使新公司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
2004年,高盛成為領導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市首屈一指的承銷商,具體項目包括:網絡游戲公司盛大價值1.69億美元的首次公開上市;即時通訊公司騰訊價值1.8億美元的上市;平安保險價值18.4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網通價值13.1億美元的上市;中興通訊價值4.53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石油價值16.8億美元及中國石化價值7.42億美元的股份配售。
高盛成功完成中國進出口銀行7.5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亞洲)4億美元,國家開發銀行10億美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湯姆遜與TCL成立中國合資企業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戰略性地出售20%的股份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4年12月,高盛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7%股權。
2005年高盛擔任交通銀行價值21.6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第一個中國國有銀行在海外上市的項目。
高盛擔任中石化公司價值2.47億美元后門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此項目的結構分三個部分,所以極其復雜但又非常具有創意。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價值27.2億美元后續股票發售的主承銷商,該項目是至發售日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快速建檔發行案。
高盛再次成功完成國家開發銀行價值10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中國網通收購電訊盈科20%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淡馬錫控股以14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三大國有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在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6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二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中國第三大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人壽24.9%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加入向中國銀行業自營投資的行列,同意以18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一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高盛因其資產管理業務成為第一個獲得兩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與投資額度的金融機構。
2006年高盛簽訂協議以37.8億美元與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入股中國工商銀行(一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以22.7億美元收購在尼日爾利亞的石油資產項目的財務顧問(一月)。
高盛擔任分眾傳媒價值3.23億美元在納斯達克后續股票發售項目的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一月)。
高盛擔任上海先進半導體價值9,600萬美元在香港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工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凈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已達9.3倍。
2006年3月3日,雙匯集團國有股轉項目以10億元的底價在北京市產權交易所掛牌。掛牌期間,包括淡馬錫、高盛集團、鼎暉投資、CCMP亞洲投資基金、花旗集團、中糧集團等10余個意向投資人先后與北交所聯系,并對項目的進行查詢和洽談。最終,以高盛集團為實際控制人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中標雙匯。
2012年9月27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高盛集團企圖以巨資和解其政治捐贈案的指控,高盛或將以上千萬美元的數額了結此次政治捐贈指控。
投資案例、資本事件:
案例名稱 |
輪次 |
模式 |
投資行業 |
投資狀態 |
華視傳媒 |
B輪 |
跟投 |
文化傳媒 |
成功上市 |
普華康健 |
A輪 |
主投 |
節能環保 |
已投企業 |
泰康人壽 |
B輪 |
主投 |
其他 |
已投企業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